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里镇
释义

§ 基本介绍

东里镇东汉时,东里店即为东安郡治所附近的大村镇,向为政治、经济、军事、交通重镇。清朝曾设县丞衙署,驻有巡警。1939年曾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战时驻地。1949年7月前东里镇属沂水县,8月后属莒沂县。1952年1月,莒沂县第四区(东里、韩旺、张家坡)划归沂源县建立第九区,同时将沂源第七区(大泉区)前、后绳庄、前、后暖院、朝阳官庄、苇子峪6个村划入。1958年撤区建立东里乡,将原第九区铜陵、瓜峪、紫荆峪、张家坡4个小乡37个村析出,建立张家坡乡,同时将十区西长旺小乡划归东里乡管辖。1958年9月撤乡建立红星(东里)人民公社,12月群星(张家坡)公社撤消后并入,1962年5月复划出。1965年6月,撤消东里公社建立东里区,1968年3月,建立东里区,12月改称东里公社。1969年将张家坡公社的紫荆峪、孟家庄、刘家圈3个大队划归东里区。1984年社改乡(镇),改称东里区,辖东里镇、水北乡、福禄坪乡、韩旺乡4镇、乡。同时将唐山公社江河南、前、后河南、王坪、毛峪、东、西可乐山、上、下柳沟、薛家万、梅家坡、郑家旺12个村划归东里区。1985年9月,撤区调整乡(镇),设东里镇,划出福禄坪、韩旺2个二级小乡设立韩旺乡。2001年4月1日,东里镇、韩旺镇合并为东里镇。2002年,辖64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16815户,50257人,其中回族459人,占总人口的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1‰。全镇有江、何、曹、耿、王、李、翟、刘、孙等65个姓氏,以翟姓最多。

东里镇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境内主要山峰有唐山、黄老母山顶、记慧顶、青山、铲头山、旋峰顶、凤凰崮、文山、莺莺崮、桃花崮、卧山、铜顶、鞑子山、独子山等。沿沂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地,土质松软肥沃,水源充足,是粮菜主要产区。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地瓜、高粱、花生等。境内主要河流有沂河、北三庄河、水北河、马泉河、红水河等,境内流长18.37公里,流域面积95公顷。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石、石英石、石灰石等。国家大型企业韩旺铁矿主矿区坐落韩旺村。

主要经济状况建国初期,全镇国民生产总值38.46万元,1978年为418.5万元,2000年为4.1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4.5∶1.5。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00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该镇农业发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政府把林果业作为重要产业,不断扩大果品生产规模,调整生产结构,提高质量,拓展销路。到2000年底,全镇林果业总面积3000公顷,年产果品10万吨,产值2亿元,逐步形成了“产、销、储、运、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工业方面,自1980年先后兴建投产了东里砖瓦厂、东里皮毛厂、东里水泥厂、东里鞋帮厂、华联公司、永新实业公司等企业。上述企业促进了东里镇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的发展。

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山东省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淄博市纪检监察案件检查工作先进乡镇,淄博市计划生育工作“三为主”乡镇,全国农村合作经营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婚姻登记处,淄博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八五”绿化先进单位,淄博市信访工作示范单位,沂源县经济综合实力第一镇,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等。2000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中心镇。

§ 发展经历

东里镇文教科技

中国建国前,东里教育状况较为落后,仅有条件较差的小学4处,在校学生有4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截至1988年,已发展至小学61处、中学2处,在校学生6810人,教职工331人,学生入学率达到95%。进入90年代,镇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投资,先后投资10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学校24处,改造校舍280间。199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培养农村各类技术人才1150人。1998~2000年,镇筹集资金20万元作为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模范教师和优秀学生。2000年,全镇共有小学24所,在校学生4020人,中学2处,在校学生268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配备均达到规定标准。截至2000年,已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8087名,其中本科628名、大专2346名、中专6313名。

医疗条件

中国建国前,镇内医疗条件较差,全镇仅有两家私人诊所,且条件简陋,群众就医困难。建国后,医疗条件有所改善。1952年,国务院为支援沂蒙革命老区,拨款修建了占地面积1.3公顷、建筑面积4109平方米的东里医院,群众就医条件有了较大改观。1960年,各村成立卫生室,配备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90年,镇政府投资50万元,对原东里医院进行重建,建成门诊楼、病房楼各1幢,并投资60万元购置了B超等先进医疗设备,安装了暖气,改善了医疗条件。在投资改善东里医院的同时,1985年以来,又投资40万元建成了韩旺卫生院,使群众就近就医。2000年,全镇有卫生院2处,村级卫生室43处,医务工作者104人,病床106张。

人民生活

中国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年均口粮56公斤,经济收入不足50元。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9年人均口粮330公斤,人均收入56元。1978年,粮食单产达400公斤,农民存款合计达43万元,农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70年代农村口粮以玉米、地瓜为主,80年代以小麦面粉为主,90年代以面食加鸡、鱼、肉、蛋为主。如今已有90%以上农户建有砖石结构新居,全镇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电话装机量4926部,移动电话1300部,电视机1.2万台,其中闭路电视普及率达70%。80年代普及自行车,进入90年代,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代步和运输工具。全镇现有机动车辆1500辆,其中个人拥有1400辆。全镇已实现“四通”:村村通程控电话,村村通油漆路,户户通电,户户通自来水。60%的农民加入社会保险。机械化、电气化的普及,使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2000年,东里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20元。

乡镇建设

建国前,东里镇住房条件较为落后,人均住房仅有8.6平方米。建国后,镇政府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平方米,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20平方米。在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同时,根据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基本建设。1976年,韩莱公路东里段开始兴建,1978年竣工通车。1977年4月,兴建香磨大桥,1977年7月全面竣工通车。1992年9月,镇驻地中心街竣工。2000年6月,贯穿蚕场、柴家庄、三庄三村的致富路通车,7月1日唐山街竣工通车。当年,完成了韩旺路汉成段硬化工程和东西大桥至西可乐山路面硬化工程,完成了龙兴路以及高家官庄、石马山等10条连村路、进村路硬化工程。2000年,新建两处粮援项目工程,完成东安村千亩高产农业示范园节水灌溉工程,并修建经济园蓄水池。全年,道路建设、水利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根据国家有关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战略,按照东里镇实际情况,该镇已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东里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心镇。

§ 农业发展

东里镇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围绕“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拓市场”的思路,用抓工业理念抓农业生产经营,首先以做大做强林果产业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狠抓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全镇林果总面积4.5万亩,粮经比例达到1:9,建立了红富士苹果、葡萄、中华寿桃等六大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实现了林果生产由产量增长到质量提高的转变,东里镇先后被评为淄博市“林果生产专业镇”、山东省“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中国果菜百强乡镇”,全镇果品标准化生产面积和优质高档果率达到80%。加快以奶牛养殖为主畜业发展,按照集约化、标准化要求,建立了汇源优质奶牛繁育中心和王坪、康太等现代化奶牛养殖场,全镇发展奶牛3000头,使东里镇逐步成为奶牛养殖专业镇。其次是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建立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引进并重点培育了淄博汇源苹果浓缩汁、汇源乳制品、华联果业、和美华农贸公司等优势项目,全镇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6家,年实现产值2.4亿元,利税2800万元。其中淄博汇源公司年加工果品20万吨,牛奶5万吨,有力地带动了全镇及周边地区林果业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东里镇农业以林果种植业为主,1990年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业。2002年全镇“粮经比例”已达1∶9,形成以葡萄、红富士苹果为支柱,黑李子、金太阳杏、优质桃、红将军苹果和柿子等名优品种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2002年底,全镇林果总面积达5万亩,其中葡萄种植面积2.5万亩,苹果1.5万亩,各类干鲜果1万亩,年产各类果品3.44万吨。2002年,开始发展奶牛养殖,已建成奶牛养殖小区3个,养殖奶牛300头。2006年,全镇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2.8亿元,出口创汇4400万元,实现利税3200万元,增强了对“两个增收”的牵引力、基地的带动力和市场拉动力。第三是着力实施市场带动战略。按照“基础设施启动产地市场、销售队伍活跃销地市场”的市场拓宽方略,筹资2100万元建立了东里镇无公害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成立了和美华农业协会等服务组织,大力发展现代交易形式,建成大型果品气调、保鲜库80多座、中小型恒温库400多座,年贮存能力达到12万吨,逐步形成了“市场、基地、协会、农户”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东里镇已成为覆盖周边县镇的果品贮存中心和集散中心。

§ 工业发展

东里镇工业主要有建材、服装鞋帽、皮毛制品、采矿业、橡胶制品、饮料加工等门类。1989年永新公司成立后,形成以果品加工为龙头,以皮革、钢材、橡胶制品为辅助的工业格局,年产值150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1996年华联公司成立后,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00年,华联矿业公司已成为拥有固定资产5000万元,下设8个分厂的大型骨干乡镇企业,2002年实现利税2000万元。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在投资1.2亿元建成浓缩汁生产线的基础上,2002年又投资8500万元,建成乳制品生产项目,年利税过3000万元。

20世纪90年代起,该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建立了东里、韩旺、水北、柴家庄4个农贸市场,镇驻地开发建设商业街2条,全镇建立果品批发市场450处,带动了饮食服务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到2002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3800人,实现产值1.22亿元。

东里镇是山东省首家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无公害果品生产已成为该镇特色经济。果品生产带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建成2000吨气调保鲜库1座,大型果品保鲜库50多处,中小型恒温库450多处。逐步形成以华联绿色果业公司和汇源食品饮料公司等流通、加工企业为龙头的,集“产、储、运、销、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化体系。

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27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0亿元。镇财政总收入1445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

§ 新农村建设

东里镇在农村城镇化方面,着眼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建立完善了政府引导、市场融资、农户投入“三位一体”的投资机制,重点实施了城镇开发、农村“八通”和生态家园建设三大工程。一是加快中心镇驻地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聘请中规院的专家,编制完成了东里镇驻地和40个村庄现状测绘和建设规划,构建了以沂河为中心的“两山、三水、四带”城镇发展框架。从2003年开始,我们以沂河为中心,铺开了投资6000万元的综合改造建设工程,充分展现了东里山水环绕、绿色环保、文化传承特色,目前镇驻地建成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万人,发挥了镇驻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年来投资4600万元,新修进村路、连村路175公里,全面实现了硬化道路“村村通”。电、邮、客车、电话、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村村通”达到100%,目前,正全面铺开网络“村村通”、硬化道路“户户通”、人畜用水“村村通”工程。三是加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农村“一池三改”为重点,铺开了20个生态村建设,建成示范村12个,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东里镇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有着悠久的经商历史和重商传统。我们立足优势,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一是放宽激活发展政策。建立了个体民营经济园区,制定实施了税收减免政策、纳税人奖励办法,5年发展民营经济1000余户。二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立足“人文传承、山水相连”的特色优势,加快建设唐山佛雕文化园,打造唐山旅游品牌。通过招商引资等融资渠道,筹资5000万元铺开唐山佛雕文化园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唐山寺扩建、摩崖石刻画卷雕刻等重点景点建设;开发了4处“农家乐”休闲旅游娱乐项目,2006年全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万元,初步显现了旅游休闲业的强大生机和活力。三是打建商贸流通平台。按照“配套建设、综合开发”原则,筹资360万元建成了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小商品批发城,吸引3000名农民转移到三产服务中来,年交易额达到6000万元,对繁荣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历史名人

江孔燧(1577~1647)东里店人,18岁中秀才,39岁中举人,明崇祯元年戊辰科进士。先后任南京吏部司事、南京户部陕西司主事、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户部江西司郎中、四川重庆府知府、山西分守冀南道副吏、湖广扶夷兵备道参政、河南按察使,后因兵乱辞官回乡隐居,清顺治四年(1647年)卒,终年71岁。

马川启(1905~1948)1905年生于沂源东里区刘家庄一个贫苦的回族家庭。七七事变后,组织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军侵略,1946年土地改革时,马川启任农会主任,斗倒村里地主。在解放战争中,带领回族群众踊跃支前,参加过淮海战役、莱芜战役,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多次受奖,被群众称为“英雄的穆斯林”。

张华(1894~1980)字龙初,呈讷翁,东里韩旺四村人。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天资聪慧,受家庭影响,潜心研究医学。张华喜读书,自《内经》 、《难经》、 《本草经》至《伤寒》、 《金匮》以及历代医学大家名著,无不博览披阅。对脉学钻研尤深,24岁挂牌行医,30岁后医术大进,名噪乡里。张华从医60年,医德高尚,1956年调入东里医院工作,1980年11月病逝。

江波(1919~1985)东里镇东里西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沂南县垛庄区武工队指导员,1946年任中共博山县委组织部长,1952年任惠民地委副书记,1955年任山东省手工业局局长,1972年任山东省物资储备局局长,1985年11月病逝。

乔明春(1932~1993)东里镇蚕场村人。1963年任东里镇蚕场村支部书记,在农村工作中他积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使自然条件恶劣的蚕场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1983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中共沂源县委源发6号文件号召全县人民向他学习。1993年病逝。

§ 广东省澄海区东里镇

东里镇东里镇地处韩江支流出海口,位于潮安、澄海、饶平、南澳四市县的交汇处。距离汕头机场16公里,广梅汕铁路汕头站21公里,莱芜港集装箱码头20公里;国道324线、省道安黄公路在境内交合,水陆空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35.82平方公里,下辖22个村委会,人口7万多人,旅外侨胞7万多人,是著名的侨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东里镇经济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了以工贸为主体,以农业为依托,外向型、基地式的发展格局。东里镇曾是名扬海外的“通江总汇”之地,素有“百载商埠”的美誉,商贸十分发达,逐步发展为邻近区域的商品贸易集散地。

东里镇现有各类工业企业1000多家,并已逐步形成了五金机械、食品、工艺、服装纺织、塑料橡胶五大支柱行业,三资企业30多家,年创产值近10亿元。东里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工业区设施配套齐全。镇自来水厂日产水量2万吨,正在筹建的第二水厂设计日产水量15万吨。区域内有110千伏变电站一座,火力发电站两座,年发电量4800万千瓦时。程控电话近两万门,“视聆通”、“因特网”、“电子商务网”等网络也已开通。东里镇在搞好投资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还制订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并以优质的服务营造出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吸引了大量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办厂。

东里镇农业生产也十分发达,建立了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水果、水产、禽畜生产出口基地。名闻遐迩的“樟林林檎”种植面积达到2200公顷,以石丁、和洲等专业村的三鸟饲养基地初具规模。

§ 广东省雷州市东里镇

东里镇位于雷州半岛东部,又是东海岸的一个小半岛,面积136.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下辖21个管理区,132个自然村,人口67276人。镇政府所在地——东里圩,距雷城41公里。农业以番薯、甘蔗、花生、眉豆为主。番薯尤为出名,每年种植2万多亩,最高亩产1.2万斤。总产3万多吨。沿海渔业和盐业比较发达,大小船只920艘,每年捕捞大虾、墨鱼、鲳鱼、鱿鱼、海蟹等鱼产品,产值2000多万元。海水养殖闻名省内外,精养虾池一万多亩,年产对虾1000吨以上,产值3000多万元。是雷州市对虾生产的主要基地。泥蚶螺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海鲜,已有500多亩,产品销往汕头和港澳,很受欢迎。东里地下矿藏比较丰富,已发现的有锆英矿、钛铁矿、金红矿和机毒矿。乡镇企业有冷冻厂、对虾饲料厂、制砖厂、金属选矿厂和皮革厂等。[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