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印边界战争 |
释义 | § 简介 中印边界战争 从1951年开始,印军先后在中印边境东段、中段和西段越过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进入中国领土。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上述地区设立数十个据点,并打死打伤中国官兵多人。1962年10-11月,中国与印度爆发了边境战争。经过一个月战斗,中国军队击退了印军,清除其军事据点。为了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发表声明,宣布自次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全线停火。从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从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随后,中国政府又把缴获的大批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全部交还印方,并释放和遣返了全部3213名印军被俘官兵。 § 战争详解 1962 年10 月的中印边境战争,从印军侵略挑衅开始,以我军自卫反击大获全胜结束。战后在总结这场战争的特点时,罗瑞卿总参谋长用一个“乱”字作了概括。而造成这场“乱”战的直接责任人就是刘伯承。 战争开始阶段,印军在前苏联和美国的双重支持下,很快在主战场———喜马拉雅山所谓的麦克马洪线雪山营地建立了居高临下的指挥部,由考尔中将坐镇指挥。而我军为了爬山,部队只得留下辎重,轻装前进。为防万一,先头部队派出尖兵往往要拉成几里路的长蛇阵,从尖兵连、尖兵排、尖兵班到尖兵组,都隔着相当一段距离,就连尖兵组的三个人,也还要再次分开走,最前面的一个战士用铁锹敲击冰雪,刨出一个脚窝,往前挪动一只脚,再刨出第二个小坑。动作要格外小心,稍有大意,震裂了冰层,刹那间便会大祸临头———冰雪迅速炸裂,崩溃塌陷。 在中央军委的作战会议上,刘伯承说,青藏高原我没去过。不过根据经验,有水必有路。兵无常势,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沿着水流的方向行进,或许还是一支奇兵呢。毛主席当即拍板决定:正面仍由小股部队佯攻,继续迷惑敌人。为慎重起见,先由一个师寻水探路,隐蔽接敌,成功后,再由大部队跟进。 这个师选择了中国、印度、锡金三国交界的东线亚东,那里尚未交火,不大引人注意,但印度已有兵力驻守。我军先遣团在前面开路。刚出发时指战员们的高原反应还是很明显的:迈不动步,喘不上气,体弱的战士往往要拉着马尾巴才能前进。但走着走着,冰雪没了,脚步轻了,呼吸畅了;走着走着,皮大衣脱了,棉衣也穿不住了,路边草木也绿了;走着走着,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侦察员回来报告:前面已到锡金国境。 但在边境线上锡金士兵却阻止我军,不让通行。恰巧这时我们看见有少数印度军人从其境内逃跑,便义正辞严地质问锡金士兵:同样是友好邻邦,为什么允许印度人通行,而阻拦我们?他们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指挥员将手一挥,战士们便迅猛追击过去…… 战事进行得顺利极了:等候在麦克马洪线前沿与我军决战的印军,做梦也未想到在他们屁股后边出现了中国军队,吓得他们屁滚尿流,溃不成军。除二战时曾打败过日军、被誉为“印度的骄傲”的那个营有些战斗力,打得比较顽强外,其余皆稍触即溃。 由于战争进展太快,大大出乎敌我双方预料,战场一度出现混乱:印度侵略军后院起火,晕头转向,乱作一团。就连考尔中将也因信息不通,还乘坐前苏联先进的米 -8 直升飞机和美国军事顾问一起贸然视察亚东一线。刚下飞机,便遇上我军,差点当了俘虏。他们急忙扒上牛车仓皇逃命,丢下座机给我军当了战利品。我军先头部队孤军深入,在后续部队尚未到达的情况下,为抓住战机、扩大战果,遂分兵歼敌,也导致战斗序列散乱。但在同样乱的情况下,我军是形散而神不散,各自为战,士气高昂。像战斗英雄庞国兴 ( 陕北人 ) 就是在追击中与部队失散的情况下,根据军衔大小,又先后与兄弟部队两名同样与原部队失去联系的、彼此互不相识的战士组成战斗小组 ( 他是下士任组长,另两名战士分别是上等兵和列兵,为组员 ) ,不失时机地歼敌立功的。而印军则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了一群乱撞的无头苍蝇。 东线我军的成功,立即在西线、中线产生连锁反应,我军风扫残云,气吞江河,战事只进行了十多天,先锋部队便推进到距新德里只有 300 多公里的地方。印度首都一片惊慌,大街上修筑工事,市民们争相出逃。 就在印度举国慌乱之际,毛主席审时度势作出了撤军的决定。我军返回传统习惯线 ( 即实际控制线 ) ,并主动后撤 20 公里,与印军脱离了接触。 内幕 1962年中印战争后30余年来,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始终存在严重分歧,但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尤其是近来双方为此展开的一系列外交活动,更表示出了双方都有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诚意和愿望 中国与印度两国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3段。西段约600公里,中段约450公里,东段约650公里。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30余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 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印边界官员级谈判已举行了15轮,专家小组会议召开12次。但两国政府从未放弃努力,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成功访华,第1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也于今年10月23日至24日在新德里举行。 手足兄弟的反目中印两国本是友好邻邦。印度曾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也给予了热情的回报。在抗美援朝最为激烈的1951年,毛泽东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出席印度驻华大使的国庆招待会,并在会上祝贺道:“今天庆祝印度的国庆,我们希望中国和印度两个民族继续团结起来,为和平而努力。”也就在这一年,中国为缓解印度的粮荒,在自身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了66万吨大米。 当时印度作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积极主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同时也大力寻求解决朝鲜争端的途径。20世纪50年代,两国官员频频互访。周恩来总理曾四访印度,共同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8年,中国在尼赫鲁的主张下参加了万隆会议。更令人难忘的是尼赫鲁访华,毛泽东与尼赫鲁话别时意外地吟诵了屈原的二行诗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在那一段时间里,中印两国的大地上到处响彻“中国印度是兄弟”的呼喊声。 然而就在这热烈的欢呼声中,中印关系危机却已悄悄来临。众所周知,中印两国独立与解放之前,虽然未曾正式划定过边界线,却早已形成了一条各自遵守的习惯边界。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开始时一直遵守着这一边界。但在1954年,印度政府却修改了官方地图,把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 公里土地,又在中段侵占了阿里地区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还把西段的巴里加斯划入印度版图。这样一来,印度共侵占中国领土达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福建省。两国关系就此跌入低谷。 “大印度联邦” 狂想中印关系从手足情深到反目成仇,追根溯源主要是“大印度联邦”在作祟。 “大印度联邦”本是英国殖民者以印度为基地,向周边乃至东亚和印度洋沿岸拓展势力范围的战略构想,想不到尼赫鲁却对它格外欣赏。他早在1934年就在自传中写道:“我个人对未来远景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认为将来会建立一个联邦,其中包括中国、印度、缅甸、锡金、阿富汗和其他国家。”后来他又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作了修正,把他的“大印度联邦”定格在印度洋地区、东南亚和中亚西亚,而印度必将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尼赫鲁还一厢情愿地设计出一个“理想边界”,即将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和阿萨姆作为印度的防务内线,把中国的西藏作为“缓冲国”纳入印度的势力范围,将“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阿尔达线”作为印中理想的边界线(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阿尔达线是以英国殖民者的名字命名的。1914年英国为扩张其殖民地领土,以不正当的手段与当时的西藏当局秘密换文,炮制了大致以喜玛拉雅山主脉分水岭为走向的边界线,中国的历届政府从未予以承认)。尼赫鲁甚至认为,独立为新生的印度创造了大好时机,印度要建立以自身为盟主的“大印度联邦”,并以此为基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就是尼赫鲁在印度独立民主运动中萌生的“关于印度的新概念” 。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便开始实施他的“大印度联邦”狂想,并在西藏问题上做了不少手脚。1947年3月,当时的印度临时政府曾怂恿西藏独立。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的巨幅亚洲地图竟将西藏置于中国的版图之外,后经国民政府代表郑彦的强烈抗议,尼赫鲁才予以更正。同年5月,印度临时政府还向西藏葛厦提出“继承并保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备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尼赫鲁政府又阻止西藏当局上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驻华使馆竟在向中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此外,印度还向西藏地方武装提供军火,阻止解放军进藏。 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 更令人惊讶的是,尼赫鲁1954年10月访华甫归,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竟立即出现在印度官方地图上,以此迫使中国接受这一事实。直至1958年12月14日尼赫鲁给周恩来的亲笔信中还写道:“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中国地图表明属于中国)只能是属于印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此后,印度政府还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叛乱,公开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尼赫鲁甚至指责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 西藏叛乱的失败,使尼赫鲁划西藏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静。他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中印关系随 即恶化。尼赫鲁完全阻绝了中国政府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一意孤行地执行“前进政策”,继续侵占中国领土。1962年10月,尼赫鲁 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困兽犹斗的尼赫鲁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战争中的彻底失败,使尼赫鲁乱了方寸。他不与任何人商量,独自向美国总统肯尼迪求救,要求派轰炸机和军队与中国作战。印度国民也从未经历过如此失败情绪的冲击,全国陷入一片混乱。可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却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主动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希望以此推进谈判,恢复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 而印度政府却未能理解中国的善意。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惩罚”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并把中国主动释放全部被俘人员、所缴武器和军用物资也说成是阴谋。印度政府对中国的诚意根本不予理睬,并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反而指使其军队重新占领被中国军队赶出去后,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出的全部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中印战争后,印度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很大程度上放弃了“不结盟政策”,并迅速向美国靠拢。1970年英迪拉·甘地政府与苏联签定了为期20年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条约。条约明确规定,双方“保证不向与另一方发生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任何援助,在一方遭到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应立即共同协商。”当时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说,如印度发动战争,苏联将在军事、外交上全面支持印度,并牵制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与此同时,印度为了报边界战败的一箭之仇,开始了全面的扩军备战,并专门组建了针对中国军队的“山地师”部队。“中国威胁论”也从此笼罩印度大地,中印关系进入了冷冻期。 直到1969年元旦,英迪拉·甘地政府迫于国内外局势发展的需要,表示愿与“中国进行有意义的会谈,以寻求中印争端的解决”。中国政府自然表示友好的回应。1970年“五·一”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印度驻华临时代办米什拉时说:“我们总要友好的,不能老是这么吵下去么。”毛泽东当时还请米什拉代为问候印度总统和总理。 但此时印度国内的反华势力却依然活动猖獗。他们支持西藏叛乱分子在新德里举行活动,还把“西藏问题”和“中国在西藏侵犯人权”议案提交联合国大会。与此同时,英迪拉·甘地政府又把侵占的中印边界东段9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东北边境特区”上升为“阿鲁纳查尔中央直辖区”。此时,中印关系虽有解冻迹象,但印度并没有诚意采取实质性的举动。 曲折中的艰难进展直到1976年,印度才主动恢复向中国派驻大使。1979年2月12日,人民党政府外长瓦杰帕伊访华,中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中印边界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中最难解的死结。1980年英迪拉·甘地与勃列日涅夫会谈时,指责中国“对边界领土的要求或侵占而产生的领土纠纷,使中印关系进程缓慢”。虽然从1981年起,两 国商定轮流在北京和新德里举行边界问题谈判,却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中国曾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印度则要求分段解决。 这期间,印度议会两院又于1986年将“阿鲁纳查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印度第24个“邦”,企图从法律上使占领合法化。中国政府为此提出严正抗议。直到2002年两国的边界联合工作小组在该地区核实实际控制线时也未能解决这一争端。 虽然印度在中印边界战争中遭到了军事上的全面失败,但实际上却是既得利益者。它趁中国军队后撤之机非法占领了有争议的中国领土,此后又千方百计使非法占领合法化,这便是数十年来中印边界争端未能得到真正解决的症结所在。 1962年中印战争后30余年来,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始终存在严重分歧,但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2003年6月23日,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期间,印度政府首次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重申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华政治活动,为重开对话开创了新的起点。 [1] § 侦察兵的故事 1962年的中国印度边界战争,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全胜的一场战争。其他几场战争分别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间接参与),中越边境战争;以及中苏珍宝岛边境冲突。 其中抗美援朝战争军事打了个平手,政治打胜,中国赢得国际地位;抗美援越战争间接参与,巩固了抗美援朝成果;中越边境战争双方都宣称自己赢得胜利,实际情况是中国在付出较大伤亡后部分达到战争的目的(即教训越南),但是未能使得越南从柬埔寨撤军,我军的军事指挥、通讯、武器装备等方面暴露出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军队改革。中苏珍宝岛边境事件从规模上看只能算是军事冲突,由于抗美援朝中国陆军虎威的原因,苏联方面并没有大规模进攻中国的计划,而中国方面也没有全面进攻苏联的打算,两个巨人相互提防对方的进攻,从而限制了战争的规模。 中印边界战争是迄今为止中国方面取得政治、军事、外交乃至国际道义形象全面胜利的一次涉外战争,对于这一点,中外军事历史学者都没有异议,其战争的结果远超出当时预计的三十年的和平,它的影响至今仍可以在中印两国的社会生活中看到。 从解放战争末期刘邓大军接管四川说起,徐蚌战役(大陆称淮海战役)失败之后,蒋介石想把四川作为退守的根据地,与毛泽东周旋,派他的得意门生胡宗南据守四川,洞察历史的毛泽东深知四川的重要,派刘邓大军千里大迂回,没有经过大的战役便夺取四川,国民党军投诚起义或俘虏的部队经过改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人数达到几十万。此时,毛泽东又把目光投向占中国领土面积四分之一的西藏,他命令刘邓组成进藏兵团,和平解放西藏。在成都、重庆等城市招收了地方青年入伍并经过短暂整编之后,进藏兵团开始西进,经过昌都战役等一系列小规模战斗之后,雪岳高原重新回到中国政府的麾下。此时,中国史书上称为天竺国的印度便和历经战火的中国(军队)面对面了。 由于英国殖民统治者留下的麦克马洪线,从五十年代中期起,中印的边防军人摩擦不断,但此时新生的中国政府和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印度之间需要相互的合作,矛盾被两国的政治气氛所掩盖,但到的六十年代初,不结盟国家领袖的地位建立,印度民族主义膨胀,矛盾浮现水面。 1962年的中国印度边界战争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由于印度方面民族主义的矛头不切实际指向新生不久的中国(柿子捡软的捏,国家关系也是如此!),其争当南亚雄狮的梦想急于找到一个发泄口。周恩来曾亲赴新德里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商讨边界争端,但印度方面把这当作软弱地表示,周恩来无功而返,在周恩来返回北京以后,印度的报纸依然骂声不绝。毛泽东决定打一仗赢得三十年和平,这场战争终于发生。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进藏部队的兵员大部分来自西南各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李白诗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而这几个地方的兵爬山越岭是家常便饭,也能较快地适应高原气候,和住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印度士兵比较起来更能吃苦更适合在高原地区的作战。当然印度兵也有他们的优势,他们许多都是参加过二战老兵,不少兵三四十岁了,被称作胡子兵,还有他们枪打的准,因为在印度当兵是一种职业,他们是职业军人。而中国军人大多是二十岁以下的娃娃,被称作娃娃士兵。 战前,印度并没有把中国军人放在眼里。由于中国准备充分,帅谋,将勇,兵精,取得空前胜利,消灭了印度的王牌部队,给予印度军队甚至民众的心理以沉重打击。因为在印度从军意味着有地位、有职业的保障,在存在着大量的失业贫困人口的印度,当军人是一项好的选择,是有面子的事,而在王牌部队更意味着荣誉和前途,想想中国六七十年代参军有多么不易,就可以理解这些王牌部队的覆灭对印度民众心理有多么大打击。而这一切是中国领导人曾经想避免事情。有这样一件事,62年战争以后,中印之间几十年没有交往,八十年代初,有一个台湾人来到了印度某个邦,被当地人误传为中国(大陆)人,结果不少人来看稀奇,以为中国人都十分厉害,个个都会功夫,可见这场战争的影响。 由刘伯承元帅坐镇北京指挥,张国华任前线总指挥。根据考尔中将摆的阵势,刘帅把它形象的称之为“铜头铁尾豆腐腰”并定下了先斩腰、再截尾、搂头的作战方针。在中国军队将印度军腰斩之后,形成各个击破之势,印军给养送不上来,几天不吃饭这些胡子兵都变成了稻草兵,不要说端枪打仗,跑都跑不动,战争的后期印军如惊弓之鸟,被俘虏之后首先是要粮吃饭。经过两次战役歼灭、击溃印度军精锐部队7个旅,俘虏数千人,包括准将在内高级军官数十人,印度军队总指挥考尔中将险些被俘虏,更严重的是新德里以北已没有任何象样的军队可以阻挡中国军队的脚步,中国军队的前锋已达到距新德里三百公里的地方,而中国军队的侦察兵已经可以看到新德里的灯光了。新德里一片混乱,印度议会在讨论迁都,官员、难民、外交官向南争相逃跑…… 印度兵才知道中国娃娃士兵的厉害,从此不敢轻视中国。 这里说说侦察兵和印度兵战斗的故事。 中国的娃娃侦察兵和印度的老兵油子周旋于原始森林、雪山草甸,有时候装伴成藏民,有时候装作客商,有时候赶着一群羊成了牧民,出入于边界内外,高原沟壑中,和印度胡子兵斗智斗勇。有这么一件事,七、八十年代中印边界局势紧张是,有侦察兵化妆牧民赶羊在边界来回游动,一方面侦察敌情,一方面准备牺牲自己,倒在敌军枪口下(为战友们教训敌人做血证),慑于六二年中国边防部队的强大战斗力,印度军队始终没有敢开枪,可见当年军人的勇敢善战荫庇后来的军人和国家安全。 这些老兵当时还是二十岁上下的娃娃兵,至今谈起这场战争,仍然绘声绘色描述印度的机枪兵如何躺卧在铺有红毡毯阵地上打仗的情景,老兵的嘴角泛着轻轻的笑意----其背后的含义是:这样的少爷兵怎么可能善战。这些故事在这些部队里面一直流传下来,老兵讲给新兵,新兵又变成老兵,一代一代成为部队里的掌故,成为部队的精神财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