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卞之琳(1910~2000)
释义

§ 卞之琳(1910~2000)

§ 正文

现代诗人、翻译家、文学研究家。江苏海门人。1910年12月 8日生。少年时代爱好古典诗词和新诗。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后,较多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自己也开始写诗,较早出版的诗集有《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等,更为人所熟悉的则是他和李广田、何其芳三人的合集《汉园集》(1936)。这些集子里收录了他1935年前的诗作。卞之琳的创作与提倡格律诗的新月派有关联,但他的风格实际上更接近于象征派,曾与象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一起编过《新诗》杂志。他此时诗歌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他感觉敏锐,又善于将情思与理念深藏于诗意之中,有时却不免给人隐晦之感。他的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不少篇章还迷漫着忧郁惆怅的情绪。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38至1939年曾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此行促成他创作并有诗集《慰劳信集》(1940)和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1940)出版,作品反映出他对民族解放战争的激情。《慰劳信集》20首,歌颂了抗日战士和群众,情绪乐观。最后说“为你们的辛苦,我捧出意义连带着感情”。诗歌艺术上虽仍留有雕琢的痕迹,但内容却较以前作品显得坚实。《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以朴实的文笔真实生动地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斗争生活和军民的亲密关系,受到当时文艺界的关注。卞之琳于1941年编《十年诗草》(收1930~1939年大部分作品),并于翌年出版。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1947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牛津从事研究。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卞之琳政治热情高涨,自勉“一息尚存,就多做一分工作”(《悼望舒》),抗美援朝开始后及时写出诗集《翻一个浪头》,歌颂新中国的建设,讽刺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卞之琳于1979年出版的自选集《雕虫纪历1930~1958》,是重要的诗歌结集。

1949年起卞之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以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他长期从事对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同时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担任《文学评论》、《世界文学》、《诗刊》等刊编委。

§ 配图

§ 相关连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