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
释义 | § 名字由来 “雪龙号”由中国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恒命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 § 改造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破冰前进。 “雪龙”号原为苏联解体前准备建造的供给北冰洋地区一个运输公司使用的8条同型破冰船之一。前苏联解体后,因为这条船是在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制造的,无法继续,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雪龙”号第一次改造时中国海洋局投入约了三千万人民币; 1994-1995年,“雪龙”号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再次投入了近三千万人民币; 2006年,“雪龙”号进行了大规模的彻底改造,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多人民币; 2007年3月,“雪龙号”驶进上海浦西修船码头再次进行升级改造,耗资1亿多元人民币。经过改造,“雪龙号”的通讯导航设备全部更新,摒弃了原有的指南针指引航向,采取激光路径引航。改造后的“雪龙号”成为世界上第一艘配有“宽带全球区域网络"(BGAN)系统的科考船。这种移动通讯系统可以实现每秒钟512K比特的上网速率。此外,改造后的“雪龙号”还安装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舱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无人值班,船舶的主机、副机、锅炉及相关辅助设备全部可以在驾驶室内进行控制。船上的海洋科学考察设备也全部升级换代,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表面海水采集分析系统,这一系统应用在船上在中国还数首次,在国际上也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使用。 § 性能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南极破冰航行 “雪龙”号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船装有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有利于破冰。 船体用E级钢板制作,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形。该船可运输杂货、大型重型货物及各种车辆(带滚装仓)、冷藏货物、贵重货物、炸药、矿物、标准集装箱以及各种油料。 § 设施 “雪龙”号考察船设施 船上的实验室面积达58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有先进的通讯系统及能容纳两架直升机的平台、机库和配套设备。 船上设有大气、水文、生物、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气象分析预报中心和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气象等一系列科学考察实验室。可航行于世界任何海区。 “雪龙”号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他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航行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TD”等一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船上设有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气象和洁净实验室面积200平方米。另外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科研设施。 全船共6层,可乘载人员130人。一般考察队员两人一屋,每间10平方米左右,有中央空调,有24小时供应热水的卫生间,冰箱、衣柜、写字台等一应俱全,房间里还有端口可供上网发邮件。 “雪龙”号还设有游泳池、图书馆、健身房、室内篮球场、网吧、卡拉OK、洗衣房、手术室等。 另外船上配有一架救援运输直升机和三艘工作小艇。 § 参数 总长:167.0米 型宽:22.6米 型深:13.5米 满载吃水:9.0米 满载排水量:21025吨 最大航速:17.9节 续航力:12000海里 主机一台:132000千瓦 副机三台:3800千瓦 载重量:10225吨 抗风能力:大于12级 破冰能力:1.2米(另加0.5米积雪) 核定船员:128人 § 科学考察 2011年10月29日,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于上海港启航奔赴南极。此次考察经历了西风带的惊涛骇浪和浮冰区的艰难航行,历时5个多月,总航程超过2.8万海里。内陆队员在昆仑站期间完成了钻取了深冰芯顶部120米深冰芯的作业计划,完成了深冰芯钻探导向管的安装;安装并调试了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大洋队首次在南极半岛海域进行大规模的大洋考察,成功完成了南极半岛67个站位的调查,收集了约1.1万个样品和基本数据。 2012年3月6日20时科考队乘坐“雪龙”号从南极启程回国。[1] 2012年4月5日晚21:00左右“雪龙”抵达中国上海长江口2号锚地。[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