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 释义

鼓鼓

拼音:gǔ

注音:ㄍㄨˇ

部首:鼓,部外笔画:0,总笔画:13

五笔86&98:FKUC

仓颉:GTJE

郑码:BJEX

笔顺编号:1212514311254

四角号码:4414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F13

基本字义

● 鼓

gǔ  ㄍㄨˇ

◎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乐(yuè)。~角(jiǎo)。大~。

◎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石~。

◎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吹。~噪。

◎ 发动,使振作起来:~励。~动。~舞。一~作气。

◎ 高起,凸出:~包。~胀。

◎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详细字义

◎ 鼓

皷 gǔ

〈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 pū), 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 同本义 [drum]

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名·释乐器》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皮曰鼓。——《汉书·律历志上》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百姓阗王钟鼓之乐。——《孟子·梁惠王上》

(3) 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如:鼓钹(鼓和铙钹。打击乐器);鼓鞞(乐器,分大鼓和小鼓,进军时以励战士);鼓吏(掌鼓的官吏);鼓床(鼓架,鼓座)

(4) 鼓面

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分之一。——《周礼》

(5) 形状、作用、声音像鼓的东西。如:石鼓;耳鼓;蛙鼓

(6) 指鼓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钟磬被敲击之处 [stricken point]

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周礼》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鼓,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8) 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白狄的一支,为晋国所灭 [Gu state]

(9) 古代量器名。四钧为石,四石为鼓 [Gu, a kind of measure]

献米者操量鼓。——《礼记》

词性变化

◎ 鼓 gǔ

〈动〉

(1) 击鼓进攻 [drum]

鼓,击鼓也。——《说文》

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2) 又如:鼓行(古代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鼓险(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3) 泛指敲击, 弹奏 [beat;strike;sound]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又如: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表示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鼓腹含哺(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乐生活);鼓缶(击缶)

(5) 打开,开启 [open]。如:鼓箧(打开书箱。后用以指勤学);鼓翼(振翼而飞)

(6) 挥动 [brandish]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鼓刀(挥动屠刀,杀牲割肉)

(8) 摇动 [row]。如:鼓棹(摇动船桨);鼓楫(即鼓棹)

(9) 煽动,鼓动 [agitate;arouse]。如:鼓令(鼓动,怂恿);鼓合(鼓动;挑动);鼓弄(鼓动;挑拨);鼓唇摇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

(10) 激发 [rouse;pluck up]。如:鼓舞;鼓励

(11) 拍打;振动 [flap;shake]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12) 又如:鼓翼(振翅而飞);鼓掌

(13) 凸起,涨大 [bulge]。如:鼓腹(凸起肚子,后用以比喻饱食而闲暇无事);鼓颊(鼓起腮帮。形容忙着说话)

(14) 扇动 [fan]。如:鼓风

§ 乐器简介

鼓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较之吹管、弹拨、拉弦乐器,是最早成熟起来的乐器种类。在原始部落的音乐活动中,鼓占有重要地位。鼓产生于什么时候?从文物、文献中接触到的大多是夏、商、周三代鼓类乐器。在我国乐器史上,鼓的出现年代最早。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我们勤劳的祖先在会说话、会唱歌的同时,就开始用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据传说,我们聪明的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枯树干和实心树干会发出完全不同的声音,便用空心树干蒙以兽皮做成最简陋的鼓,供娱乐时敲打。

§ 历史典故

相传黄帝在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战中曾九战九不胜,后受元女之教,造“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里,以鼓声“象雷霆”大壮军威,终于擒杀了蚩尤。在现存的文献中,关于鼓的传说很多,如《山海经·中山经》中有:“首山魁(神)也,其祠用徐……干舞,置鼓。”说明鼓是祀神“干舞”的伴奏乐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载:“……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在这则神话中记述了鼓是皮面,用鼓棰擂它,声音远传,有威震天下之功能。[1]

§ 历史记载

鼓在《礼记·明堂位》中就有“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的记载,揭示了先民们在乐舞活动中已使用陶制的土鼓。《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尧的乐官质“以麇革冒缶而鼓之”。缶在原始人生活中为盛食物的陶器,蒙上兽皮,就成了鼓了。《周礼·春官·龠章》:“掌土鼓豳龠。”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这是有关皮鼓运用的早期记载。

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鼓类乐器的制作和运用。 山西襄汾陶寺夏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鼍鼓,这同《诗经·大雅·灵台》上记载的“鼍鼓逢逢”以及《吕氏春秋》记述颛顼“令鲜先为乐倡。鲜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的材料相验证,都说明皮鼓的运用有很长的历史。在商代的甲骨文中,鼓字写作“ ”,这同今天作为铜器留存的商周鼓形相似。

到了周代,鼓类乐器更为发达。据杨荫浏先生统计,周代各类鼓见于记载的就有三十多种。 鼓作为“群音之长”,于神祀社祭、征战役事中无不使用。在祭礼典礼中,鼓以雷霆之声象征春雷,激励万物生长;在军事征伐中,鼓声用以振奋将帅士众之壮气,威震四方。正因为如此,东汉许慎在我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中,把“乐”解释为鼓乐器的象形字,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音乐活动中鼓类乐器的重要地位。[2]

§ 历史演变

古代的鼓,除了最早的陶制鼓较多外,大都是以中空圆木覆上兽皮制成的木鼓为主。

商代的鼓,外表已有美观的装饰,鼓下有足,鼓上有羽毛之类的饰物。殷墟甲骨文中的"骰"字,表达了当时鼓的构成,字左半边是鼓的形象,中间的"曰"为鼓,上边的"中"是插在鼓上的饰物,下边的“/尸\”是鼓足,字的右半边表示一只手执棰击鼓的姿势。

周代,记载中的鼓已有许多种,如贲鼓、县鼓、鼍鼓、鼗鼓等等。《诗经》清代祭天大鼓中还记述着: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诗句。

在汉代兴起的鼓吹乐中,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公元4世纪时,又有腰鼓、齐鼓、羯鼓、达卜等流行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有着频繁的音乐文化交流,像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天竺乐这类外族外域乐种都陆续传入中原,其中,“羯鼓”便是这些乐种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打击乐器。由于羯鼓的音调高并富于穿透力,因此被唐玄宗李隆基视为八音之领袖。在宫廷燕乐中,唐玄宗经常亲自击羯鼓以和乐,许多贵族也都善此,击羯鼓竟成了一时风尚。 唐代的羯鼓不仅在演奏技巧上达到了较高水准,并且产生了不少作品,如唐玄宗就创作有数十首羯鼓独奏曲,其中较著名的有《雨淋铃》等。李白在诗句中描写羯鼓的演奏时写道:“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天廊振法鼓,四角唤凤筝。”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中写道:“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正是羯鼓声急,音乐表现力强最为突出的描写。

在敦煌壁画、云岗石窟等历史保留下的多种伎乐图中,可以看到腰鼓乐伎击鼓奏乐的姿态。腰鼓的种类较多,隋唐燕乐中常提到的腰鼓类乐器有毛鼓、都昙鼓、杖鼓、正鼓、和鼓等。腰鼓的鼓框有木质的,也有瓷土烧制的,所谓“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陈旸《乐书》)。腰鼓多以鼓框两头蒙皮,用皮条对穿拉紧,叩击出声,乐声咚咚作响,具有穿透力。 腰鼓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在伎乐队中席地而坐,双手拍击鼓面为乐舞伴奏,也可以将腰鼓挂于胸前,在宴饮乐舞中边击边舞,以它的轻重缓急,调动着舞者和观赏者心中的律动感。 从鼓乐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如果说传统鼓乐在商周时代曾经获得了一个相当繁荣的发展,

隋唐以来,随着腰鼓类乐器由西域的传入,又酿成了我国鼓乐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所用到的鼓,就有节鼓、檐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王鼓、连鼓、靴鼓和桴鼓等十余种。在后来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风格各异、分布广泛的各类打击乐种类。如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十番鼓”、“十番锣鼓”、“十番箫鼓”等多种形式;流行于广东潮州一带的“潮州大锣鼓”、“潮州苏锣鼓”,还有“西安鼓乐”、“山东鼓吹”、“辽南鼓吹”、“福州十番”、“浙东锣鼓”等。 [2]

宋代,无论在民间的某些器乐合奏中,或是在供统治阶级享乐的教坊乐部中,鼓都是必不可少的。

明清以来,随着戏曲及其他民间音乐的进一步繁荣,鼓类乐器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 用途

鼓的用途极为广泛。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是打击敌人、驱除猛兽的号角和武器,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古代常把鼓作为一项最隆重的礼仪,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说,古代帝王的仪仗队用鼓多达120面。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北京鼓楼上的大鼓制于清代,是专门作为公共报时使用的,为使北京居民都能听到报时,鼓做得特别大,鼓高2.22米、腰径1.7l米、面径1.4米,曾有"鼓王"之称。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低沉的鼓声传遍全城。北京鼓楼中原有更鼓25面,清朝时八国联军攻进北京,遭到破坏,后仅存一面被损坏的大鼓。传统的钟鼓楼击鼓定更、撞钟报时仪式,1924年随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废而终止,历经70多年后再次启用。

2000年零时,北京钟鼓楼的钟鼓重新奏响,鸣钟200响,击鼓108响,迎接新千年的来临。在北京天坛,也收藏有一面清代制造的大鼓,面径1.5米,高2米,是过去皇帝祭天时才使用的。此外,大鼓用于报警的叫警鼓,用于告状的叫登闻鼓。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一面清代北京"损房"用的大鼓,鼓高96厘米、面径65厘米,鼓腔以红漆为地,描绘金色花纹图案。在全国各大佛教寺院,建寺时都在山门之后建有钟、鼓楼。钟楼在东、鼓楼在西,互相对应。大鼓悬于鼓楼之上,清代桢房大鼓鼓的大小往往随寺院规模和等级而定,鼓面直径小者60厘米以上,大者可达150厘米以上。普陀山普济寺的大鼓面径164厘米,法雨寺的大鼓面径达210厘米。河南白马寺大鼓,鼓面直径128厘米、鼓高130厘米,横置在120厘米高的木架上,僧人要站在梯子上击鼓。有的寺院在大雄宝殿西南侧的木架上也置有大鼓。寺院的大鼓,用于僧人早晚上殿作功课、农历初一、十五及佛教盛典仪式做法事时敲击,晚上还作为报时用。

鼓是膜振动乐器,它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将动物的皮革先加以张力后蒙于鼓框上,然后用钉固定,经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发音。鼓身是鼓的共鸣体,用木制成,多呈圆筒形,有的鼓身中部装有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为提手,鼓环有两个或四个的,鼓环上并有圆形或六角形的鼓泡,用来保护鼓身,使其不受鼓环磨蚀。 [1]

§ 制作

鼓的制作较为简单,要经过制鼓身、蒙皮和涂漆三个阶段。以大鼓为例,应先将木料按鼓身高度和弧度锯截成若干长条形鼓身坯料(即鼓梆),然后经过长期自然干燥或人工干燥,即可拼缝胶合成鼓框。待胶粘牢固后,再将整个鼓身刮刨或车削光洁圆滑,修好蒙皮两端的鼓口,10寸以上的鼓,要在两端的鼓口里面附上用竹片做的加固圈。然后在鼓身外面中部,钉上串有鼓泡的鼓环。

除八角鼓或达卜蒙以蟒皮外,其他鼓都蒙以牛、羊、骡、马皮。蒙皮前,要预先将鞣制好的皮子,剪裁成大于鼓面直径的圆块,用水浸软,在皮面四周割出小孔安以金属钩,将皮面置于鼓口上,用绳索拉紧金属钩,鼓皮也就绷紧了。不论蒙什么鼓的鼓皮,鼓口周围都不涂胶鳔,而是用鼓钉将皮边钉牢,最后再把多余的皮子切裁下去即成。除少数的鼓(如板鼓、达卜)外,绝大多数的鼓都涂以朱红色的漆,也有极少数漆成黑色或绿色。涂漆的目的除了美观,更主要是为了保护鼓身。

§ 分类

康加鼓

我国古代将乐器按发音质料分为八个种类,即所谓的“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革即是鼓类乐器,如足鼓、建鼓、悬鼓、鼗鼓、雷鼓等等。中国传统的鼓多源于中原,秦汉前已有20余种。虽大小高矮不同,但几乎都是粗腰筒状。当时已用于诗、乐、舞以及劳动、祭祀、战争和庆典之中。

从秦、汉到清代,中原地区原有的各种传统鼓几乎都得以保留并有所发展,而以阿拉伯和印度为主的外来鼓,虽然曾在中原长期流行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后期日渐衰落以至失传,仅在文献中留下了一些不详的记载,例如檐鼓、齐鼓、鸡娄鼓、羯鼓、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等。

§ 交融

drum击奏膜鸣乐器。在传统的乐器分类法中属打击乐器类 。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同为世界上鼓的最早发源地。历史上,中国鼓传至邻国,如朝鲜、日本 ,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外来鼓。中原地区以中国传统鼓为主流 ,边疆少数民族的鼓既受传统鼓影响,也受外来鼓特别是阿拉伯与印度鼓的影响。

§ 各民族的鼓

虎座鸟架鼓(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①景颇族增疆,又称大长鼓。鼓身为一段长约3米的巨木挖空 ,双面膜以皮条拉紧 。置于两根横木上或悬于木架。两人各击一头,或坐于鼓上,或边击边舞。常用于室外大型歌舞伴奏。②侗族大鼓贡。鼓框用整段原木挖制,长约100厘米,直径约50厘米 ,两面蒙牛皮 ,腰部稍大,两侧安大铁环。横悬于鼓楼内,仅用于节日和集众商讨大事。圆柱筒形鼓.

粗腰筒形鼓

①大鼓。乐队用的大鼓膜径约 50~100 厘米,上下蒙牛皮。平常置于鼓架,双槌敲击。用于器乐合奏及舞蹈 、戏曲的伴奏 。节日庆典用大鼓膜径100厘米以上 ,由1人或数人各执双槌击奏。②堂鼓 ,又称同鼓 ,清代又称杖鼓。外形与大鼓相同 ,但较小 ,鼓径一般为7、8、10寸3种规格。用于器乐合奏,戏曲、舞蹈的伴奏及独奏。③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但较低短,又称扁鼓。发音响亮,有大小不同规格。主要用于合奏、舞蹈、杂技团和锣鼓队。④书鼓。鼓身扁圆,鼓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低而响亮 。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是北方各类说唱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演唱时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单签击奏。⑤腰鼓。相传由南北朝外来鼓羯鼓演变而来。鼓身中间粗,两端细,蒙以牛皮或骡子皮 ,鼓身一侧置两个铁环 。有大小4种规格,发音清脆。常由舞者挂于腰侧,执双槌边击边舞 。用于民间秧歌或节庆、迎宾仪式中。⑥朝鲜族小鼓草高。扁如书鼓,径长约25厘米,有柄。既是乐器,又是舞蹈道具 ,用时左手执柄,右手执棒击奏。常边敲边舞。⑦朝鲜族圆鼓。形似汉族小鼓 ,直径37.5厘米 。演奏时席地而坐 ,左手击拍,右手执槌敲击鼓面与鼓边。⑧高山族大鼓。形似汉族堂鼓,膜径24~45厘米,用于祭祀、节庆、婚礼,播种和农田驱虫等。⑨傣族大鼓光拢。中腰稍粗而近于圆柱形,置于架上。可1人边击边舞,也可2人合击 。合奏时 ,1人在前执槌边击边舞 ,另1人在后用长篾条击奏 ,发出咚咚啪啪的音响。20世纪50年代,将体积缩小后搬上舞台,用于独奏和歌舞伴奏。笅笖壮族大鼓奘络。形似堂鼓,单面蒙牛皮,两侧中部设铁环。演奏时置于地上用双槌击奏。常用于节日锣鼓合奏和狮舞、龙舞的伴奏。

浅筒形鼓 ①单皮鼓又名板鼓、环鼓。在纳西、侗、土家、蒙古、汉等民族中流传。鼓框上宽下窄,鼓面中间高四外低,单面蒙皮,置于木架上,以1或2支竹棍击奏,声音高亢激越。用于纳西族侗经音乐、土家族丝弦锣鼓、侗族吹打乐队及汉族的吹打乐和戏曲伴奏。②点鼓,又名怀鼓。厚木边,中间高,四边渐低,两面蒙牛皮。演奏时鼓框一边立于右膝,鼓面向前,右手腕扶鼓框上端,手指执红木或竹制签子敲击,左手执板击节。用于十番鼓或昆曲清唱。

细腰筒形鼓 ①蜂鼓。流行于广西壮、瑶、毛南等民族。邕宁、武鸣等地壮族称岳鼓,环江毛南族叫长鼓,防城瑶族叫如叨,有些地方又称横鼓、瓦鼓、腰鼓等。鼓腔以黄泥锻烧而成,两头大,一端呈球形,一端为喇叭形。中间细如蜂腰,两面蒙皮。演奏时鼓绳挂头颈横悬身前,或置于架、凳上,左手执杖击球形一端鼓面,右手拍击另一端,立奏、坐奏或边奏边舞。主要用于师公戏、师公舞的伴奏。②朝鲜族杖鼓,又称长鼓。木制鼓身,两端粗空,中段细实。两端鼓身大小不一,发音不同。置于架上或挂于身前,右手执细长杖敲击,左手并指分击鼓的两面。用于长鼓舞、农乐舞和器乐合奏。

座墩形鼓 象脚鼓流行于傣、佤、布朗、景颇、德昂 、 阿昌、拉祜、哈尼等民族中。形如高脚杯,上口蒙膜,悬于身侧。左手扶鼓边,并和右手交替拍去鼓面。在节日、喜庆场合边击边舞。

长筒形鼓①瑶族长鼓。鼓身细长,腰细中实,双面膜,斜挂于腰侧或左手握鼓腰击奏。体积大的长鼓置于架上。用于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的歌舞 。②佤族竹鼓 。长100厘米 ,用青竹制作。上口蒙皮,下端竹筒劈扎成束腰状,下部三足鼎立。立于地上用双槌敲击;或左手抱鼓,鼓面朝前,右手执槌击奏。用于歌舞。③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 ,一端蒙以猪或羊皮 。用时左手竖抱,右手拍击朝下的鼓膜,是道情、渔鼓、竹琴等曲艺音乐的伴奏乐器。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因鼓框为八角形而得名,明代已在北京流行。鼓体扁小 ,7个边框上各装一对小铜铃 ,另一边框系长穗,单面蒙蟒皮。用时以左手执鼓框,右手以指弹、挫或以指、掌拍击。用于京、津一带的单弦牌子曲。②太平鼓。于铁圈上蒙驴皮、马皮或羊皮,形如团扇。下置一柄 ,缀以铁环或小钹,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用于满、蒙古、汉民族的民间歌舞。③达卜。维吾尔、塔吉克 、乌孜别克等民族的手鼓。圆形木框上蒙羊皮或驴皮,框内缀若干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把鼓框,重心置于左手,击鼓面并摇动鼓身。④萨满鼓,又称抓鼓、手鼓、单环鼓。流行于满、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圆盘形鼓面,蒙驴、马、牛、羊皮或鹿皮、狍皮,背面交错扎有皮带或铁条,上系10余枚铜钱。用时左手执皮带或铁条,右手执鼓槌,用槌头或槌身敲击。用于萨满教祭祀仪式。

锅形鼓 ①纳格拉。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铁鼓。鼓身上大下小,上蒙羊皮或驴皮,大者鼓面直径27.5厘米,小者面直径20厘米。常两个一对置于地上演奏,两手执槌敲击,两鼓音高成四度。②缸鼓,又称花盆鼓。由堂鼓演变而来 ,又称南堂鼓。鼓框木制,鼓身上大下小,两面蒙皮,形似花盆,用双槌击奏。相传南宋梁红玉曾擂缸鼓助阵。现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有时亦独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借鉴西洋定音鼓的结构特点,研制出定音花盆鼓 。

§ 架子鼓

架子鼓的脚踩的那个放在地上的叫大鼓也叫低音鼓,大鼓上面一般支着两个桶鼓,叫第一桶鼓和第二桶鼓。单独放在地上用架子支着的较小的叫军鼓。还有个放在地上的大鼓,用手打的叫落地鼓。用脚踩的2个镲片和在一起的叫吊镲。单独的一个镲片叫低音镲。这个是一般的5鼓 。

§ 方言集汇

◎ 粤语:g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u3 [客英字典] gu3 [沙头角腔] gu3 [台湾四县腔] gu3 [客语拼音字汇] gu3 [陆丰腔] shi6 gu3 [东莞腔] gu3 [梅县腔] gu3 ku1 [宝安腔] gu3

English

drum; beat, top, strike

§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字形对比:

§ 常用词组

◎ 鼓板 gǔbǎn

(1) [drum and board;clapper]∶说书时所用的鼓和板

鼓板轻轻放,沾泪说书儿女肠。——《桃花扇》

(2) [tympanic plate]∶人类的鼓室骨,在成人是与颞骨岩部相融合的[骨]板

◎ 鼓吹 gǔchuī

(1) [advocate;proclaim far and wide]∶宣扬,使众人知道

鼓吹六经

(2) [preach;play up]∶吹嘘

鼓吹种族优劣论

◎ 鼓槌 gǔchuí

[drumstick] 敲鼓用的棒

◎ 鼓捣 gǔdao

[fiddle with] 〈方〉∶折腾;拨弄

他一边同我谈话,一边鼓捣收音机

◎ 鼓点 gǔdiǎn

[drumbeat] 鼓上的一击或敲击声,亦指管弦乐队中打击乐声部的节拍

◎ 鼓点子 gǔdiǎnzi

(1) [drumbeat]∶打鼓时的音响节奏

(2) [rhythm]∶戏曲中鼓板的节奏,用来指挥其他乐器

◎ 鼓动 gǔdòng

(1) [agitate;arouse;inspire;urge]∶以言语或行为激励他人使有所行动

鼓动人们去斗争

(2) [instigate;incite]∶唆使

这些坏事是谁鼓动你干的?

边鄙无事,乃群鼓动,欲以买直,归怨天子。——《新唐书·崔群传》

◎ 鼓风 gǔfēng

[blast;work a bellow] 加压力通风

◎ 鼓风机 gǔfēngjī

[blowing machine;air blower;blast an blowing engine] 产生空气流或气体流(如用以增加炉内气流、使房屋或矿井通风、冷却电子设备或由空气移动或扬起干草、青贮饲料、谷物或锯屑)的装置

◎ 鼓风炉 gǔfēnglú

[blast furnace] 具有鼓风装置的冶炼炉。多用来炼铜、锡、镍等有色金属,也可以用来炼铁。冶炼炉的鼓风装置也叫“鼓风炉”

◎ 鼓鼓囊囊 gǔgu-nāngnāng

[thick;bulge] 软外皮中塞得圆鼓鼓的;藏物凸起的样子

把他们鼓鼓囊囊的一小袋金子往柜台上一扔

◎ 鼓惑 gǔhuò

[demagogue] 鼓动,煽惑

◎ 鼓角 gǔjiǎo

[a drum and horn used in the army much like the modern bugle] 战鼓和号角的总称。古代军队中为了发号施令而制作的吹擂之物

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 张郃。——《三国演义》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唐· 杜甫《阁夜》

◎ 鼓劲 gǔjìn

[pep sb.up] 使人情绪振作起来

大家都为他一个人鼓劲

◎ 鼓揪 gǔjiū

[instigate;move back and forth] 见“鼓秋”

◎ 鼓励 gǔlì

[encourage;agitate;animate;arouse;inspire] 鼓动激励,勉人向上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回忆我的母亲》

◎ 鼓溜溜 gǔliūliū

[bulging] 形容饱满而凸起的样子

睁着鼓溜溜的眼睛

鼓溜溜的麦粒

◎ 鼓楼 gǔlóu

[drum-tower] 城隅上置放巨鼓的楼房。用以报时或警戒盗贼。佛寺亦有鼓楼,与钟楼相对,建于正殿的左右,用以悬鼓报时,或于典礼时敲击

◎ 鼓膜 gǔmó

[tympanic membrane] 分隔中耳及外耳的薄膜

◎ 鼓破众人捶 gǔ pòzhòngrén chuí

[everybody hits a man who is fallen] 含义与“墙倒众人推”相似。指众人群起攻击落魄失势之人

这真是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捶,看见我脑袋软,好欺侮是不是?

◎ 鼓气 gǔqì

[feel angry] 〈方〉∶因某事而感到很气愤

她还在为那件事而鼓气

◎ 鼓秋 gǔqiū

(1) 〈方〉

(2) [move back and forth]∶摆弄

我很喜欢鼓秋一些小玩意

(3) [instigate]∶煽动;怂恿

有话当面讲,不要背后乱鼓秋

(4) 也说“鼓揪”

◎ 鼓舌 gǔshé

[speak evil of others] 用花言巧语蛊惑别人

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庄子·盗跖》

◎ 鼓师gǔshī

[drummer] 乐队中的鼓手。戏曲乐队中敲击板鼓的人

◎ 鼓室 gǔshì

(1) [tympanum]∶松鸡和其它山鸡颈部的裸露部分,当展翅时食管充气并扩展

(2) [tympanic]∶是在人类颞骨岩部的一个含气小腔。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肉、血管和神经

◎ 鼓手 gǔshǒu

(1) [drummer]∶击鼓的人

(2) [tympanist]∶特指管弦乐队中的定音鼓手

◎ 鼓书 gǔshū

[dagu—Chinese ballad with drum accompaniment] 大鼓(曲艺的一种)

◎ 鼓腾腾 gǔténgténg

[bellied] 形容饱满而凸起的样子

鼓腾腾的书包

◎ 鼓凸 gǔtū

[protrude] 凸出来

她的眼睛有点鼓凸

◎ 鼓外圈 gǔwàiquān

[counter hoop] 鼓上夹住并绷紧鼓皮的外圈

◎ 鼓舞 gǔwǔ

[inspire;hearten] 鼓动;激发

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小米的回忆》

◎ 鼓乐 gǔyuè

[strains of music accompanied by drumbeats] 本指弹奏乐器。亦指敲鼓声和奏乐声,泛指我国民族音乐

鼓乐大作

鼓乐喧天

◎ 鼓噪 gǔzào

(1) [clamor;make an uproar]

(2) 鸣鼓喧哗

鼓噪而进。——《左传·哀公十七年》

如遇魏兵, 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三国演义》

(3) 喧闹,起哄

柳金松在大家鼓噪下,吹了几支唢呐曲子。——艾明之《火种》

◎ 鼓掌 gǔzhǎng

(1) [clap one's hands]∶拍巴掌

(2) [applaud]∶今多表示赞成或欢悦的意思

等我明日得了官,你就从贡院里鼓着掌,掴着手叫到我家里来。——关汉卿《状元堂陈母教子》

◎ 鼓胀 gǔzhàng

[tympanites;distension of abdomen] 一作“臌胀”。指腹部胀大、腹皮青筋显露、四肢不肿(或微肿)的病症

◎ 鼓胀胀 gǔzhàngzhàng

[bulging] 形容鼓胀的样子

塞得鼓胀胀的书包

◎ 鼓铸 gǔzhù

[to mint coins by melting metals] 鼓风扇火,冶炼金属、铸造钱币或器物

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史记·货殖列传》[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1: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