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姥鲨 |
释义 | § 名称由来 姥鲨姥鲨是姥鲨科中的唯一成员。它的学名是由Johann Ernst Gunnerus于1765年就一个在挪威发现的标本而起的。属名是来自希腊文的“海怪”或“鲸鱼”及“鼻子”的意思,种小名则是拉丁文“最大”的意思。它曾被分类在角鲨属中,如Squalus isodus、Squalus elephas、Squalus rashleighanus及Squalus cetaceus。它们亦被命名为Cetorhinus blainvillei、Selachus pennantii、Cetorhinus maximus infanuncula及Cetorhinus maximus normani。 § 形体特征 姥鲨姥鲨体形庞大,仔鱼刚生时体长约2米,幼鱼体长4.5~6米,成鱼最大可达15米,仅次于鲸鲨,重达15000千克。 呈纺锤形,头宽扁,躯干粗大,尾渐小。口大,弧形,下位;下唇褶短小,见于口隅处,无上唇褶。眼小,无瞬膜。喷水孔很小。鼻孔外侧位,距口端比距吻端为近。牙细小而多,平扁盾状,齿头向后,多行使用。鳃孔5个,很宽大,自背侧伸达喉下,最后一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耙细长密列,基部侧扁,端部鬃毛状,形成鲸须状过滤器。 背鳍2个,无硬棘;第一背鳍中大,位于体中部上方;第二背鳍小,距尾基比距第一背鳍为近;尾鳍宽而叉形,尾椎轴上翘,尾柄两侧各具1侧褶,尾基上、下方各具1凹洼;臀鳍小,起点与第二背鳍基底后部相对;腹鳍稍大,位于背鳍间隔中部下方;胸鳍中大,外角钝尖,后缘稍凹入。 姥鲨的尾柄有很多龙骨,皮肤布满盾鳞及一层黏液,鼻端很尖及尾鳍呈半月形。体型较大的姥鲨可以拍动背鳍。姥鲨身体呈很多不同的颜色,一般背部都是深褐色至深蓝或黑色,腹部则呈暗白色。很多时在它们身上都会发现有伤痕,可能是受八目鳗或雪茄鲛的袭击。 最大的姥鲨标本 姥鲨是已知最大的鲨鱼之一,仅次于鲸鲨。最大的姥鲨标本是于1851年被缠在加拿大芬迪湾的鲱鱼网中。它的总长度达12.27米,重19吨。在挪威亦指有发现超过12米长的姥鲨,不过其准确性则存疑。一般的姥鲨都有6米长,部份超过8米长。有些标本超过9-10米,但近年过度捕鱼后,有这体型的标本则已很罕见。 与大白鲨的区别 姥鲨有鼠鲨目一般的体形,曾被误认为大白鲨。这两种鲨鱼其实很易分辨,姥鲨有一个像巨穴般的颚(达1米阔,在摄食时会保持张开)、较长及明显的鳃裂(差不多环绕整个头部,且有更完善的鳃耙)、眼睛较细及平均腰围较幼。大白鲨则有像匕首的大牙齿,而姥鲨的牙齿则少很多及呈钩状,约只有5-6毫米。姥鲨只有上颚的首3-4列及下颚的6-7列牙齿是有功用的。它们在行为上亦有所差异。 § 物种习性 头部特写 饮食 姥鲨是被动的滤食性动物,从每小时2,000吨或500立方米海水中滤食浮游生物、细少的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不像巨口鲨及鲸鲨,姥鲨不会主动的追寻猎物,但它们有大的嗅球可以引导正确的方向。与其他大型的滤食性动物不同,姥鲨依赖在游动时推入鳃中的海水,而巨口鲨及鲸鲨则可以吸或泵海水入鳃中。 行为 研究证实姥鲨不会冬眠,且是全年活动的。在冬天,姥鲨会潜入更深的地方(水深约900米),滤食深海浮游生物。卫星追踪器确认姥鲨在冬天会游超过几千公里来寻找浮游生物。姥鲨亦会不断舍弃及更新它们的鳃耙,而非只在一短时间内进行。 姥鲨会在或近水面张开口及竖起鳃耙来摄食。它们游动得很缓慢,摄食时就只有2节,也不会像大白鲨般躲避船只。它们对人类没有害,也不会受鱼饵所诱。姥鲨一般是雌雄分开成群活动,一群只有3-4条,但也有报道见到多达成100只的群体。它们群体活动相信是根据视觉的,纵然它们的眼睛很小但却是发展完好的,已知它们是透过视觉来观察可能是误认为同种的船只。只有很少捕猎姥鲨的猎食者,已知的有杀人鲸及虎鲨会猎食姥鲨。八目鳗亦经常被姥鲨所吸引,纵然它们未必能割开姥鲨的厚皮。 虽然姥鲨很大及缓慢,但它们仍然可以跃出水面。它们这种动作可能是为了驱逐寄生动物或共生物。不过对姥鲨跃动仍有质疑,因为它们最高的速度每小时就只有4里,且在受到鱼叉的攻击亦未有这样的行为。 繁衍 姥鲨是卵胎生的,生长中胚胎会依赖卵黄,而由于没有胎盘连接,它们后来会吃未受精的卵子。妊娠期相信超过1年,有可能是2-3年,每胎的数目不明但很少,出生的幼鲨只有1.5-2米长。过往只有一只怀孕的姥鲨被捉,它就怀有6只未出生的幼鲨。姥鲨一般在初夏交配,雌性姥鲨会游往浅水区在夏末分娩。姥鲨约在6-13岁及身长4.6-6米时会达至性成熟。繁殖期约2-4年。 繁殖习性不清,200年前曾在一雌鲨体内取出长300毫米的胎儿。据1982年报导,姥鲨单个卵巢内含有卵数600万粒,卵径0.5毫米,雄性储囊精中有精液11-13.6公斤。可能属于卵胎生鱼类。姥鲨那些几乎没有作用的牙齿在交配时可以稳定雄性的身体。 § 物种分布 姥鲨全球分布图(蓝色) 姥鲨是海岸至远洋带的鲨鱼,分布在世界各地北面至温带近大陆棚的海域。它们适应水温介乎8-14℃。它们很多时会游近岸边或进入海湾之中。它们会跟随浮游生物在水体中的浓度,所有很多是在水面可以见到它们。它们经常的迁移,会季节性的出现在某些地区。 外海大洋性上层鱼类。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在拂晓和黄昏时上升到表层,其他时间栖息在100米以下的深水层,最深可达700-1000米。性迟钝,船只靠近它时也不逃逸。喜结成小群,每群60-100余尾,排列整齐,列成二或三个纵队。天气晴朗时常浮于水表层,背部紧贴水面,将吻端、背鳍和尾鳍上叶露出水面,或缓慢游动,张口滤食,或翻身侧卧,露腹晒日;有时当表体吸附有印鱼时,则经常跃出水面,企图抖落吸附的印鱼。偶尔进入热带区。在西北太平洋,姥鲨每年春季游向美国中部沿岸,夏季北上,秋季和冬季转向外海。每年3-4月从外海游向福建东北部沿岸,5-6月出现于浙江温州、舟山一带,7-8月北上黄海到山东威海沿岸,秋季南返,转向外海。厦门和漳浦外海均捕获过,广东广西未见到。 § 保护利用 姥鲨由于姥鲨的速度很慢、不具攻击性及过往数量的丰富,在历史上是渔业的主要收获。它们在商业上有广泛的用途:身体可以作为食物及鱼粉,鱼皮作为皮革,有高角鲨烯成份的肝脏可作为鱼肝油。 它们现时被渔猎的主因是它的鳍,亦即鱼翅中的天九翅。其他部份,如软骨亦会用作中药及日本的春药。 由于姥鲨的数目严重下降,在很多国家现正受保护及限制其货物的贸易。它们在英国、马耳他、科罗拉多州及美国的海湾与大西洋都受到完全的保护。在新西兰目标捕猎姥鲨是犯法的。船只及潜水员接近姥鲨是可以接纳的,故在一些姥鲨普遍出没的地区,这些活动成为了吸引旅客的招徕。 § 相关报道 姥鲨标本在1868年10月24日《哈勃周刊》中提及的奇鱼,有可能就是姥鲨。过往曾发现的大型神秘海洋生物尸体最初都被认为是属于大海蛇或蛇颈龙类的,但在斯特龙塞怪兽及瑞洋丸的个案中,后来发现相信是属于分解了的姥鲨尸体。 据美国《连线》杂志8日消息,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搜寻,科学家终于发现了“失踪多年"的世界第二大鲨鱼——加勒比海姥鲨。 据科学家介绍,这种鲨鱼能长到近10米长,重量超过新款悍马H1,它们在春末、夏季和秋初常常呆在温带的海洋里。但50年前,它们神秘消失了,好像在躲避科学家的探寻。美国马萨诸塞州海洋渔业部的水生生物学家格雷格·斯科曼尔说:这是50年来的一大谜,人们认为它们可能在海底冬眠去了,然而鲨鱼并不冬眠。斯科曼尔有幸发现了这种鲨鱼,为了更好地研究它们,科学家给此巨鲨打上了标签,通过卫星来跟踪它们,之后才发现它们的神秘去向。他发现这种巨鲨潜逃到了加勒比海的深海里,有一些还远远地跑到了巴西海岸。不过,科学家对这些目的地的吸引力还不清楚。科学家发现这种姥鲨比较温和,一小时能游大约5公里,其1.2米宽的大嘴张开后,一小时可进大约50万加仑的水,以进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像大多数大鱼一样,这种姥鲨很难跟踪,因为它们很少露出水面,而标签得在水面才能将信息传输给卫星。斯科曼尔让它们配上一种专门的标签才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这种标签能跟踪和贮存它们在海洋中的深度、温度和光亮度,之后按照预先设定的日期让标签浮上水面。标签一旦浮出水面,就会将它们的整个行程记录传输到卫星。接下来,斯科曼尔利用新颖的分析技术来确定此鲨鱼每时每刻的位置,让他追溯其行程来发现这些鲨鱼的神秘隐藏地。 他发现这种鲨鱼并不按它们熟知的路线走,不过对它们不熟悉的路线也能一路走好。它们好几个月都呆在加勒比海的温水中,甚至潜入到南半球。它们还定期潜入到900多米深的海水中,在此深度处一次连续能呆上数月。其中一只鲨鱼在近180米深海中连续5个多月。它们在深海里长住还是一个谜。斯科曼尔说:它们可能是在繁殖后代,不过,没人看到过姥鲨宝宝,也没人看到过怀孕的姥鲨,不知道它们何时怀孕和孕期多长。斯科曼尔计划对此鲨鱼做进一步的跟踪研究。[1]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