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
释义 | § 概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位于广州市区东北隅先烈路上。墓园座北向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有孙中山先生题“浩气长存”之牌坊式大门和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黄花亭、西亭、石雕自由神像等建筑。1921年为纪念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而牺牲的72位烈士所建,早期墓圆为著名设计师杨锡宗设计,孙中山亲手栽植了青松,后经多次增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 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创立兴中会起,至1911年武昌起义之前,组织过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最为悲壮的就是1911年3月29日的广州起义。 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在中国各地及华侨中挑选160多名骨干,组成先锋队,在黄兴率领下举行起义。起义军从设在广州越华路小东营5号的指挥部等地出发,一举攻入清两广总督府,两广总督张鸣歧逃脱。当晚,清军组织大规模的反扑,起义军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黄兴、赵声等部分起义军辗转撤回香港,而未能逃出广州城的革命党人,不少惨遭敌人杀害。死难烈士的遗骸陈尸在咨议局前的空地上。后来,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平民报》记者身份冒险四处奔走,终于劝得广仁善堂将东郊红花岗上的一片义地献出。潘达微想方设法收集了72具烈士遗骸,埋于红花岗。潘达微还以《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为题,将安葬情况作了报道。潘喜欢菊花,认为黄菊高洁清雅,有傲霜的节操,故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因此,这次起义亦称为“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拨款10万元在黄花岗建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廿九日)首次举行了七十二烈士墓祭典。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了祭典,并写下了祭文,还亲手在黄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岗烈士墓园种植了4棵松树。松树现尚存一棵。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募款续修墓园,后由华侨多次募款修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现有的墓园规模。 1924年5月1日晚,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出席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并发表演说,号召人们学习烈士“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这是1912年5月15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在南京各界举行广州黄花岗之役牺牲烈士追悼大会上,黄兴亲自撰写的挽联。“碧血黄花”象征着烈士的鲜血化为碧玉,革命精神犹如不畏寒霜的秋菊迎风绽放。 黄花岗墓园占地宽阔,庄严肃穆,园内苍松挺拔,翠柏长青,黄花遍地,又有亭、台、桥、池等点缀,更增添了园内的秀色。“黄花浩气”80年代入选新羊城八景之一,成为广州游览参观瞻仰的胜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背景 黄花岗起义就义前的烈士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经3个月的筹划准备,黄兴于8日在香港召开统筹部发难会议,将在广州举事的时间定在13日,并拟分10路进攻。由于温生才行刺孚琦,广东当局加强了戒备,加之部分款项、枪械未到,原定计划被迫延期。 23日,黄兴潜入广州,成立起义指挥部。广东当局已风闻起义,加强了防备,并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26日晚,黄兴召集会议仓促间决定起事。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大队亲随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东奔西突,终因兵力严重不足而溃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杀,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黄花即菊花,比喻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后人称他们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称这次起义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墓园始建于1912年,至1921年烈士墓和纪功坊先后落成。 § 结构特点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占地约16万平方米。墓园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其主要建筑群汇集在较长的中轴线上,正门为有三个拱门的仿凯旋门式建筑,门额以花岗岩镌刻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金色大字。宽阔的墓道两旁碑石林立,并植有翠柏和古榕,还有莲池及石拱桥。岗顶为陵墓,以花岗岩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围着铁链栏杆,墓的中央建一亭,亭内立七十二烈士之墓碑。亭顶形如悬钟,寓意争取自由的警钟。碑亭后面是一座用花岗石砌的纪功坊,上半部以七十二块石砌成金字塔形,顶上矗立一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坊额镌刻章太炎书“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后还立有一块巨碑,详细记载黄花岗起义的经过及烈士墓园修建的情况。碑阴共表列有86位就义烈士的名单。黄花岗起义死难烈士共100多人,有姓名可考的有86人。 岗顶为72烈士陵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绕以铁链栏杆。上有四柱方形钟顶碑亭,树“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后面是一座麻石建成的纪功坊。上半部以72块矩形石块,砌叠成金字塔形坊顶,顶上矗立一高举火炬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自由神像,造型特别,颇为壮观。坊额镌有章太炎所题篆文“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后还立有详细纪录武装起义经过的石碑。南墓道为碑林,镌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语重千钧。两条3米多高的连州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 整个墓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园内苍松翠柏长青,繁花并茂,还建有黄花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是革命纪念地,也是参观游览的名胜景点。 潘达微墓在72烈士墓侧,墓前有方柱殂墓碑,正面刻“潘达微先生之墓”,背面刻潘达微自述。左右两面皆为碑文。(潘达微是同盟会会员,后在香港病逝,安葬于此。)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陵园建设,筑起围墙,加强整治保护。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两次拨款维修,使浩气重现,1986年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黄花浩气”。 § 自由女神像的由来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自由女神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最醒目的标志便是那尊自由女神像,为何会立此雕像呢?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的辛亥革命,从性质上说,是推断帝制,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法国巴黎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民主,它与当时很多革命党人所追求的理想是一致的。 查黄花岗之役,发生于辛亥革命的同一年,即1911年阴历三月二十九日(阳历4月27日)。那时候,国民党还没有成立。据邹鲁著的《中国国民党史稿》载,国民党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8月,后被袁世凯下令解散。到民国3年(1914)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集海内外国民党人组成中华革命党,宣布把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旗、军旗,但没有作为“党旗”。民国8年,即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也没有制定“党徽”。 黄兴一直不喜欢青天白日旗。据《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一篇题为《黄兴与辛亥革命》的文章说,1907年初,在同盟会的干事会上,当讨论到中华民国国旗旗式时,孙中山主张采用“青天白日”旗,理由是此旗乃烈士陆皓东所设计,“兴中会诸先烈及惠州革命将士曾先后为此旗流血,不可不留作纪念”。与会者提出了多个方案,有的主张用中国历史上惯用的五色旗,有的主张用井字旗(表示平均地权),有的主张用十八星旗(代表当时全国18个行省)。黄兴认为“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且与日本旭旗相近”,赞成用井字旗。孙中山坚决反对,声言“托命于是旗者数万人。欲毁之,先摈仆可也”。黄兴与孙中山意见尖锐相左,怒而退出会场,甚至表示“欲退会断绝关系”。尽管后来黄兴为顾全大局而作了让步,但他对此旗还是不大乐意接受的。 黄花岗起义时既未有国民党,也没有以“青天白日”旗作标志,建造黄花岗陵园时“青天白日”又并未作为“党徽”而普遍流行起来——这样,当初设计者没有在黄花岗顶上装一个大“党徽”,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顶上,确乎也曾立过国民党党徽,后来又为自由女神像所取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些20世纪20年代在广州读中学、到过黄花岗祭扫的人会记得,最初的自由女神像,约有两米多高,左手挟书,右手举槌。外形粗略似一扁圆形石块,雕工不算精美,身上只有几条粗线条的花纹。 到了1936年“西安事变”后,自由女神像也成了蒋介石政府的一个“忌讳”。于是,大约在1937年初,自由女神像被下令拆毁,改为“青天白日”的“党徽”。 1949年,中国解放,黄花岗陵墓上去掉“党徽”,重立自由女神像,槌子换上了一杆枪,据说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大体说来,是恢复原貌,而非像江南所说的“破坏史实”。 “破坏史实”的事也确实有,那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十年动乱,自由女神像也遭了殃,座台上改竖一支两米多高的火炬。后来,火炬不见了,座台上空无一物,黄花岗一片荒凉。1981年,政府拨款复建自由女神塑像,由雕塑家林毓豪重塑,以连州青麻石雕成,高3.4米,造型上参照巴黎和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而稍加变化,糅合中国女性的特点与气质。一座左手挟法律书,右手高擎火炬的自由神像,又巍然耸立于黄花岗陵墓的纪功坊上……这就是黄花岗自由女神像数十年来的沧桑史。[1] § 旅游贴士 交通:6、11、16、27、65、122、223、72、192路公交车黄花岗站下。开放时间:9:00-17:0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