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邱式邦
释义 邱式邦

邱式邦(1911年-  )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曾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1951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农业昆虫研究。四十年代在国内首先使用“六六六”粉防治蝗虫,用DDT防治松毛虫。五十年代在中国国内首次研究出查卵、查蝻、查成虫的蝗情侦察技术,并提出用毒饵治蝗。六十年代研究出玉米螟防治技术,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七十年代倡导对不业害虫实行综合防治,并重点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农村饲养草蛉的方法,为生物治虫创造了条件。撰有《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草蛉幼虫集体饲养方法研究》等九十余篇论文,著有《飞蝗及其预测预报》、《让生物防治在综合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生平介绍

邱式邦

邱式邦,1911年8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少年时代酷爱自然科学。1931年他考入沪江大学生物系,由于,家里负担困难,只好在系里半工半读,并申请中山文化教育馆奖学金,勉强完成三年学业。为了筹措第四年的学费,经学校推荐,进了李斯德医学研究所,为一名研究蚊虫的专家作助手。这样才修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于1935年毕业。

在大学期间,刚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的刘廷蔚教授,在生物系开设了普通昆虫学课程。在刘教授的影响下,邱式邦对昆虫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校园里有许多海桐树,遭受吹绵蚧虫严重危害。邱式邦利用这个机会,对蚧虫进行了细心观察,刘廷蔚教授的实验室也成了他的养虫室。他利用业余时间,跑遍了当地的园林绿地,采集标本。有一次,他在一家花木店的橱窗里发现一盆名贵热带植物上有蚧虫,便忍痛花两块大洋将花租回家仔细观察。当第一次看到蚧虫体内羽化出寄生蜂,发现自然界存在着益虫消灭害虫的现象时,他如获至宝。此后,他逐渐积累了上百片的蚧虫染色玻片和一些观察记录,并购置了一些参考书籍。尽管这些标本和资料在抗日战争中全部损失了,但它们已帮助这位青年初步树立终生从事昆虫研究事业的志愿。

1936年春,邱式邦经介绍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担任技佐。那时中山陵园的松毛虫为害十分严重,系主任吴福桢教授将研究松毛虫防治的任务交给了他。邱式邦白天带着干粮和饮水在山上调查和观察,晚上钻进图书馆学习直到闭馆。经过两年的努力,积累了不少有关害虫防治的资料卡片和摘录,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进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农业实验所分散到各省建立工作站。邱式邦被分配到广西柳州沙塘,从此开始了长达7年作物害虫防治的研究。工作中既无助手,又无人指导,图书资料和设备极其缺乏。白天,他在南方烈日下的田间工作,被晒得混身脱皮;晚上,又要在桐油灯下,汗流颊背刻苦学习,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完成了玉米螟、大豆害虫、甘蔗绵蚜和松毛虫防治17篇研究论文。

1946年,邱式邦回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承担了飞蝗防治的研究任务。在一年时间内,研究出采用六六六毒饵治蝗的方法,并首创了六六六粉剂治蝗的技术。为中国治蝗工作开拓了新的途径。与此同时,邱式邦对松毛虫的防治研究也倾注了很大精力。他针对松毛虫冬季有从针叶丛中爬到树干皮层隙缝中越冬的习性,设计了用自己配制的DDT液剂涂干防治的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948年,邱式邦取得了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1949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系学习。在V.B.Wriggleswoth教授指导下研究蝗虫生理,并与英国治蝗研究中心的B.P.Uvarov博士密切联系,学习国际治蝗经验。

1951年,邱式邦看到《人民日报》上登载了国内采用飞机喷洒六六六治蝗的消息,兴奋不已。他决心放弃在国外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参加治蝗工作。同年10月邱式邦回国,受聘于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治蝗的研究工作。他深入蝗区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资料,提出了药剂治蝗、侦察蝗情等技术措施,为中国有计划地采用现代化方法进行大面积治蝗工作创造了条件。

1959年,邱式邦又开始从事防治玉米螟的研究。他在河北、山东、山西玉米产区深入调查,创造了长效颗粒剂治螟的新技术,在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效益。从70年代开始,邱式邦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物防治的研究上。在他的倡导下,1980 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生物防治研究室,随后又创办了《生物防治通报》专业杂志。对推动中国生物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表彰邱式邦在植物保护工作上的卓越成就,1953年农业部为他颁发了爱国丰产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先进个人奖;1979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法国农业部授予农业功勋骑士勋章;1988年由于长期在开发黄淮海平原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1964年邱式邦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任联合国粮农组织虫害综合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3年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他还曾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和北京昆虫学会理事;《生物防治通报》主编;《植物保护学报》、《昆虫学报》、《昆虫天敌》等刊物编委。

§ 个人简历

邱式邦文选

1911年8月10日 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

1935年 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

1936-1949年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佐、技士。

1949-1951年 在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系从事蝗虫生理的研究。

1951-1957年 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7-1970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兼虫害室主任。

1970-1979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1978-1981年 任联合国粮农组织虫害综合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0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研究员、主任、顾问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 成就贡献

飞蝗

一、在治理飞蝗事业上的贡献

1951年10月邱式邦从英国回来后,就深入天津蝗区调查蝗情,长期在蝗区驻点。由于当时国产六六六尚在试产阶段,难于完全满足喷粉的需要,而且喷粉器械严重供应不足,为此他积极创议采用喷粉和毒饵结合治蝗的方法。他根据计算,防治一亩地蝗虫危害面积用的六六六粉剂量,如配制毒饵可以用于6亩地的面积,而且所花的劳力和经费可省一半。他大力宣传推广毒饵治蝗,在蝗区开办训练班,具体指导操作。1952年河北、山东、平原3省21个县用毒饵治蝗的面积达80万亩,规模之大,在中国治蝗史上尚属首次。1953年毒饵治蝗进一步扩大到5省,面积达100万亩,占药剂治蝗总面积的43%。毒饵的推广不仅缓解了当时药剂不足的问题,也为防治多种土蝗提供了有效的措施。随着中国六六六生产量的增加,喷粉和毒饵结合使用已成为灭蝗的主要措施。

邱式邦在防治土蝗危害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卓著成就。土蝗危害虽然还没有像飞蝗那样严重,但土蝗种类繁多,分布极广,无论平原还是山区,对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林木和牧草都有使人注目的危害。有的地区因土蝗的危害甚至不敢种麦;有的地区牧草被害,造成牲畜大量死亡。邱式邦深入蝗区,广泛调查了华北地区和青海省的土蝗问题,详尽地研究了各种土蝗的生物特性,发生时期、生态条件及其为害情况等。提出了防治方法和改造蝗区环境措施,为解决中国土蝗危害作出了贡献。 玉米螟

二、在防治玉米螟工作上的贡献

早在30年代,邱式邦就在广西进行了玉米螟的系统研究工作。他对害虫的防治,很早就树立了“防重于治”的观点。1941年在《广西玉米螟之越冬及其冬季防治方法之研究》一文中,他强调了“防治害虫之道,防胜于治。邱式邦是中国最早重视用抗螟品种来减轻螟害的科学家。他观察了41个玉米品种,发现品种间的抗螟能力有显著的差异。通过详细的观察,证明螟害轻重的程度与玉米生长状况(株高、茎粗)有显著的关系,因此,他认为用虫数的多少来衡量抗螟性是不准确的,主张用玉米螟生存率来作抗虫性的标准。这一标准一直被抗性鉴定工作者所采用。经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肯定了5%滴滴涕和1%林丹六六六颗粒剂的治螟效果。用这两种长效的颗粒剂,不仅防治一代玉米螟效果良好,而且能兼治二代的玉米螟。邱式邦关于玉米心叶末期为玉米螟防治适期的方法很快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数叶片法”。由于颗粒剂治螟效果好,方法简便,不需用水,还可不用器械撒布,便于群众掌握,因此很快得到推广。1963年在河北、江苏、山西推广面积达1300万亩,占三省玉米面积的一半。多年来一直是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措施之一。

三、中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松毛虫

邱式邦早在1936年研究松毛虫时,就注意到天敌对松毛虫的控制作用。曾详细研究南京地区松毛虫的天敌,发现了22种寄生蜂和重寄生蜂。通过对天敌的发生时期、寄主范围和寄生率的考查,总结出影响松毛虫天敌数量不稳定的因子为:重寄生现象严重,天敌与松毛虫发生时期不同步,选择寄主太严格,单纯松林缺少天敌中间寄主和忽视天敌保护工作等。他建议:“今后应注意研究造成天敌虫口波动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来设法改变环境,从而提高天敌对松毛虫的控制效果”。他在害虫防治工作中,重视天敌的作用,以及试图通过改造生态环境和用人工饲料增殖等途径来提高天敌控制害虫作用的探索,在中国早期生物防治发展史上是十分可贵的。

为了宣传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邱式邦作了不懈的努力。为加强中国生物防治工作,他向有关部门大声疾呼,并利用各种会议和刊物,先后发表了《要正确看待和支持生物防治工作》和《让生物防治在综合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等论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邱式邦的积极倡导下,1980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生物防治研究室,随后又创办了《生物防治通报》专业杂志。10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天敌保护利用、益虫繁殖释放、天敌引种和国际交流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生防事业的发展,并在国际生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邱式邦创造了多项新的防治技术和其他综合防治措施,在指导消灭中国蝗害、防治玉米螟、松毛虫以及发展中国有关害虫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事业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 个人评价

研究所建所50周年庆

一、对推动中国生物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表彰邱式邦在植物保护工作上的卓越成就,1953年农业部为他颁发了爱国丰产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先进个人奖;1979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法国农业部授予农业功勋骑士勋章;1988年由于长期在开发黄淮海平原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二、中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

邱式邦对玉米螟、飞蝗、土蝗、大豆害虫、甘蔗绵蚜、松毛虫、草地螟等多种农业和牧业害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多数害虫是前人很少或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的。他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这些成果在学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均有重要意义。他创造了多项新的防治技术和其他综合防治措施,在指导消灭中国蝗害、防治玉米螟、松毛虫以及发展中国有关害虫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事业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言传身教,培养中国植保科学战线新生力量。

邱式邦通过具体研究工作和招收研究生的方式,为中国培养大批植保人材。他要求其助手和学生必须有理想,有知识,有干劲。首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为发展祖国农业科学事业服务的理想;不能满足于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必须树立不怕吃苦、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由于他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和具体指导,经他培养和指导的助手和学生,不少已成为中国植保科学战线上有名望的专家和新生力量。

§ 主要论著

农报

1、邱式邦:《玉米播种时期与玉米螟灾害轻重之关系》,《广西农业》,1940 (6):373-383.

2、邱式邦:《广西玉米螟之越冬及其冬季防治方法之研究》,《农报》,1940 (28-30):572-579.

3、邱式邦:《广西松毛虫之越冬及其冬季防治问题》,《广西农业》,1941 (1):2-13.

4、邱式邦:《虫害一沙塘大豆歉收之主因》,《广西农业》,1943(3):1-7.

5、邱式邦:《植物油皂防治甘蔗绵蚜之研究》,《广西农业》,1945(1-6):22-31.

6、邱式邦:《非洲飞蝗的脂肪与蛋白质的变化(英文)》,《昆虫学汇刊》,1952 (1):101-109.

7、邱式邦:《为害绿肥豆荚的紫兰小灰蝶》,《昆虫学报》,1953(2):181-184.

8、邱式邦:《飞蝗》,《农科通讯》,1956(3):14-150.

9、邱式邦:《对草地螟预测预报工作的建议》,《农科通讯》,1957 (6):312-314.

10、邱式邦:《国外植物保护工作概况》,《中国农科院:国外农业科技资料》,1974(2):1-14.

11、邱式邦:《对植保工作的一些体会》,《全国植保工作会议典型材料选编》(农业部农业局),1975.

12、邱式邦:《让生物防治在综合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植保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汇编》,1982.

13、邱式邦:《繁殖和利用中华草蛉防治害虫(英文)》,《中美生防学术讨论会文集》,1982.

14、邱式邦:《利用本国天敌进行害虫生物防治(英文)》,《第10届国际植保会议会刊》,1983.

15、邱式邦:《中国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概况(法文)》,《Agornomie》,1986 (9):857-861.

§ 参考资料

[1] 人物ABC http://www.rwabc.com/diqurenwu/diqudanyirenwu.asp?people_id=9297&id=17691

[2] 联合科技 http://www.cust.com.cn/detail_info.aspx?sid=109741

[3] 人民网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7696193.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