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爱辉镇 |
释义 | § 简介 爱辉镇镇内地势平坦,土壤为草炭型黑土和沙砾土,土壤肥力较高,植被为松阔混交人工林,辖区总面积211 平方公里 ,镇下辖22个行政村 ,总人口11,800人,农业人口8,156人,全镇共有耕地面积16万亩,草原面积2万亩,林地面积4万亩,水面面积1万亩,是爱辉区农业、旅游业、畜牧业综合发展的大镇。 § 详细信息 爱辉镇是清代黑龙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是中俄不平等的《爱辉条约》签约地,爱辉历史陈列馆是我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爱辉镇是全国100个综合试点乡镇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请国家大遗址保护单位。镇内上下水管网、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完备,信息、通讯设施齐全,全镇有中学一所,小学19所,规范化学校合格率达100%,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加强, 医疗技术和医护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服务体系。陆路、水路交通便利,西临黑大公路,202国道支线直通镇内主要商业街,水路上游通呼玛县, 下游到佳木斯市。镇域经济以旅游业、农业、乡镇企业为主,是一处极具投资开发和旅游观光的胜地。 发展历史 爱辉建城,始于清初。为了抗击沙俄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决定,设置黑龙江将军,屯垦戍边,“建城永戍”。翌年春夏之交,在被沙俄武装入侵而变成废墟的古瑷珲旧址上重新筑城(今俄罗斯境内维谢雪村),历时两个半月告成。因其右濒黑龙江,又是黑龙江将军驻地,故称“黑龙江城”。后人为区别江右(西)新“瑷珲”,又称之为“旧瑷珲”。鉴于瑷珲旧城僻处江东,与内地交通和公文往来诸多不便,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决定,将黑龙江将军衙门迁至下游12里的江西,在被沙俄焚毁的我国达斡尔族屯寨托尔加城的废墟上,重新修筑城寨,仍为“瑷珲城”,即新瑷珲城,亦称“黑龙江城”。新瑷珲城的内外建筑情况,据《盛京通志》记载:“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十步,门四。西南北三面植木为廊,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面临江,周围十里”。黑龙江将军和黑龙江副都统同驻一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墨尔根城,留设副都统驻守。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俄乱”,沙俄侵略军攻入瑷珲城,被俄军纵火烧毁。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俄军撤出后,重新修筑瑷珲城。1909年(清宣统元年),撤销黑龙江(瑷珲)副都统,设置瑷珲兵备道和瑷珲直隶厅,瑷珲城为道署和厅署驻地。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瑷珲兵备道迁往黑河镇,改为黑河道。1913年3月,将瑷珲直隶厅改为瑷珲县,遂成为县城,1925年改为第一区。东北沦陷后,1933年9月,伪县公署移驻黑河镇。1936年设瑷珲保,1944年1月改为瑷珲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瑷珲区,1951年改为第三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瑷珲乡和三道沟乡。1958年9月,将爱辉、三道沟两乡合并,改称爱辉人民公社。1983年6月,撤销爱辉县,并人黑河市,改隶黑河市管辖。同年7月,将爱辉公社改为爱辉镇。 特色: 爱辉镇是清代黑龙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是中俄不平等的《爱辉条约》签约地,爱辉历史陈列馆是我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爱辉镇是全国100个综合试点乡镇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请国家大遗址保护单位。镇内上下水管网、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完备,信息、通讯设施齐全,全镇有中学一所,小学19所,规范化学校合格率达100%,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加强, 医疗技术和医护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服务体系。陆路、水路交通便利,西临黑大公路,202国道支线直通镇内主要商业街,水路上游通呼玛县, 下游到佳木斯市。镇域经济以旅游业、农业、乡镇企业为主,是一处极具投资开发和旅游观光的胜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