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琴史》 |
释义 | § 内容 《琴史》成书于1084年。著者朱长文(1038—1098),字伯原,号乐圃、潜溪隐夫;江苏苏州人。长于文艺理论,除《琴史》以外,还编有《墨池编》、《续书断》等书法理论专著。 《琴史》共分六卷,一至五卷为琴人传略,以人记事,共收集了先秦到宋代156位琴人的事迹。第六卷论述了《莹律》、《释弦》、《明度》、《拟象》、《论音》、《审调》、《声歌》、《广制》、《尽美》、《志言》、《叙史》十一个专题,体现出他的史学观和音乐美学思想。 是中国第一部琴史专著。 § 作者简介 作者朱长文(1038~1098),字伯原,后几题综论史事,号乐圃。其先越州剡(今浙江嵊县)人,世仕吴越,居苏州。其祖朱忆官至刑部尚书,家有藏书2万卷。朱长文19岁中进士,因坠马伤足,家居凡20年,饱览群书,著述甚多,除《琴史》外,还有《春秋通志》20卷、《乐圃文集》100卷以及《琴台志》、《墨池阅古》等。不足据也。元祐中起为苏州教授,后召为太学博士,绍圣间改宣教郎,”介绍了嵇康的《琴赋》以及有关史料,官终于秘书省枢密院校订、编修等职的郎官。 § 史书记载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1]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器乐曲《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间的嵇康,都是当时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嵇康擅长弹奏古琴名曲《广陵散》,己传为历史佳话。创作的著名乐曲有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传为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所作琴曲《酒狂》以及六朝宋王义庆《乌夜啼》。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隋末唐初赵耶利,对当时流行的文字指法谱字,进行了整理,并辑录了《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等解释演奏法的著作。著名的琴曲《碣石调幽兰》,为南朝梁丘明传谱,现存为传到日本的唐手写卷子,是中国最早的、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谱。 唐代诗人李峤、李颀、李白、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都为古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白居易爱好古琴,在《夜琴》中有:“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他的琴艺很高,并能自弹自唱,甚至在旅途船中仍以古琴为友,他在《船夜援琴》中写道:鸟栖月动,月照夜江,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闻无古今。”张祜的《听岳州徐员外弹琴》也有:“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描写了古琴丰富的表现力。唐代著名琴家有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赵耶利总结当时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盛唐的董庭兰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传世。薛易简在他著的《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并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情意专注”,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伸出许多弹琴的规范。 晚唐曹柔鉴于文字谱"其文极繁",使用不便,而创造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是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唐代著名琴家有董庭兰(开元、天宝年间),从其师陈怀古处承继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沈、祝二家声调,擅弹琴曲《大胡笳》、《小胡笳》。天宝中琴家薛易简,可弹大弄四十、杂调三百,并有理论著作《琴诀》七篇,擅弹《三峡流泉》、《胡笳》、《乌夜啼》、《别鹤操》、《白雪》等曲。晚唐还有琴人陈康士根据屈原《离骚》所作的琴曲等。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南宋时期杰出琴家郭沔 (号楚望,生于1190年,卒于1260年后)和他的弟子刘志芳、毛敏仲等人,在古琴遗产的整理、创作方面对古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如郭沔创作的琴曲《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刘志芳创作的《忘机》、《吴江吟》;毛敏仲创作的琴曲《渔歌》、《樵歌》、《佩兰》、《山居吟》等都流传至今。当时著名的琴曲还有《楚歌》、《胡笳十八拍》、《泽畔吟》等;琴歌有姜夔(公元1155一1221)的《古怨》;庐山道士崔闲所著《醉翁吟》等。宋人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的史料。 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从中可知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明初琴家冷谦的《琴声十六法》,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出的理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是明代琴家,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收录唐宋之前艺术珍品六十四曲、历十二年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于1425年刊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明末清初,徐上瀛更进而提出《二十四琴况》。明清以来,著名的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良宵引》、《水仙操》、《鸥鹭忘机》、《龙翔操》、《梧叶舞秋风》等。 这一时期在演奏上由于民间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的熏陶和影响,古琴技巧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左手技巧的创新,如《五知斋琴谱》中的《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琴曲,左手技法极为细腻,前所未见。以后的许多琴谱,在整理加工传播传统古琴音乐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明、清时期著名琴人有严澂、徐谼、蒋兴俦、徐常遇、蒋文勋、张孔山等人,近代著名琴人又有黄勉之、杨宗稷、王燕卿等。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北京的"嶽云琴集"、济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长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续时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 建国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调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并录制了一批音响;发掘一批失传的琴曲,如《广陵散》、《幽兰》等;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材,为今后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龙琴舫、查阜西、张子谦、夏一峰等。 汉抚琴俑 § 发展历程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追朔至伏羲并没有错,而作为一种显然具有礼乐文明清晰脉络的“琴器”和“琴乐”的出现,从逻辑上说不可能出自历史的原点。 到了周代,传统文化的延续、“乐教”的施行使得琴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产生时代相比,显得更加“理性”了。自此之后,琴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其的面目也日渐清晰,此后的琴史也得以顺理成章地延续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世风已形成了“士无故不彻琴瑟”的繁盛局面。虽然社会从总体形式上已经呈现出一种“礼崩乐坏”的无奈局面,但当时的琴文化早已深入人心(主要是在统治阶层中)。据诸多记载,孔子曾向师襄学习《文王操》,并亲自参与创作了《龟山操》、《将归操》、《猗兰操》等琴曲(歌)。此外庄子弹琴以悼亡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故事更是千古佳话。 到了汉代,古琴的形制基本走向了定型,由不定弦基本定为七弦,同时还出现了较为完善的共鸣箱和标识音位的琴徽。虽然此时的琴早已脱离了原始“巫器”,跨入了乐器的行列,但其明显的象征意义却并未褪去。如在形制上,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六寸象征天地六合,前广后狭象征尊卑高下,面圆底方象征着天圆地方,“岳山”、“龙池”、“凤沼”象征着上山下泽,十三徽象征着一年十三个月(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七弦象征五行和君臣等等。再如“琴者,禁也”,“八音广博,琴德最优”等寓意。这些恰好为古琴的发展融入了无数文化的印迹。汉代的文人们纷纷参与古琴的创制、琴曲琴歌的创作,并写下了大量的琴赋、琴论等。如扬雄的《琴清音》、桓谭《琴道》、马融《琴赋》、蔡邕《弹琴赋》、《琴操》等。西汉的刘向已经明确地将“琴学”纳入传统的“乐教”系统中。 东汉末年,历史上出了一位博学多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蔡邕,被汉章帝刘志专召入京弹琴。然而江湖险恶,政事繁杂,蔡老终于告病还乡。一日骄阳似火,蔡老已到苏州地界,经过一户人家门口,忽然听到“噼啪”的木材燃裂声,凭直觉蔡老断定这是制琴的佳料,赶忙闯入,果见主人正将一段上好的桐木送进烧饭的灶膛。他急忙上前抽出还在燃烧的桐木,连呼可惜。主人虽不解,却也慷慨,不取分文就将这段桐木送与蔡老。后来蔡邕用这段桐木制成名琴,由于一端是烧焦的,故取名“焦尾”,与周代“号钟”、楚庄王“绕梁”和司马相如“绿绮”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琴。蔡邕弹着“焦尾”,思如泉涌,创作了号称蔡氏五弄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和《秋思》,流芳后世,经久不衰。他的女儿蔡琰(文姬)承其衣钵,以亲身苦难经历谱写出《胡笳十八拍》的传世琴歌,成为千古绝唱。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在中华琴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如:杜夔、荀邃、傅玄、阮籍、阮咸、嵇康、刘琨、何琦、董景道、成公绥、孙登、戴逵、陶弘景、陶渊明、宗炳、柳恽、柳谐等。尤其是嵇康,以《琴赋》和琴曲“嵇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而著名,更以演奏琴曲《广陵散》而知名后世。临刑之时大义凛然,“顾日影,援琴而弹”,不禁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幸得有心人偷学暗记,才得以让这曲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迄今世界上留存最早的古琴文字谱《碣石调·幽兰》(谱本为唐人手写卷子)。这是古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以一种新的载体形式保存了古琴音乐的历史,摆脱了历代口传亲授的单一格局,大大推动了琴曲创作繁盛的局面,为以后古琴减字谱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隋唐时期,由于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政权,尤其是“贞观之治”以后,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带来了琴学发展的大好时期。在古琴的制作工艺方面,出现了以蜀人雷威为代表的一大批斫琴名家。在记谱方面,出现了由曹柔发明的减字谱,以代替繁冗的文字谱,并得以迅速流传,从而大大推动了古琴的创作和普及。在琴曲创作、整理与演奏方面,更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仅从形式体裁而言,就有小调、操弄、杂曲和琴歌等多种,突破了传统的“畅”、“操”、“引”、“弄”的固有格局;这个时期的琴人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如: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至于文人与琴的关系则更密切,几乎所有诗人骚客均寄情于琴,或弄琴,或歌琴、赞琴、吟琴、听琴等,及大地丰富了唐诗题材。 由于琴学的全面盛兴,唐代还形成了明显的琴派。如唐开元、天宝年间,琴坛主要盛行的是两大琴派——“沈家声”与“祝家声”,如琴家董庭兰即由师从“沈”、“祝”二家而最终自立门派,别创新声。虽然琴派自古有之,但具体分清琴派风格却始于唐代琴人赵耶利。据朱长文《琴史》记载,“赵耶利……每云: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琴派的产生是历史的产物,而非有意为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交通的方便、琴人间交流往来的频繁、琴乐风格的多元互补以及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加深,琴学的发展势必带来琴界共生互进,而非独自为限、画地为牢。如今的琴派,只是彼此借鉴的风格基础,切不可衍生出“我是人非”的门派之见,有碍琴道之光大。 宋代政治迂腐、军事羸弱,而经济发达、文化繁盛。琴学上出现了第一部琴史,作者朱长文,字伯原,号乐圃,家学渊远,精研子史,于“广览而博求”中编写出《琴史》六卷,收录自先秦至宋初琴人一百五十六人,并从《莹律》、《释弦》、《明度》、《拟象》、《论音》、《审调》、《声歌》、《广制》、《尽美》、《专言》、《叙史》等多方面对琴学做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见解,至今还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当时的琴学理论著述高潮迭起,除了朱长文的《琴史》以外,还有多种琴学著述,成为继隋唐之后又一个琴学高峰。著名琴派主要有广陵派、虞山派等。此外,还形成了一个琴僧系统,自朱文济(宫廷琴师,太平兴国时“古琴为天下第一”)以下都是僧人,他的弟子慧日大师夷中及再传弟子知白、义海都是有名的琴僧,而义海的弟子则全和尚及其再传弟子照旷以弹奏《广陵散》“音节殊妙”而著称,这一琴僧系统构成中华琴学的一大奇观。 南宋末年,因风格迥异,琴派日趋殊名的主要有三大琴派,其一为浙派(其传谱为“浙谱”),活动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带,以郭楚望成就最大,代表作为《潇湘水云》、《步月》、《春雨》、《秋雨》、《飞鸣吟》、《泛沧浪》、《秋鸿》等。郭楚望的弟子刘志方继承了乃师衣钵,创作有《忘机曲》(《鸥鹭忘机》母本),并传授给杨瓒门客徐天民、毛敏仲,影响沿至明清,以至当世。另一个琴派是京师派,也称“官派”,所用的琴谱叫“阁谱”。还有就是采用“江西谱”的“民间琴派”,俗称“江西派”。琴家成玉磵在《琴论》中对三派作了这样的比较:“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此法人多不知,惟三人对弹,可较优劣。” 金元时期,有金世宗、金章宗嗜琴如命,有耶律楚材琴歌多种,有苗秀实《琴辨》、徐理《琴统》、《外篇》、《奥音玉谱》、吴澄《琴言十则》等琴学著作。据饶宗颐先生研究发现,元代琴人主要有阿荣、赤盏、铁柱和由宋入元的赵孟頫(著《琴原》)、倪瓒、倪骧、张雨、萨天锡、萧性渊等。 到了明代,“琴学”这一专称得以确立,并在明清时期迅速发展。明初洪熙元年朱权编著的《神奇秘谱》堪称历史上第一部古琴曲专集。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太古神品》,中下卷《霞外神品》,意味着作者希以此书接续宋代浙派《紫霞洞琴谱》之流脉。明嘉靖年间,琴家汪芝辑《西麓堂琴统》,收录一百七十首琴曲。此外,尚有明万历四十二年的琴家严澂主持选编刊印的《松弦馆琴谱》、明成祖敕撰《永乐琴书集成》二十卷、清徐琪《五知斋琴谱》、以及祝凤喈《与古斋琴谱》等。在琴论方面,还有明冷谦《琴声十六法》、徐上灜《谿山琴况》、清蒋克谦《琴书大全》等等,有如雨后春笋。传世琴曲则更是影响深远,如《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良宵引》、《圯桥进履》、《伯牙吊子期》、《水仙操》、《鸥鹭忘机》、《龙翔操》、《梧叶舞秋风》等等。 明清时期琴派林立。明代最突出的是江、浙两派。江派一般认为是松江刘鸿创立的“松江派”,或后期黄龙山、杨表正、杨抡等琴人在江左、南京一带活动形成的“江派”;浙派则由南宋徐天明一脉相传,其主要代表者及著作有黄献《梧冈琴谱》、“徐门正传”肖鸾《杏庄太音补遗》等。另外两个影响后世极为广远的琴派就是广陵派和虞山派(“琴川社”,代表人物严澂和徐上灜)。到了清代乾嘉时期,形成了所谓“金陵之顿挫,中浙之绸缪,常熟之和静,三吴之含蓄,西蜀之古劲,八闽之激昂”等繁盛一时的景象。还有明清之际因避世乱而东渡的蒋心俦在日本创立的日本琴社,被日本人尊称为东皋禅师,现存《和文注琴谱》、《东皋琴谱》据说就是根据他所传琴曲辑录而成。此外明代斫琴工艺也有一定成绩,当今尚存的“潞王琴”就是当时的杰作。 中华民国时期,琴学研究主要有琴人杨宗稷编著的《琴学丛书》四十三卷和周庆云刊编的《琴史补》、《琴史续》和《琴书存目》等。此外,以查阜西先生为代表的今虞琴社同仁编印的《今虞琴刊》影响极大,直至当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琴坛曾一度“四雄并立”(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张子谦)。同时,还有刘少椿、顾梅羹、彭祉卿、杨新伦等著名琴家共领风骚。可惜后来因为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干扰而中辍,尤其是在“破四旧”中,琴学大伤元气,逐渐不为后人所知,“琴”(琴器、琴艺、琴学、琴道、琴人)遂日渐凋敝,终于沦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 § 意义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 所属分类 中国古代音乐典籍 中国古代乐律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