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钟吕传道集》
释义

《钟吕传道集》《钟吕传道记》,内丹术经典著作。3卷。又名《真仙传道集》。五代,施肩吾撰。全书以钟离权与吕岩师徒问答的形式,论述内丹术要义共18卷论真仙、大道、天地、日月、四时、五行、水火、龙虎、丹药、铅汞、抽添、河车、还丹、练形、朝元、内观、磨难、征验。全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炼形炼气炼神为方法,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气功学说的精华—内丹学说。建立了钟吕派内丹体系,对后世影响甚大。

§ 简介

《钟吕传道集》属钟吕内丹派早期着作, 《钟吕传道集》极受后世推崇,在内丹史和道教宗派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它被伪托以钟离权和吕洞宾师徒教学问答的形式撰成,反映了完整的养生教育、教学过程,包含有大量丰富的道教内丹养生教育思想。

作者施肩吾,唐道士。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有诗名。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后隐于洪州(州治今江西南昌)西山(今江西新建县西,一名南昌山)修道,世称“华阳真人”。所著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另有诗《西山集》十卷。

唐朝与五代,是内丹之道发展的关键时期,李筌、张果等注解《阴符经》,钟离权著《灵宝毕法》,吕洞宾传钟离权丹道,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崔希范撰《入药镜》,司马承祯作《天隐子》,陈抟著《指玄篇》,作《太极图》、《无极图》,使内丹之道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完备。

《钟吕传道集》的内丹养生教育思想,尤其是养生教育的方法论十分丰富,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鉴价值。不过,《钟吕传道集》的养生教育思想毕竟属于宗教教育的范畴,决定了它或多或少地带有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它的养生教育目的等难免受到宗教神学的局限,这是在研究中应该加以区分和扬弃的。

§ 成书背景

《钟吕传道集》的写作,主要是因为隋唐五代钟吕金丹道的崛起。 钟离权

钟吕金丹道,即道教宣称为仙人的钟离权、吕洞宾所倡导的内丹修炼术。内丹,即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体内之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认为可使精、气、神凝为圣胎,圣胎可以离开躯体而为身外之身,永世长存。这个所谓圣胎,或称神丹,或称为内丹。

隋代之前,道教本来没有内丹之说,只有胎息.导引.行气.存想等内养方术。隋文帝开皇年间(年581至600年),罗浮山道士青霞子苏元朗,托言曾学茅山,得大茅真君秘旨,撰《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及《旨道篇》,倡导内丹之道,自此道教始兴起内丹道。以后便把葛洪所倡导的金丹相对而称外丹。

内丹道在唐代已有相当大的影响,此类道书,纷纷出现,如至一真人崔希范着《入药镜》,张元德《丹论诀旨心鉴》,陶植《陶真人内丹赋》,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刘知古《日月玄枢篇》还阳子《大还丹金虎白龙论》,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董师元《龙虎元旨》等。

至唐末五代,内丹道(道教称金丹道)已经盛行圯来,出现有钟离权的《灵宝毕法》,钟离权据《参同契》而作的《云房卅九章》,吕洞宾缘之作《沁园春》,《霜天晓角》及《窑头脱空》等歌,华阳施肩吾作《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彭晓作《还丹内象金钥匙》,陈抟的《无极图》,均阐发内丹之道。

唐末五代倡导内丹道的最著名人物是钟离权与吕洞宾,至今道教全真派(重内丹修炼的教派)仍尊钟离权与吕洞宾为祖师。钟、吕的名字在道教信徙中虽然人人皆知,而且伪托其名的道书也很多,可是在比较正式的史籍上,有关他们的记载却没有,或者极少。按钟离权,道教又称汉钟离,字云房,为五代隐士,传说为八仙之一。说他于终南山石壁间得《灵宝经》,遂悟道。又传说唐末五代的吕洞宾(喦)曾遇之于长安,钟授吕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据宋郑樵《通志》第六十七卷道家修养类着录有钟离权授吕公《灵宝毕法》十卷。 吕洞宾

道教传说钟离权是汉代人,纯属有意神化,因为汉代人如何能与五代时人相遇呢?可能钟离权乃是五代后汉人。关于吕洞宾其人《宋史.陈抟传》中有简短记载: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

《岳阳风土记》说他是唐代山西礼部尚书吕渭之孙。《雅言系述.吕洞宾传》谓:关右(陕西西安)人。(唐)咸通初,举进士不第。值(黄)巢贼为梗,携家眷隐居终南(山),学老子之法。

又宋人吴曾收录的岳州石刻《吕洞宾自传》云:吾乃京兆(西安)人。唐末,累举进士不第,因游华山,遇钟离,传授金丹大药之道。

道教关于吕洞宾的传说很多,尊为仙人,称纯阳祖师或纯阳帝君。从施肩吾《钟吕传道集》看,钟离权与吕洞宾确是改金丹与黄白烧炼之术为内丹的关键人物,是他们建立了内丹道的系统理论与方法。

§ 作者小传

施肩吾, 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本市贤德上施家人。出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考中第十三名进士,遣任江西观察使,后学道于洪州(南昌)西山之游惟观(清改万寿宫),又归隐潜居东乡招贤里(今贤德)之石壁寺。晚年率族人渡海定居开发澎湖列岛,卒于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享年八十二岁。后来,族人把其与夫人刘氏,归葬故里罗墓山(今名花坟)。

施肩吾是中唐时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他的诗歌及道教着作极为丰富,有诗集《西山集》十卷传世,《万首唐人绝句》诗集中收入其诗一百五十一首。另有道教着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施肩吾还是中国历史上继三国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到台湾及隋炀帝三次派人往台湾之后,民间率领族人定居开发澎湖的第一人。施肩吾一生,几经重大转折,亦官亦道,晚年渡海定居澎湖是其人生旅程的亮点。他的定居澎湖,因素很多,除了国内战争频繁,朝廷宦官朋党斗争激烈,阶级矛盾深化,苛捐杂税繁重,人民生活不得安宁等客观因素外,主导因素却是道教神仙思想。

道教在中国源远流长,至中唐已达顶峰。施肩吾在世八十二年,阅历过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等九个皇帝,这些皇帝都信奉道教。唐宪宗元和年间,约三十岁的施肩吾,隐居洪州西山之游惟观,作《西山静中吟》诗:“重重道气结成神,玉阙金堂逐日新。若数西山得道者,连余便是十三人。”又自序其诗谓“二十年辛苦烟箩松月之下或时学龟息,饮而不食,肠胃无泽,形神益清,见天地六合之奥凡奇兆异状阅乎,心睹锐思一搜皆我文字网中幽不可逃也。”施肩吾去澎湖前,在给他的同乡、同榜进士徐凝的信中写道:“仆虽忝成名,自知命薄,遂养性林壑,椟心元门,赖仙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云云。

唐文宗太和初,公元827年左右,也是施肩吾自序中“二十年辛苦”之后,约四十五岁的施肩吾率族人去澎湖。施肩吾与当地先民友善相处,澎湖的名声也显着起来。

§ 主要思想

《钟吕传道集》收录于《道藏》本《修真十书》和《道藏揖要》(卷集2)中。题名为:“正阳真人钟离权云房述,纯阳真人吕岩洞宾集,华阳真人施肩吾希圣传。”是钟吕内丹派早期着作之一。此书“深达道妙,凡仙家不传之秘,于此尽情掬示,纤悉无隐。循此参修,始无歧误之蔽,能入真仙之境,是诚五祖七真,一切圣贤之要典。”极受后世推崇,在内丹史和道教宗派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钟吕传道集》伪托以钟离权和吕洞宾师徒教学问答的形式撰成,反映了完整的教学过程,包含有大量丰富的道教内丹养生教育、教学思想,值得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一、论人的成长与养生教育的作用 《施肩吾集》

《钟吕传道集》按照阴阳二气消长、推移变化的过程,把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太初”→“太质”→“太素”→“少壮”→“长大”→“老耄”→“衰败”等七个阶段。“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阴丞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光入体,与母分离,自太素之后……。”婴儿出世后,人成长的过程又可划分为四阶段,“人寿百岁,一岁至三十乃少壮之时;三十至六十乃长大之时;六十至九十乃老耄之时;九十至百岁或百二十岁,乃衰败之时”。

这种划分对以追求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为目标的内丹养生教育非常重要。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并不懂得生命运动规律,只会坐视生命的衰败与死亡。它指出:“当十五乃曰童男。是时,阴中阳生,可比东日之光,过此以往,走失元阳,耗散真气,气弱则病老死绝矣。平生愚昧,自损灵光,一世凶顽,暗除寿数”。因此,要使人们懂得生命运动规律,学会强身健体之法,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

它从阴阳二气变化角度,把人、鬼、仙做了区分,目的是要说明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它指出:“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离者,人也。唯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少年不修,恣情纵意,病死而为鬼也。知之修炼,超凡入圣,而为仙也。”唯有人是阴阳二气相离,同时含有阴阳成分,具有先天的可塑性。通过二气消长变化,人可为鬼,也可成仙。人要想成仙,就必须“知之修炼”,即接受教育,懂得并且按照生命运动的规律,修养自己的身心。

此外,《钟吕传道集》也隐约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亦有重要影响。它讲:“大道无形……人若得之,朝廷则曰君臣之道;闺门则曰夫妇之道;乡堂则曰长幼之道;庠序则曰朋友之道;室家则曰父子之道。是此,见于外者,莫不有道也。它继承先秦老子“道”的哲学思想,结合儒家伦理纲常,从“天道”说及“人道”。认识到大到国家政权,小到家室、学校,只要人人能“得道”,都按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序活动,社会关系将会“有道”,必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迹。

二、论内丹养生教育目的

有学者指出:“道教贵生,求长生不死,比多数追求死后灵魂进入天国的宗教更为现实,表现了华夏民族注重现实人生的文化心理特点”。对道教追求长生和升仙的信仰及理论给予了积极的理解和诠释。 仙有五等

《钟吕传道集》根据道教这一得道成仙的宗教教义和信仰,制定了明确的养生教育目的,即“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通过教育、修炼,人最终要达到升仙的目的。《钟吕传道集》认为“仙”有五等,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处于下层的“鬼仙无人求”,处最上层的“天仙亦不敢望”。这样,“人仙”、“地仙”和“神仙”便成为其重要的培养目标。“人仙”处于仙之二等。他并不像文人笔下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上神仙。“人仙不离于人”,依然居于人世,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人们通过养生教育、学习和修炼,能“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地仙”层次略高于“人仙”。其标准是“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即所谓的“陆地神仙”。他与“人仙”同处尘世中,也是接受养生教育,不断修炼,保持健康形体,达到“长生不死”。三仙之中,独有“神仙者,以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炼形成气……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这位“神仙”,正如人们想象的,可以化身成气,变幻莫测。完全如庄子笔下“逍遥”于尘世外的“神人”。

三、论内丹养生教育的方法论

《钟吕传道集》采用问答形式撰成,反应了内丹养生教育的完整过程,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清晰地流露于字里行间。可以将其内丹养生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归纳如下:

(一)养生教育的教学方法论。《钟吕传道集》通过师徒二人的教学问答,反映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有: 五行

1、“对物教人”“措喻比说”。自先秦《老子》始,道家、道教教学指导思想一般都是谈“天道”以喻“人道”。《钟吕传道集》也继承这一思想,把“先圣上仙”、“上圣”的启发式教学,总结为“对物教人”、“措喻”、“比说”。它强调教师应该“效天地、日月长久,诱劝迷徒留心于道”。《钟吕传道集》认为,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启发诱导的关键。它抓住“天、地、人共得于一道”,都含有阴阳二气、五行模式等共同因素。于是,在它们之间建立了一定联系,并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对比、联系。把关于人体和内丹养生的新知识,纳入已知的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结构中。

2、巧设问境激发学欲。《钟吕传道集》依次安排“论真仙”、“论大道”、“论日月”、“论四时”等18个问题。教师总要在前一项内容结束时导入下一个将要涉及的问题。学生往往被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所感染,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钟吕传道集》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关键是在导入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如《论真仙》结束处,教师导入了“大道”的问题。学生便问:“所谓大道者何也”?教师回答到:“大道……莫可得而行也。”学生感到奇怪,问:“古今达士,始也学道,次以有道,次以得道,次以道成……皆道成之士。今日,尊师独言道不可得而知,不可得而行,然于道也,独得隐乎?”

他原有知识与教师新创设的“问题”形成强烈反差,造成悬念,心理极不平衡。这就如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所认为的,人们一般情况下,都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假如在人们的观点与信念中出现了不一致,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失调,人的心理会出现紧张,他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达到新的平衡;因此,认知失调乃是人的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钟吕传道集》丹田位置

教师此时看到时机已到,必须抓住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失调状态,积极给以教育引导,激发其求知欲望,端正其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于是告诉学生:“仆于道也,固无隐尔,盖举世奉道之士,止有好道之名,使闻大道而无信心,虽有信心而无苦志,朝为而夕改,坐作而立忘,始乎尤勤,终则懈怠。仆以是言,大道难知难行也。”原来,“大道”仆实无隐,只是世人学习态度不端正,意志不坚,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不能真正掌握“大道”。教师顺势教育学生,学习大道一定要有信心,立定苦志,全面识道,从而端正并激发了学习态度与动机,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有利的思想基础。

3、敢于质疑教有所创。《钟吕传道集》强调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活动,教师不仅要继承前人合理的教学内容教于学生,并且对前人存在的问题还要有所质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如在涉及到“还丹”问题时,它就质疑:“前贤往圣多以肺液入下田,而曰金液还丹,心液入下田而曰玉液还丹,此论非不妙矣,然而未尽玄机。”并且指出,所谓“金液还丹”与“玉液还丹”并不是简单的“肺液”或“心液”直接入“下田”。其中,还有很多环节,必须加以注意,方可顺利实现“还丹”。它正确看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主张教学不应因循守旧,而应该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力求创新与突破。如涉及“内观”法的运用时,指出前人对此方法的作用未充分认识,“有取,而有不取者”,“于内观未甚留意”。对此,它提出了坚锐批评,认为前人“不知内观之法乃阴阳变换之法”,没看到“内观”是成丹得道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并且教育学生“勿得轻示而小用之矣。”强调的创造性教学方法,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执教精神,与现代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科研与创新意识是一致的。

总之,《钟吕传道集》主张教师要积极有为,采取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教师要勇于批判陈说,敢于创新等观点,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可贵之处。

§ 修持方法

1、循序渐进: 《钟吕传道集》修炼方法

《钟吕传道集》主张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它把“得道”、“见功”的过程划分为三阶段,即“小成法”,“中成法”,“大成法”。具体说,“人仙不出小成法”,“地仙不出中成法”,“神仙不出大成法”。学习、修持是个循序而进,不断进取的过程。此外,它强调学习既要分阶段,又要看到其完整性,要“全于大道”中。“此是三成之数,其实一也,用法求道,道固不难,以道求仙,仙亦甚易。”“三成法”贯穿于“道”,是个统一的过程。学习者切忌“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它笑有些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最终落为“清灵之鬼”,实属“可笑也”!

2、“慎择师友”:

《钟吕传道集》主张在修持方法上要重视对师友的选择与利用。“苦志行持,终不见功者,非道负人,盖奉道之人,不从明师。”对教师的重要作用给以高度评价。它继承《太平经》等道教经典的“明师”观,又提出对应的“盲师”概念,发展了中国古代教师观。它强调学生择师,须择“明师”,不要从“盲师”。只要“既闻大道,得遇明师,晓达天地升降之理,日月往来之数……方曰道成”。择师一定要慎重,不可饥不择食而误交“盲师狂友”,“人以生死事大,急于求师之人,不择真伪。或师于辨辞利口,或师于道貌古颜。始也,自谓得遇神仙,终久方知好利之辈。奉道之士,所患者盲师约束”。初学道者,由于受其约束,反而更不利于学习真正的养生知识。

3、惜时早学:

《钟吕传道集》认为,修道之士应该珍惜有限年光,忘却名利富贵,趁年少“根源完固”,精力较旺,可塑性强,及时早修持、早学习,这是很有见地的。现代教育研究证实,“个体早期学习对后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很多人都强调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

《钟吕传道集》教育青年人:“少将名利,不忘于心,老而儿孙尚在于意。年光有限,勿谓今年已过,以待明年;人事无涯,勿谓今日已过,以待明日。今日尚不保,明日老年怎却得少年。奉道之士,所患者,岁月蹉跎!”人们却“贪名求利”,“消磨有限之时”,虚过少年。“纵得回心于道,怎奈年老气衰,如春雪秋花,止于明间之景;夕阳晓月,应无久远之光”;“纵得回心向道,须是病后缠身,如破舟未济,谁无求救之心。漏屋重完,忍绝再修之意。”它从反面深刻阐述了惜时早学的重要意义,比正面说教更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所主张养生修持活动一定要适应人的生理发展的规律,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4、“用功不已”: 《钟吕传道集》修炼插图

《钟吕传道集》主张学习不能仅流于虚名,“有好道之名,使闻大道而无信心,虽有信心,而无苦志”,应该“用功不已”,持之以恒。它告诫学生千万不能“朝为夕改,坐作而立忘,悦于须臾,而厌为持久,始于尤勤,而终则懈怠”。所谓“志不笃而学不专”,不下苦功夫,不定笃志,就不能真正掌握“道”之真谛。它批评有的人甚至“用功不谨,错时乱日”,修持不严谨,志向不远大,马马虎虎,最终“反成疾病,不得延年。”为鼓励人们立志苦修,它提出了“修持在人,而功成随分”的命题。修持者通过修持,或为“人仙”、“地仙”,或为“神仙”,三仙的划分标准是客观的,即“小成”、“中成”、“大成”,层层升级。但是,学习者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努力进取,至于达到何种学习程度,成为那类“仙”,那完全在自己。《钟吕传道集》肯定了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5、知行结合:

《钟吕传道集》指出:“知之者,未必能行,行之者未必能得……虽知妙理,未得行持,终不成功,与无知无异。”学习者只是听闻“道”,却不将其变为自己的思想,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也就不能真正正确地进行养生修持。一旦盲目实践,不按“道”的原则办事,会归于失败。这就与无知没什么两样。道教内丹养生教育的学习过程实质是个修持践行的过程。《钟吕传道集》特别强调学习者对“道”的践行,认为只有践行才能最后得道成仙,最终在理性高度上把握“道”之真谛。学习者达到“神仙”的程度,未成为“天仙”时,还不是真正“得道”,他还必须“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修持者应把“知”与“行”结合,统一于整个养生修持过程中,明确学的实质在于“行”,行的真谛在于“得”,这样才不偏离正“道”。

§ 相关词条

孔子风水江湖《黄帝内经》《元和郡县图志》

墨子养生伏曦《九章算术》《通鉴纪事本末》

老子占卜楚辞《天工开物》《四库全书提要》

盘古孝道心学《梅花易数》《读史方舆纪要》

§ 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3、http://www.daoism.cn/up/zjxyj/2003/4/art17.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