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逍遥骑士》 |
释义 | § 基本信息 《逍遥骑士》 更多外文片名: The Loners.....(USA) (working title) Sem Destino.....Brazil / Portugal Adam B'Eekvot Goralo.....Israel (Hebrew title) Bezstarostná jízda.....Czechoslovakia (Czech title) Busco mi camino.....Argentina Easy Rider - matkalla.....Finland Easy rider. Buscando mi destino.....Spain Goli u sedlu.....Serbia Muretu rännumees.....Estonia Swobodny jezdziec.....Poland Szelíd motorosok.....Hungary Xenoiastos kavallaris.....Greece 导演: 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影片类型: 犯罪 / 剧情 / 冒险 片长: 95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色彩: 黑白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单声道 级别: Australia:M / Finland:K-16 / Iceland:16 / Norway:15 / Sweden:15 / USA:R / Canada:PG / Canada:R / Canada:13+ / Spain:18 / UK:18 / West Germany:16 / Canada:18+ / South Korea:18 / Argentina:18 / Canada:AA 制作成本: $34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 Raybert Productions, Inc. 拍摄日期: 1968年3月 - 1968年5月 摄制格式: 35 mm 16 mm (New Orleans scenes) 洗印格式: 16 mm 35 mm 胶片长度: 2615 m (Sweden) § 演职员表 导演 | 编剧 | 演员 | 制作人 | 摄影 | 剪辑 | 美术设计 | 副导演/助理导演 导演 Director: 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编剧 Writer: 彼得·方达 Peter Fonda ....(written by) & 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written by) & 特里·索泽恩 Terry Southern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彼得·方达Peter Fonda ....Wyatt 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Billy 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George Hanson 布里吉特·芳达 Bridget Fonda ....Child in Commune (uncredited)Antonio Mendoza ....Jesus 菲尔·斯班特 Phil Spector ....ConnectionMac Mashourian ....BodyguardWarren Finnerty ....RancherTita Colorado ....Rancher's WifeLuke Askew ....Stranger on HighwayLuana Anders ....LisaSabrina Scharf ....Sarah 小罗伯特·沃克 Robert Walker Jr. ....Jack (as Robert Walker)Sandy Wyeth ....Joanne (as Sandy Wyeth)Robert Ball ....Mime #1Carmen Phillips ....Mime #2Ellie Wood Walker ....Mime #3 (as Ellie Walker)Michael Pataki ....Mime #4George Fowler Jr. ....GuardKeith Green ....SheriffHayward Robilard ....Cat ManArnold Hess Jr. ....DeputyBuddy Causey Jr. ....Customer #1Duffy Lafont ....Customer #2Blase M. Dawson ....Customer #3Paul Guedry Jr. ....Customer #4Suzie Ramagos ....Girl #1Elida Ann Hebert ....Girl #2Rose LeBlanc ....Girl #3Mary Kaye Hebert ....Girl #4Cynthia Grezaffi ....Girl #5Colette Purpera ....Girl #6Toni Basil ....Mary 凯伦·布莱克 Karen Black ....KarenLea Marmer ....MadameCathé Cozzi ....Dancing GirlThea Salerno ....Hooker #1Anne McClain ....Hooker #2Beatriz Monteil ....Hooker #3Marcia Bowman ....Hooker #4David C. Billodeau ....Man in Pickup TruckJohnny David ....Man in Pickup TruckSusan Brewer ....Woman in Commune (uncredited) 贾斯汀·方达 Justin Fonda ....Child in Commune (uncredited)Dan Haggerty ....Man in Commune (uncredited)Randee Lynne Jensen ....(uncredited) 卡利·绍德莱斯 Carrie Snodgress ....Woman in Commune (uncredited)Sabrina Scharf ....SarahKeith Green ....SheriffVirgil Frye ....Biker (uncredited)制作人 Produced by: 彼得·方达 Peter Fonda ....producer 威廉姆·海伍德 William Hayward ....associate producer (as William L. Hayward) 伯特·施奈德 Bert Schneider ....executive producer 摄影 Cinematography: László KovácsBaird Bryant ....(uncredited) 剪辑 Film Editing: 唐·坎伯恩 Donn Cambern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Jeremy Kay ....(as Jerry Kay)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Len Marsa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1] §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香港 Hong Kong 1970年12月10日 法国 France 1969年5月8日......(Cannes Film Festival) 瑞典 Sweden 1969年6月26日 美国 USA 1969年7月14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芬兰 Finland 1969年7月25日 希腊 Greece 1969年9月......(Thessalonik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意大利 Italy 1969年10月9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69年12月19日 日本 Japan 1970年1月31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70年2月14日 匈牙利 Hungary 1972年1月6日 西班牙 Spain 1974年11月28日 匈牙利 Hungary 1980年1月31日......(re-release) 芬兰 Finland 1982年7月2日......(re-release)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90年6月14日......(re-release) 日本 Japan 1995年1月7日......(re-release) 美国 USA 2009年4月23日......(Nashville Film Festival) §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美国] Pando Company Inc. Raybert Productions 发行公司: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美国] (1969) (USA) (theatrical) 哥伦比亚三星 [巴西] (Brazil) (DVD) LK-TEL [阿根廷] (1987) (Argentina) (VHS)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 [阿根廷] (2000) (Argentina) (all media) (re-release) RCA/Columbia Pictures Home Video [美国] (video) Falcon [捷克] (Czech Republic) 其他公司: Ryder Sound Services Inc. [美国] sound recording (as Ryder Sound Service, Inc.) Cinefx [美国] titles Synchrofilm Inc. [美国] music editing (as Synchrofilm, Inc.) Edit-Rite Inc. [美国] sound effects Producers' Sound Services [美国] re-recording (as Producer's Sound Service, Inc.) § 剧情简介 《逍遥骑士》 影片以两个年轻人长途跋涉为主要剧情,是典型的公路片模式,由此串起了嬉皮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吸毒、幻觉、墓园跳舞、卖淫等等。比利和怀特在做了一次可卡因的交易后,乘摩托车赶赴新奥尔良参加四旬斋前的狂欢节。 由于他们留着长发,骑着涂有稀奇古怪图案的摩托车,因此不论走到哪里,哪里就出现怀疑和敌视的目光,甚至旅馆也不让他们留宿。他们只好风餐露宿,过着“浪人”的生活。他们在新墨西哥参加了流浪汉的聚会,在得克萨斯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警察送进了监狱,幸得一位好心的人权运动的律师汉森把他们保释,并一道赶往新奥尔良。然而在一个夜晚,他们遭到当地歹徒的袭击,汉森被打死。当他们悻悻踏上去佛罗里达的公路,不料却被一个卡车司机莫名其妙地开枪打死。 § 幕后制作 1969年,《逍遥骑士》横空出世。这是一部充满惶惑、否定、叛逆和悲剧的存在主义式公路电影。《逍遥骑士》不仅是60年代美国垮掉运动的经典符号之一,更是开创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分水岭。这部电影获得了奇迹般的成功,1969年获奥斯卡奖七项提名,同时在欧洲大受欢迎,在第22届戛纳电影节上,本片夺得了最佳处女作奖。它的奇迹还体现在票房上,本片投资40万美元,票房收入却高达2500万,难怪哥伦比亚公司要收购影片的版权,在当时,好莱坞大公司收买一部独立制片的小制作电影是不多见的。 《逍遥骑士》的成功,在当时如同一场狂风暴雨席卷了好莱坞。各大公司和制片商纷纷请来顾问研究这一现象及对策,发现这一时期48%的观众是16岁-24岁的年轻人。调查的结果竟使好莱坞几乎在一夜之间淘汰了整整一代编剧,导演及行政管理人员,而换上了新一代的年轻制作者,利用年轻人与现存社会的矛盾,把革命制造成容易脱手的完美商品。 《逍遥骑士》的成功和影响表现了电影同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和互动作用。上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面对越战失利和政治丑闻,对国家失去信心,很多人依靠吸食大麻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垮掉派”文学、迷幻摇滚等艺术形式应运而生,本片便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影片并不直接涉及越战、黑人民权运动和大学校园的骚乱这些社会的重大话题,它侧重的是更为文化性的方面,即嬉皮士现象有及其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本片剧情围绕主人公的旅途展开,荒凉的大草原、坚硬的岩石、静谧的湖泊、宿营地的小屋,片中的风景让人感受到的西部片的气质。导演借风景寄托了对昔日美国精神的怀念。在“新好莱坞”影片的作者看来,西部荒原是人类自由精神和美国早期开拓精神的最后的前哨站,过去的自由精神和生活方式与如今反叛姿态之间有着精神上的连贯,其共同的对立面则是虚伪的道德观准则和价值观。 § 关于主演 对于影片导演兼主演丹尼斯·霍珀来说,本片亦可谓他一生中电影成就的顶点。1955年当他作为一个少年与詹姆斯·迪恩合作《无因的反抗》时,大概不会想到,他后来的电影生涯会与反叛联系在一起。本片之后,霍珀即率摄制组前往拉美地区拍摄反映前辈福勒在秘鲁拍片经历的影片《最后的电影》,但由于某些政治原因,这部影片最终并未公映,他也因此终止了自己的导演事业,而以一个演员的身份重新亮相影坛。在他30多年的电影生涯中,他演出过《蓝丝绒》、《生死时速》、《水世界》等著名影片,而作为导演,他拍摄的《本色》同样为人瞩目。 本片的另一位主演彼得·方达从小就生活在父亲亨利·方达的阴影之中。做演员以来,他并不成功,与他大名鼎鼎的姐姐简·方达不同,他几乎没演过什么像样的角色。1968年的一个夏夜,正在多伦多为一部影片做宣传的彼得·方达在给霍珀打电话闲聊时,一个念头突然闪过他的脑海。他想到一个影片题材:两个人为贩卖毒品,骑着摩托车横穿美国。霍珀很赞赏这个题材,两人一拍即合,《逍遥骑士》由此诞生。然而,本片上映后,受到好莱坞传统制片人的冷遇,不过学生、嬉皮士和艺术家们却大为赞赏,尤其是在戛纳电影节上,雷鸣般的掌声把它送上了最佳处女作的领奖台,以至于多年后,它的宣传海报还被贴在巴黎大学生区街上显著的位置。 § 电影花絮 利普·托恩原定是乔治·汉森的扮演者。 这件美国上尉夹克衫,由彼得·方达设计,由洛杉矶的“two little old ladies”生产。随后在一个慈善活动上被卖掉了。 据彼得·方达说,这部电影定制了四辆警用摩托车。一辆在拍摄过程中被毁,其余三辆车在电影即将完成之前被盗了。 在镜头前,彼得·方达、丹尼斯·霍珀和杰克·尼克尔森的确是在吸食大麻。 最后的篝火戏的拍摄与原定剧本相去甚远。是在两辆摩托车都被偷走以后拍摄完成的。 一些镜头是用16毫米而不是35毫米的胶片拍摄的。这些就成了一年之后开始后期制作的胶片样本。 斯蒂芬·斯蒂尔斯应丹尼斯·霍珀的请求创作了歌曲“寻找自由的价值”,用于电影的最后一幕(当摄影机的镜头转向天空的时候)。霍珀却没有用上它。这首歌最终收录在了CSN&Y乐队的专辑--孤独的“俄亥俄州”的B面。乐队在他们的演唱会上,还经常用它作为结束曲。 彼得·方达真的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骑摩托车高手,电影中他的那辆车身向前加长和倾斜了不少,有着高高的apehanger式车把。丹尼斯·霍珀的车技就没有这么好了,因此他的摩托车样式要保守得多。 电影开拍前的一个星期,彼得·方达天天穿着那件美国上尉夹克,骑着摩托在洛杉矶到处转悠,就是想把衣服弄得破破烂烂,还有习惯用激进另类的方式去骑车。夹克衫后背美国国旗的图案和油箱上面的美国旗帜,好几次招来警察想把他从上面拖下来。 在路易斯安娜咖啡店里,嘲笑男孩们的乡下人和电影末尾搭乘便车的两个人,都是制作者雇佣的当地居民。在咖啡店场景中,制作者本来想在当地剧院里找些演员试镜。后来丹尼斯·霍珀看到了考赛和拉冯特,观察这两个人相互说着俏皮话,当即改变想法决定就用他们了。 丹尼斯·霍珀有最初的剪辑版本,时间长度大约为三个小时。在和制作方其他一些主要成员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他们就把电影剪成了现在发行的这个版本的时间长度。 在制作期间,丹尼斯·霍珀需要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他自己当时正处于毒瘾偏执狂状态,向每个人大吼大叫。有工作人员偷偷把他对他们破口大骂的话偷偷地录下来,然后寄给洛杉矶的制片公司,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工作人员退出。 这是第一部在电影中大量使用已经发行的音乐作品,而不是专门为影片创作的音乐。对于现在的电影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在当时却是十分罕见的(除了披头式的电影和其他极其个别的特例)。 霍珀和方达并没有为电影写好完整的剧本,大部分是顺其自然拍摄下去的。他们没有请工作人员组,而是在城镇里雇了一些公众所谓的嬉皮士,持摄影机的都是朋友或者路人。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喝得酩酊大醉。 § 穿帮镜头 晚餐场景中,在货摊之间的木板上面,可以看到麦克风的影子。 连贯性:晚餐时,乔治·汉森戴着足球头盔,走了进去。当他开始坐下的时候,从镜子里看到他正擦着他的双眼。在接下来一个镜头中,他只是坐在那里,头盔已经放在了桌子上。 连贯性:在怀亚特得到农夫的许可,在谷仓内修理摩托车的时候,有个牛仔正在给马钉马掌,他的左手放在马背上。在不同镜头之间,他的双手放的位置都不一样。 事实错误:怀亚特和比利到新奥尔良去参加那里的玛迪格拉丝庆祝活动(Mardi Gras celebrations)。考虑到这一活动通常是在二月中旬举行的,那么这就暗示他们旅行的时间可能是在一月末二月初。电影中他们开车经过的地方都还处于冬季,他们在路上遇到的大部分演员却是穿着夏装,在新奥尔良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当时应该还是大雪覆盖的寒冬。 警察局外面,主要演员和乔治在一起这段场景中,比利拿起一瓶酒喝着,这是可以在他的太阳镜里看到麦克风反射的影子。 § 票房传奇 现在,让我们回到60年代末的好莱坞。假设作为一个独立电影人,你手头已经有了40万美元的预算。那么,用这笔钱,你能拍出一部多少票房的电影?提醒一下,那时的好莱坞正面临著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1960年的年产量只有151部,七大影业债台高筑,裁员/并购不断,到1968年,来自电视台的收入已占好莱坞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面临艺术枯竭和经济停滞的双重威胁,区区40万美元,究竟能有何作为? 夸张点,把这个数字乘以10,得到400万美元,是不是不可思议?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400万美元,连那部影片的票房零头都不到--它的实际数字,是2500万美元!! 那部影片,叫做《逍遥骑士》。 1969年,《逍遥骑士》横空出世。这是一部充满惶惑/否定/叛逆和悲剧的存在主义式公路电影,就像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所描写的一样,……我与之交往的人只是那些疯狂的人,他们为疯狂而生活,为疯狂而交谈,也疯狂地寻求得到拯救;他们渴望同时拥有一切东西。这些人从不抱怨,出语惊人,总是燃烧、燃烧、燃烧,就像传说中那些闪著蓝色幽光的罗马蜡烛一样……影片中两个留著长发,奇装异服,带著毒品,骑著巨型摩托四处游荡的主人公,最后也像蓝色烛光一样骤然熄灭--在参加完一场公墓上吸毒者的聚会之后,向弗罗里达州进发途中,被一个路过的卡车司机莫名其妙的开枪打死。 《逍遥骑士》不仅是60年代美国垮掉运动的经典符号之一,更是开创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分水岭。《逍遥骑士》的成功,在当时如同一场狂风暴雨席卷了好莱坞。各大公司和制片商纷纷请来顾问研究这一现象及对策,发现这一时期48%的观众是16岁-24岁的年轻人。调查的结果竟使好莱坞几乎在一夜之间淘汰了整整一代编剧,导演及行政管理人员,而换上了新一代的年轻制作者,利用年轻人与现存社会的矛盾,把革命制造成容易脱手的完美商品。 而从根本上说,《逍遥骑士》这部没有明星的低成本影片(片中的三位主角,丹尼斯·霍普(身兼导演),彼得·方达,杰克·尼科尔森,当时还都是无名小卒),是60年代B级片影响下的产物. 本片导演更荣获1969年坎城影展【最佳导演新人奖】。 § 获奖情况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1970 最佳原创剧本 (提名) 彼得·方达 最佳男配角 (提名) 杰克·尼科尔森 最佳原创剧本 (提名) 丹尼斯·霍珀 最佳原创剧本 (提名) 特里·索泽恩 金球奖(Golden Globe) 1970 最佳男配角 (提名) 杰克·尼科尔森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1970 最佳男配角 (提名) 杰克·尼科尔森 金卫星奖(Golden Satellite Award) 2005 Best Overall DVD (提名) Best DVD Extra (提名) Best Classic DVD (提名) 美国编剧工会(WGA Award (Screen)) 1970 最佳剧情类原创剧本 (提名) 特里·索泽恩 最佳剧情类原创剧本 (提名) 彼得·方达 最佳剧情类原创剧本 (提名) 丹尼斯·霍珀 桂冠奖(Golden Laurel) 1970 Cinematographer 拉兹洛·科瓦奇 2nd place Male New Face 彼得·方达 Drama (提名) 桂冠奖 1970 Male Supporting Performance 杰克·尼科尔森 Male New Face (提名) 丹尼斯·霍珀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1969 最佳影片 (提名) 丹尼斯·霍珀 最佳影片 (提名) 丹尼斯·霍珀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1969 最佳男配角 杰克·尼科尔森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USA 1970 Special Award 丹尼斯·霍珀 最佳男配角 杰克·尼科尔森 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 USA(National Film Registry) 1998 Kinema Junpo Awards 1971 最佳外语片 丹尼斯·霍珀 Kansas City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1970 最佳男配角 杰克·尼科尔森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USA 1970 Outstanding Directorial Achievement in Motion Pictures (提名) 丹尼斯·霍珀 > § 影片评论 在电影中辨认出六十年代美国的影子:吸毒、群交、摇滚、狂欢节、嬉皮士……两个骑着哈雷的家伙一路南下,一条条线索顺序展开,一个悸动中的美国在反反复复的摇滚声中破土而出。而他们居然谈论自由、救赎、存在与虚无这些最为艰深的哲学与宗教命题。联系迪克斯坦的论断,这种入世的癫狂指向的是一个更高的层面:那种乌托邦式的宗教倾向。这里面有宗教的信仰问题,也有世俗的政治诉求,按我的说法:曾经的伊甸园与未来的乌托邦。另一方面,《逍遥骑士》又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片(最典型的例子,作为公路片的始祖,它的主要卖点一开始就设置在沿路的风景上,观众通过消费风景获得快感)。它与当下的意识形态共谋,安于现世。可以说,它本身的形式天然排斥这种追求。而这其实是整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悖论,也就是迪克斯坦提到的在“乌托邦式的宗教转变成世俗人文主义的词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是当下世界和曾经的伊甸园与未来的乌托邦之间的张力:我们既回不去伊甸园,也到不了乌托邦。 结尾处那一长串彼此交错的镜头集中体现了电影这种双重言说的性质。在我看来,这是全片主旨性的一幕。 怀特和比利带着妓院里的姑娘前往墓地,吸毒后四人抱在一起鬼混。接下来出现的镜头仿佛从四人心里面跑出来的梦魇,镜头在不同的场景间快速切换,其间伴随着呓语般暧昧不清的呢喃。 贯穿始终的是一个少女在墓地中作的祷词,讲的内容大概是人如何堕落,又如何寻求拯救,其中的宗教意蕴昭然若揭。这里对原罪的阐释直接指向作为背景的施工声。在此之前,两个主人公穿过一片工地前往墓地。来自工地的施工声暗示着人的堕落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联系:后者对人性的戕害一如工业文明把自己嵌进自然的身体之中,一如墓地路边那只惨死在城市中的野狗。影片一直致力于揭示这点。两个主角在路上遇到的天主教家庭与嬉皮士团体承载着对这个主题的言说:一种远离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而公路片本身脱离城市的冲动更说明了这一点(哈雷摩托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则是上述悖论的典型例证)。女性的裸体在这里是救赎的象征,她们的姿势是耶稣受难的姿势,同时又像圣母玛丽亚的样子。两个妓女的声音一直在言说死亡,另一边那个少女一开始的祈祷文就谈到耶稣的复活,两者联系在一起看,很容易可以看出救赎的主题。在这里,堕落与救赎指向的是伊甸园。那个曾经的乐土早已因为我们的罪孽不复存在,而救赎的的希望存在于回望伊甸园这种方式中。 除此之外,在宗教的主题之外还有一个政治诉求的声音。怀特衣服背后的星条旗与紧抱自由女神像的姿态说出了这点。联系前文露宿中的闲谈,那段律师与比利关于自由的说法,很容易可以看出这种诉求: “这个国家以前是个好国家,我不明白是哪里出了错。” “人人有鸡了,就这么回事,我们甚至进不了一家二流旅馆。” “他们害怕的不是你,而是你所代表的东西。” “我们代表的只是人人都需要有个性的发型。” “不,你代表的是自由……谈论它和实现它是两码事,真正的自由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你被在市场上买卖时,所以别告诉人们你是不自由的,他们会以杀戮和做恶来证明你错了。” 在这里,当下的政治被认为是坏的,而电影开出的药方不是亦步亦趋的改革,而是一种大同世界的构想(以自给自足的嬉皮士社区为典型代表),对社会正义的诉求表现为一种乌托邦主义,与寻找个人真谛结合起来。 在这一长串镜头里,开头与结尾是同一个镜头:阳光斜四十五度照下来。这道阳光后面,是曾经的伊甸园还是未来的乌托邦?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