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 |
释义 | 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 内容简介 自《文心雕龙》产生之后,它的影响就不间断地一直引导着中国文化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发展,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属罕见。这种影响是任何一部其它文学和文学理论书籍所不可比拟的。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梳理辨析其影响,以深化对这部巨著的理解,编著成此书。 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 本书目录 1 刘勰略传与《文心雕龙》的产生 2 《文心雕龙》问世以来的版本流传情况 3 折中意识与《文心雕龙》的文章学体系 4 《文心雕龙》对于历代文学发展进程之影响 5 刘勰与佛教关系的考辨 6 对刘知�住妒吠ā酚搿段男牡窳�》相关性之考辨 7 《文心雕龙》对于书画理论领域的渗透 参考文献 后记 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 文章节选 1 刘勰略传与《文心雕龙》之产生的文学史背景第一 刘勰略传 刘勰的生平事迹,《梁书》和《南史》有记载,因为叙述十分简略,对其身世,后人也只能知道大概情况。刘勰一生经历几次重大事变,其具体情形以及作出抉择时的内在动因,后世研究者虽百思也不得确解,如同迷雾笼罩,有的解释也只能视作推测而已,这更使刘勰其人其书增添了神秘色彩。 由于“文献不足微,本书拟就《梁书》与《南史》所提供的材料(《梁书》文字稍详),对刘勰身世略作介绍。刘勰,字彦和,虽是东莞莒人,却是出生于南方的“莒人”。莒(大约在今山东莒县),春秋时期称莒子国,前汉属城阳郡,后汉属琅邪郡,晋太康元年(280),置东莒郡,十年(289),将“莒”划归东莞。永嘉时,北方沦陷,无数北人流离失所,渡江来到了南方,其间大批东莞莒人也加入了这一迁徙的洪流。东晋统治者将北方地名强加于南土,虽显示出北人对故土的留恋,却也反映了他们反客为主的优越感。晋明帝始侨立南东莞郡于南徐州,镇京口(大约在今镇江市),南朝各个时期也沿田了这样的行政区划。据《梁书》记载,刘勰的祖父刘灵真,是宋司空刘秀之的弟弟,刘秀之是刘穆之堂兄的儿子,依照《宋书》本传,他们均“世居京口”,故而,刘勰一族居住在京口,到刘勰出生时已历经数代,北方的“莒”,是刘氏难忘的桑梓之地,然而却不过是其遥远的记忆了。无怪乎日僧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的天卷《四声论》(经学者考证,即刘善经之《四声指归》),其中提到:“又吴人刘勰著《雕龙篇》云……”直接将刘勰冠之以吴人籍贯。 本传记载“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v,与之居处,积十馀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刘勰的父亲名尚,曾任宋越骑校尉,他死得早,所以刘勰较早就失去了父亲的照拂,此“早孤”之谓也。刘勰笃志好学,由于家境不好,他放弃了娶妻的念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