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松林书院记》石碑 |
释义 | § 文章 “松林书院记" 青郡向设松林书院,有祠,祀宋王沂公而下」十有三贤。盖以策励后学,景仰前徽,志流风」余韵于不衰也。康熙戊子、已丑间,先大夫」视学山左,兴复济南白雪书院,时远迩翕集,」至不能容。而松林书院日久就芜,乃复慨然」捐俸重加修葺。进诸生而教诲之,饮食之。所」成就者,如徐君士林,李君元直,丁君士偁,陈」君有蓄,马君长淑,辛君有光,李君志远,刘君」轶政,秦君纮,林君仲懿,王君瀛,孙君果,董君」思恭,皆知名士也。先大夫之拔擢人材,振」兴士气,类如此矣。岁甲午,余复承」恩命校士于兹会垣,白雪书院已废无故址,而松」林巍然独存。郡太守滇南陈君诏、益都尹武」林周君嘉猷,皆雅意劝学,用能招纳后进,嘉」惠士林焉。周君固请于余文以纪之,顾余谬」承先人遗轨,惟陨越是惧,何敢以文辞见?」虽然忆先大夫之任满将代也,郡绅士既」为攀留不可得,乃于书院别置一祠,以跻」先大夫于十三贤之间。宫赞赵秋谷先生碑」记其事。呜呼!此岂易得之数耶。今日幸登此」堂,先人灵爽,实所式凭。予小子顾抗颜而」步其后尘,毋乃滋愧也乎?诸生中有克世其」业者焉。乃祖乃父,则固先大夫之所陶冶」者也。余今又得与其后人讲论于一堂之上,」亦可见诗书之泽长而流风余韵尚未有艾」也。诸生行自勉矣,余益当自励以克笃前人」光焉,因书于讲舍之左方。」乾隆四十年秋七月朔大兴黄登贤记并书。” 这篇碑文记载的是乾隆甲午(1774年),山东学政黄登贤视学青州,莅临其父黄叔琳六十余年前任山东学政时捐俸重修的松林书院。对父亲恩泽青州士子,为国育才的政教伟绩感慨不已,决心继承、光大父业。碑文记载到山东古代著名的松林、白雪二书院,涉及人名达十九位之多,兹分别考述于下。 松林书院:在今青州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始建于北宋,因院中对植古松二株,干矮枝阔,时称“矮松园”。明代正式改名“松林书院”,沿用至今。据《光绪益都县图志》卷13《营建志上》载:“十三贤祠,在松林书院。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昂奏请立祠。”该祠祭祀宋代十三位德政显赫的青州知州——王曾、寇准、曹玮、庞籍、程琳、范仲淹、李迪、富弼、欧阳修、吴奎、赵抃、张方平、刘挚,为书院学子们树起效法楷模。松林书院作为青州治学、教育胜地,历经了千年沧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西学冲击下,书院被废除,改为青州公立中学堂。民国三年(1914年)又改名山东省第十中学,校园扩建到书院以外地域。教育总长蔡元培曾亲题“勤朴公勇”牌匾作为校训,高悬门上。新中国成立后,再改名山东省立青州中学。此后数易其名。1986年,正式定名青州市第一中学。 白雪书院:亦名泺源书院。其沿革,据民国《续历城县志》卷15《建置考三》载:“(山)东省故有书院曰白雪,在省治(济南)西郭趵突泉之左,以明诗人李于鳞白雪楼得名。……以地狭不能容多士,雍正间迁城内都司府故署,更名曰泺源。……世宗宪皇帝赐千金以增诸生膏火,于是乾隆间抚臣准泰、嘉庆间抚臣铁保相继承德,意倡十府牧令捐俸,增至一万五千有奇,亦称盛矣。”《续历城县志》不载黄叔琳曾“兴复济南白雪书院”事,碑文可丰院史。 王沂公(977—1038年):王曾,青州人,字孝先。《宋史》卷310有传。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举进士第一,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三元状元。累官宰相,封沂国公。光绪《益都县图志》卷12《古迹志上》载:“今松林书院,……王曾读书处。”王曾在青少年时代尝读书于松林书院,后位居宰执,故而成为松林书院所祀十三贤中的代表人物。 先大夫(1672—1756年):黄登贤之父黄叔琳,顺天大兴人,字崑圃。《清史稿》卷77有传。叔琳本安徽歙县程氏,以父为舅黄氏后,而改姓黄。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第三名,授编修。累迁侍讲、鸿胪寺少卿、刑吏二部侍郎。后任浙江巡抚。他以文学政事知名于康、雍、乾三朝,有“北平黄先生”之称。著有《夏小正传注》、《史通训故补注》、《文心雕龙辑注》、《颜氏家训节抄》、《砚北杂录》等。黄叔琳于康熙年间任山东学政时,不仅捐俸重修泰山奉祀北宋胡瑗、孙复、石介的三贤祠,为齐鲁士人树起学习榜样,而且兴复济南白雪、青州松林两处书院,延名师,选才俊。山左文教,一时称盛。黄叔琳居青期间,考核生员,评定等级,一丝不苟。对优秀者,他聚宴教诲之。对较差者,决不轻易降黜。知府、知县如因小故请求剥夺生员资格,一概不准。现存松林书院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赵执信所撰《青郡僚属绅衿公立》碑称其“视事三年,清惠翔洽,政教修明,举前政之以尤异著者,有过之无不及焉。”以致黄叔琳奉调京官,青州“人士皇皇,如失所恃”,在恳请山东巡抚上奏朝廷留任未果后,便立碑于松林书院,“跻先生于十三贤之间”,以示敬仰、爱戴深情。黄叔琳能够获享与十三贤相同的礼遇,实属难得之事。 徐士林:山东文登人,字式儒,号两峰。《清史稿》卷308有传。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礼部员外郎、安庆知府等职,累官江苏巡抚。徐氏“善治狱”,多决疑案。“抚江苏,有清名”。乾隆六年(1741年)请假归,卒途中。《清史稿》本传不载其曾于青州松林书院读书事,碑文可补史缺。 李元直(1686—1758年):山东高密人,字象山,号愚村。《清史稿》卷306有传。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雍正七年(1729年)为四川道监察御史,“刚气逼人”,直言敢谏,入台谏仅八个月,章奏凡数十上,语侵诸大臣。世宗面责,抗言无所避,遂“奖其敢言”。京师吏民称之“戆李”。旋因谗左迁,告归。家居二十余年卒。 马长淑:山东安丘人,字汉荀。《四库全书总目》卷194载,马氏为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官至磁州知州。曾辑《渠风集略》七卷,收录明清安丘人的诗作。 林仲懿:籍贯、生平事迹待考。《清史稿》卷147《艺文志三》和卷148《艺文志四》载其姓名及著述,撰有《南华本义》、《离骚中正》等。 董思恭:山东寿光人,字作肃,号雨亭。民国《寿光县志》卷12《文苑志》载,董氏“幼家贫,曾枵(空)腹读书。”高中康熙丁酉(1717年)解元、辛丑(1721年)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出为河南许州知州。历官湖南常德、沅州府知府、粮储道。曾因“厘剔漕弊,有令名”。年六十余致仕。工诗,著有《晦庵文稿》等。 陈诏:青州知府。《光绪益都县图志》卷18《官师志四》载,云南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任知府。其籍贯与碑文所记“滇南”相合。黄登贤《松林书院记》碑文即应陈诏之请而撰。 周嘉猷:益都知县。《光绪益都县图志》卷18《官师志四》载,杭州钱塘人,进士出身,乾隆三十六年由青城调任益都。时县城久圮,“邑人请捐资以修,工钜,不克藏事。嘉猷言于大府,请帑缮之。”周氏“性好学,博览群书”,常与名士李文藻、杨峒等人为文酒之会。著有《南北朝世系》、《齐乘考征》等。后因积劳卒官。其籍贯与碑文所记“武林(杭州别称)”相契。 撰文、书丹者黄登贤(1709—1776年):顺天大兴人,字云门,号筠盟。《清史稿》卷77有传。《光绪顺天府志》卷101《人物志》载其事迹较详。黄氏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刑部给事中、太常寺卿、仓场侍郎、漕运总督等。熟谙漕政,办事得宜。官至左副都御史。其学以小学《近思学》为主。与父叔琳俱曾任山东学政。《清史稿》本传载:“康熙间叔琳来(山东)督学,……后六十年,登贤继之,训士遴才,皆循叔琳训。”据碑文知,黄登贤所撰《松林书院记》石碑最初立于松林书院“讲舍之左方”。《松林书院记》石碑末钤“黄登贤印”、“云门”二章,可证《清史稿》本传所谓“字筠盟”,乃误号为字。青州博物馆藏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清敕授修职佐郎武城县儒学训导黄公墓表》拓本云:“北平黄崑圃先生,先世益都人。”黄登贤字云门似亦证其祖上应为青州人,按青州城南有云门山,其字当源于此。据此可知,黄登贤先世应从青州府益都县徙家顺天大兴。 赵秋谷(1662—1744年):赵执信,青州益都(今属淄博博山)人,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清史稿》卷484有传。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18岁时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出典山西乡试,官至右赞善。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在国忌日——康熙佟皇后病逝期间至友人洪昇家观看《长生殿》演出,“为言者所劾,削籍归。”此后50年间,漫游南北,写下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诗篇。在清初诗坛,赵执信从理论到创作都有很高成就,甚负盛名。著有《饴山诗集》、《饴山文集》、《谈龙录》、《声调谱》等。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赵执信出于对黄叔琳的仰慕之情,代表青州吏民撰书了《青郡僚属绅衿公立》碑,此即《松林书院记》石碑所载“赵秋谷先生碑”。 辛有光、李志远、刘轶政、王瀛四位松林学子,名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朱保炯、谢沛霖先生所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辛为山东日照人,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李为山东寿光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刘为山东昌乐人,王为山东临淄人,二人均系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秦纮、孙果、丁士偁、陈有蓄四人事迹虽不可考,但由碑文“皆知名士”推之,也都应是有一定功名或做学问、为官取得过一定成绩者。 青州《松林书院记》石碑虽然碑小字少,但信息量大,是迄今所见松林书院这座千年文教重镇历史上存世的最重要碑刻,具有比较珍贵的文献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