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锣经 |
释义 | § 基本简介 锣鼓经 锣经,锣鼓经的简称。所谓「锣鼓经」是指京剧打击乐各种不同型式打法的通称,也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 为了让各个演奏者在正确的时候打击正确的乐器,并让演员清楚知道什么时候一定有什么样的锣鼓,于是把每一种打法都取一个名字,例如【四击头】、【慢长锤】、【急急风】等,而且每一种锣鼓经都有特定的念法及记谱法,例如「台」代表小锣、「匡」代表大锣、「七」代表铙钹等,所以【慢长锤】的念法就是「匡七台七匡七台七…」。是不是很有趣呢? § 京剧锣鼓 锣鼓经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指挥整出戏的演出,而且在演出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表现人物情绪和渲染舞台气氛。按其用途来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 作为各种唱腔过门的“开头”。 京剧中的各种唱腔起板过门,大都是通过“锣鼓”做为“开头”,只要武场乐师奏出起某种板别唱腔过门的“锣鼓”,文场乐师便知应当奏哪一种板别唱腔过门。这种“锣鼓”主要是示明各种唱腔的板式和节拍速度。 第二、 作为吹打曲牌的“开头”和伴奏。 京剧中的吹打曲牌都以“锣鼓”作为每个曲牌的“开头”,然后在曲调进行中有固定“锣鼓”伴奏。 第三、 加强语气。 京剧中有些道白,为了突出的表达出来其语势上的高低强弱、在道白的开头、中间、结尾或上句与下句之间亦用“锣鼓”来加以强调和肯定。 第四、 配合舞蹈身段。 京剧整出戏的演出,演员的每个身段动作都富有舞蹈性、节奏比较明显,尤其是武戏中的“起霸”“趟马”“走边”“亮相”以各种对打都是用“锣鼓”给以紧密地配合。 第五、 作为一出戏得开场、换场、结尾。 京剧每一出戏的开场或上一场之间的换场或全戏的终了大多也用“锣鼓来完成”。 第六、 作为描写自然音响和舞台效果, 京剧中的自然音响和舞台效果,如火、水、风、雪、雨、大更等,亦用“锣鼓”来解决。 § 河北梆子 鑼 鼓 經河北梆子的锣经约有百余种。用于脚色身段动作和开打的锣经除少数几个以外,绝大多数与京剧相同,但伴唱锣经颇具特色。经常使用的伴唱锣经有[梆子穗]、 [小五星]、 [单签双飞燕]、[哭板头]、 [尖板头]、 [安板头]、 [三起板]、 [七锤子]、 [软脆头]、[帽儿头]、[小锣穗]、[安板脆头]、[扫头]、[流水三锤]、[搭调二击]、 [垛头]、 [清场点]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豹子头]、[吊锣]等。 [安板]锣鼓是开启一板三眼唱腔的专用锣鼓,有三种形式:详见下图 锣鼓字谱说明: 大 皮鼓单楗重击。 多 皮鼓单楗轻击。 八 皮鼓双楗同时重击,或左手单楗重击。 嘟 皮鼓双楗滚击。 扎、衣 板单击。 乙 休止。 仓、匡 大锣重击,或大锣、铙钹、小锣同时重击。 空、顷 大锣轻击,或大锣、铙钹、小锣同时轻击。 才 铙钹、小钹同时重击。 七、朴 铙钹闷击。 台 小锣重击。 来 小锣稍重击。 令 小锣轻击。 河北梆子乐队旧称文武场面,文场的演奏者仅有二人,板胡一人,笛子一人,其中一人兼打堂鼓,或兼操别的乐器;武场的演奏者为五人,即板鼓、大锣、铙钹、小锣、梆子各一人,共七人,俗有“紧七慢八六个人瞎抓”的说法,“慢八”即指文场多吹笙者一人,“六个人”指武场不设操小锣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河北梆了乐队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演出团体先后加入了三弦、琵琶、二胡、中胡、大提琴等。一九六四年以后,有些演出团体又加进了小号、圆号、长号、长笛、双簧管、黑管、巴松、小提琴、低音提琴等西洋乐器,根据各剧团不同的情况组成了规模不等的中西混合乐队,但未形成定制。板胡、笛子、笙称为主奏乐器三大件。 板胡是领奏乐器,其构造琴杆较粗,直径为二十二毫米,长度为七百二十毫米,千斤与码子矩离为三百毫米,琴轴呈枣核形,长度为一百一十五毫米,琴筒用椰子瓢制成,筒面覆盖桐木板,其弦用缠弦(里弦)和老弦(外弦),琴弓用较粗的竹杆和较多的马尾制成。板胡的定弦为“9—3”。演奏时,左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均戴指套。板胡发音粗糙,但清脆响亮。 河北梆子使用的梆笛,笛身较短而细,竹管制成,是河北梆子文场的特色乐器。伴奏时,一般只奏过门不托腔。笛子的筒音为“2”,如改变调门,则换笛子不变指法。 笙是1949年后新加进的乐器,吹奏简化了的旋律并辅以五度和声,起中和板胡和笛子音色的作用。 此外还有唢呐、海笛等乐器。 河北梆子传统乐队,早期伴奏座位,于舞台中央的后部,民国以来始移至上场门台口,新中国成立后,又移至下场门台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