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海德
释义

§ 人物简历

1910年9月26日 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

1927年 进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医学预科。

1929年 到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继续学医。

1931—1933年 到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临床诊断,毕业时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3—1936年 到中国上海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热带病。先后在上海广慈医院和雷士德医院工作,后来和两位同学合开诊所。

1936年 到中国工农红军的临时驻地保安。1936年6月,被宋庆龄推荐前往苏区考察。

1937年 随部队到陕北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随部队到山西五台山八路军总部工作。年底回延安筹建陕甘宁边区医院。同年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和新华通讯社顾问,帮助新华社建立了英语对外广播。

1942年 调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工作。

1946年1月 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医疗顾问参加了在北平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美国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的活动。

1949年 加入中国国籍。

1950—1953年 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

1953—1966年 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后改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该所成立后,他主要从事对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1969—1976年 在北京阜外医院皮肤科工作。

1977—1988年 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并在协和医院皮肤科工作。

1978—1988年 任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79年 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突出服务奖”。

1982年 获美国达米恩-杜顿麻风奖。

1985年 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议院颁发的国际公共卫生及麻风病防治成就证书。任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理事长、中国麻风病福利基金会主席和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

1986年 获黎巴嫩国家勋章和美国艾伯特-腊斯克医学奖。

1987年 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1988年 获印度甘地国际麻风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

1988年10月3日 在北京病逝。

§ 生平概况

马海德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于1910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其父是黎巴嫩移民,在美国布法罗市一家钢铁厂当工人。马海德在该市读完小学。童年时家境贫困,有一次,全家6口人患流行性感冒,无钱医治。有一位老医生为他们免费治疗,并捎给他们急需的食物。这给幼小的马海德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立志长大后也要当一名医生,给穷人治病。后来,马海德随家迁居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并在当地上中学。

1927年,他靠勤工俭学进入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医学预科;1929年获奖学金,去黎巴嫩的贝鲁特美国大学继续学医;1931年转到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临床诊断,1933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马海德为了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热带病,便和两个同学一起来到中国上海。他们原计划只停留一年,然后回美国,但当他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华民国政府的腐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通过考察热带病和工人营养不良的状况,发现平均年龄只有14岁的童工,双手因终日在电镀操作中被烧成溃疡。通过调查他认识到,中国工人需要的不仅是药物,更需要吃的、穿的,这是他作为一个医生无法解决的。只有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社会结构,才能彻底改变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这时,他结识了宋庆龄和在上海的外国进步人士史沫特莱、艾黎、格兰尼奇、希伯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马海德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从他们那里,他知道了中国还有另一个世界,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他开始投身于革命活动。他开的诊所常常成为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联络、开会的地方。他还在美国《工人日报》和当时在上海出版的进步刊物《中国呼声》上发表介绍中国工农红军和揭露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国民党腐败的文章。

1936年春末,中共中央想邀请一位公正的外国记者和一名医生去陕北,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情况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宋庆龄推荐了斯诺和马海德前往。6月他们到达中国工农红军的临时驻地保安,毛主席接见了他们。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他们到保安和苏区各地参观、访问。后来,马海德随红军第一方面军南下甘肃省迎接在长征途中的第二、四方面军。10月,红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省南部胜利会师后,他又先后随第二、四方面军行动。1937年1月,他随红军队伍回到陕北延安。他以满腔热情一边紧张地投入诊疗工作,一边作调查研究。在一个多月中,他巡视了陕北各地卫生医疗单位,掌握了大量材料,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提出了改进苏区医疗事业的建议。毛泽东很欣赏他的这份实事求是的报告,任命他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卫生顾问。

1937年2月,马海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从此,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人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之中,我感到极大的愉快。”为了更好地接近陕甘宁边区人民,他不仅很快学会了中国的普通话和陕北的方言,而且把自己的美国名字改成了中国名字——马海德。

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了保卫中国大同盟以后,马海德受宋庆龄的委托,经常向该同盟报告陕甘宁边区的情况,通过宋庆龄的保卫中国大同盟向海外呼吁,争取国际援助。边区因而获得了许多急需的医疗器材和药品。1942年,他被调到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马海德曾先后接待了白求恩、柯棣华、巴苏华、米勒等外国医生,并协助他们去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医疗救护工作。仅在1944年到1947年,马海德就曾诊治伤病员4万余人次。由于出色的工作,他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多次奖励。

马海德在延安时期,还曾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和新华通讯社的顾问,积极参加外事活动和对外宣传工作。1937年11月,他帮助新华社创立了英文部,开始向国外播发英文消息。他还经常为当时中央出版的对外宣传刊物《中国通讯》撰写稿件。

1946年,马海德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医疗顾问,参加了在北平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美国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他和代表团的同事们一起揭露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阴谋。不久,他又作为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医疗顾问,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美国红十字会的人员进行接触,积极争取他们对解放区的援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海德立即申请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

1953年,他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前身)。该所成立后,他主要从事对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他会同有关专家首先制订了消灭性病计划。他先后到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苏、江西、西藏和新疆等地,为消灭那里的性病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劳动。接着,他又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消灭麻风病。

“文化大革命”中,他曾遭到“四人帮”的迫害,但他没有动摇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他主动到北京阜外医院担任皮肤科门诊工作。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海德精神振奋,加紧了消灭麻风病的工作。1981年,经过周密的调查和论证,他提出“中国要在2000年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开展中外医学界的合作与交流,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985年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第一届国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1986年,为进一步落实各国麻风基金会给中国的援助,他出访十几个国家,为中国争取了价值上千万美元的援助。

马海德根据中国的国情,将麻风病传统的住院隔离治疗办法改变为社会防治,并于1980年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了中国,大大提高了疗效。

马海德历任卫生部顾问,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麻风病防治中心主任,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和中国麻风病福利基金会主席,中国肿瘤基金会名誉主席等职务。

§ 防治性病

马海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性病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边远地区的5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人患有性病,不少地方因此而人口锐减。马海德一开始就指出:“性病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而是社会病。这种病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与社会主义制度极不相称。”为此,他下决心为在中国的国土上消灭性病而奋斗。

1953年,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前身)筹建时期,马海德就担任了该所的顾问。他亲自参加研究、决定皮肤性病研究所的方向、任务、发展规划、科室布置和人员配备等,为把该所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所做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皮肤性病研究所正式成立后,马海德就主管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并兼任麻风病研究室第一届主任。此后,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他不仅参加制订了全国性病的防治规划,还负责规划的贯彻落实。他亲自制订下乡计划,确定下乡路线以及选点和分组等具体措施,还安排、编写讲义教材和绘制图谱等诸多的工作,为中国消灭性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治疗梅毒

马海德 右150年代中期,为了彻底消灭梅毒,皮肤性病研究所需要制订出一套从发现病人、确诊到治疗方法等都符合中国国情的消灭梅毒的措施,马海德担任这项科研工作的总指挥。在治疗梅毒方面,当时担任皮肤性病研究所顾问的其他外国专家提出要用“914”和铋联合使用的长期治疗方案。这种办法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马海德同国内专家都提倡用青霉素10日疗法。这种办法在国外曾经使用,证明方法简便、节省人力、物力,但在国内还没有远期疗效的观察资料。为此,从1954年起,马海德每年都用一半以上的时间带领科研小组到边远的农牧区,复查1950年和1951年医疗队用青霉素治疗梅毒的远期疗效。

在普查性病时,群众对抽血化验接受不了,马海德亲自示范,让医务人员在自己身上抽血,以此来取得群众的配合。他非常重视基层防治机构的工作质量,不惜花费时间逐项检查病人的病历、化验结果、治疗记录以及统计表格等。他常常在基层举办性病学习班,并亲自为学员讲课,作示教等。他说:“要搞好一个地区的性病防治工作,必须依靠当地的干部和医务人员。”马海德很注意同当地的干部搞好关系,每当一个点的工作结束时,他都和当地干部一起总结工作,并将书面总结材料留给当地干部一份。他还教育皮肤性病研究所的同事们,要注意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基层工作时,马海德和大家同甘共苦,同吃同住,一起爬山、涉水,从不搞特殊化。他住过蒙古包、破庙,睡过临时旅店的土炕,也曾和4个人合盖过一条粗布破被。他还常常带病坚持工作。尽管条件艰苦,但在工作之余他还和大家一起跳舞、聊家常、说笑话,始终保持着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

在幅员辽阔的农牧区,对梅毒患者要一个不漏地进行复查,困难是很大的,常常为了寻找一个病人,他们要跑很远的路程。有时做实验,水质不好,不能保证血清试验的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马海德总是自己动手,教大家就地取材,做简易的沙滤缸,保证实验用水的质量。平时,从病损中检查梅毒螺旋体,需要用暗视野显微镜,可是这些地方没有电,马海德就对显微镜进行了改造,用干电池作电源,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活动的螺旋体,从而保证了诊断的准确性。他们就这样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保证了各种化验数据的可靠性。经过四、五年的努力,马海德终于从理论和科学数据上证实了,在中国使用青霉素治疗梅毒的效果是好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这种办法,对大量的梅毒病人进行治疗。在人民政府的组织下,经广大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1964年,中国取得了基本消灭性病的震惊世界的成就。

§ 麻风防治

马海德与夫人(中)60年代初期,在中国基本消灭了性病之后,马海德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消灭麻风病工作中去。麻风病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人们对麻风病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对患者又存在歧视态度。当时,中国的基层防治力量相当薄弱,因此,要想控制乃至消灭麻风病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面对困难,马海德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挑重担,亲自带领研究室的人员拟定了以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和保护劳动力为目的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马海德的主持下,分别在江苏省海安县和广东省潮安县成立了麻风病综合防治研究基地。他会同研究室的人员与当地防治人员一道先后在这两个县进行了长时期的现场防治研究。他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网的作用,注重社会防治,综合已有的有效技术措施,在患病率高的县控制麻风病的发生,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工作,很快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这个经验被推广后,全国的麻风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明显下降,许多地区达到了控制或基本控制的指标。这项现场研究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是海安县和潮安县的麻风患病率仍然分别由1959年的1.18‰和1960年的2.31‰下降到1980年的0.17‰和0.‰。从中可以看到马海德当时的思路和制订的综合防治措施带来的巨大效果。1978年,这项综合防治措施的研究成果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的集体奖。

§ 扭转偏见

马海德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年近古稀的马海德领导开展麻风流行病学、治疗学、病理学、免疫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以提高中国的麻风病防治水平。针对社会上由来已久的恐麻思想和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和冷遇的现象,他认真地研究了麻风病的传染原因和传染源,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科学地分析和研究了国内麻风病的实际情况,最后提出:“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论断。他强调宣传有关麻风病防治的科学知识,用以消除社会上歧视麻风病人的心理,并向群众宣传:麻风病菌离开人体后不易生存,传染性很小。病人经过服药后,麻风菌就会失去活力。人们是因为生活条件差,导致抵抗力降低,同时长期密切接触有传染性的患者才被传染上麻风病的,而不是通过食物和简单的接触被传染的。从理论和实践上去宣传群众,说服群众。他言传身教,在进入麻风区时不穿隔离服,并主动和病人握手,在病人家中,和病人同桌饮茶,甚至把病人的脚放在自己的腿上检查足底的溃疡。为了引起全社会对麻风病人的重视,马海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提议把每年第一个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作为中国的麻风节。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人民政府的认可。1988年,中央和有关部委的领导亲自参加了中国麻风节建立大会。此后,在几家全国性的报纸上也分别对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作了宣传报道。在马海德的影响下,现在每年的春节和麻风节,各级的领导都主动看望麻风病人,这已形成一个制度。全国的麻风防治人员为病人查病时,大都不穿隔离服。许多麻风病人在家里接受治疗。治愈的病人有的当上了小学校长、民兵队长,有的还成了万元户。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得到了顺利的进展,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和偏见得到了消除。

为了做好麻风病防治的宣传工作,1985年,在马海德的提议下,卫生部召开了全国麻风宣传工作会议。他亲自主持大会,并首次召开了麻风防治工作记者招待会。从那以后,各家新闻单位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宣传开始逐渐增多,为扭转社会上对麻风病根深蒂固的偏见起了不少的作用。

§ 麻风防治

马海德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1981年满怀信心地提出了:“中国要在2000年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并得到卫生部的支持。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马海德认为不能再沿用欧美国家19世纪建立麻风村、麻风病院的老办法,而应根据中国国情,大胆闯出一条防治麻风病的新路子来。他尊重科学,强调防治麻风病应由住院隔离治疗转变为社会防治;由单一药物治疗转变为多种化学药物联合治疗;由单纯的治疗转变为治疗与康复并重;由专业队伍孤军作战转变为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作战的“四个转变”的作法。他还积极开展中外医学界的合作与交流,争取国际上的广泛援助。1985年,经他不懈的努力,在广州成立了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中国麻风病福利基金会和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并在中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麻风病专家出席了会议。他们亲眼看到了中国防治麻风病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与会的各国麻风基金会代表纷纷找到马海德,表示愿为中国消灭麻风病贡献一份力量。

§ 治疗麻风

马海德 (中)过去,中国治疗麻风病只施行单一的药物疗法,平均6年患者才能基本治愈。从1980年起,马海德把国外治疗麻风的新技术——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中国。用这种药疗方法,病人一周内即可脱离传染期,平均两年即可治愈。但是这种联合药疗的3种药品价格较高,因而影响了在全国推广使用。为此,马海德抱病出访了十几个国家,经过紧张的工作,终于使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加拿大、荷兰、英国和原联邦德国等国家的麻风基金会,分别同中国有麻风病防治任务的省区建立了对口联系,并提供了价值上千万美元的药品、医疗器械和交通工具等援助。这样,到1986年底,强杀菌联合药疗在全国麻风防治工作中得到了推广,使全国每一个麻风病人的治疗都有了可靠的保证,大大加速了消灭麻风的进程。

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40多年来,累计发现麻风病人50多万人,已治愈40多万人,现在只剩下5万病人尚未痊愈。绝大部分地区麻风病发病率及患病率都在逐步下降,不少县市已达到控制或基本控制的指标。根据马海德的战略部署,1995年中国就可以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再用两年作为复查验收时间。

当大批麻风病人经过联合化疗得到治愈后,马海德又想到了中国还有包括治愈病人在内的17万因病致残者的康复问题和麻风防治人员的培训问题。为此,他又提出,要把麻风病人的康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防治规划之中。卫生部也专门发出了“加强麻风康复工作”的通知。为了培养麻风病的康复治疗力量,马海德又邀请了国内外有名的专家举办了许多期麻风康复学习班。他还争取到国外的大量资助,首先在中国麻风防治研究中心开展了全面的康复工作和麻风病防治人员的培训工作,并计划在全国成立12个康复分中心。他还以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的名义,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开展麻风畸残流行病学与社会医学的研究工作。他为中国的麻风康复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防治贡献

马海德别墅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根据马海德的建议,中国与有麻风流行的一些国家共同倡议,把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麻风的目标,作为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一部分,并使大会通过了“走向消灭麻风”的决议。在上述倡议的影响下,1988年6月,在新加坡举行的麻风联合化疗协调会议上,日本笹川基金会提出了要使亚洲地区麻风联合化疗的覆盖率在5年内达到75%,10年内达到100%的目标。在1988年9月海牙第十三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也积极响应,提出了到2000年在世界范围内麻风联合化疗的覆盖率要达到80%,也就是说,到本世纪末,80%的麻风病人将得到应有的治疗。可以说,这是马海德对世界麻风防治工作的贡献。

马海德还是一位十分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和人民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多次应邀出国访问,出席过许多国际会议。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他总是以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生动地宣传、介绍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为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贡献。马海德晚年身患癌症,但一直顽强地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卫生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并出版了《马海德纪念册》 ,同时还设立了“马海德基金会”,以奖励和表彰优秀的麻风防治科研和管理人员。

§ 百年诞辰

人民网北京2010年9月26日,卫生部、外交部、新华社、国家外国专家局、总后卫生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杰出的国际主义者、著名的医学专家马海德同志诞辰100周年。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说,马海德同志是卫生战线的优秀楷模,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场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时期,他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光荣使命,为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

§ 主要论著

1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皮肤科(集体).氨甲喋呤治疗银屑病的临床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74,54(10):646—647.[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