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共管理 |
释义 |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体上看,公共管理对我们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 内涵扩展 公共管理是在西方社会结构和理论体系中产生的概念。长期以来,公共管理的含义一直比较宽泛,许多研究者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赋予了多样化的解释。相比较而言,大部分研究者对公共管理客体的认识趋于一致,即认为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但是,对于公共管理主体的界定却不相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是狭义的政府,也就是与立法、司法部门相对的行政执行部门,就此意义而言,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是同义语,常常被等同使用。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它既不同于企业,因为不以营利为目标,也不同于政府,因为不具有行政性权利。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通过其专业化能力来满足社会公众的某类共同需求,从而体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因此,公共管理就是特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上述对公共管理的解释是以公共行政为参照标准而展开的,前者是与公共行政基本相似,后者是与公共行政相互对应,两者虽然对管理主体范围的界定有区别,但是管理主体的单一性却是相同的,因此,仍然可以归于公共行政的范式之内。 作为对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变革的反映,公共管理这一概念被赋予新的内涵。 § 定义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社会公共组织以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 基本特征 1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两大类。 2 、作为公共管理客体的社会公共事务表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3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 4 、公共管理的职能是调节和控制。 5 、公共管理体制和手段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 § 性质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 主体 公共管理主体可以分为政府和其它公共管理主体两个部分。所谓其它公共管理主体是指在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而存在的一些组织,一般可称为非营利组织或者第三部门。 § 对象 公共管理以社会公共事务作为管理对象。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分为公共资源和公共项目、社会问题等。 ( 一 ) 公共资源 1 、公共设施、产品。即特定社区所有人们都有可能享用和受益的物质性存在,且它们本身必须是劳动产品,如能源、城市道路、路灯、桥梁、交通标志等。 2 、公共信息资源。 即一定社区的人们共同拥有和可能享用的各种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产品、科技成果、经济信息等等。 3 、人力资源。社会人力资源也就是一定社区的劳动力、人才方面所形成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的因素。在种种社会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和最宝贵的财富。 4 、自然资源。即一定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性物质条件,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等。 ( 二 ) 公共项目 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务集中于将有关的政策变成现实,这些政策通常是由公共管理机构根据社会问题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因此,政策还不是行为,仅仅是行为的指导原则,有时候也成为行为的标准。而把政策具体化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公共项目,公共项目是依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于是,公共项目成为公共管理中最直接的对象。 ( 三 ) 社会问题 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要面临着这样或那样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设施等,这些就是社会问题。但是,社会问题又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不断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不断发生新的问题,因此,公共管理不可能去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才成为公共管理的对象。尽管如此,公共管理面对的社会问题仍然是相当广泛的,诸如文化、教育、福利、市政、公共卫生、交通、能源、住宅、生活方式等等。 § 发展 公共管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四方各国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绩效赤字,均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政府管理的运作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转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公共管理。这股浪潮,被赋予不同的称谓,如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义、企业型政府,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等,但却可被通称为 “新公共管理 ” 。 关于新公共管理问题,著名的公共管理专家胡德 (C.Hood , 1991 , 4—5) 曾归纳了新公共管理的七个要点: 1 、即时的专业管理。这意味着让公共管理者管理并承担责任。 2 、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管理的目标必须明确,绩效目标能被确立并加以衡量。 3 、强调产出控制。用项目与绩效预算取代传统的预算,重视实际成果甚于重视程序。 4 、转向部门分权。打破公部门的本位主义,破除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藩篱,建构网络型组织。 5 、转向竞争机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务品质。 6 、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 7 、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此外,法汉姆及霍顿 (Farnham and Horton , 1996 , 259—260) 综合其他各家的看法,提出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1 、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亦即在设定政策目标及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 2 、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其目的在于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并且对服务的传输都必须建立起一个赋予责任的行政单位。 3 、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 4 、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发展绩效指标,使组织的成就能够被加以比较和测量,并据此进一步提供信息来作为未来决策的参考。 5 、改变现行的政策,使公共组织能被传统公共服务价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转换成为 “ 新公共服务模式 ” ,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适合的文化。 6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其目的在于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动员员工的支持和承诺,来持续地进行结构与组织的变革。 7 、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并发展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市民的 “ 公共服务导向 ”(Public Service Orientation) ,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配,而是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 8 、以契约关系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 参考 中国MPA在线 张志斌 . 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 01 ): 104-11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