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摩登时代》 |
释义 | § 基本信息 摩登时代 更多外文片名: The Masses.....(USA) (working title) Temps modernes, Les.....Belgium (French title) / France Tiempos modernos.....Argentina / Spain Dr. Hauser & Co. Ges.m.b.H......Austria Dzisiejsze czasy.....Poland Moderna tider.....Sweden Moderne Zeiten.....West Germany Moderne tider.....Denmark Moderne tijden.....Belgium (Flemish title) Modernoi kairoi, Oi.....Greece Nykyaika.....Finland Tempi moderni.....Italy Tempos Modernos.....Portugal Temps moderns.....Spain (Catalan title) Zmanim Modernim.....Israel (Hebrew title) 影片类型: 爱情 / 喜剧 片长: 87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黑白 幅面: 混音: 单声道 级别: West Germany:6 / South Korea:All / Singapore:PG / Argentina:Atp / Australia:G / Sweden:Btl / UK:U / Chile:TE / USA:Unrated / Denmark:A / Norway:7 / Spain:T / Portugal:M/6 制作成本: $1,50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 Charles Chaplin 拍摄日期: 1934年10月11日 - 1935年8月30日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 演职员表 导演 | 编剧 | 演员 | 制作人 | 原创音乐 | 摄影 | 剪辑 | 选角导演 | 艺术指导 | 美术设计 | 副导演/助理导演导演 Director: 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as Charlie Chaplin) 编剧 Writer: 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as Charlie Chaplin) 演员 Actor: 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A factory worker (as Charlie Chaplin) 宝莲·高黛 Paulette Goddard ....A gamin 亨利·伯格曼 Henry Bergman ....Cafe proprietor 格洛丽亚·德黑文 Gloria DeHaven ....Gamin's sister (uncredited)Tiny Sandford ....Big Bill (as Stanley Sandford) 切斯特·康克林 Chester Conklin ....MechanicHank Mann ....BurglarStanley Blystone ....Gamin's fatherAl Ernest Garcia ....President of the Electro Steel Corp. (as Allan Garcia)Richard Alexander ....Cellmate (as Dick Alexander)Cecil Reynolds ....MinisterMira McKinney ....Minister's wife (as Myra McKinney)Murdock MacQuarrie ....J. Widdecombe Billows (as Murdoch McQuarrie)Wilfred Lucas ....Juvenile officerEdward LeSaint ....Sheriff Couler (as Ed Le Sainte)Fred Malatesta ....Head waiterSammy Stein ....Turbine operator (as Sam Stein)Juana Sutton ....Woman with buttoned bosomTed Oliver ....Billows' assistantNorman Ainsley ....Billows' assistant (uncredited)Bobby Barber ....Worker (uncredited)Heinie Conklin ....Assembly line worker next to Big Bill (uncredited)Frank Hagney ....Shipbuilder (uncredited)Chuck Hamilton ....Worker (uncredited)Lloyd Ingraham ....Cafe patron (uncredited)Walter James ....Assembly line foreman (uncredited)Edward Kimball ....Doctor (uncredited)Jack Low ....Worker (uncredited)Bruce Mitchell ....Paddy Wagon Policeman (uncredited)Frank Moran ....Convict (uncredited)James C. Morton ....Assembly line relief man (uncredited)Louis Natheaux ....Burglar (uncredited)John Rand ....Other waiter (uncredited)Harry Wilson ....Worker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duced by: 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producer (uncredited)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as Charlie Chaplin) 摄影 Cinematography: Ira H. Morgan ....(as Ira Morgan)Roland Totheroh ....(as Rollie Totheroh) 剪辑 Film Editing: Willard Nico ....(uncredited) 选角导演 Casting: Al Ernest Garcia ....(uncredited)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 Charles D. Hall ....(uncredited)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J. Russell Spencer ....(uncredited)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Carter DeHaven ....assistant director 亨利·伯格曼 Henry Bergman ....assistant director (uncredited) §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香港 Hong Kong 1937年5月7日 香港 Hong Kong 2004年2月5日......(re-release) 美国 USA 1936年2月5日 英国 UK 1936年2月11日 挪威 Norway 1936年3月23日 芬兰 Finland 1936年4月12日 瑞典 Sweden 1936年4月16日 法国 France 1936年9月24日 意大利 Italy 1936年12月18日 日本 Japan 1938年2月9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38年2月17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56年3月31日 英国 UK 1972年2月8日......(re-release) 日本 Japan 1972年11月25日......(re-release) 芬兰 Finland 1973年10月19日......(re-release) 德国 Germany 1997年3月6日......(re-release) 挪威 Norway 2000年5月3日......(Kristiansand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 法国 France 2003年5月25日......(Cannes Film Festival) 法国 France 2003年6月4日......(re-release) 比利时 Belgium 2003年6月18日......(re-release) 西班牙 Spain 2003年8月29日......(re-release) 希腊 Greece 2003年9月5日......(re-release) 挪威 Norway 2003年9月6日......(re-release) 荷兰 Netherlands 2003年9月7日......(Film by the Sea Film Festival) 瑞典 Sweden 2003年10月24日......(re-release) 奥地利 Austria 2003年12月19日......(re-release) 美国 USA 2003年12月25日......(re-release) 墨西哥 Mexico 2004年3月4日......(Muestra Internacional de Cine) 智利 Chile 2004年5月7日......(re-release) 丹麦 Denmark 2004年5月19日......(re-release) 德国 Germany 2005年6月2日......(re-release) 挪威 Norway 2006年4月16日......(re-release) §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联美电影公司 [美国] Charles Chaplin Productions [美国] 发行公司: CBS/Fox [美国] (laserdisc) Image Entertainment Inc. [美国] (USA) (DVD) Fox Video [美国] (USA) (laserdisc) Manga Films S.L. [西班牙] (2003) (Spain) (theatrical) (re-release) Capitol International Video [意大利] (Italy) (VHS) Continental Home Vídeo [巴西] (Brazil) (DVD) Classic Entertainment (1972) (USA) (theatrical) (re-release) § 概述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在放弃了用笔来描述失业问题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耗资150万美元拍成的影片。本片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影片。有感于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他决定用电影的形象语言来呐喊。本片由查理·卓别林、宝莲·高黛、亨利·伯格曼、切斯特·康克林、汉克·曼主演。本片以辛辣犀利的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理所当然地招致国际资本,本片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创造了世界喜剧不可逾越的高峰。影片除了运用以往的喜剧手法和视觉手段以外,还通过专门创作的音乐来反映基本的思想冲突。然而在这种欢笑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 § 内容简介 经济大萧条使得大批工人失业,工厂对工人的剥削更加残酷。单调而又疯狂的机械劳动终于使工人查里精神失常,被送进医院。出院后,失了业的查里阴差阳错地被当成罢工首领抓进了监狱。出狱后,查里在一家造船厂找到了工作,可是由于出现纰漏,不久又被辞退了。他路遇一个流浪女,从此与其患难与共。查里先后在百货公司做过守夜,回钢厂干了几天,在酒馆当过侍者兼歌手,最后为了救流浪女,两人再次流落街头。可是如此境遇的查里仍然信心十足,并鼓励流浪女勇敢面对人生。 § 解读人物台词 同样作为一部成功的默片,《摩登时代》与《神女》的不同在于,《神女》是在悲中见悲,而导演卓别林采用了更聪明的方法——喜中见悲。由于默片本身是没有人物讲话的声音的,所以人物台词就成为了我们解读影片的一个突破口。 (一) 一句“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揭开了电影的序幕。资本主义企业老板残酷无情的监视压榨工人的场面,主人公查理在机械齿轮的夹缝间游走生存的镜头,无不深深引起了身处世界经济危机后期的广大民众的共鸣。 (二) “不实用。” 企业老板颇有兴致的来看推销商们的新发明,可怜的查理惨遭那糟糕发明的折磨。然而,由始至终我们都没有看到老板哪怕一个悲悯的眼神,他只是怒叱一句“不实用”,然后走开。 (三) “原来你才是领袖。” 这是军警们对查理说的,更是对广大工人阶级说的。面对资产阶级的倾轧,每个人都有理由追求“自由”,每个人都有资格举起领袖的红旗走在最前面!在这里,导演在每位受众的心中都埋下了一颗奋斗反抗的种子,给予了广大工人阶级充分的肯定。 (四) “我觉得在这里很好。” 警官对查理说:“你自由了。”可是查理并不愿意接受这似乎是人们期盼已久的自由。因为即使他获得了出狱的资格,他却仍然要进入资本主义的牢笼,不可脱身。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 (五) “简直是天堂!” 他们曾经有过一段虚幻的幸福,无论是对豪门别院的遐想,还是那段商场守夜的短暂欢乐时光,可他们从未称之为“天堂”。他们所说的天堂只是一间破旧的小木屋,理想中可以畅游的大海却只是一块低浅的水塘。他们却深爱着这里,只因为:这里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这是多么容易满足的善良的人们啊,而他们一丁点儿的心愿却不能从资本家的手里得到满足。 (六) § 制作过程 《摩登时代》是1936年由卓别林指导的喜剧电影。从电影中我们看出在经历了大萧条之后,美国的普通民众对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的恐惧和迷茫。1935年,好莱坞电影的主流已经是有声电影。可卓别林认为,意外的肢体冲突、俏皮的面部表情,再加一点得意洋洋的天真,这些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摩登时代》是卓别林为无声片画上的辉煌句号,同时也是他在电影艺术上告别流浪汉形象,向更多元和更成熟形象发展的标志。事实证明,他再一次"阻挡历史车轮前进"不可思议地成功了,且见得深厚功力。 卓别林曾经希望将《摩登时代》定位为自己电影生涯中的一部有声电影,并已经写好了剧本,从DVD的花絮中我们可以知道,卓别林已经拍摄了一些完全由对话组成的场景,但这位电影大师在看到拍好的场景后发现,那个已经广为人知的流浪汉形象一旦开始说话,这个角色的魅力也就随之减弱了。实际上,《摩登时代》也是卓别林苦心塑造了流浪汉形象在荧幕上最后的谢幕。为了保存流浪汉在观众心中的完美形象,也为了突出电影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最终放弃了对话,而更多的侧重于表现各种机器发出的不同声响。 卓别林原打算推迟影片的放映时间,因为他对影片的原声音乐并不满意,而在反复的修改。卓别林也希望在现有影片的基础上,再剪掉一些段落。电影原本设计的结尾是男主人公查理·卓别林最后得了精神病,被送到了医院。但卓别林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拍摄另一个结尾,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更加有希望的结尾。而原来拍摄的那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段落被收录在2003年出版的DVD中。影片中最后卓别林所扮演的流浪汉所说的最后一句台词是"微笑,继续向前吧"(Smile! C'mon!),这句无声的台词也成为了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台词之一。 《摩登时代》的电影音乐由大卫·瑞克森创作的,但卓别林也亲自参与了音乐的创作。据宝莲·高黛回忆,卓别林在影片制作期间非常沉迷于电影音乐的录制,他整天待在录音间,只有宝莲·高黛恳求他时他才肯回去。大卫·瑞克森当时还非常年轻,在创作《摩登时代》的音乐时,卓别林给了他很指导,卓别林本身会演奏小提琴,但他并没有系统的作曲知识,他常常坐在洗手间里,一想到什么曲调就让瑞克森马上记录下来,然后瑞克森再根据剧情将这些模糊的曲调编配成流畅的原声音乐。 由于影片中映射了一些美国政治的问题,所以众院非美行为调查委员会(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指控卓别林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但卓别林对此坚决否认。他气愤的搬去了瑞士,并宣称永远不再回美国。在1972年的第4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为了补偿这位从没有得到过小金人的喜剧巨星,电影学院授予了卓别林一座奥斯卡荣誉奖。当他出现在舞台上时,已经泪流满面,而台下观众,大多数都是他的好莱坞同行则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向他致敬。 § 影片幕后 天才的想象力 卓别林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力及天才的想象力,在《摩登时代》中展现无遗。观众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麻木机械,在人的鼻子、钮扣拧紧螺母的镜头。 虽然不是有声电影,但在《摩登时代》里处处充满了声音,有各种机器发出的奇异的声响,电影音乐,从收音机中传来的歌声,厕所中传来的喇叭和电视屏幕发出的声音等等。在台词的设置上,卓别林在这部电影中第一次允许主人公说话是在饭店的场景中,但他坚持希望流浪汉所说的必须是全球的人都可以听懂的话,所以我们在电影中听到主人公所唱的歌是仿佛是外形语,但这并不影响剧情的发展,观众单凭卓别林的手势就可以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摩登时代》中的很多声音还做了特殊的音效处理。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是为了更好的衬托影片的主题--工业化对人性的影响。 大师的天使们 在拍摄《摩登时代》时,女主角宝莲·高黛还只是一个合唱团的普通女演员,她每周的片酬还不到100美元。她1931年前往好莱坞,与卓别林邂逅,两人相恋,1936年结婚,她适合演活泼奔放的少女,《摩登时代》、《大独裁者》显然是为她量身定做的。两人1942年离婚。这已经是卓别林的第三次婚姻。 在漫长的电影创作生涯中,卓别林有几个长期合作的女演员,卓别林对女演员很有感觉,他在她们身上寄托了许多东西。她们在卓别林电影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她们是美好事物的化身。而这一切都与卓别林自身的经历有关。卓别林的初恋是16岁,自从他去了美国,虽然与情人海蒂-凯利还有书信来往,但两人却再没见过。到了1921年,为宣传《小孩》去英国时,卓别林得知初恋女友已经因流感而死,年仅22岁。卓别林几乎崩溃,一生都为此自责,他自己30年代以前的电影中选择的女主角,可以说都是那个"逝去的天使"的翻版。 卓别林电影里的女主角基本上都成了他的情人,在拍《淘金记》时,卓别林甚至周旋在四个女人之间,结果使得他的婚姻破裂,名誉受损。并因此得了精神病发作,被迫到一个庄园去疗养。 § 影片花絮 宝莲·高黛所扮演的角色的名字是艾伦·彼得森(Ellen Peterson) 《摩登时代》是美国好莱坞主流电影中最后的一部使用字幕卡片的影片,这部电影中最后出现在字幕卡上的台词,也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后一句写在字幕卡上的话是"打起精神来!-永远不要想到死,生活还要继续下去"(Buck up - never say die! We'll get along. 而因为不肯说明是否与卓别林结婚,宝莲·高黛失去了在《乱世佳人》中扮演斯嘉丽的机会。到了1940年,两人关系结束时,才出来共同发表声明,说两人在1936年已经秘密结婚。 2007年,《摩登年代》被评为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的第78名。 《摩登时代》中出现了一些关于监狱中使用到毒品的场景,根据当时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这样的表现是十分冒险的,但这已经不是卓别林第一次在电影中关注毒品问题,在他最著名的短片《安乐街》中,也出现了和毒品有关的一些情节。 很多人都认为卓别林的眼珠是棕色的,实际上,他的眼珠是蓝色的,因为他演的电影都是黑白片,在这些影片里,他的眼珠是黑色的。在自传中,卓别林特意提到,很多人第一次见到他时,都因此倍感震撼。后来嫁给卓别林的奥娜-卓别林(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1942年第一次见到卓别林的时候还是个少女,她回来后就写了一篇名为《刚刚见到卓别林,他居然有双蓝色的眼睛》的文章,来表达内心的震撼。 这是卓别林第一部带有明显政治讽刺意味的影片,《摩登时代》中对于工业化社会的辛辣嘲讽让政府也非常头痛。卓别林曾去参加当时激进的关于苏联问题的讨论会议,据说他一上台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志们!卓别林《摩登时代》中有很多接近马克思思想的表现,特别是资本家对工人无限度的压榨,这当然也是美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现实。 [1] § 影片特点 艺术特点 1935年,电影已进入有声时代,可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于是他只在片中加入配乐和少许音响就上映了。深信动作表情优于有声对白的他拍摄了自己最后这部无声片。《摩登时代》可以说是卓别林对过去作品的一次回顾与总结,影片中许多情节与其以往作品中的不少场面非常相似。片中最精彩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前半部分,夸张中蕴藏着严酷的真实,致使其深刻的社会批判与讽刺意味无法被后半部分的轻松场面所冲淡。《摩登时代》标志着查里这一银幕形象在社会意义和心理意义等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在卓别林的影片中,比起《城市之光》或《大独裁者》,<摩登时代)的确稍有逊色,但它却是卓别林流浪汉影片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影片辛辣犀利的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理所当然地招致国际资本。势力的群起反击,一些评论家的错误读解,也为这股邪恶势推波助澜。舆论的曲解正好证明这部影片的尖锐和。深刻。观众永远忘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麻木机械,在人的鼻子、钮扣拧紧螺。卓别以其高超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影片同时也是他在电影艺术上告别流浪汉形象迈向更加成熟的标志。 喜剧特点 《摩登时代》被誉为一部经典的喜剧片,影片中的幽默与滑稽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讽刺和控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一个不变的规律。《摩登时代》正是为我们揭示了那样一个时代的劳动者与当时社会形态的关系。 § 导演简介 查尔斯.卓别林查尔斯.卓别林(1889-1977),生于伦敦贫民区,五岁开始登台表演。1910年因在白金汉主演短剧博得好评而获得去美国的机会。1914年主演了第一部影片《谋生》。从其第13部影片《雨中灾难》开始一个人导演。1917年与第一国际公司签约,在好莱坞的日落街建设片场,并且改革了过去的拍片方式。1919年参加组织联美影片公司,1950年退出。其间卓别林自导自演了《淘金记》、《城市之光》等一系列不朽之作。1953年离开美国到瑞士定居。1972年重回美国接受了表彰他终身成就的奥斯卡特别奖。 狗的生活卓别林(1889--1977)出生于伦敦一个贫苦演员家庭,父母都是游艺场的歌舞演员。他的童年动荡不安,10岁时他就进了一个滑稽剧团充当演员,开始独立谋生。1907年他加入著名的卡尔诺哑剧剧团。1913年他随团去美国演出,其间与启斯东公司签定了合同,开始在制片人兼导演--塞纳特手下拍片。 1914年,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剧片《谋生》问世。不久,前文提到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阵雨之间》中首次登台亮相,成为日后卓别林喜剧电影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他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 独裁者1923年他创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别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他一身兼任制片、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马戏团》(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等。 1952年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离开美国。1957年他在英国执导并主演了《一个国王在纽约》,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香港女伯爵》(1967年)。 淘金记 1972年,他重返好莱坞,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接受了为表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卓别林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剧之中,创造了世界喜剧电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 获奖履历 金卫星奖(Golden Satellite Award) 2004 (提名) 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 1989 获奖 国家电影名录 § 影片赏析 这是查理.卓别林(CharlesChaplin)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因为这部影片超越了其他单纯以他个人特点为卖点的悲剧性主题作品,改而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重要的问题。这是一部被当时美国政治家认为有红色共产倾向的危险性作品。 影片《摩登时代》(CharlesChaplininModernTimes)描写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夏尔洛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这些影像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最后夏尔洛失业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无意中领导了示威运动的群众,然而最后仍是改变不了他可怜的命运。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所以为了进监狱,夏尔洛不惜主动替人顶罪。然而事与愿违,监狱进不去,不过却因祸得福得到了受他帮助的那个女孩的爱。现实生活虽然困苦,但要怀抱希望的去生活。是而,影片结尾之处夏尔洛示意女孩改变一脸严肃的神情,满怀期望与喜悦的和他去寻找新的生活。 § 影片评价 本片是卓别林早期黑白电影作品之一。虽然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影片的配乐和特技都无法和当今的好莱坞影片媲美。但是,卓别林的喜剧表演天分使这部影片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在1978年巴西《标题》杂志刊登的世界有史以来的100部最佳影片中名列第七位。 片中喜剧手法和视觉手段都有着卓别林独特匠心的痕迹。而其主题则更为突出,围绕美国当年工业起步时期美国劳苦人民的生活悲剧展开了诙谐的讽刺。查理这个普普通通的工厂工人在节奏异常紧张的流水线上疯狂工作。毫无间歇的劳作终于让他发了疯,一见到圆形的东西,就忍不住要用扳子上紧。查理发疯的一幕从形式上的确引人发笑,但实质上却暴露出是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在如今的中国,很多人无力承受生活和工作压力,逐步走向了崩溃的边缘。这的确是一个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 影片效应 影片截图 1936年2月5日,《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当时正置世界经济危机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普遍失业,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如今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影片,亦可看出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压榨无产阶级工人。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相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 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影片截图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再如影片还通过豪华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己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我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 § 同名歌曲 歌曲概述 《摩登时代》是中国香港殿堂级摇滚乐队Beyond的音乐作品之一,它收录在Beyond于1989年发行的粤语专辑《Beyond IV》内。该作品的词作者为翁伟微,曲作者为叶世荣,演唱者为Beyond。 基本信息 歌名:摩登时代 作词:翁伟微 作曲:叶世荣 演唱:Beyond 编曲:Beyond 发行年份:1989年 所属专辑:《Beyond IV》 歌词 这世代 一向习惯 逃避看似有理的荒谬 一再习惯 承受每晚季节的苦闷 无论分分钟钟天气有改变 我却好少理 无论东方西方主意有呼喊 我当耳边风 一身风褛一起飞车 占据我今晚 手中香烟杯中生啤 难平人愤怒 这世代 需要习惯 逃避发觉无理的荒谬 需要自醉 承受这个季节的苦闷 卡拉ok歌声穿梭 似戴满欢笑 青春包装灰色的心 人人如是 这世代 一声祝福一班飞机 放弃这都市 出于当天抛开当天 流亡何地 这世代 东西不分不分西东 放弃我主见 生于今天不知今天 人人如是 作者介绍 曲作者 叶世荣:中国香港殿堂级摇滚乐队Beyond的鼓手,其籍贯为广东省台山市。叶世荣受Deep Purple的影响而开始接触摇滚音乐,并且自学了打击乐器和吉他等。1983年与黄家驹等人组成了Beyond,从此走上了人生的音乐旅途。Beyond解散后,叶世荣开始发展其个人事业,发表了几张个人唱片;并且和不同的音乐人合作,推出了许多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同时成立公司培养年轻音乐人,为乐坛输送新鲜的血液。另外叶世荣是知音镲片(Zildjian Cymbals)香港地区代言人。 演唱者 Beyond:中国香港殿堂级摇滚乐队,成立于1983年,其队名的中文意思为“超越”。乐队属于原创型,其作品以写实为主。乐队曾经过多次地人事变动,其中以黄家驹、黄家强、黄贯中、叶世荣四人的阵容最广为人知;自从黄家驹于1993年在日本东京意外去世之后,乐队没有再寻找新成员填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