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陆婉珍
释义

§ 简介

陆婉珍

陆婉珍,分析化学家与石油化学家。她创建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分析中心,建立了从天然气到渣油的整套分析方法,为科研生产提供了大量数据,并多次参与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如大庆喷气燃料引起飞机火焰筒的烧蚀、重整过程催化剂中毒等问题。系统评价中国及进口原油性质,为原油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50年代起即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石油及气体的组成,为中国色谱法的开拓者之一。首先开发成功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研究成功填充毛细管色谱法快速分析炼厂气及新型多孔层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汽油的组成。近期致力于组织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已开发出国产CCD近红外光谱仪,其中包括数据计算软件,及近红外光谱法在石油产品分析中的模型,颇受炼厂欢迎。近年来,结合原油加工的需要,还开展了胶体化学在原油破乳、柴油脱酸中的应用研究。曾领导冷却水处理剂的研制、评定及基础研究工作。

§ 简历

1924年9月29日 生于天津塘沽。

1946年 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工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49年 美国依利诺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硕士。

1951年 美国俄亥俄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博士。

1952-1953年 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1953-1955年 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研究员。

1956-1964年 石油工业部炼制研究所分析室主任。

1965-1985年 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1984-1989年 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

1985-1991年 石油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自1985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1988-1992年 被聘为华东化工学院石油加工研究所兼职教授。

1988年至今 石油化工学会第三届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炼制分会顾问。

1991年1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1年至今 石油化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顾问。

1992年至今 全国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编委顾问。

1993年至今 石油化学会仪器分析专业组荣誉理事。

1996年至今 石化总公司第二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石油学院兼职教授。曾任《石油炼制》、《石油学报》、《色谱》、《分析化学》等学术期刊的编委。

§ 初露锋芒

陆婉珍

陆婉珍,原籍上海,1924年9月29日出生于天津市。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49年于美国依利诺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于美国俄亥俄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并于1952~1953 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她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于1956年回国工作,在石油工业部炼制研究所(即现在的石油化工研究院)历任分析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现为该院高级顾问。

陆婉珍从1956年起承担石化院的分析研究工作。当时中国仪器分析尚在起步阶段,她千方百计从人员培养、仪器购置、项目安排诸方面同时入手,在几年时间内建成了包括有:光谱、色谱、热分析、X-衍射、质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门类齐全、人员配套的分析测试中心,成为各石化研究单位的表率。尤其为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中国公认的几位色谱开拓者之一。曾首先开发成功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为这项技术立足中国作出了贡献。为改善石油及复杂气体分析中仍存在的困难,领导研究生研究成功了带芯填充毛细管柱及多孔层毛细管色谱柱等几项工作,获石化公司技术进步三等奖。

1969年,当时一项重要的铂重整炼油工艺出现了催化剂中毒问题,使在小型实验中已经寿命实验的放大实验无法进行。陆婉珍与一些年轻同志找出了微量砷中毒的原因,使当时工厂走出停工、无法进展的困境。同时建立和研制的微量砷的分析方法及仪器获石化总公司三等奖。1962年对当时喷气燃料生产烧蚀问题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为今后在高温下掌握烃类对镍、铁金属的腐蚀机理及预防措施奠定了基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四等奖,并基于这一认识解决了以后重整工艺中出现的大量结焦问题。1974年,为了解决石油分析中经常遇到的微量硫、氮及卤素的分析,提出了微库仑法及仪器的研制,已在各地推广。后来对天然气的加工、重整工艺及催化裂化等工艺的原料及时监控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 突出贡献

石油化工

陆婉珍于60年代,在中国较早地开始核磁共振在石油及其他助剂的分析研究工作,曾多次为炼油过程及产品质量控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第一代钝化剂的研制及水处理剂的研制,都是在她领导下根据核磁共振分析结果逐渐开展并完成的,获得了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中国水资源缺乏,炼厂冷却水用量极大,水处理技术一直为石化工业所重视。他们对水处理技术做了很多改进,针对各地不同的水质进行处理,大大减少了用水量。在石化领域内各有关单位共同努力下,炼油及化工设备大部都能长期、稳定、安全、满负荷运转,获得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1年,陆婉珍曾应用色谱法及质谱法,对中国长期存在的润滑油抗腐蚀性不佳的问题,进行了组成分析,断定其缺少某些硫化物是造成上述性能缺陷的主要原因,首次阐明了原油组成与特性间的关系。陆婉珍长期领导中国原油的评价工作,于1986年完成了专著《中国原油的评价》共8册,以后又不断补充新油田的新数据以及国外原油的数据,该院计算机的专业人员在此数据的基础上编制了原油评价数据库,获石化总公司三等奖。

1994年陆婉珍首先在石化院博士后流动站开展了非晶态镍加氢催化剂的研究,找到了可行的制备方案,并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对该催化剂进行了深入的物化表征工作。1995年陆婉珍积极瞄准国际上快速发展的红外光谱技术,组织开展了以CCD为检测器的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属中国最早批量研制成功的近红外光谱仪,有3台样机交济南、沧州及天津等地石化厂试用,颇受欢迎。现正在继续改进仪器性能和相应的计算软件,并扩大其应用范围,这项工作可望使石化工业中的化验方式出现突破。1995年开始陆婉珍结合原油评价中出现的高含酸原油问题,指导研究生从胶体化学入手,找到了减少碱洗工艺中油品损失的方案,并以此为起点对原油乳化液稳定性与沥青及胶质成膜的物理化学现象进行了研究,找到了影响原油乳化的原因。

§ 人物评价

炼油工艺

陆婉珍长期从事分析工作,始终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导思想,因此她所采用的分析仪器十分广泛,并能把握各种新型分析仪器的发展、原理及应用,是分析领域难得的通才。她同时又十分注意深入研究与石油化工有密切关系的几种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核磁共振、近红外光谱等,使之在中国立足并有所创新。她曾先后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所从事的课题大都属于石油分析。她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培养他们学会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使分析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她要求他们要熟悉各个相关的学科,如石油化学、炼油工艺、数据统计、精密仪器等。目前她所领导的分析中心,每年为各方面提供10万以上数据,但却很少得到高级别的奖励,对此她常以淡泊豁达的态度处之,她常劝一些焦躁的年轻人说:“科学成绩是常年的累加,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辉煌。”

由于陆婉珍的突出贡献曾在1983、1990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3-1984年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执行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