词条 | 万晓塘 |
释义 | § 人物简介 万晓塘,原名万星师,字效唐。山东齐河人,1916年出生,是阳信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长清县委书记、鲁西行署公安局局长、中共冀鲁豫区委社会部部长。1945年5月被选为晋冀豫边区政府委员。1948年12月,参与接管天津,历任天津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天津市副市长。1958年后任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书记、警备区第一政委、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天津市政协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1966年9月19日病逝。 § 革命经历 万晓塘与夫人张露,摄于1965年9月 万晓塘,早年就读于齐河县立高等小学,1936年7月考入惠民乡村师范学校。当时鲁北特委赵明新同志派无棣共产党员刘青林考入惠民乡师,发展党的组织,培养党员。5月份老共产党员马滕霄被派到惠民乡师任教,并取得联系,在学生中发展了10余名党员,其中包括万晓堂同志,改名为万兴诗。在鲁北特委宣传委员赵明新同志的批准下,于8月份成立了惠民党支部,马滕霄为支部书记,万兴诗等人为委员,其主要负责学生工作。根据需要于9月份同其他7名党员被派往阳信县开展工作,到达流坡坞乡农学校,同2月份加入共产党的校长李福如接上关系。并于9月份成立了阳信县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1938年1月任中共长清临时党支部书记,冯乐进、袁振为委员。2月发动了马湾起义,建立长清抗日别动队。后加入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编为第四大队,任中队长。1938年5月,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任大峰山独立营一连副连长。1938年6月,任中共长清县委首任书记。后任二团政治部主任,中共泰西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泰西区四大队中队长、大队副、教导员,中共冀鲁豫区委社会部部长兼公安局局长。 § 肃反镇反 万晓塘在解放区长期担任公安保卫领导工作。由于当时敌我斗争十分复杂,加之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时有肃反扩大化的错案发生。1939年,万晓塘的入党介绍人马霄鹏在担任苏鲁豫区党委宣传部长时,被诬为托派分子,在“肃托”运动中不幸被处死。血的教训,使万晓塘深知公安工作责任重大。他反复强调:公安工作一定要注重证据,严格掌握政策,千万不能轻易杀人。因此,万晓塘在公安工作中从不赶宁“左”勿右的风头。1941年,冀鲁豫边区也发生“肃托”扩大化的错误,抓捕了一大批人准备处决。当时万晓塘刚刚就任鲁西区行署公安局局长,在负责甄别工作时,他坚持对抓捕的人重新进行调查,结果证明绝大多数人都是革命同志。1951年镇反运动中,万晓塘担任天津市清理积案委员会主任,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对每个案件的处理都坚持五级审核制,对涉及死刑和无期徒刑的大案要案都要亲自审阅处理,工作细致,量刑准确,确保了镇反任务的顺利完成。党中央对天津的镇反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公安部曾将天津的经验批转全国参照执行。 § 反对浮夸 浮夸风 1958年4月,万晓塘担任了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工作更加繁重。万晓塘从不满足于听汇报来指导工作。为了掌握下情,他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厂下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不仅是他深入了解实际,掌握下情的工作方法,而且是他密切联系广大群众的重要渠道。当时天津辖有14个县,一千多万人。为了尽快熟悉各县的情况,万晓塘经常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那时下乡条件比较艰苦,公路多为石子路、土路,万晓塘下乡都轻车简从,带上一两个工作人员,坐上吉普车,一跑就是十几天。万晓塘身体不好,患有严重的胃病和神经衰弱症,但他不管多累,每到一地,都要先找县、社的干部座谈,详细了解当地的情况。1960年3月,万晓塘曾带着工作人员骑自行车,深入到吴桥县等地的重灾区检查工作,看到了农村受灾的真实情况,调查了瞎指挥、浮夸风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破坏,然后立刻召集吴桥县委书记会议,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及时解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困难。1958年“大跃进”高潮时,各地农村都大放“高产卫星”。万晓塘听说有的报刊宣传天津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稻谷12.4万斤,便询问有关负责同志,知道是虚报,立即严肃指出: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波逐流,不能搞欺上瞒下的事。并指示报纸、电台不要刊登这类不实的消息。 § 反对教条 1962年以后,党内出现了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的倾向,1964年,万晓塘对天津针织厂干部讲话时明确说:我看不要提阶级斗争为纲的问题,都贴阶级斗争的标签,并不解决问题。1965年,他在天津电梯厂与干部谈话时,针对当时倡导背诵毛主席语录的做法,指出:毛主席语录要学,不过不要强调背,死记硬背是老辈子的读书方法,是教条主义的方法。学习毛泽东思想,第一是学习立场、观点、方法,第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光是背诵解决不了问题。 § 建设天津 1960年5月1日,万晓塘(左一)陪同毛泽东主席在海河广场主席台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 1958年2月,天津由直辖市划为河北省辖市,使天津的经济发展以及各方面的工作遇到很大困难。万晓塘一方面认真落实中央把天津划归河北省的决定精神,努力维护好省市之间的协作关系,一方面积极向中央如实反映天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使中央采取了对天津的工业生产和财政开支单立户头,单拨原材料,对天津的投资、物资分配等,仍按直辖市待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天津的困难。在三年困难时期,他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抓好天津经济的调整、恢复和发展,千方百计解决天津人民的生活困难。在1963年抗洪斗争的日日夜夜里,他始终战斗在抗洪指挥的第一线。1965年,天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呈现加快发展的形势,万晓塘按照中央的精神,主持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宏图。 § 病逝冤死 1966年春天,万晓塘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1966年6月,在北京参加华北局工作会议时,由于发低烧、吐血,不得不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当时,万晓塘的老战友、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非常关心万晓塘的身体健康,一面安排万晓塘住进解放军总医院,一面劝说万晓塘不要再带病工作,应该好好治病了。但万晓塘表示责任在身,不能休息。1966年7月,万晓塘带病回津后,文化大革命运动愈演愈烈,不仅没有治病的条件,而且又要顶着华北局负责人的错误做法和政治压力,维持市委的领导工作。1966年9月19日,万晓塘终因长期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溘然长逝,年仅50岁。 1966年,从9月20日到22日,十几万群众连续三天拥向设有万晓塘灵堂的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表示哀悼。从凌晨直至深夜,一队队工人、农民、干部、学生、街道居民,首尾相连,络绎不绝。第一工人文化宫从一楼到四楼,摆满了广大干部群众送来的花圈、挽联、悼词,许多街道上也贴满了悼念的横幅。9月22日,天津市各界代表在第一工人文化宫举行追悼大会,会场内外一片庄严肃穆,在海河边的中心广场上聚集着上万的群众静听广播。然而,当康生、陈伯达等人闻知此事,立刻诬蔑天津市委“以死人压活人”。不久,他们又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颠倒黑白,诬陷万晓塘,株连无数的干部群众,制造了天津最大的“文革”冤案。 § 平反昭雪 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时,曾向河北省革委会主任刘子厚询问万晓塘去世的内情,刘子厚如实汇报了万晓塘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的经过,邓小平同志听后深感惋惜。当时由于“四人帮”的阻碍,不可能为万晓塘平反。直到1978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并开始全面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错案,万晓塘的冤案终于得到昭雪。1979年1月20日,天津市隆重举行了万晓塘的骨灰安放仪式,天津市委郑重宣布“文革”中强加给万晓塘的种种诬陷应予全部推倒,重申万晓塘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次日,《天津日报》发表怀念万晓塘的长篇通讯“海河两岸冻已解,春来万花慰忠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