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百年蓝调音乐之旅》
释义

§ 介绍:

美国国会称去年为“蓝调之年”,为了纪念这种艺术形式对美国文化乃至世界音乐的贡献,美国举行了各种庆祝活动,而由马丁.西科塞斯领军的“百年蓝调”系列纪录片更是其中一大盛事,他联合了一群世界级导演,在银幕上铭刻下蓝调的轨迹,向他们所钟爱的音乐致敬!

早在1997年就着手的这一名为“百年蓝调”的大型系列片项目,联合七位名导各拍摄一部纪录片来展示这种“最身体的音乐”之魅力,其中包括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维姆.文德斯、理查德.皮尔斯(Richard Pearce)、查尔斯.伯奈特(Charles Burnett)、马克.莱文(Marc Levin)、麦克.菲吉斯(Mike Figges),而西科塞斯本人也执导了其中一部。

在美国,这套纪录片的DVD套装已于去年秋发行,并立即占据了亚马逊网站系列纪录片销量榜的榜首。

今年初,这套纪录片开始在法国上映。5月6日,文德斯的【人之乐魂】在德国首映,拉开了该系列片在德国上映的序幕。在对纪录片从来都更具包容力的欧洲,影迷和乐迷有幸能在影院里与西科塞斯一起回溯蓝调的时光。接下来理查德.皮尔斯的【孟菲斯之路】、西科塞斯的【回家的感觉】,压轴的将是伊斯特伍德的【钢琴蓝调】。另外,同样由西科塞斯担任执行制片人的【瓶中闪电】已于今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上与观众见面。

“蓝调是美国的,也是世界的。”西科塞斯说,“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叙述语言,蓝调把灵感带给全世界的人们,并不断影响着世界各地的音乐。我们希望这套系列片能吸引

世界范围内更多的听众来关注这种音乐。同时,我们也希望能让那些着迷于摇滚和hip-hop的孩子们,对于这些音乐背后那些不为所知的奋斗历程和天才人物,能有更好的了解。”“我们决不是要给‘蓝调’下一个定义,”他还说,“通过最具创造性的导演的视角,带着他们对蓝调无比的热情,拍出及其个人化和印象派的影片,这才是我们的初衷。”

马丁.西科塞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维姆.文德斯等电影大师向蓝调音乐致敬!

从摇滚到爵士,从R&B到hip-hop,现代流行音乐的各种类型,无一不与蓝调有关。

今年,摇滚乐50岁了,而作为摇滚乐的先驱,蓝调音乐(Blues,即布鲁斯音乐)已在去年相对低调地度过了百年华诞——美国国会称去年为“蓝调之年”,为了纪念这种艺术形式对美国文化乃至世界音乐的贡献,美国举行了各种庆祝活动,而由马丁.西科塞斯领军的“百年蓝调”系列纪录片更是其中一大盛事,他联合了一群世界级导演,在银幕上铭刻下蓝调的轨迹,向他们所钟爱的音乐致敬!

§ 7部优秀作品

《回家的感觉》Feel Like Going Home

导演:马丁.西科塞斯/片长:83分钟

导演自述:我一直觉得自己和蓝调音乐有相通之处——这种通过音乐来讲故事的文化,令我着魔和入迷。蓝调有着巨大的感召力,是美国流行音乐的基础。

综述:对于蓝调吉他手Corey Harris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长途旅行:从美国的密西西比州,越过太平洋,来到西非的马里。他此行的目的:寻根,寻找蓝调的根。在西科塞斯的引导下,他开始探寻蓝调传奇人物John Lee Hooker和Muddy Waters的足迹。他要找到蓝调音乐的灵魂,因为这种音乐形式与北美洲非裔移民的命运紧紧相连。

片中不仅有Willie King、Taj Mahal、Otha Turner和Ali Farka Toure等人的演出,

还有John Lee Hooker、Muddy Waters和Son House的珍贵镜头。

【回家的感觉】重点挖掘了蓝调的非洲本源,其涵义也因此远远超过了蓝调音乐本身,

涉及的音乐类型十分多样。西科塞斯的这部作品相比其他几部更显沉重,Corey Harris作为主角,对乐手的采访略显干涩,稍稍限制了影片的可看性。

导演评介:西科塞斯对纪录片的偏好,一直贯穿着他的整个导演生涯,这位暴力诗人参与了1970年那部著名的【爱与和平:乌兹托克音乐节纪实】(Woodstock)的剪辑,接着他拍了【意大利裔美国人】(Italianamerican, 1974),这部讲述他父母故事的纪录片是西科塞斯的最爱之一;西科塞斯导演的【最后的华尔兹】(The Last Waltz, 1978)被称为“有史以来最美的摇滚电影”,;

1995年,受英国电影学院委托,他完成了长达四小时的纪录片【美国电影:

马丁.西科塞斯的私人旅行】(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来庆祝电影艺术的百年华诞,后来他又拍摄了【我的意大利之旅】(My Voyage to Italy)向意大利电影致敬,于2001年上映并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的“电影历史奖”。

《人之乐魂》The Soul of a Man

导演:维姆.文德斯/片长:103分钟

导演自述:对我而言,这些音乐意味着整个世界。我透过它们所认识的美国,

比我读过的任何一本书或看过的任何一部电影都要真实。在这部电影中,

我试图以写诗、而不是以拍纪录片的方式,来描述这些音乐和人物曾经带给我的感动。

综述:在【人之乐魂】中,文德斯以自己的方式向他最钟爱的三位蓝调歌手致敬。由于Blind Willie Johnson和Skip James的年代太久远,两人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因此文德斯找来两名演员饰演这两位蓝调传奇人物,用35毫米胶片“仿制”他们的生活,手摇摄影机拍摄的黑白画面刻意模仿了当年纪录镜头的风格。而关于J. B. Lenoir,文德斯幸运地找到了当年一对瑞典导演夫妇拍摄的资料片,这两段上世纪60年代初为一家瑞典电视台

拍摄的资料短片从未播出过。除了这些资料片,【人之乐魂】中,还将出现众多当代歌手翻唱经典老歌的镜头,包括Bonnie Raitt、Lucinda Williams、Lou Reed、Eagle Eye Cherry、Nick Cave和“坏种子”乐队、“The 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乐队、Cassandra Wilson、Garland Jeffreys、Los Lobos等等摇滚名将。

导演评介:文德斯与音乐结缘已久,【德州巴黎】(1984)中Ry Cooder的吉他,【柏林苍穹下】(1987)中摇滚巨星Nick Cave的客串演出,1999年与U2乐队合作的【百万美元旅馆】,

流行音乐在他作品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此外他有多部纪录片的经验,包括【水上回光】、【寻找小津】及音乐纪录片【乐满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 1999) 、

【科隆荣耀】(Ode to Cologne, 2000),这次的【人之乐魂】已是他的第三部音乐纪录片。

《孟菲斯之路》The Road to Memphis

导演:理查德.皮尔斯/片长:93分钟

导演自述:“百年蓝调”系列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赞美最后一种原汁原味的美国艺术形式——抢在这艺术几乎完全消失之前,抢在它养育的摇滚一代把它吞噬之前。希望我们所做的还不算太晚。

综述:皮尔斯的这部【孟菲斯之路】生动有趣,从音乐和政治的角度讲述了Beale Street蓝调的历史,难得的是,导演并没有排演任何一幕,而只是以镜头直接纪录,这样得来的创造力和紧张感犹显可贵。《纽约客》杂志这样评价该片:“【孟菲斯之路】真实再现了这些音乐家所经历的沧桑和他们当初的感受。”

片中,蓝调之王B.B. King谈到了早年的种族歧视,谈到了黑人音乐的销声匿迹,谈到了黑人电台节目,谈到了Sam Philipps充满传奇色彩的Sun Studios,谈到了政治解放运动,最后谈到了蓝调如何被白人发现——一个两手空空的白人小伙,他在孟菲斯的蓝调熏陶下成长,后来成了世界巨星,他就是:“猫王”Elvis Presley。而影片也正想以此证明:猫王作为第一个将黑人音乐拿来的白人、作为摇滚乐的创始人之一,他的音乐灵感源自孟菲斯,源自这个今天被称为“猫王之城”的地方,源自这个城市那些曾经的黑人蓝调歌手。

导演评介:理查德.皮尔斯是这套系列片中难得一个靠纪录片起家的导演,他以摄影师身分参加的四部纪录片作品获得了奥斯卡奖,其中包括著名的音乐纪录片【爱与和平:

乌兹托克音乐节纪实】(Woodstock, 1970)。首部剧情片【拓荒者】(Heartland)获得1979年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

《被魔鬼之火所灼》Warming by the Devil's Fire

导演:查尔斯.伯奈特/主演:汤米.雷德蒙德.西克斯Tommy Redmond Hicks

导演自述:我曾把蓝调当成外界理所当然的一部分。然而,多年以后,我发现蓝调已经成为我灵感的源泉,这种音乐背后的寓意、幽默、讽刺,反映了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我一直想拍一个关于蓝调的故事,不仅仅讲述蓝调的内容和本质,而且也勾勒出它的形式。简而言之,这是一部能让观众对蓝调产生具体印象的蓝调电影。

综述:上世纪50年代,一个少年与他家人在密西西比的偶然相遇,展开了两代间音乐隔阂的产生、发展和消解,一边是如天堂般圣洁的“福音”歌曲,另一边是被视为魔鬼呻吟的“蓝调”音乐。

导演评介:曾经是小号演奏手的查尔斯.伯奈特是美国独立电影界的知名黑人导演,

代表作包括【绵羊杀手】(Killer of Sheep, 1977)、【我兄弟的婚礼】(My Brother's Wedding, 1983)和【与怒共眠】(To Sleep with Anger, 1990),都是低成本的独立制作,多以家庭内部冲突为题材。

《教父和教子》Godfathers and Sons

导演:马克.莱文

导演自述:当我们在芝加哥蓝调音乐节上拍摄Sam Lay和他的乐队时,他们正在演出Muddy Waters的经典之作《I Got My Mojo Workin》。我闭上眼睛,仿佛回到了我15岁的时候,在好友的地下室第一次听“Paul Butterfield Blues Band”的唱片。那天改变了我的生活,35年过去了,那音乐依然震撼着我的灵魂。那种震撼,就是我在这部影片里要捕捉的感觉。

综述:芝加哥hip-hop明星Chuck D(Public Enemy乐队成员)和Marshall Chess (Leonard Chess之子,Chess Records唱片公司的继承人)为了追寻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蓝调辉煌,决定联手制作一张集合了老一辈蓝调歌手和新一代hip-hop歌手的专辑。除了Koko Taylor、Otis Rush、Magic Slim、Ike Turner和Sam Lay等人的演出,片中还首次曝光了大量Howlin' Wolf、Muddy Waters和“The Paul Butterfield”蓝调乐队的资料片断。

《红色,白色和蓝调》Red, White & Blues

导演:迈克.费吉斯

导演自述:为何蓝调这种黑人音乐在欧洲如此受欢迎?我对此很有兴趣。为此,我不仅请了传统的蓝调音乐人,也请一些新生代人物参与其中。希望片中那些标准蓝调音乐的录音片段和相关的讨论,能给我们一点启发:为何蓝调在一个特定时间来到了欧洲,又在欧洲经过再创造后,成为全球共通的音乐形式?

综述:本片以上世纪60年代英国的音乐风潮为主体,这次风潮对蓝调进行了重新诠释然后又将它带回美国。影片在两部分间平行推进:一边是为本片独家录制的现场部分,演出在著名的Abbey-Road-Studios里进行,歌手包括曾赋予蓝调全新内涵的Morrison、Tom Jones、Jeff Beck和Lulu等人;另一部分是上世纪40、50和60年代的历史资料镜头。另外,影片还对英国音乐各时期各流派的代表人物进行了采访,包括艾力.克莱普顿、Lonnie Donegan、Chris Farlowe、Eric Burdon、John Mayall和Steve Winwood。

导演的前作包括奥斯卡得奖作品【远离赌城】(Leaving Las Vegas, 1996),以及

【风暴星期一】(Stormy Monday, 1990)和轰动一时的【时间密码】(Time Code, 2000)。

《钢琴蓝调》Piano Blues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导演自述:蓝调一直是我音乐生活的一部分,而在我母亲带回Fats Waller的所有唱片后,钢琴蓝调成为其中特殊的一部分。我在电影中也十分注重音乐的作用,这部纪录片让我有机会去拍一部直奔音乐主题的电影,这在我以往的电影中是没法做到的。

综述:在本片中,伊斯特伍德表达了自己对钢琴蓝调长久以来的偏爱,除了采访和演出片断,片中用到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片,出场的钢琴蓝调名家包括Pinetop Perkins和Jay McShann,还有Dave Brubeck和Marcia Ball等等。

导演评介:伊斯特伍德本人就是钢琴演奏家,并曾为他自己的多部作品配乐及谱写插曲,包括三部奥斯卡获奖片【神秘河】、【廊桥遗梦】、【不可饶恕】,以及【太空牛仔】、

【迫切的任务】(True Crime, 1999)、【绝对权力】(Absolute Power, 1997)、

【战火云霄】(Heartbreak Ridge, 1986)以及【不屈不挠】(Bronco Billy, 1980)。

下面来看看导演们自己怎么说的:

导演自述1

马丁.西科塞斯:假如我是一名吉它手

“假如我成为了吉它手,成为一名真正的吉它手,那我现在恐怕就不是一名电影导演了。”

在我小时候,空气中似乎总有音乐在飘。音乐从街上飘来,从过往车辆的收音机里飘来,从饭馆和街角小店飘来,从街对面的公寓里飘来,无所不在。在家里,我母亲经常哼哼唱唱自得其乐——我清楚地记得她在刷碗时唱歌的情景。我爸最爱鼓捣他的那把曼陀林,而我哥哥富兰克很会弹吉它。实际上,我爸才真是个吉它迷,我最早听到的音乐就是Django Reinhardt和他的“法兰西五重奏俱乐部”(Hot Club of France Quintet)的。

在那个时代,从意大利民歌到乡村民谣再到西部歌曲,收音机里放的音乐真是无所不有。

我的舅舅收藏了很多唱片,从“Gilbert and Sullivan”到摇摆乐(swing),他是我最早的倾诉对象之一,也许是对音乐共同的喜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吧。

记得有一天,大概是1958年,我偶然听到一首歌,那感觉前所未有。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听到歌中吉它声的那种感觉,那音乐仿佛在呼唤着我去聆听它。我马上找了支铅笔把歌名记下来,那首歌叫《See See Rider》,歌手叫Lead Belly。我立刻奔到了49号大街,在那里我找到了一张Lead Belly的旧唱片,这张民谣专辑里收录的歌曲包括《See See Rider》、《Roberta》 和《Black Snake Moan》 和其他几首歌。我着了魔似的狂听这张唱片,Lead Belly启发了我身上的某些东西。

导演自述2

维姆.文德斯:音乐改变了我

“如果没有音乐,我现在很可能是一名医生。音乐给了我自信,”

我最想感谢的是我那一代的歌手和乐队,滚石、披头士和The Kinks乐队。在我18岁还少不经事时,他们以传统的美国乡村蓝调音乐为基础,发明了电子摇滚乐。我当时想:他们能做到,我也行!

小时候,我母亲总是一天到晚都开着收音机,放的是德国流行歌曲,但我对这些歌毫无兴趣。在不知道哪一天,我家客厅里终于有了一台唱机,那时候我已经收集了一大堆唱片了,我把这些宝贝藏在一个好友的床下。我的第一张LP是The Kinks的首张专辑至今都还留着它,还是单声道的呢!尽管我家遭过两次盗窃,但一般被劫的都是CD,LP都没有人动。现在我都还有3000多张LP,在我洛杉矶的家里。

我吹过萨克斯和黑管,但不久就意识到自己缺乏这方面的天赋。我从来不在别人面前吹,而且只吹爵士乐。实际上,我本想当一名画家,The Kinks乐队、滚石、披头士的成员,全部上过艺术学院,全都是半途而废的美术生。这给了我激励,我决定中断攻读医学和哲学,到巴黎学习绘画。我母亲对此一直感到很遗憾。她总希望我成为医生,穿着白大褂。在我已经拍了多年电影以后,我母亲还是感叹自己的儿子怎么没成为一名医生。但父亲对此的反应要比我想象的冷静得多,他自己就是外科大夫,也正因此我曾经读了医学。

他对我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学医的料。”

我最喜欢的专辑是滚石乐队的《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

里面有一首《2000 Men》,Charlie Watts为这首歌演奏打击乐器,他现在不打了,

也许他现在也不知道当初自己是如此出色。而对我来说,每当写东西写不下去了,

我就听《2000 Men》,立刻就会下笔如有神。这首歌实在是我对付写作障碍的灵丹妙药。

为此我非常感激Charlie Watts。

导演自述3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弹琴,然后讲故事

“我特别喜欢我影片中那些弹钢琴的人:他们在琴边坐下,开始讲故事,然后起身离开,只留下音乐萦绕在我们心头。”

在我拍摄【金拳大对决】(Any Which Way You Can, 1980)的时候,Fats Domino恰巧到怀俄明州作露天演出,他坐在大钢琴旁,开始演奏他的一首作品《我想送你回家》(I Want to Walk You Home)。突然,所有的人都停下来,朝山那边望去。有十几头麋鹿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将头朝向琴声传出的方向,Domino一停止演奏,它们就迅速抛开了。麋鹿被这种音乐迷住了!看来喜欢蓝调的不仅仅是人类。Everybody likes the blues.

在我眼里,音乐在电影里就像句子里的标点,强调着整部影片的节奏。当然,配乐应该烘托剧情,而不是盖过它,有时沉默反而更有力量。对我来说,为电影谱写主题曲要看故事情节需要什么样的风格。我拍过的很多影片,我都十分幸运能运用爵士和蓝调——这两种伟大的美国艺术形式。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音乐就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个“常数”。Fats Waller去世以后,我母亲把他所有的专辑都抱回了家,她说以后恐怕就买不到了。从那时起,我开始听着他的唱片练习钢琴,同时也试图模仿那个时代其他爵士和蓝调音乐家的曲调。我自学了一点“跨越”节奏 (stride piano),还会一部三和弦八音节的作品。我开始对boogie-woogie、爵士乐和bebop发生兴趣。我还边弹琴边讲故事,这可我比拍电影要早多了。我特别喜欢我影片中那些弹钢琴的人:他们在琴边坐下,开始讲故事,然后起身离开,只留下音乐萦绕在我们心头。

几年前,我有幸和Jay McShann在卡耐基大厅同台演出。我当时演奏的是AveryParrish的《闲暇时光》(After Hours),当时我已经很久都没弹过这首曲子了。本来是计划我弹一半,然后由Jay McShann来接手,演出前我对他说:“我都不知道我记不记得全……你可一定要来!”可结果是,他并没上台,我不知不觉就谈到了曲终。后来他对我说:“嗯,你弹得不错,所以我觉得应该让你继续下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