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 外形特征

鹿科的一属,仅雄麂具短角,角干向后伸展,角尖内弯,不分杈或仅分1小杈,角基部在脸上形成纵棱脊;被毛短而细;四肢细长,蹄狭尖;有大的上犬齿弯曲呈獠牙状 ,但较麝、獐的獠牙小;头骨略呈三角形,泪窝显著。本属共6种。

§ 中国种类

麂中国有黑麂、赤麂和小麂3种。

1、赤麂,又名黄猄。为麂类中最大的1种,体长80~150厘米,肩高约55厘米;颜面部棱长;体背棕褐或暗褐色,胸部鲜棕,后腹毛色从淡黄到纯白,腋部有白色块斑,鼠鼷部、臀部、尾下为纯白色。栖息于密林 、草丛、山地丘陵 ,有时也进入居民点和农田周围。白天活动。单独生活。性机警。以种子、嫩草、青草、树枝等为食。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1~2仔。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

黑麂2、黑麂。为中国特有种类,是中国国家级保护动物。体型略小于赤麂,体长约120厘米,肩高约50厘米;耳短圆;侧蹄较其他麂发达;体背毛色棕黑,眼周至额部有1束鲜棕色簇状刚毛,前额、耳与两颊间有呈V字形橙栗色暗纹,腰腹部和四肢暗黑色,臀周、尾下部和鼠鼷部纯白色,边缘深栗色。栖于地势较高多岩石的密林和山坡灌丛中。以嫩枝、叶子、果实、蔬菜、豆类为食。主要在春季产仔,每胎1仔,幼仔约6~10个月性成熟。 数量较少,仅见于中国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交界处。

3、小麂。麂类中最小的1种,也是中国特有种类。叫声如犬吠,故又称吠鹿或犬麂。体长70~90厘米,肩高约40厘米;脸短,颜面棱也比赤麂短;体背毛色变异较大,呈黄褐、棕黑色,颈背中央有1黑色条纹,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蹄小于赤麂和黑麂;泪窝深而圆。栖于地势较低的丘陵、小山的低谷、山坡灌丛。以嫩叶 、幼芽、青草 、果实、种子为食。全年繁殖,产后还可受孕,怀孕期约 6~7 个月,每胎1~2仔。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 、福建 、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台湾。3 种麂中以黑麂数量最少,分布区狭窄,已列为国际濒危动物。

§ 生活习性

麂类是典型热带、亚热带森林或林缘灌丛种类,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湿性暗针叶林。主要为夜行性,常单独活动,喜在林缘草坡处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鲜枝嫩叶。通常5-7月产仔,孕期5-6个月,每年1胎,每胎3-5仔,麂类是重要经济毛皮动物,其皮张是制上等皮革的重要原料,是国家外贸出口的传统商品之一。

§ 经济价值

麂皮靴麂皮

云南的麂皮以幅张大、韧性好、质地优良而著名(主要是赤麂皮),年收购量约15万-25万张,产量居中国第1位。

麂肉

黄麂肉细嫩鲜美,麂肉炒冬笋或炒萝卜丝味俱佳。将冬季猎获的黄麂肉与猪腿一起腌制成麂肉干,色更美,味更香。林麂在中国只分布于云南,数量极为稀少。贡山麂分布狭窄,数量稀少,已成为濒危物种。

§ 药用价值

麂1、性味

(1)《本草拾遗》:"味辛。"

(2)《日华子本草》:"凉,有毒。"

(3)《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

2、功效

(1)《本草拾遗》:"主野鸡病,煠出作生,以姜酢进食之。"

(2)《随息居饮食谱》:"补气,暖胃,耐饥。化湿祛风,能瘳五痔。"

3、宜忌

(1)《日华子本草》:“能堕胎及发疮疖疥。”

(2)《开宝本草》:“多食能动人痢疾。”

(3)《随息居饮食谱》:“痞气满滞者勿食。”

§ 文化/故事

麂散文:麂之殇

在一个温暖的冬季,我频繁地与一种温和的食草动物接触。不,确切地说,是与这种动物被肢解的尸体接触。麂,这种在我看来很温和的食草动物,以一种很残酷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首先与它的不期而遇是在大巴山深处的一个以风景秀丽著名的地方,那个地方有着一个世外桃源般富有诗意的名字,麂以“麻辣麂丝”的形式出现在餐桌上,每份的标价是三十元。此时,麂的尸体已经被分解成了丝状,与它那漂亮的外形相差可谓天壤之别。与它一起并列于菜单上的还有锦鸡之类。一些在我们看来温顺而且富有诗意的动物在餐桌上互相殉葬。

又一次的与麂相遇是在我的装潢还算过得去的家里,麂的躯体的一部分出现在我的面前,它成了我先前的一个学生送给我的礼物。如果说前一次餐桌上的相遇少了血腥味儿,那么这次的相遇则以血淋淋的姿态呈现。麂不知被杀害了多久,剥皮时余下的尖蹄上的绒毛在寒风中隐隐拂动,血液的颜色还是那么殷红,仿佛肉体还没有因冷却变得生硬。麂的与我不期而遇让我一时感到茫然,我一时不知怎样去安置它。

面对血腥,我心里感到憋闷。据说麂很胆小,觅食的时候每啃几口青草或树叶就要抬起头来尖着耳朵倾听,一发现可疑迹象,立即逃之夭夭。它的嗅觉也很灵敏,能远远的辨出深藏潜伏的敌人,即使你发现了它,也难于接近,只有悄悄迂回到它的下风口去,才能让其嗅觉无能为力。但是你蹑脚蹑手无意中踩断的枯枝也会让它的听觉捕获。我不明白猎人是怎样高明得胜过树妖山魈将这灵醒的猎物捕获的。

黄麂我不知道人们在动物不足以威胁人类生命的时候,为什么对动物的追杀还是那么热衷,小时候在乡间,追杀动物简直是人们的节日,这山那岭,人喧犬吠,男女老少齐上阵,总之是必得置之死地而后快。单单就麂而言,人们对麂肉的味道也有独特的看法,麂分黄麂和青麂,黄麂个小如犬,毛色麻黄而肉细嫩;青麂个大如小牛,毛色青黑而肉粗糙。黄麂与青麂相比,肉味当然更加地道一些,这是我从小就在餐桌上听大人们讲过的。然而麂也确实给我们带来过童年的欢乐。记得有好几次,不知从哪里跑出一只黄麂来,不用说它的出现刺激了当时无数人本就缺少油腥的胃,一些狗也被调动了起来,在我家屋后的山梁上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追捕行动,麂被撵得东躲西藏,总是冲不出包围圈,情急之下跳下悬崖,结果落在我家菜地,顺着屋檐后的水沟,躲进了牛圈,幸亏那时我家养着一头我从小放牧到大的黄牛,人们没有追进牛圈,麂得以躲过一劫。等我进入牛圈赶牛时它还余悸未消,浑身颤抖着,我本想顺手抚摸一下它的脊背,它露出可怜的眼神,像个孩子一样,我终于没有动它,让它在一堆干草里躺着,再在外面遮盖一些干草,我天真地以为它受了惊吓应该好好睡一觉,结果晚上回来它早已没有了踪影。不过在我童年的梦里,它倒是如同狐仙一样出现过好几回,那双可怜的眼睛让我仁慈了不少。

人工驯养的麂麂在动物王国之中远没有鹿那样能赢得人的爱意,但这麂字毕竟又与鹿有些牵连,鹿一直被视为善良温驯的代称,而麂却也差不到哪里去。同是食草动物,同样有山泉般明亮柔顺的眼睛,同样有如同工艺品般的流线型身体,麻黄的毛虽然泛不出多少名贵的气色,但至少也不那么令人讨厌。特别是它那双眼睛,很令人生出怜惜之情的,陆游写诗的时候都还拿它来做比喻,“细细桃枝竹,疏疏麂眼篱”,足见其对麂眼的喜爱。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同一位作家所说的,嗜血的胃总比啃草的牙齿享有更愉快的消化,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同其它食草动物一样,麂的一生充满着坎坷和陷阱,它的成长便是一次次地成功脱逃的历史,同时它的历程也意味着别的食草动物无数次充当了它的替身。然而它仍同其它食草动物一样,逃不脱另一类食肉动物追杀的宿命,那便是时时威胁着它的人类。

麂,它当然没有藏羚羊、野骆驼和大熊猫之类那样弥足珍贵,因为至少它的家族要比上述的动物略大一些,也还没有资格列入濒危物种之列。有一则寓言说,猫教老虎学艺,扑、撞、抢各种手艺都教会了,但唯独留了一着,后来忘恩负义的老虎要吃掉它的猫老师的时候,猫用上了它保留的手艺――上树。我不知道麂是否如猫一样狡黠,但从餐桌上麂肉出现的机率远远高于猫来看,估计麂是少有绝活了。那么,麂,就跑吧,和肉食动物赛跑,和人类赛跑,我只有暗自祈祷,麂可得发明一种任何动物都追赶不上,甚至猎枪子弹和导弹都追赶不上的奔跑技能,要不然就麂命难活。不知道这是麂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尽管我知道我的这篇短文微不足道,我也不是绝对的素食主义者,但我不想像一些口头上的环保主义者那样呼喊一些苍白的口号,我确实是以一种苦涩的真诚来写下这些文字的,绝非是伪善。

§ 麂肉食谱

麂一、五香生炸麂子

原料:

1、主料:鲜鹿子肉600 克,慈菇100 克,芜荽50 克,鸡蛋1 只。

2、调料:白糖、精盐、料酒、酱油、五香粉、蚕豆水粉、花椒盐、猪油。

制法:

1、鲜麂子肉在清水中漂去瘀血,片为稍厚的片子,放入盆内,加酱油、精盐、白糖、五香粉、料酒搅匀腌1 小时。慈菇刮掉皮,洗干净切为片。芫荽去梗留叶洗净。鸡蛋搕入腌好的鹿子肉内,加蚕豆水粉,用手搅匀使肉挂糊。

2、锅注入猪油,待油烧到五成热对,将麂肉片徐徐下入,用手勺推动炸

呈金黄色,用漏勺捞起摆在盘中央。然后让油回升到八成热,下入慈菇片炸

酥,捞起摆在盘边的三个方位,接着把芫荽炸脆摆在盘边的另外三方,撒上

花椒盐即成。

功效:

慈菇具行血迈淋的功效。麂肉具有补气、暖胃、法风湿的功效。此菜具有补气、法风湿、滋阴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风湿性关节炎、肺虚咳血等病症患者食用。

二、腊麂子肉下烘洋芋

麂子似鹿而小,本市万源、宣汉、达县均有野生。宣汉县百里峡一带的做法是:将鲜麂子剥皮去骨,以盐、花椒腌渍数日后晾干,顺肉纹切成大块,再以柏桠或木炭微熏漫烤,数日即成。吃时洗净下锅煮熟,用手顺肉纹将其撕成细丝装盘,也可切成条、片与青椒煸炒。洋芋是山里人的主粮,去皮后放进吊罐掺少许水用柴火烘之,倾刻水干食熟,傍罐的洋芋已烘成金黄色的锅巴,内里晶莹如玉,色香味俱佳。以腊麂子肉下烘洋芋,是难得的风味饮食,也是佐酒的极品。

三、麂子干巴

麂子干巴,是云南彝族的传统野味。此菜鲜香咸麻,脆而不酥,嚼之有味。麂子是种小型的鹿,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区密林,特别是原始阔叶林中,广布云南全省,年产原皮近20万张。体重20-33千克,主食野果、青草和嫩叶。肉质细腻,制成肉干食味尤佳。

原料

主料:麂子后腿肉1500克。

调料:精盐、酱油各40克,花椒面、姜末、蒜末各10克,白糖、八角面、葱白段各5克,白酒5克,绿松毛(松 叶)段15克。

制法

(l)用青松叶铺在地上宰杀麂子。杀后剥去全皮,取后腿肉冷却。将麂肉切为15厘米长、4厘米宽的条,入盆。把姜、蒜、葱、绿松毛、盐、酱油、花椒、八角、白酒、白糖入蜿对成腌汁,倒入麂肉条盆内,用手反复搓揉至肉质松软,盖上盖,腌渍24小时,取出挂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即成麂子干巴。

(2)食法多样,可煮、可炸、可烤,极富民族风味。如将麂肉用温水刷洗干净,穿在小铁叉上慢慢烘烤。烤至发出香味,切片装盘,堪称人间美味。

§ 参考资料

[1]世界语佛学纲  http://www.ebudhano.cn/

[2]《动物学研究》1990第1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