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怀德
释义

§ 人物简介及生平

高怀德

字:藏用

生卒:926 — 982(56岁)

终属:北宋

籍贯:真定常山(今河北正定)

容貌:暂无相关记载

官职:殿前副都点检、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渤海郡王

父亲:高行周

高怀德高怀德青年时随父从军,任牙职。 其父高行周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后晋开运初,辽人犯边,行周北征,高怀德刚满18风,从北征。行至戚城(今河南濮阳县北)被辽军重围,援兵不至,十分危急。高怀德纵横驰突,挟父突出重围,以功领罗州(今广东廉江县东北)刺史,后改任集州(今四川南江县)刺史,领职牙校。再改任信州(今江西上饶西北)刺史。后晋末,契丹南侵,高行周边邢赵路都部署抵御,留怀德守睢阳(河南商丘县南),群盗大起,怀德坚壁清野,盗不能入。后汉初,高行周移镇魏博,高怀德为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后周初,行周逝世,召怀德为东西班都指挥使,领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刺史,后改铁骑都指挥使。太原刘崇进犯,周世宗计伐,以高怀德为先锋,克捷,怀德以功绩迁为铁骑右厢都指挥使,领果州(今四川南充市北)团练使。又随周世宗征淮南,知庐州(今安徽合肥市),行府事,充招安使,战庐州城下,斩首级700余,又迁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领岳州防御使。恭帝即位, 升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江宁军节度使,又为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宋太祖即位,为义成军节度使,拜殿前副都点检、武信军节度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镇守滑州,娶宋太祖之妹燕国长公主, 高怀德加封驸马都慰。又受命与石守信平息上党李筠叛乱,因功升忠武军节度使领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改任归德军节度使,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秋,加封同平章事。冬、燕国长公主去世,去驸马都尉封号。宋太宗即位,加兼侍中、检校太师。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有病,帝诏太医到府第治疗。次年, 随帝征太原,改镇曹州,封冀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 年)改武胜军节度使,是年七月去世。追赠中书令,追封渤海郡王,谥武穆。

§ 高怀德家世考

民间艺术剪纸高怀德形象高怀德家族是典型的武将世家。高怀德之父高行周,字尚质,妨州(治今河北怀来东南)人氏,世代为怀戎县(妨州州治)守边将领。行周于五代时期唐、晋、汉、周4朝为将,后汉、后周两代封王。行周之堂兄行硅为后唐节度,追封太尉。行周之父高思继兄弟三人皆以武勇称雄北方边疆,唐朝末期在幽州(治今北京)节度使李匡威庵下为将,后为晋王李克用所害。

古代姓氏书和民间高氏族谱多尊高怀德为高姓宋初始祖。今河南淮阳、江苏宜兴丁山两支自认是高怀德后裔的高氏均传说高怀德之父名叫高平州。自认是高怀德后裔的还有江苏扬州、南京一带的一支高氏。

河南淮阳手抄谱还列出高怀德家族世系:高尊一品一艳一健一玉一备一标一四齐一文举一圈一伦一平州一怀德一君保一齐一气一选一藏一全,并注明“此谱都经高全整修”。但是此世系有一些白字,有可疑之处。

淮阳另有一种1990年铅印重修《高氏族谱》(高东成主编),其中《续修族谱原序》(五)也记载了另一种世系:“我高氏自唐代始举于高唐州,高印位唐71相。印公有三子,长子高文举,系状元;次子高世纪,系都堂;三子高平州,系王位。宋初高平州生二子,长子高怀德,字燕平,次子高怀亮。高怀德生子高金宝(按:民间传说、戏曲中高怀德之子名君保),系王位;孙高廷赞,系王位;曾孙高双印,系王位。至元朝辞官不许。自明朝由高升迁民来陈(按:即淮阳)。”据《淮阳县志》载,明初淮阳县有名高升的,任都司断事。扬州 《高氏族谱》则说,高怀德之父高行周字尚质,“幽州人也,生于妨州怀戎军之雕巢里,曾祖顺厉世戍怀戎。”(《维阳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光绪三十三年重修)广东揭阳客家《高氏族谱》说高行周祖父名高顺,恰好和扬州谱的“高顺厉”相近,当非偶合。上 淮阳两种世系均提到高文举、高平州(行周),而第二种世系中的高世纪可能是高思继的讹写。据正史,思继为行周之父,并非兄弟;第一种世系以高文举为平州(行周)的曾祖父,也不是兄弟。所以,如果文举一(顺厉)一世纪(思继)一平州(行周)为4代人,而不是三兄弟,则较合情理。

高怀德后裔

如上文所述,高怀德后裔广泛分布于豫皖苏浙一带,经查证,确有族谱记载的有河南项城、淮阳、沈丘、鹿邑等县,江苏宜兴丁山,江苏扬州、兴化、南京等地高氏。丁山高氏自南宋末迁此,现已传至27世。

§ 高怀德墓——武穆高公墓

永定陵蔡庄陵区位于芝田镇蔡庄村北岭上,地处宋诸陵的中部,南与西村陵区三座皇陵遥遥相望。该陵区南面正对少室山主峰,东南部连接嵩山余脉——青龙山。西北陵坡下伊洛河蜿蜒东去注入黄河。陵区地势高亢,惟有宋真宗的永定陵,在永定陵西北祔葬有刘皇后、李皇后及杨皇后三座后陵。

陪葬永定陵的有宋代著名大臣高怀德、寇凖、包拯和蔡齐墓。

高怀德原是周世宗部将。赵匡胤登基,封其为殿前副都点检。后娶太 永定陵石刻祖的妹妹燕国公主,太祖加封高怀德驸马都尉。以后高怀德曾随太祖东征西战,屡建奇功,因此受封忠武军节度,检校太尉。太宗即位,给高怀德加封检校太师。982年,高怀德病逝,终年57岁。高怀德死后陪葬永定陵东北,蔡庄之南,俗称驸马坟。墓前立有石碑一通,书“宋渤海郡王·武穆高公墓”。

§ 相关文艺作品

1 吴祖光作品:《三打陶三春》

20世纪60年代吴祖光作品,1983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为彩色舞台艺术故事片三打陶三春内容简介:

五代时,流落江湖的好汉郑恩路经蒲城县,因偷西瓜,遭到看瓜女陶三春的痛打。赵匡胤见她才貌出众,从中撮合,郑恩与陶三春订下姻缘。

周世宗柴荣登基后,封赵匡胤为南平王,郑恩为北平王,并恩准郑恩与三春完婚。三春自别后也日夜思念郑恩,钦差要她进京完婚,她不穿凤冠霞帔,骑一头小毛驴,领弟弟陶虎赶往京城。

他们来到汴京城外十里堡,遇到赵匡胤和郑恩派出的大将高怀德。高怀德乔装成红胡子响马,扬言要陶三春做他的压寨夫人。陶三春闻言大怒,与之交手,经过一番酣战,陶三春击败了“响马”。高怀德在无奈之中,吐出了真情。陶三春闻讯后,怒火中烧闯入皇宫,欲找郑恩算账。

郑恩见陶三春闯入金殿,悄悄躲藏起来。柴荣见三春目无朝纲,命御林军将她拿下,御林军又被三春打得落花流水,大将高怀亮也被打得一败涂地。柴荣只得命赵匡胤连夜去找郑恩,给他们成婚。

郑恩询问十里堡战果如何?高怀德谎称他暗射雕翎箭,把三春射下坐骑。郑恩听后,以为煞了三春的威风,随即回府完婚。郑恩为摆王爷架子,在洞房中连称口渴,要三春给他倒茶。三春强压怒火,不予理睬。当他发现桌上放着卖油梆子,以为三春有意羞辱于他,要丫环取家法惩治三春。三春忍无可忍,与郑恩动起手来,几个回合就把郑恩打翻在地。郑恩自知不敌,跑出洞房,连呼高怀德助阵。高怀德已跑得不知去向。

柴荣、赵匡胤闻讯后赶来劝架。陶三春当着他们的面,立卖油梆为郑家家法,以示永不忘本。郑恩跪地赔礼认错,夫妇言归于好。柴荣封陶三春为一品勇猛夫人,准予参与朝政。

2 梅花大鼓曲目:《高怀德别女》戏剧中高怀德形象短段。中东辙。1953年白凤岩据清代韩小窗子弟书词《千金全德》中第一、二回“观榜”、“别女”合并而成。白凤岩设计音乐,选用的抒情曲牌有〔赞明月〕、〔四板腔〕等。此节目由中央广播说唱团-赵玉明、龙洁萍以对唱形式演唱。1954年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由白凤岩等担任伴奏。

内容简介:

叙述五代时人高怀德精通武艺,由于妻子亡故,他抚养着幼女高桂英过着穷困的生活。一天,他在街前看到柴王的招贤榜,想投军去谋取出路,可又担心女儿无法安置,最后决定送女儿去窦燕山家抵债。回家向女儿说明想法后,桂英深明大义,忍住悲痛,自愿去窦府为奴,让父亲奔往京城。

3  《杨家将传》《杨家将传》【内容简介】

本书中的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小说也是在这些真实人物的基础上不断吸取话本 杂剧等其他文艺形式中的情节逐渐形成的。小说在情节上经过大胆虚构和夸张,塑造了一大群有血有肉的爱国英雄的形象,热情歌颂了维护国家神圣领土完整的英雄主义精神。千百年来,杨家将的故事已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妇孺皆知的光辉典范,使无数人受到激励和鼓舞。

【目录信息】

第一回 北汉主屏逐忠臣 呼延赞激烈报仇

第二回 李建忠力救义士 呼延赞梦神教武

第三回 金头娘征场斗艺 高怀德大战潞州

第四回 讲和议杨业回兵 迎銮驾豪杰施能

第五回 宋太祖遗嘱后事 潘仁美计逐英雄

第六回 潘仁美奉诏宣召 呼延赞单骑救驾

第七回 北汉主议守河东 呼延赞力擒敌将

第八回 建忠议取接天关 大辽出兵救晋阳

第九回 郭进大破耶律沙 刘钧敕书召杨业

第十回 八王进献反间计 光美奉使说杨业

第十一回 小圣感梦取太原 太宗下议征大辽

第十二回 高怀德幽州大战 宋太宗班师还汴

第十三回 李汉琼智取番将 杨令公大破辽兵

第十四回 犒将士赵普辞官 宴群臣宋琪赋诗

第十五回 曹彬率兵征大辽 怀德战死岐沟关

第十六回 太宗驾幸五台山 渊平战死幽州城

第十七回 宋太宗议征北番 柴太郡奏保杨业

第十八回 呼延赞大战辽兵 李陵碑杨业死节

第十九回 瓜州营七郎遭射 胡原谷六使遇救

第三回 金头娘征场斗艺 高怀德大战潞州

4《宋史》

宋史中,高怀德同样有传。

§ 小典故

斩黄袍 斩黄袍

北宋时期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宠爱韩妃,花天酒地,沉湎于后宫。其盟弟郑恩极力劝谏。一日,赵匡胤酒醉桃花宫,听信小人谗言,误斩郑恩。郑恩的妻子陶三春闻讯大怒,率兵围住皇宫,要杀昏君为丈夫报仇。不可开交之际,大臣高怀德上前说情,赵匡』乱无奈只得脱下黄袍,陶三春当众将黄袍斩为两截以泄心头之恨。

高怀德别女

五代时人高怀德精通武艺,由于妻子亡故,他抚养着幼女高桂英过着穷困的生活。一天,他在街前看到柴王的招贤榜,想投军去谋取出路,可又担心女儿无法安置,最后决定送女儿去窦燕山家抵债。回家向女儿说明想法后,桂英深明大义,忍住悲痛,自愿去窦府为奴,让父亲奔往京城。

三打陶三春

柴荣命赵匡胤为媒,为郑恩娶陶三春。郑恩当年年卖油偷瓜时,曾被陶三春打败,心惧之。赵匡胤乃遣高怀德于途中拦劫三春,欲令高挫三春锋芒,使其后不至目中无人。不料被三春识破,高竟为三春所败。后三春于金殿大发雷霆,朝中无人能对。柴、赵狼狈万状,连连赔礼。洞房中,三春痛责郑恩后,始与成婚。

这些典故多以喜剧或其他文艺形式流传,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 相关评论

唐朝对开国功臣厚待吗?唐太宗看很多人说唐朝对开国功臣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厚道,但想问一句这真的是历史事实吗?

先要澄清一点,无论李世民的在唐朝建国的过程中功劳有多大,唐朝的开国皇帝都是李渊,李渊在晋阳起兵和唐朝建立的过程中都起了无可争辩的主导作用,所以唐朝对功臣如何首先要从李渊算起

而历史事实就是李渊并没有善待功臣,天下尚未平定,就杀了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功不可没的刘文静,在武德后期更听信谗言,把打下唐朝南方半壁江山的侄子李孝恭下了狱。

再说唐太宗李世民,确实他早年对功臣尚属宽容,比他父亲做得好一些,但也仅是对自己亲信的宽容,对他心腹之外的唐朝另一些开国功臣仍然进行了无情的清洗,裴寂就是最好的例子,最终被他贬谪而死。到了晚年,李世民也逃不出历代皇帝的怪圈,开始猜忌和杀害功臣来,因李承乾谋反案处死了平定高昌的侯君集以及杜如晦的儿子驸马杜荷,如果说侯君集杜荷还是因为参与皇室纷争而被杀,那李世民的另一位功臣张亮的死就是彻头彻尾的冤杀,仅仅因为收养了500个义子,就被认为是反形已具,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此外我们宽容的唐太宗还曾经处心积虑的想杀害唐俭,对他的“镜子”魏征推碑悔婚,死前还无故将李绩贬官,已近乎到了不可理喻的状态。

古代刑罚到了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时期,更是将唐太宗晚年迫害功臣的传统发扬光大,先以所谓的高阳公主谋反案处死了房玄龄的儿子驸马房遗爱,柴绍的儿子驸马柴令武,在这次谋反案中完全无辜的唐朝开国功臣之一江夏王李道宗也被牵连致死。此后唐高宗李治又以所谓的谋反罪名逼死了自己的舅舅凌烟阁第一功臣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

仅以唐太宗的所谓凌烟阁24功臣为例长孙无忌,侯君集,张亮三人死于非命,房玄龄,杜如晦,柴绍的儿子难逃一劫,而魏征,李绩两人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牵连。再加上唐朝被迫害致死的其他功臣,整个唐朝的开国功臣受到株连的委实不在少数,这也算得上唐朝对功臣宽容?那真正做到了不杀开国功臣的东汉刘秀与赵匡胤有该如何评价?总体上来说刻薄寡恩的唐朝的前三位皇帝对待功臣的态度比刘邦好不了多少,迫害的功臣并不见得比刘邦少,只能算比朱元璋宽容一些,所谓厚待功臣完全是欺世盗名的说法。

皇帝与功臣的囚徒困境兵变遗址宋朝的开国富有戏剧性,仅花了两天的功夫。时任后周禁军点检(中央军司令)的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抗击传说中的入侵辽军,行至离首都开封不远的陈桥驿住宿。第二天黎明军队忽然哗变,众将士强烈要求赵匡胤登基,并将一袭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随后大军浩浩荡荡返回京城,兵不血刃取得了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当然,这是一幕精心策划的喜剧,否则仓促之间军中哪里找来的黄袍?当时守卫京城的将领是赵匡胤的部下和老友,禁军的第二、三号人物石守信、王审琦,他们“皆素归心匡胤者”,里应外合,掌握了全部的军队,夺得天下当然是易如反掌。

幽云十六州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喜剧并非原创,原创者恰恰就是后周的创建者郭威。就在陈桥兵变的9年前,时任后汉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的郭威也在率军抵抗辽军的过程中回师京城,登基称帝。自晚唐以来,中国陷入了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军阀混战不休,后晋节度使安重荣一句道破天机:“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五代短短53年间,仅中原正统王朝就有8姓14君如走马灯般轮换,还有10个参差并存的独立王国和几个割据政权,同时北方却面对着占据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随时准备秣马南下的强大辽国。

赵匡胤登基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避免新建立的宋朝不会成为“第六代”,他本正是因为“君弱臣强”取得了政权,因此他要杜绝下一个“赵匡胤”的出现,而下一个“赵匡胤”最有可能从他的那些老部下中产生。

杯酒释兵权某一天,赵匡胤召老部下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屏去左右说:“我能当皇帝是因为你们的拥戴。皇帝处境非常艰难,反而不如节度使快乐,整夜睡不好觉。”石、王等人说:“陛下怎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定,谁敢有异心?”赵回答:“你们当然不会有异心,但如果你们手下的人贪图富贵,一旦以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干能行吗?”石、王等顿首涕泣请求指明道路,赵匡胤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多攒点钱享受,让子孙享福。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去选个好地方做官,为自己和子孙置业,快乐过一生。我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彼此无猜疑,这样多好!”石、王叩头谢恩:“陛下为臣等考虑这样周全,真是让我们死而复生啊。”第二天,这些老部下称疾请辞,赵匡胤赐予他们丰厚的财物和崇高的政治地位,但从此不掌握军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随后,赵匡胤又逐步解除了一些有影响力的节度使们的权力。

朱元璋故事摹刻石崖中国历代王朝杀功臣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就是汉朝和明朝。这两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有着相似的背景和经历,均是出身于社会底层,在前朝末年的战乱中扫平群雄,都有一帮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们,可以说王朝是他们与功臣一起创建的。因此在建国后,同样是大封功臣,刘邦“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承诺功臣与皇帝共享富贵;朱元璋同样如此,大封功臣,并赐免死铁券。可不久,他们就大开杀戒,刘邦剪除臧茶、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甚至囚禁第一功臣萧何;朱元璋青出于蓝,将开国功臣几乎诛杀干净。

丹书铁券如果将一个王朝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开国皇帝和功臣们则是这个公司的创建者。作为董事长和CEO的皇帝通过封赏功臣确保功臣们作为股东永久拥有公司的原始股,共同享有公司的红利,且不会被剥夺,通常以世袭爵位和丹书铁券的形式保证。可是刘邦和朱元璋在公司创立后就撕毁了与功臣们的契约,杀戮功臣以剥夺他们作为股东的权利。但赵匡胤的做法与刘、朱二位截然不同,他只是剥夺了功臣们的军权(非废弃,这些人以后还统军作战),但同时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赏赐和崇高的政治地位,并通过互相结为姻亲的方式巩固、加强彼此的私人关系。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开国功臣与宋皇室世为姻亲,子孙中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战将。

皇帝和功臣其实是处于一种“囚徒困境”:皇帝担心功臣拥有的权力危及皇权,而功臣怕被兔死狗烹而不敢放弃自己的权力,这种互相猜忌容易导致皇帝痛下杀手和功臣铤而走险。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其实是一种赎买, 囚徒困境即子孙世代享有丰厚的物质报偿、崇高的政治地位来换取功臣危及皇权的权力,从而使双方走出困境,达成一种互信。如果要达到“杯酒释兵权”式的成功,作为强势的一方,皇帝不仅必须具有恢宏的气度、宽仁的胸怀、洞察人性的能力、以己度人的体贴、言行一致的信誉,还要有高度的智慧和自信,才能率先打破困境,做出承诺,使功臣放弃自己的权力。赵匡胤恰恰具有以上这些品质,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演出这一幕“杯酒释兵权”大团圆的喜剧;而刘邦、朱元璋视自己的承诺和信誉如同粪土,罗织罪名残酷杀戮昔日的老战友,正好是反面的典型。[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