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釉陶 |
释义 | 釉陶釉陶是表面施釉的陶器。挂釉可保护器胎,且起装饰作用。古代的西亚、埃及、欧洲有铅釉或锡釉陶器,欧洲有的锡釉陶器上还有彩绘。据中国国内的考古资料,最早的釉陶是西汉时期的铅釉陶器;流传到国外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铅釉陶器。开始时只施绿、褐黄等单色釉,到王莽时期出现同时施黄、绿、酱红、褐色的复色釉。东汉是釉陶最发达的时期,釉陶器的种类有壶、樽、罐、洗、博山炉、瓶等,还有坞壁建筑模型和俑人、猴、鸭、狗、鸡等陶塑;此外,新出现了黑色釉。 § 简介 釉陶 中国釉陶的着色剂,绿色是铜,酱黄色、褐色、黑色是铁,熔剂是铅。据化验,东汉绿釉陶器釉的成分,硅酸占29.91%,氧化铝占65.45%,氧化亚铁占0.80%,氧化铜占2.60%,钙、钾、钠等碱金属的氧化物占0.94%。烧成温度在700~800℃之间。 陶器到了汉代以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改进,就是在陶器上施釉,也就是我们说的釉陶。釉在克服陶器的吸水率上有突出的贡献,陶器上了釉,会减弱它的吸水率,所以釉陶比陶器更容易使用。汉代的陶器上釉这个技术,有一种说法是西域传过来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发明。凡是釉里含铜,烧出来就呈现绿色;凡是釉里含铁,烧出来就呈现黄色。 秦代统一了中国,打好了基础,汉代受秦代的恩泽,经济快速发展。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经济高峰,很多文物可以反映这一点。比如汉代的绿釉陶楼,就是普通民宅的样子,非常漂亮,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种富裕状态。汉代的陶器,除了建筑造型以外,容器开始大量增加,像陶壶、陶罐、陶盆等等。 汉绿釉的盛行,导致包括西方人在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注重收藏中国的汉绿釉。汉绿釉讲究什么呢?讲究“反铅”。一说汉绿釉,就是反铅。汉代的文物距今有两千多年了,不管是汉绿釉还是汉黄釉,在地下长时间的埋藏,使它泛着一种银色的、像云母一样的光泽,行话叫“反铅”。现在大部分人收藏汉绿釉,都以反铅为鉴定依据。一看反铅了,就觉得这个东西是真的;一看不反铅,就觉得有点儿二乎。其实反不反铅,与它的真伪没有必然的关系,很多不反铅的陶器都是真的。 东汉以后因战乱,釉陶生产一度衰落,十六国时期开始复苏,北朝时期产量增加,转为在瓷器作坊中生产。至隋唐釉陶高度发展,创烧出蜚声世界的唐三彩。 § 烧制 以高岭土(铁含量为2%左右)为原料。胎质坚硬,表面有灰色透明青釉,火候高达1200℃左右,已具不吸水性, 釉陶商代遗址中已有发现,因质地接近瓷器,一般也称为“原始瓷器”。二、胎质为普通陶土,胎多红色,常施赭黄、深绿、翠绿、茶黄和栗黄等色铅釉,以700—800℃火候烧成,西汉晚期开始出现,东汉时盛行,当时多作为随葬明器。 一种施低温釉的陶器。一般只需要700至900摄氏度即可烧成。挂釉可保护器胎,且起装饰作用。古代的西亚、埃及、欧洲有铅釉或锡釉陶器,欧洲有的锡釉陶器上还有彩绘。 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 釉陶中国釉陶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中期出现。流传到国外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铅釉陶器。据中国国内的考古资料,西汉武帝时期出现铅釉陶,以粘土作胎,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铜呈现翠绿色,铁呈现出黄褐和棕红色。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泽平滑。开始时只施绿、褐黄等单色釉,到王莽时期出现同时施黄、绿、酱红、褐色的复色釉。东汉是釉陶最发达的时期,但基本上都是明器。釉陶器的种类有壶、樽、罐、洗、博山炉、瓶等,还有坞壁建筑模型和俑人、猴、鸭、狗、鸡等陶塑;此外,新出现了黑色釉。中国釉陶的着色剂,绿色是铜,酱黄色、褐色、黑色是铁,熔剂是铅。据化验,东汉绿釉陶器釉的成分,硅酸占29.91%,氧化铝占65.45%,氧化亚铁占0.80%,氧化铜占2.60%,钙、钾、钠等碱金属的氧化物占 0.94%。烧成温度在700~800℃之间。 釉陶北朝釉陶陶俑占很大比例。唐代盛行唐三彩,用白色粘土作坯胎,先入窑经1100℃素烧,取出后再上釉二次彩烧而成。三彩的釉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用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在窑内彩烧时,各种金属氧化物熔融扩散任意流动,形成斑驳灿烂的多彩釉。釉色有绿、黄、蓝、白、赭、褐等色,所谓三彩,实为多彩。唐三彩除日用器皿外,还有各种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家庭用具模型等,是中外驰名的中国古代艺术杰作。辽代仿唐三彩工艺烧制辽三彩,釉色有黄、绿、白等几种,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也有划花。题材多为花卉,以牡丹花为最多。器物中以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长颈瓶等为主。辽代还烧制单色釉陶,釉色主要有绿、黄、白几种。器形有鸡冠壶、凤首瓶、盘、碟等,装饰手法有印花、塑贴等。装饰题材以花卉为多。宋代金统治下的北方地区烧制的彩色釉陶亦称宋三彩,主要釉色有黄、绿、白、艳红、乌黑以及新创釉色翡翠釉,器形以枕、灯盒等实用器为主,采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元代始烧以牙硝作助溶剂的法华釉陶,釉色有黄、绿、白、紫、蓝等色,主要产于山西地区,以陶胎为主,器形有花瓶、香炉、动物等。明中叶江西景德镇也仿制法华器,但用瓷胎,以烧大型瓶、罐、钵等为多,图案有花鸟、人物故事等。 § 历史 釉陶陶器到了汉代以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改进,就是在陶器上施釉,也就是我们说的釉陶。釉在克服陶器的吸水率上有突出的贡献,陶器上了釉,会减弱它的吸水率,所以釉陶比陶器更容易使用。汉代的陶器上釉这个技术,有一种说法是西域传过来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发明。凡是釉里含铜,烧出来就呈现绿色;凡是釉里含铁,烧出来就呈现黄色。 秦代统一了中国,打好了基础,汉代受秦代的恩泽,经济快速发展。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经济高峰,很多文物可以反映这一点。比如汉代的绿釉陶楼,就是普通民宅的样子,非常漂亮,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种富裕状态。汉代的陶器,除了建筑造型以外,容器开始大量增加,像陶壶、陶罐、陶盆等等。 釉陶汉绿釉的盛行,导致包括西方人在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注重收藏中国的汉绿釉。汉绿釉讲究什么呢?讲究“反铅”。一说汉绿釉,就是反铅。汉代的文物距今有两千多年了,不管是汉绿釉还是汉黄釉,在地下长时间的埋藏,使它泛着一种银色的、像云母一样的光泽,行话叫“反铅”。现在大部分人收藏汉绿釉,都以反铅为鉴定依据。一看反铅了,就觉得这个东西是真的;一看不反铅,就觉得有点儿二乎。其实反不反铅,与它的真伪没有必然的关系,很多不反铅的陶器都是真的。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 § 中国颜色釉陶瓷的文化特征 五颜六色、璀璨多姿的颜色釉陶瓷,凝聚着中国古代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或热烈、或奔放、或沉稳、或雅静,体釉陶现出土和火的艺术的真谛。漫长的历史岁月沧桑积淀于缤纷的色彩之中,唐代多彩;宋代理性;元代辉煌;明清华丽。象大树的年轮一样,述说着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尤其是元、明、清颜色釉陶瓷,不但色彩斑斓,而且成为中国陶瓷的主流品种之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特征。 一、浓厚的宗教观念 广义的宗教观念,包括对自然和先祖的崇拜祭祀行为,从远古时代即已盛行。历代皇朝还规定了祭祀的礼仪制度,其中包括祭器。明代洪武二年,朱元璋就下令:今后“凡祭器皆用瓷”,自此,陶瓷祭器就成为明清两代官窑的主要品种,烧造数量巨大,作工十分精细。明清皇家祭祀十分频繁,所祀内容有:圜丘、方泽、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寿星等。其中土地、宗庙、社稷、山川为天子亲祀,其余遣官祭告。各种祭祀活动及不同的位置中,需配用不同的颜色釉陶瓷。如天坛正位用青色;地坛正位用黄色;朝日坛用红色;夕月坛用月白色;先农坛、天神坛、太岁坛正位用白色等。 许多颜色釉的名称,也与祭祀相关。如有名的“霁红”,其本意应为“祭红”,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论述颇详:“霁红也,肆考纪明厂窑作祭红,沈阳唐公记今厂器作霁红,而陶俗皆做济红,其实祭红为是。盖宣窑造此,初为祭效日坛用也,唐窑纪霁红,由宣窑霁青推写耳。”由此可知,霁红原为祭红,是唐英将其改写为“霁红”的。“霁”与“祭”同音,只是前者更能显示文采而已。“霁蓝”、“霁青”等名,在纷杂的文献中也常称“祭蓝”、“祭青”,均与宗教祭祀相关。 二、森严的等级制度釉陶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也决定着颜色釉陶瓷的生产和使用。明清两代官窑生产的颜色釉瓷器,民窑不许生产,如果违犯此规,严重者杀头。《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如此严酷的法律,保证了皇家对颜色釉瓷器的垄断,提高了官窑颜色釉瓷器的身价,也限制了民窑颜色釉瓷器的发展。 在皇宫中,颜色釉瓷器的使用,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清《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由此可知颜色釉的使用,在等级上是多么森严。官窑严格控制着颜色釉瓷器的生产,为防治技术外传,甚至连残次品都送往京城处理。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曾奏“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折”,建议黄釉及五爪龙瓷器的残次品,押运京城处理。乾隆朱批:“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残次品押运京城,虽然在经济上有些浪费,但却保证了皇家对黄釉器的垄断。 以上可以看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对颜色釉瓷器的影响,一方面是限制了它向民间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皇帝的严格要求,促使颜色釉瓷器经过精工细作,使产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三、精湛的制瓷工艺 均匀纯正釉色的烧成,除釉料配方和烧成等因素外,施釉工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造型和釉色品种,元代以后景德镇陶工发明了多种施釉方法,如一般的碗、盘用蘸釉法,大件器物用浇釉法,方器则用笔榻法。为保证釉色均匀,一般颜色釉多用吹釉法,宣德及康熙的洒蓝、嘉靖的回青、康熙的豇豆红等,其特殊的装饰效果,均与吹釉法相关。清人龚鉽诗赞曰: 看他吹釉似吹箫, 小管蒙纱蘸不浇。 坯上周遮无渗漏, 此中元气要人调。 古代陶工用的吹管,是当代喷枪的前身。二者的作用完全相同,能保证釉料均匀地附于器物外壁之上,烧成匀净的釉色。各种施釉工艺均有特殊功能,它们是颜色釉的工艺基础,也是精湛的制瓷工艺的具体表现之一。 颜色釉有高温、中温和低温之分,色釉品种至雍正时,已达数十种之多。但决定颜色釉的呈色剂却只有铜、铁、钴、锰、钛、锑、金等几种金属氧化物,尤其是前三种,是中国传统釉色的主要呈色剂。同一种金属氧化物,利用温度和焰性改变其分子结构,可烧出不同的色釉品种。如氧化铜在氧化焰中可烧成绿色,如果在还原焰中可烧成红色。而铁的氧化物,在还原焰中可烧成青绿色,在氧化焰中可烧成黄色或酱色。如果提高氧化铁的含量,再配上钴、锰等金属氧化物,更可烧成黑色。这其中的奥妙,取决于釉料配方的调整和烧成技术的纯熟程度。古代勤劳智慧的陶工,在实践中准确地掌握了各种釉料的变化,得心应手地调制出各种釉料配方,纯熟自如地驾驭了烧成技术,创造出数十种色彩缤纷的颜色釉。这种精湛的制瓷工艺,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 四、富于观赏的审美情趣釉陶 颜色釉瓷器色彩缤纷,五颜六色的色彩变化能使人从中品味出深沉的文化内涵,后人一向推重宋瓷,而宋瓷的主流就是单一的颜色釉瓷,五大名窑均以釉色取胜。元、明、清颜色釉瓷更显示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条: 1、巧妙地利用缺陷,反丑为美 釉面的裂纹、斑点等,本都是烧成的缺陷,但经陶工之手,反丑为美,均能成为极富装饰性的特殊颜色釉品种。如哥窑的大小开片,本是因釉的收缩率大于胎的收缩率而出现的一种严重缺陷,但陶工巧妙地应用这种缺陷,使之形成各种有规律的大小纹片,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明清仿哥窑产品很多,直接继承了这种传统。再如清雍正时出现的窑变花釉,本是仿钧釉不成功时,釉面出现的人工难以控制的窑变现象,但陶工善于取势,顺其自然流淌,反而创出变化万千的窑变花釉的新品种。再如豇豆红釉的绿斑点,厂官釉的黄斑点,均是烧成时出现的缺陷,但陶工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反增加了釉色的韵律变化,令人回味无穷。 2、 均匀中的变化 均匀纯正是颜色釉的基本要求,但中国传统颜色釉追求的却是均匀纯正中的变化,以自然的工艺变化,增添颜色釉的韵律和节奏感。如宣德红釉棱形洗,外壁施均匀纯正的红釉,但口沿及棱角处却露出胎体本色的洁白色,十分整齐规整,俗称为“灯草口”、“出筋”,红白分明,对比强烈,使均匀纯正的釉色给人一种富有韵律的美感。再如雍正青釉鱼篓罐,外壁施用粉青色釉,呈色均匀稳定,但仿鱼篓的弦纹却使釉色产生了一种节奏感。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均可说明中国传统颜色釉在完成均匀纯正的基本要求后,追求均匀中的变化,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3、 釉色与造型的统一 不同的釉色,配用相适应的造型,方能充分体现釉色本身的美感。元、明、清颜色釉产品十分重视釉色与造型的统一。如高温铜红釉有霁红、郎窑红和豇豆红之分,其特征分别为沉稳、奔放、素雅。传世品中沉稳的霁红釉多与大小适中的瓶、壶、炉、洗等结合;浓艳奔放的郎窑红则多与大件的瓶、罐等相结合;素雅柔润的豇豆红则与小巧的瓶、洗、盒、水丞等文具相结合。再如窑变花釉,色泽浓烈,传世品中多为大、中件的陈设用瓷。而胭脂红釉色泽淡雅柔和,传世品中均为小件的碗、盘、瓶等等。总之,色彩丰富的颜色釉,与相适应的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颜色釉的天然丽质,体现出中国传统颜色釉高雅的审美情趣。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颜色釉斑斓的色彩中,极富观赏情趣,使人引发高雅的审美体验,领悟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是颜色釉陶瓷受人喜爱的根本原因,也是它能成为中国陶瓷主流产品之一的关键所在。 § 举例 兰釉陶驴兰釉陶驴 唐 高23.5厘米,首尾长26.5厘米 驴身直立于长方形平面板座上。昂首,耳上耸,双目远视,张口,颈上有鬃,膘肥臀圆,尾下垂。背上置鞍,鞍两侧下垂一革带,结于腹下,鞍后络一皮带,头部辔饰俱全,身施蓝色釉,薄厚不匀,鞍施白色釉,三蹄露胎无釉。驴颈前伸,张口做嘶鸣状。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形态逼真,是非常珍贵的艺术佳作。 § 相关链接 http://www.ce.cn/kjwh/bwg/gn/nybwg/200607/04/t20060704_7605039.shtml http://book.sina.com.cn/new/nzt/vip/60080/43087.html http://www.997788.com/mini/shopstation/SHOP/detail.asp?table=%BE%C9%B4%C9%C6%F7&id=640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