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拉喀什老城
释义

§ 历史

马拉喀什老城

以侵略扩张著称的穆拉比兑人于公元1071-1073年建立了马拉喀什阿拉伯人聚居区。这时,他们已经控制了撒哈拉西部的交通要道。穆拉比兑人为他们新的聚居区修建了城区和堡垒,在城区周围种上了棕榈树丛。

公元1147年,莫哈底斯人从穆拉比兑人手中夺走了马拉喀什。他们是柏柏尔教派(编者注:柏柏尔教为回教的一个教派)的信奉者,利用宗教势力摧毁了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区,把它发展成了一个享有盛誉的都城。莫哈底斯人延伸了城墙,用新种的植物重新划定了居住区的范围。这一阶段是马拉喀什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公元1269年,柏柏尔人的另一部落马里尼兹人从高原下迁,占领了非斯,把它作为自己的都城,之后又征服了马拉喀什。在马里尼兹人占领的这段时间内,马拉喀什虽然又有所发展,但阿拉伯人聚居区已经几近消失。

公元1510-1659,马拉喀什处在萨阿迪王朝(编者注:萨阿迪王朝信奉伊斯兰教)的统治下。在这一时期,马拉喀什再度成为都城,重新繁荣发展起来,直到1659年马拉喀什被另一个民族占领。

§ 城市结构

马拉喀什老城

马拉喀什城区周围有长度为10公里的城墙,这个中世纪阿拉伯人聚居区的特点是将群众集会的场所聚集在一起,包括清真寺、回教学校和一个大广场,并用矩形栅栏将这些地方围起。城墙周围种植着绿色植物。

作为城市象征的库特比亚清真寺建造于1199年,素有“书店清得名。同时,马拉喀什城还是西北非保存最良好的历史古城之一,红色的古城墙历经8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雄风依旧。市中心的的吉马阿•埃尔•夫纳广场(“死者们的广场”之意)建于12世纪,曾经是公开处决叛逆者的地方,现在却成了艺人云集的广场。马拉喀什最大的魅力在于毎天在广场聚集着不同民族的艺人,如同一个“全球文化”的汇聚地,2003年10月又被定为“无形文化遗产”。

进入20世纪以来,马拉喀什有了很大发展。它实际上已成为摩洛哥的第二首都。政府各部门都派有相应的机构在这里办公 。

马拉喀什国王王宫金碧辉煌。宫内一部分古典建筑高大古朴,体现了摩洛哥传统的建筑风格。另一部分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看上去新颖别致。宾客入宫的仪式完全是传统的古典仪式,连仪仗队的装束也是传统的民族服装。仪仗队员个个都是彪形大汉,骑着高大的骏马雄赳赳地伴随贵宾到大殿前。马拉喀什老城自从马拉喀什建立起,它的每一历史阶段,无论是其发展高潮期还是发展低潮期,都会出现不朽的建筑杰作:11世纪穆拉比兑人的城防,12世纪莫哈底斯人的的清真寺和尖塔,14世纪马里尼兹人的清真寺和尖塔,16世纪萨阿迪王朝的宫殿和坟墓以及19世纪巴希亚人的阿尔奥特宫殿。

马拉喀什以其独特的丽质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很多国际知名人土,如美国的罗斯福总统、英国的丘吉尔首相、法国的戴高乐总统,以及卓别林等著名艺术家都曾光临过这里。丘吉尔曾在这里度过一个冬天。在英国丘吉尔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在马拉喀什完成的作品。[1]

§ 认定为世界遗产

马拉喀什老城摩洛哥 1985年认定为世界遗产

马拉喀什城作为历代摩洛哥王朝的首都是伊斯兰文化和学术的中心地和撒哈拉沙漠商队的北部贸易基地。作为城市象征的库特比亚清真寺建造于1199年,素有“书店清真寺”之称,因书商曾在清真寺内院开书店而得名。同时,马拉喀什城还是西北非保存最良好的历史古城之一,红色的古城墙历经8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雄风依旧。市中心的的吉马阿·埃尔·夫纳广场(“死者们的广场”之意)建于12世纪,曾经是公开处决叛逆者的地方,现在却成了艺人云集的广场。马拉喀什最大的魅力在于毎天在广场聚集着不同民族的艺人,如同一个“全球文化”的汇聚地,2003年10月又被定为“无形文化遗产”。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4: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