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卞之琳
释义

§ 生平

1938年11月,从延安出发前往太行山区的卞之琳。

1929年夏在上海浦东中学毕业,随即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秋开始写新诗,并在《华北日报》副刊发表作品,其中有中学时创作的短篇小说《夜正深》。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大学毕业前出版第一部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第2本诗集《鱼目集》,1936年出版与李广田、何其芳合著的《汉园集》。所作新诗除继承古诗传统,也借鉴西方现代诗,自具特色。

抗日战争前主要以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为生,发表和出版了不少译著。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徵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抗日战争初期,任教于四川大学。1938年8月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去访问并随军生活,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临时任教。诗风转变,开始歌唱人民的斗争生活,写出报告文学《晋东南麦色青青》以及诗体的“慰问信”等。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出版了报告文学《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和几部诗集。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1947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之邀到牛津大学作旅居研究员。

1949年回到北京,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和北大文学研究所。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主要精力用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评论和翻译。近年来又写作和整理出版了《雕虫纪历》、《人与诗:依旧记心》等诗歌散文集。

1952年――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又进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在担任研究员期间,卞之琳曾陆续担任《诗刊》、《世界文学》、《文学评论》等著名学术刊物编委,也是中国作家协会历届理事。很有意思的一个“卞之琳现象”也从建国之初形成了。

2000年1月,卞之琳获得了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同年12月逝世。[1]

§ 爱情

卞之琳的夫人是作家青林。[2]

§ 诗歌创作

创作阶段

卞之琳将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为解放前后两期,而又将后期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为端点;

第二阶段——投身江浙农业合作社试点的50年代中期;

第三阶段——1958年春创作的一组“十三陵水库工地杂诗”。 [3]

创作历程

14岁第一次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 ,从此对新诗发生兴趣。

1929年毕业於上海浦东中学,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

1930年开始写诗,此後不断发表新诗和翻译文章。

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

1935年出版《鱼目集》 卞之琳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 ,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後,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份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抗日战争时期,卞之琳先後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此行促成他创作诗集《慰劳信集》与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 ,作品歌颂了抗日战士和群众,记敍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生活。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2年《十年诗草》出版。

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次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牛津从事研究。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研究员。

1949年回到北京,先後任职於北京大学、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等机构,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评论和翻译。

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 。1979年出版自选诗集《雕虫纪历1930~1958》。1964年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 、   《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 。

§ 作品

主要作品

《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著作书目

卞之琳

三秋草(诗集)1933,新月

鱼目集(诗集)1935,文生

汉园集(诗集)与李广田、何其芳合著,1936,商务

慰劳信集(诗集)1940,昆明明日社

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报告文学)1940,昆明明日社

十年诗草(1930—1958,诗集)1942,桂林明日社

翻一个浪头(诗集)1951,平明

雕虫纪历(1930—1958,诗集)1979,人文

布菜希特戏剧印象记(文艺理论)1980,戏剧

沧桑集(文学评论、散文等合集)1982,江苏人民

人与诗:忆旧说新(散文集)1984,三联

莎士比亚悲剧论集1989,三联

翻译书目

两窗集(诗歌、散文等合集)编译,1936,商务;又名《现代西欧散文选集》,1981,江西人民

浪子回家(戏剧诗歌合集)法国纪德著,1937,文生

窄门(长篇小说)法国纪德著,1943,桂林文汇书店

阿左林小集(散文、小说合集)西班牙阿左林著,1943,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新的粮食(长篇小说)法国纪德著,1943,桂林明日社

阿道尔夫(自传体中篇小说)法国班雅曼·贡思当著1945,人生

维多利亚女王传(传记)英国斯特莱基著,1940,长沙商务

紫罗兰姑娘(长篇小说)英国衣修午德著,1941,文生

哈姆雷特(话剧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56,作家

英国诗选附法国诗十二首1983,湖南人民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话剧剧本)1988,人文[1]

§ 《断章》赏析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断章》: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像,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像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是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让人遐思无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