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
释义 | § 剧情简介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17世纪的意大利,音乐大师桑德•哥伦布(Jean-Pierre Marielle 饰)沉浸在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他带着两个女儿远离喧嚣,过着隐居的生活,每当他演奏手中的维奥尔琴时,妻子的倩影便会出现在他的面前。 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马莱斯(Gérard Depardieu 饰)拜入哥伦布的门下,向其学习音乐。心高气傲的他无心师傅的教诲,一心凭着技艺跻身凡尔赛著名琴师行列。师徒俩由此决裂,而哥伦布的大女儿玛德琳(Anne Brochet 饰)则紧随爱人马莱斯的身后。 纸醉金迷,物欲横流,被奢华表象所迷惑的马勒斯渐渐丧失原有的真性情,他与玛德琳的爱情破碎,那曾经为爱人创作的《梦中的女孩》也变成不堪的回忆…… § 演员阵容 演出阵容强大,演马涵的,是德帕蒂约父子,杰拉尔德的演技自不必说,他家公子吉荣(Guillaume Depardieu)比他青年时代英挺得多,戏也做得很好。玛德蕾则是大鼻子情圣里德帕蒂约和瑞士小生文尚贝赫(Vincent Perez)共同的心上人。出演圣哥隆布先生的让.皮埃尔.马赫耶(Jean-Pierre Marielle)曾演过很多法文名作改编的影片,比如童书名篇大莫尔纳(Le Grand Meaulnes)、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依风的香水(Le Parfum d'Yvonne)、前几年菲利普.克罗岱尔畅销小说灰暗灵魂(Les Âmes Grise)等等,这部电影,也有小说后援。他饰演的角色大多阴晴不定、个性复杂,那么乍一看圣哥隆布先生,层次感就很丰富了。 § 角色介绍 圣哥伦布(让-皮埃尔·马里埃尔饰演):大提琴家,是一位毕生追求音乐真谛的古典大提琴演奏家,他对音乐的理解同样如此。他认为音乐不是生者的语言所能够表达,音乐是一种寂静之声,是可以呈现给死者的礼物。圣哥伦布隐居避世,为亡故的妻子演奏出一曲又一曲的心灵之音。哥伦布坚信音乐的目的就是传递灵魂。他在为亡妻演奏时不看乐谱,不记乐谱,因为妻子的模样总在他脑海中浮现,妻子的声音总在他心田中萦绕,哥伦布要做的,就只是听凭内心的感召,在琴弦上抒发出此时此刻炽烈专注的情感。哥伦布对他的弟子说:“写在纸上的乐谱什么都不是,重要的是其他更深层次的东西。” 马莱(杰拉尔·德帕迪约饰演):哥伦布的弟子,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体味到圣哥伦布所说的“写在纸上的乐谱什么都不是,重要的是其他更深层次的东西。”的涵义。马莱热情洋溢却野心勃勃,他轻易的俘获了哥伦布大女儿的芳心,偷学了哥伦布不传的技艺,又始乱终弃、贪图名利,选择踏入皇宫为贵族演奏。这一边女儿含恨而终,琴师孑然一身;那一边马莱声名显赫,灵魂却渐渐干涸。 § 影片视点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曾获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电影、原声、导演等七项大奖,是公认的经典之作。油画般的质感,庄严雅正的古大提琴,整部电影蕴涵着中世纪法国音乐的迷情。“声音”与“沉寂”在镜头流转间表现的那么强烈,以至让人沉醉又让人战栗。如果想要欣赏真正优秀的文艺电影,这一部便是不可错过的佳作。 片中一开始Colombe为亡妻所谱的“墓之悲歌”实在让人有悲伤的近乎窒息的感觉,他对亡妻的思念已经到了一种挖心掏肺、灵魂完全榨干的境界。 影片中没有多少人物的对话,因为音乐可以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话。有的只是宁静的乐声,还有低回的旁白娓娓道来,琴声如诉。 § 幕后制作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影片采用追忆倒叙的方式,玛拉在晚年时向他的学生们讲述起他与师傅科隆伯之间的恩怨情仇。玛拉还是科隆伯的女婿,可惜在玛拉入宫后抛弃糟糠另结新欢,导致妻子自尽。玛拉一角由德帕迪约父子扮演。影片节奏缓慢,台词不多,却有非常浓厚的传奇片色彩,对艺术的痴迷和情感交缠的复杂心理都有出色的描绘,影像和音乐非常出众,画面模拟古典绘画。本片荣获七项凯撒奖,并在法国成为热门影片。 关于背景 一部叙述17世纪法国低音古大提琴大师柯龙贝以及其弟子马来斯之间习艺的故事。 看过的人除了对于柯龙贝的深情与马来斯的忘恩负义印象深刻之外,相信一定不能忘怀那深情低吟的古大提琴之音。 影片里收录柯龙贝与马来斯当时为低音古大提琴所写的奏曲外,还包括了著名法国作曲家卢利、库普兰所写的乐曲。 担任独奏的Jordi Favall 是低音大提琴的权威,他的演奏庄严雅正,充分掌握乐曲氛围。录音由名录音师Pierre Verany操刀,乐器质感与空间感一流。 在法国电影凯撒奖中获得包括「最佳音乐」与「最佳音效」在内的两项大奖。 原著 巴斯卡.季聂Pascal Quignard 一九九一年创作的《世界的每一个早晨》(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人物原型 吕利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意大利裔法国作曲家。1632年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富足的磨房主家庭。10岁时进入法国宫廷,从此开始艺术生涯。吕里有着多方面的才能,他担任过芭蕾演员、小提琴手,后成为乐队指挥,并为王室创作芭蕾舞曲。1652年奉命为宫廷狂欢节编排《今夜芭蕾》,整个演出声势浩大,壮丽辉煌,并请路易十四登台出演太阳神。因此成为路易十四的宠臣,被任命为“宫廷御用舞蹈家和音乐家”,从此主宰了法国宫庭的音乐。1664-1671年间,他与戏剧家莫里哀合作,创作了十余部舞剧及音乐喜剧,对法国歌剧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1672年出任皇家舞蹈学院院长,培养了许多舞蹈人才。 吕利是法国巴洛克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他创立了法国民族歌剧学派,其风格注重舞蹈,场面华丽,唱腔充分展现了法语的优雅韵律,创造了法国式序曲慢-快-慢的形式。在舞蹈上将意大利即兴喜剧的成分揉进了法国芭蕾舞剧之中,形成了“幕间芭蕾”的芭蕾新形式。其代表性的歌剧有《阿尔采斯特》(Alceste)、《黛赛》、《阿尔米达》(Armide)、《伊西斯》、《阿马第斯》等;舞剧有:《贵人迷》(La Bourgeois Gentilhomme)、《逼婚记》(均与莫里哀合作)等。此外还有不少嬉游曲、歌曲、教堂音乐与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 Marin Marais 马林•马雷(1656-1728) 法国作曲家,古大提琴演奏家。1656年5月31日出生于巴黎。一生生活在巴黎,大部分涯是为路易十四服务。少年时代,在圣热尔梅娜-欧泽华(St.Germaine-l'Auxerrois)教堂充当歌童,变声之后,随神秘的艺人、维奥尔琴大师科伦布(Monsieur Sainte Columbe)学习了六个月的维奥尔琴(viol)。1676年回到凡尔赛宫,为皇家服务,被任命为皇家维奥尔琴乐师(Ordinaire de la chambre du Roi pour la viole)。此后他又随凡尔赛宫的吕里学习作曲,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四部歌剧。他在凡尔赛宫一直服务到1725年退休。他的职位由儿子樊尚(Vincent)继承,他有19个孩子,其中许多都以音乐知名。 马雷于1728年8月15日逝世于巴黎。 马雷是一位多产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维奥尔琴作品,而重要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686-1725年之间出版的五部作品集中。其中包括了 550 首作品,创意新奇,变化多样,充满了艺术趣味。 他与老师科伦布的故事,被拍摄成电影,名为《尘世里的每一个清晨》(Tous Les Martins du Monde)。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作品: Alcyone, 歌剧《亚克安娜》 STIL 1405 SAN 81 塞谢/舞厅与笑声歌舞团(选,小步舞曲,Menuet) Le Badinage, 谐谑曲 Astrée E 8833 蒙泰耶 Suite en mi mineur, E小调组曲 Astrée E 8833 菲茨威廉乐团(选,回旋曲) 有关乐器知识 维奥尔琴 (意大利文:Viola da gamba、法文:viole、英文:viol)早在十六世纪初的时候最终定型,并在意大利、西班牙的宫廷、民间的广范围内流传开来。到十八世纪中叶为止,在整个欧洲是一种相当常见的低音弦乐器。这种乐器一般是六根弦,分别是D、G、c、e、a、d1弦。基本上是四度的调弦,当然第三、四弦之间为三度也是特征之一。大约到了十七世纪,这种乐器开始在法国流行起来。而在此之前维奥尔琴也只是作为通奏低音乐器之一而存在的。维奥尔琴在法国宫廷、民间流行起来后,除了乐器本身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除了形体上的变化,由于法国人演奏家的努力,原来的六弦维奥尔琴产生出具有更大音域和更丰富音质的七弦维奥尔琴。这第七根弦也就是最低音弦1A。虽然没有台完整的依据,但是学者们还是认为法国著名维奥尔琴演奏家、作曲家科伦布(Sainte Colombe)、马林•玛瑞斯(Marin Marais)、弗克莱尔(Antoine Forqueray)等对维奥尔琴的这种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由于这几位著名的法国维奥尔琴音乐作曲家的卓绝努力,维奥尔琴也逐渐的成了非常受欢迎的旋律(独奏)乐器。略晚一些的时候在英伦岛,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维奥尔琴也在独奏作品中占据了相当耀眼的位置。巧得很,整个维奥尔琴活跃的时代大约就是被称为古典音乐的整个巴洛克时代了。至于维奥尔琴为何在舞台上突然消失了,原因也不少,学术界也有不同的争论。不过维奥尔琴本身的音质、空间音响性与古典音乐的社会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音乐社会学范畴的事项了)也是不得忽视的原因之一。……例如音乐演奏的空间渐渐的巨大化,原来只是在宫廷、贵族堂馆小空间演奏的乐器,到了市民文化所需的大型音乐厅的情况下显然在音量上变得不适应了。这样的乐器有许多了,其中就包括了维奥尔琴。……音乐走向社会成为普通市民能够欣赏的状态下,其音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乐器也就逐渐的退出了舞台销声匿迹了……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大提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是一种叫作“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的 15世纪的乐器演变而来。维奥尔琴的体积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显,但演奏时可以夹在两膝之间,像大提琴那样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语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来逐渐简写为Cello。 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适合扮演各种角色: 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有时则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 弓弦乐器 主要用于16-18世纪室内乐。其调音为两个四度,一个大三度,两个四度。琴颈有肠衣制的底弦,分别定弦为d,G(或A)和D。後來在這些型號以外又另外增加了維奧隆内琴,定弦常比低音维奥尔琴低八度,维奥尔琴的特点是琴肩倾削;侧板宽、琴背薄而平;演奏时竖着拉琴,把琴的底部放在膝上或夹在两腿间,所以又称做膝持维奥尔琴。琴马略弯以增加宽度使弓能够分别接触每根弦。17世纪,器乐创作风格强调高音区表现象人声的音响。由于小提琴的兴起,中音和高音维奥尔琴趋于衰颓。到17世纪末叶,这—正常型号的低音维奥尔琴用在巴罗克时期的器乐曲中。进入18世纪,低音维奥尔琴独奏继续在德国和法国流行,尤其是法国,它甚至加用了第七根低音弦,定弦为A’。当作曲家在比较新的古典风格中创作完整的上声部和声时,维奥尔琴完全被废弃不用。20世纪,为了演奏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的音乐,维奥尔琴又成功地复苏了。 § 精彩对白 整部影片除了维奥尔古琴的奏鸣曲调,就是诗歌一般的语言,它自始至终探讨着一个问题:什么是音乐。 圣哥伦布准备收马莱为徒。 圣哥伦布:你的演奏很好,姿势也好,感情丰富。运弓有力,左手也运用得很好,装饰音也不错。但是,没能从你的演奏里听出音乐。你适合做舞蹈和戏剧的伴奏。作出来的曲子,必须让世人接受才行。你在音乐中有丰富的生活,但是却不能成为音乐家。最重要的是谦虚,注意听那些世俗的声音。但是你进了合唱队,我觉得很遗憾。做我的弟子吧。 圣哥伦布和马莱淋着雨,奔向房子。 客厅里。 圣哥伦布:可以吧,你的耳朵里到处是感动。 马莱:(对大女儿)昨天在国王面前弹了琴,士兵发现乐器上有个烧焦的地方。。。(专注地弄着琴) 圣哥伦布:(暴怒,拍凳子)弹吧!(冲向马莱,一把夺过琴,向墙壁摔去。) 马莱瘫坐下来,大小女儿分别抱住他们。圣哥伦布走到橱那里,笑了笑拿出一包钱,走到马莱跟前,马莱站起,一脸不服气。大女儿伏在地上哭泣。 马莱:(拿过钱)没想到事情闹得这么大。 圣哥伦布:你知道乐器是什么,乐器不是音乐。这笔钱可以买一匹杂技团的马。好好听听我女儿的哭声,比你弹的琴更接近音乐。你出去吧,你是一个了不起的表演师。装模作样也许很行,但是做不了真正的音乐家。 大女儿死后的某个夜晚,马莱想再听圣哥伦布的演奏,来到木屋。 圣哥伦布:夜这么晚,有谁在这里? 马莱:是过来寻求音乐的人。 圣哥伦布:音乐中有什么可以追求的东西? 马莱:我需要的是悲哀和泪。 圣哥伦布:请坐。 马莱:能够求你给我上最后一课吗? 圣哥伦布:不,只是我给你上的最初一课。可以吗?音乐就是表达那些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所以音乐不能是世俗的东西。你应该知道音乐不是国王能拥有的。 马莱:是上帝的东西吗? 圣哥伦布:不,神是可以表达出来的。 马莱:可以用耳朵听吗? 圣哥伦布:耳朵不能接受真正的音乐。 马莱:那是不是可以用钱买到的?(圣哥伦布摇头)那名声呢?音乐是一种沉默? 圣哥伦布:沉默只不过是一种内在的语言。 马莱:其他的音乐家呢?我跟他们不一样。爱能感受音乐吗?音乐是不是由爱引起的恨?是不是自暴自弃? 圣哥伦布:都不是。 马莱:是不是一种贡品? 圣哥伦布:也不是,你说的贡品是什么,你是说那些点心?那算不了什么。 马莱:我不明白。是不是给死者的礼物? 圣哥伦布:是的。 马莱:是给那些不能讲话的人低声的安慰?给那些小孩子的身影,让鞋厂的锤声变得柔和,给那些不能来到世间的婴儿一份礼物? 圣哥伦布:(紧握马莱的手)刚才你应该听到我的叹息声,我离死神不远,曲子也将消亡,到时怕是没有人悲伤。把死者叫醒,这样的曲子只能由你来完成了。 § 原声音乐 本片的音乐,除了有Sainte-Colombe与Marin Marais师徒的作品,还有十七世纪法国大师Francois Couperin及Jean-Baptiste Lully的大作。 Couperin的圣咏"Troisieme Lecon de Tenebres",不断地重复要求着主的惩罚,似乎是Marais回忆中无尽的自责。最委婉动人的一首,是Marais为Madelaine所写的“La Reveuse”(梦中的女子),简洁纯情,象征他对艺术永远的追求。然后最感人的一首,莫过于Colombe写的"les Pleurs"(泪水),在其中师徒二人因着对音乐的热爱与回归一同含泪合奏。 专辑曲目: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01.Marche pour la ceremonies des Tures (J.B. Lully) 02.Improvisation sur les Folies d'Espange (M. Marais) 03.Prelude pour Mr Vauquelin (J. Savall) 04.Gavotte du Tendre (Sainte Colombe) 05.Une jeune fillette (Melodie populaire - arrangement J. Savall) 06.Les Pleurs (Sainte Colombe): version viole seule de J. Savall 07.Concet a deux Violes ``Le Retour'' (Sainte Colombe) 08.La Reveuse (M. Marais) 09.Troisieme Lecon de Tenebres a 2 voix (F. Couperin) 10.L'Arabesque (M. Marais) 11.Fantaisie en mi mineur (Anonyme XVIIe siecle - J. Savall) 12.Les Pleurs (Sainte Colombe): version a 2 violes 13.Le Badinage (M. Marais) 14.Tombeau pour Mr de Sainte Colombe (M. Marais) 15.Muzettes I-II (M. Marais) 16.Sonnerie de Ste Genevieve du Mont-de-Paris (M. Marais)[1] § 所获奖项 本片荣获1992年法国凯撒奖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电影原声、最佳音效、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Anne Brochet)和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 § 演奏者介绍 演奏者Jordi Savall(约第·沙瓦尔) 约第·沙瓦尔过去二十年来,所有带动音乐复甦的人当中,约第·沙瓦尔(Jordi Savall)这位维奥尔提琴奏家、指挥家、研究学者与教师,可说是复兴古乐的先锋。他和蒙赛拉.菲格拉斯以及卞塔鲁亚皇家教堂(Hesperion、 Capella Reial de Catalunya)及卞塔鲁亚皇家合奏团(Le Concert des Nations)这几个乐团,建立了一份让人印象深刻的唱片目录,以其多样性、品质、数量和原创性而令人望尘莫及。 沙瓦尔的琴音有着如丝和天鹅绒般的音色。他的雅緻和细腻、敏锐,是今日世上无人能匹敌的。他自创品牌AliaVox以来,已发行20张专辑,并荣获无数国际大奖。他的夫人蒙赛拉.菲格拉斯(Montserrat Figueras)不但是沙瓦尔生活上的好伴侣,更是AliaVox的重要幕后功臣之一。 创立AliaVox这个新品牌的目的,便是在彰显约第·沙瓦尔、蒙赛拉.菲格拉斯以及他们的合奏团体在音乐复兴上的特质:对基本曲目的选择性研究、奠基於原始资料来源;根据每一时期的风格与技术规范重新詮释概念;而最重要的,身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对那些曾被不公平地遗忘的曲目和乐器,均有着不妥协而严谨对待的责任。 约第·沙瓦尔於1941年生於巴塞隆纳(Barcelona)的伊瓜拉达(Igualada)。在六岁时即已开始了他的音乐事业:在他故乡的合唱团的细心照顾下,累积了音经验、练习与训练,并於1965年於「巴塞隆纳高级音乐学院」(Conservatori Superior de Musica de Barcelona)完成了音乐与大提琴教育。在探究新的领域时,他很快地便了解到古乐的重要性…有重新评估几乎被遗忘的乐器,如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的需要,以及重要而鲜为人知的伊比利半岛(Iberian Peninsula)的音乐遗产。自1968年起,他便在瑞士的Scho La Cantorum Ba Siliensis接受训练,并於1973年成为他的老师奥古斯特温辛格(August Wenzinger)的接班人。 从1970年开始,他灌录唱片以演奏音乐大师的大提琴小品而广为大眾所知,并很快地为国际乐评公认为最了不起、最具天赋的古大提琴演奏家。他对於挖掘已被遗忘的作品乐此不疲,并且1974年至1989年间创立了不同的合奏团,因此而演奏了相当广泛的曲目,包今了中世纪至十九世纪初的乐曲。1974年,他与女高音蒙赛拉.菲格拉斯(Montserrat Figueras)和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家们合组了晚星20古乐团,这个古乐合奏团很快地便以其特的音乐活力及最佳的历史精确度的新观念独树一帜,而成为演奏方面的先导。 他在1987年返回巴塞隆纳时,创立了La Capella Reial De Catalunya,这个由独唱家与声乐团所组成的团体,其目标即在於演唱1800年前的音乐。 由约第·沙瓦尔所指挥的最年轻的团体,则是创立於1989年的LE CONCERT DE NATIONS,这个巴洛克与古典时期的乐团团员,主要都是来自南方国家的年轻音乐家,而目都专擅於演奏巴洛克与古典时期的乐器。 约第·沙瓦尔已被一致公认是现今最重的古典演奏家之一,最多才艺的音乐家:维奥尔(Viol)提琴演奏家家,以及风格清楚的创建者,他的音乐会、教育与研究,使他列身目前重新评估历史音乐的主要建构者之一。藉由他对艾伦.可(Alain Corneru)的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该片曾荣获七项凯撒奖,其中一项即为最佳电影配乐)的不可或缺的贡献,他证明了古乐并非只限於精英份子或少数人所能欣赏,而是能吸引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及更多的听眾。这部电影的原声带在法国及国外均获得压倒性的成功。 § 影片赏析 片名“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世界上的每一个清晨,都发生了些什么;很意味深长的译名“日出时让悲伤终结”,原来阿哲的那一首名,不是原创,而是源于这部拍摄于1991年的电影;海报上,郁郁葱葱的色调,婉转流畅的字体,都令人长时间地凝视。 18世纪的法国宫廷,华丽的服饰,喧嚣的演奏,粗暴的官员,还有一张老泪纵横的粗糙面容,他呻吟着叫他们停下,然后兀自拿起Viol,缓缓拉响一曲哀怨深沉的《Tombeau Les Regrets》,热泪滚滚。。。 时光陡然回转到17世纪的法国乡村,Colombe一直沉浸在丧妻的痛苦之中,妻子的幻影是他活下去唯一的支持,他不再公开演出,只躲在一件乡间的茅屋中,面对幻影,创作了绝世的《Le Tombeau des Regrets》。青涩的Marin来到Colombe家,为了能进入宫廷演奏而想拜后者为师,他弹奏了一曲,Colombe听后拒绝了他的请求:“Vous faites de la musique. Mais vous n'êtes pas un musician。” 在女儿们的要求下,Colombe准他再拉了一首他创作的曲子——为他年轻的爱人Colombe的女儿Madeleine写的《La rêveuse》,Colombe有点心动了,让他过一个月再来。他再来的时候,Colombe终于同意收他为徒弟,但是Colome也告诉他,收他为徒,并不是因为他的演奏打动了自己,而是因为他眼中的悲伤。 他们的师徒情分在Marin再次为宫廷演出后断绝,Colombe发疯似地把Marin赶出家门,而此时Madeleine已经深深迷恋上了Marin,她偷偷教Marin她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技巧,并且同他一起偷听父亲的创作和演奏,使得Marin一步步走向宫廷乐队的至高位置。 为了名利,Marin背叛了老师,背弃了为他忍辱负重的女子,在奢华安逸的宫廷生活中,少年的悲惨回忆渐渐远去。然而只是远去,却没有消失。当他看到形同枯槁的Madeleine,临终的愿望只是再听他弹奏一遍《La rêveuse》,一切都回来了。他夜不成眠,他悔不当初,他空虚至极,唯一的安慰就是来到当年偷听老师演奏的木屋边,在冬日凌厉的寒风中,夜夜与星月为伴,如《La rêveuse》之于垂死前的Madeleine,他只想再亲耳听一遍老师弹奏《Le Tombeau des Regrets》,因为他终于懂得了其中深藏的伤痛。 苦等的第23个夜晚,他终生难忘,命不久已的老师听见他在屋外的动静,请他进门。他留着泪恳求老师为他上最后一课,老师轻轻握住他的手,第一次温柔地对他说:“先生,如果可以,请允许我为您上第一节课。先生,音乐,是为了表达我们无法言说的情感。” 于是,师徒二人,相视而笑,噙着泪,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合奏了《Le Tombeau des Regrets》。 [2]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sont sans retour,小说中的这句话是片名的来源,世界上所有的清晨,都一去不复返。故人已去不再回,悲伤终结亦不再返,名利更如过眼云烟,什么才是永恒呢?是音乐吗?还是深藏在灵魂深处,对永恒生命的恒切呼唤? 《Le Tombeau des Regrets》,贯穿全剧的曲目,电影中译为《悲伤之墓》,实际是《遗憾之墓》,Colombe一直很懊悔,在他深爱的妻子离世的那一刻,没能在她床前陪伴。当Marin多年后弹奏的时候,也带着相似的遗憾与悔恨,当然其中有悲伤的成分,但只简单的说是悲伤之墓,太不负责任。 Vous faites de la musique. Mais vous n'êtes pas un musician. Colombe对只想出名的Marin说,你会演奏音乐,但你不是真正的音乐家。 《La rêveuse》,Marin为他年轻的爱人作的曲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