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齐亚诺 |
释义 | § 简介 加莱阿佐•齐亚诺(Cialeazzo Ciano,1903—1944),1903年3月19日生于意大利里窝那的显贵之家。他的父亲科斯坦佐·齐亚诺即卡布里伯爵,是墨索里尼的至交,法西斯元老,与墨索里尼共同策划罗马进军的主要成员,后来还被任命为墨索里尼的继承人,担任过多年的交通大臣和法西斯众议院议长。老齐亚诺的这种资历和背景使自己的儿子在三方面受益匪浅。一是倚仗权势聚敛起来的巨大财富为儿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与墨索里尼的特殊关系为儿子今后的发迹提供了攀援的梯子,三是长期的从政生涯对儿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齐亚诺逐渐养成强烈的政治野心。 § 详述 齐亚诺于1925年从罗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即从事新闻工作,同年进入意大利外交部门工作。1930年以前,他先后被派往驻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北平和梵蒂冈等地的使领馆供职。在华期间,齐亚诺有幸结识了墨索里尼的爱女爱达,并于1930年结为夫妻。这段姻缘使齐亚诺从此官运亨通,青云直上。齐亚诺先被任命为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稍后升任驻中国公使馆公使。1934年,齐亚诺出任意大利出版局局长,后来改任墨索里尼的新闻办公室主任。1935年,齐亚诺被提拔为新闻与宣传大臣。1936年,出任法西斯意大利的外交大臣,成为墨索里尼的心腹,不仅负责外交工作,而且还参与党务、内政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上任之后,完成的第一桩大事是和德国结盟。1936年10月21日.齐亚诺和德国外交部长纽赖特签订一项秘密议定书,宗旨是规定德国和意大利在外交方面的共同政策。柏林-罗马“轴心”由此形成。但在内心深处,齐亚诺反对与德国签订军事同盟.认为没有理由与纳粹德国的命运生死与共。为此他曾策划拖延同德国缔结军事同盟的要求达一年之久。但是墨索里尼固执己见,齐亚诺最后还是于1939年5月22日与里宾特洛甫签订德意“钢铁盟约”。 从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起,齐亚诺就认识到希特勒的扩张给意大利带来的危险以及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因此,他曾先后与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谈判关于避免战争的问题,但都无济于事。从这时起,齐亚诺就坚信德国人“正在拖着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去冒险”,因而极力劝阻墨索里尼过早参战,同时积极配合墨索里尼对附近弱小国家的侵略,以壮大意大利的力量。 在齐亚诺劝阻下,墨索里尼暂时放弃与希特勒共同冒险计划,集中力量来对付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和希腊。齐亚诺极尽孝子之心,替墨索里尼效劳。1939年4月,齐亚诺奉墨索里尼的旨意下令对阿尔巴尼亚发动军事占领。武装占领完成以后,齐亚诺又恩威并用,迫使阿尔巴尼亚选举团的成员同意把阿尔巴尼亚的王冠授予意大利国王,从而完成了意大利对阿尔巴尼亚的吞并。此后,齐亚诺又开始策划利用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地方力量和阿尔巴尼亚人内外策应,企图迫使南斯拉夫就范。同时,齐亚诺伙同墨索里尼开始考虑侵略希腊。 而在国内的政治舞台上,齐亚诺进一步确立了中心的地位。1939年下半年,墨索里尼计划对法西斯党和政府的各个部门作一定的调整。齐亚诺向墨索里尼积极进言,施加影响,使墨索里尼接受他的意图而更换大批党政要员。谋求飞黄腾达的官僚朝齐亚诺蜂拥而至,通过各种渠道向他寻求各自向往的职位。齐亚诺权盖朝野,进入其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意大利新内阁因而有“齐亚诺内阁”之称。 1939年9月,希特勒对波兰发动进攻,并很快占领波兰全境。随后,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时,围绕意大利何时参战问题,意大利上层集团内部有着尖锐的矛盾。墨索里尼为在战后的分赃中多捞好处而急于参战,上层集团多数支持他的意见,但齐亚诺认为意大利还未做好战争的充分准备,资源缺乏、军备不足、指挥混乱,不宜急于加入德国一方参战,否则有使国家、法西斯主义和领袖本人毁灭的危险。齐亚诺最终说服了墨索里尼。以后墨索里尼几度反复,都为齐亚诺挡住。虽然齐亚诺从根本上说是服从墨索里尼的利益的,但在巩固法西斯政权和扩大侵略的具体方法上,他与墨索里尼开始出现分歧,致使两者的个人感情开始出现裂痕,由此波及齐亚诺的政治地位。 1940年上半年,希特勒的战争冒险取得巨大成功。面对希特勒的胜利,墨索里尼再也忍耐不住,终于在6月11日下定决心,排除一切干扰向法国宣战。此时,齐亚诺明白一切背离参战的言行已成多余,遂一反常态而主张参战,并以实际行动来表示自己的战斗决心和对墨索里尼的忠心。他担任驻比萨的轰炸机中队的指挥官,得意地成为“土兵大臣”,受到墨索里尼的高度称赞。6月下旬,齐亚诺指挥所部向法国出击,给法军以沉重打击。10月,当意大利的侵略魔爪伸向希腊时,齐亚诺又一马当先对希腊的中心城市进行猛烈的狂轰乱炸,使大批无辜的和平居民惨遭杀害。 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发展,三方面的因索促使齐亚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一是作为外交大臣,在辅以军事的频繁外交活动中,齐亚诺深刻领教了德国盟友的傲慢自大和希特勒、里宾特洛甫等人的奸诈,在热情“真诚”的款待下饱受的欺骗和屈辱。二是随着意大利的参战,其军事、政治、经济的混乱及上层集团的分歧日益加深。国王、贵族、大资产阶级及法西斯集团的上层分子也都开始反对墨索里尼的亲德政策,主张脱离德国,与英国、法国媾和。三是战争形势越来越对法西斯侵略集团不利。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变化,苏军开始战略反攻。北非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在阿拉曼战役后转到盟军手中。在这种形势下,齐亚诺反德情绪增长,对墨索里尼的离心倾向也日渐明显。 墨索里尼感觉到齐亚诺的变化,采取先下手为强的手法,于1943年2月解除齐亚诺的外交大臣职务,改任驻罗马教廷大使。1943年7月初,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军迅速溃败。同时,盟军开始空袭罗马、那不勒斯等地,面对败局已定的形势,齐亚诺决心与墨索里尼决裂。他认为只有推翻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独裁统治,退出战争,才能挽救意大利。这时,意大利法西斯党内的一些元老也对墨索里尼日益不满。齐亚诺于是伙同包括国王在内的反墨索里尼分子,策划推翻墨索里尼统治的政变,他们要求召开法西斯最高委员会会议,以实现政变目的。1943年7月24日,委员会召开会议。委员们对墨索里尼进行猛烈抨击后通过决议,要求恢复君主立宪制(墨索里尼于1938年下令取消议会),要求把军队指挥权全部交还国王。齐亚诺对此投赞成票。7月25日,国王命令逮捕墨索里尼,并免除其全部职务。 希特勒得知意大利发生政变的消息后气急败坏,立即决定采取报复措施。希特勒首先想到的就是把推翻墨索里尼统治的主谋者齐亚诺抓起来,然后设法营救墨索里尼,在意大利重新恢复法西斯统治。当时意大利国王决定拒绝法西斯政权的显赫人物进入新内阁,并调查包括齐亚诺在内的前政府人员贪污案。德国人遂提出帮助齐亚诺经德国逃到西班牙,以摆脱困境,齐亚诺轻信了德国人。德国人一旦将齐亚诺骗到德国,便将他投入监狱。1943年9月墨索里尼被德国人营救出来后,建立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政府。10月,齐亚诺被人从德国押回意大利,关进维罗纳监狱。1944年1月,墨索里尼在希特勒的坚决要求下,以叛国罪判处齐亚诺死刑。[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