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桃源两廊桥
释义

§ 出处

“山自西来水过东,碧溪两岸一桥通;垂帘卖酒联城市,杨柳青青花自红。”这一首宋代时,住在鄞县桃源乡的诗人周睿写的即兴诗,把人们带到千年之前的悠悠桃源,桃源溪上的两座廊桥相距仅50米,名曰“武陵桥”和“万安桥”,至今在现代文明的簇拥之中,依然挺秀簇立于十里桃源溪上!

据《鄞县志》和《桃源志》载:“桃源溪,武陵之下流也。”即在县西三十五里武陵山下的林村,今属横街镇。

林村不姓林。据旧志记载,东汉刘晨、阮肇两樵夫,入武陵,迷途桃林,遇仙女指点成仙,于是才有武陵山、桃源溪之称,村也以桃林为名。武陵、桃源在唐代时已见于史籍,在宋代初年为鄞西首乡,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仍称武陵乡桃源区。

§ 历史

桃源林村地处四明山东口,大雷山之水经林村市桃源溪入广德湖,又注入城内的月湖。林村南通奉化、北抵余慈,宋代以来有万余人口,男耕女织,商贾云集;渔樵唱晚,百业兴旺。明代诗人杜复言赞道:“桃源鄞西首乡,林村域中巨镇,喜山川之毓秀,羡人物之钟灵。”清代初年万斯同《鄮西竹枝词》写得更具体:“独喜林村蚕事修,一村妇女几家休,织成广幅生丝绢,不数嘉禾濮院绸。”桃源溪上这两座廊桥,曾承载过多少旅人往来,演绎过多少传说故事?

武陵桥,确切的记载建于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原来桥上建有赏心亭,可远眺武陵山。历代虽屡经修缮,但一直保留古廊桥的原有风貌。经实地测量,桥面长15米,宽3.2米,离水面高3米,是一座3孔两墩木梁桥。这座廊桥的桥墩,属“柔性墩”,是两组厚约20厘米的直竖石板,下基与溪床的基石榫接,上端与支撑桥面的石梁榫接,石梁上再搁置纵向的大木为梁,上铺木板。桥头南北立4条石柱,与桥上的36根木柱一起承托歇山式的瓦屋顶,廊屋檐角微微翘起。由于整座桥以木结构为主,故乡民直呼“板桥”,又称“林村市桥”。这座薄墩廊桥,看上去弱不禁风,但大雷山的千年洪峰始终未能冲垮桥墩,足见古代造桥工匠的聪明才智和精绝手艺,实在令人惊叹。

与武陵桥平行相距仅50米的“万安桥”,是一座石墩双孔廊桥,也建于北宋,却别有一番风采。双洞直径各5米的石砌圆拱映入水中,犹如两个满月。村民直呼“洞桥”。由于中间的石砌桥墩的迎水一方有分水尖,有力于抗御惊涛急流,数百年以来巍然如山。桥上的16条木柱支撑硬山顶屋面,原有“桃源福地”额。人们也可在桥上歇息、经商。

桃源两廊桥,在宋代时,桥的南北曾有桃源书院、华源草堂、泗洲书院等。可以想象有多少文人墨客往来于桥上?清代晚期,在廊桥附近还发生过《天要落雨娘要嫁》的故事。

“十里东桥日,千山两岸苔;登临聊自适,归杖夕阳催。”徘徊于桃源上两廊桥,悠悠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4 15: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