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筑草为城》 |
释义 | 筑草为城 特色及评论 “茶人三部曲”之一。王旭峰,女,1955年生于浙江平湖,祖籍江苏徐州,1982年杭州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文学院副院长,一级作家,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筑草为城 内容简介 片断: 第一章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昨夜一场大雨,今日阳光明媚,但翁家山老革命、老贫农小撮着的孙女翁采茶依旧坐在窗口伤感。天光从窗外射人,打在她的不抹油也发光的刘海上,她的眼睛经过三代人的优化组合,已经不再那么鼓暴,凝视春天时虽然依旧残留着曾祖父的些许呆滞,但憨厚的嘴角一咧,结实的白牙一露,她自己就从祖先的外壳中彻底弹出,她就会像窗外蓬勃的一团新茶,四处飞溅活力。况且她既不是刚暴出来的米粒般的新芽,也不是绿枝成阴的老叶,她就是那种清明前后一芽一叶状如雀舌的优质龙井,闻一闻,喷喷香。 小撮着在堂前一角的门背后,忙着藏茶前的事情,手里捧着石灰袋,一边怨她:“发什么呆?也不晓得帮我一把。” 采茶把手衬在方方的额下,很不敬地说:“你自己晓得!” 小撮着把口大肚小的龙井坛一推,生气地盯着孙女,这时候祖孙两个的表情便因为血缘关系而奇异地相像。采茶是在他身边一手拉扯大的,最近刚刚到了城里湖滨路招待所烧锅炉冲开水,户口还在乡下呢,就开始人五人六了。小撮着很不满,威严地咳了一声,说:“人都要到了,你心思还没有收回来。” “还说他们怎么好,也不看看现在几点钟!”孙女回过头来,看一眼八仙桌上的自鸣钟。土改后杭家送给小撮着的这口台钟,此时已经中午十二点,但杭家人说好十点就要到的。小撮着懊恼地看看一桌凉菜,又盯着孙女,他越来越说不过她了,虽然他也知道,今天是相亲,杭家不该迟到。 “给你留点时间还不好?来装石灰袋!”小撮着想不出用什么话来解释杭家的这一重大失误,只好转移话题。采茶懒洋洋地走到爷爷的身边,开始帮着干活。 活儿并不多,一只龙井坛,高不过半米,胖着肚子,贮十三斤的茶,还得夹四斤生石灰。小撮着家多年都没有那么些茶了,自家自留地里能采几斤?今年招招刮刮,收了五六斤,还不敢让队里发现。国家规定得严,邮寄不得超过一斤,送人不得超过两斤,每个人只能留下私茶半斤到一斤。小撮着虽是老革命,却是脱了党的;虽是老贫农,却是和城里资本家牵丝攀藤的。所以他躲在门背后,不想让队里发现他的能装十三斤茶的龙井坛──他千方百计弄来的茶,也只能装满一半,但左邻右舍连这半坛都装不满呢,有些干脆把茶坛都扔到屋外院角里去了。你想,茶都没有,还要什么茶坛? 小撮着的这只茶坛,就是从院后捡回来的,所以要好好地烘坛。这活儿小撮着在忘忧茶庄做了几十年。“解甲归田”后,给队里干活,大锅饭,手艺粗了。今日便技痒,下了一番心思,要把它给重新“细”回来。 筑草为城 作者介绍 作者访谈: 王旭烽:获茅盾文学奖,浙江她是第一人 ――《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烽采访实录 以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当代中国文坛最高奖项之一――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自设立以来,已颁奖四次、评奖五届。在王旭烽之前,还没有一位茅公的故乡人浙江作家获此殊荣。王旭烽开创了一个先例。十一月十日,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将在茅公的家乡――浙江省桐乡县颁发,10月31日,本栏记者在浙江温州采访了王旭烽。记者见到的即将去领奖的女作家,一脸宁静。 1、“我是在女犯监牢里听到获奖消息的。” 记者问:获奖的结果正式公布前,你是否听到了什么消息? 王旭烽答:一点没有。我是在女牢犯的监房里听到这个消息的。 记者:怎么回事? 王:浙江省作家协会从前年起,每年秋天都要组织一次作家去体验生活,1998年搞的是“当兵三日”,愿意去的作家们报名,有80多人,组成了一个“作家连”,到“硬骨头6连”所在营去当兵,摸爬滚打,体验生活。去年搞的是“��民三日”,住到��族山民家里,我还取了一个��族人的名字,好像叫蓝旭;今年搞的叫“警官三日”,我们七十多号作家,都穿上了警服,警衔是一级警员,到一所监狱里去做犯人们的工作――事后浙江省司法厅高兴得不得了,说我们现在拥有了一支70多人的作家干警队伍,而且还有了一位获大奖的作家警察,当然这是后话――我是在和十几位女犯讨论她们在监狱里办狱报的话题。这十几名女犯,都是重犯,有判死缓的,有判无期的,但她们都有文化,有文学修养,所以监狱把她们集中起来办报纸。当时我对一位女犯讲头版新闻怎么做。会议室里挤满了人,有“作家警察”,有真正的警察,还有犯人们,满满一个会议室。这时来了一位我们省作协的干部,对我说,刚刚接到了中国作家协会的通知,你的《茶人三部曲》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时,那些女犯人都站了起来,向我鼓掌表示祝贺。她们都知道茅盾文学奖。我想,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场合得知自己获奖,除了我,恐怕再没有第二人吧。 记者:你是不是想到过,自己会获这个奖? 王:没有思想准备。因为我知道我的小说在入围作品名单中,是比较靠后的。而且我没有去做任何的“活动”,也正是这一点使我心底坦然。 2、“这部长篇我写了10年。” 记者:你怎样评价你的这部长篇呢?” 王:从完整意义上说,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1990年起,写了10年。(因为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筑草为城》今年刚刚出版,所以茅盾文学奖授与的是《茶人三部曲(一)(二)》)我认为“茶人”、“茶学”是令人尊敬的。 3、“知道获奖后,我很平静。” 记者:是不是准备庆祝一下? 王:没有。浙江这个地方,大家都比较平和,散淡。省里自然也是高兴的,因为我是第一个获这个奖的浙江作家。但我依然是天天上班,干工作,一天假也没有请。也没有人请我吃饭,我也没请别人吃饭,一直在忙,看稿子,准备这次来温州的研讨活动。 在文学院里,我具体在落实我们省作协的一个“现实主义精品工程”,天天都是找人、打电话,联系出版社、谈稿子这类的事情。天天要上班。 4、“下一步,要给《中国作家》投稿了。” 记者:你的下一步打算? 王:我一直很关注《中国作家》,你们刊物这两年办的很有声势和特色。你们的编辑赵虹也一直在和我联系,约稿,但同时她又提出要求。我有一部长篇小说,提纲写好两年了,但迟迟没敢动笔。原先想的题目是《市长与阴谋》,后来又叫《书生市长》。我还在思考。想好了,就会写出来,然后向你们刊物投稿。” 记者:那好,我们也不急,你什么时候写好了,我们什么时候拜读。(志广)附:王旭烽简况 王旭烽,女,1955年生。祖籍徐州,从小在杭州一带长大。富春江畔是少年时的家园。她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是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的故乡,师长、邻里、伙伴中就不乏郁达夫的亲人,所以,“说到文学的熏陶,对我就不仅仅是从书本里获得的,空气中呼吸着、皮肤上感受着的,都是郁达夫和文学的气息……”从中学开始,迁至杭州。浙江大学历史系毕业。毕业后参加筹建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后调至浙江省作家协会,现为浙江省文学院副院长,一级作家。 喜欢音乐,喜欢话剧。上大学时曾自编自演舞台剧《承认不承认》,获首届浙江省大学生戏剧创作奖和演出奖。此剧本后在1980年被刊物发表,成为其处女作。20年来,其创作颇丰,有系列中篇小说《从春天到春天》(等四部)、大型报告文学《革命行》、文化随笔集《饮茶说茶》(此书被韩国作为教材)、探讨殡葬文化的随笔集《南山陵园》;中央电视台播放的17集电视专题片《话说茶文化》、30集专题片《浙江7000年》以及获此次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即:《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和《筑草为城》。)尤喜爱茶及茶文化。从生理到心理都依赖茶。评价茶为“平和、无私、宁静”,认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对“茶人”和“茶学”心怀崇敬。认为“茶学”博大精深。 她认为,茶的境界,是人应该追求的“虽不能之,心向往之。” 最喜欢的作家作品:《日瓦格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和美国的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红楼梦》等。当代中国作家中如王蒙、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等,也都很喜欢。 最热爱的一句格言是“出我幽谷,上我乔木。” 喜欢健康、进步、文明、亲和的生活与格调,不喜欢颓废、放任、消极的东西。 摘自三九作家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