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沙窑 |
释义 | § 介绍 长沙窑 长沙窑是唐代南方重要的、规模甚大的青瓷窑场,其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所以又称“铜官窑”或“瓦渣坪窑”。长沙窑始于初唐,兴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长沙窑最重要的成就,是最先把铜作为高温着色剂应用到瓷器装饰上,烧出了以铜红作为装饰的彩瓷,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中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对宋代的钧窑,元明清时期的釉里红、豇豆红、郎窑红等铜红釉产品的问世,都起到了最初的奠基作用。 长沙窑的产品种类较多,如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壶、瓶、杯、盘、碗、枕、灯等。其艺术装饰主要表现在釉下及釉中彩绘、印花、模印印花、模印贴花、堆花、刻花、彩色斑点等手法的运用。纹饰有花草纹、鸟兽、鱼、人物、园景等,另外,也有以诗和商品宣传文字为题材的装饰。以其上述特点,促使人们对它的价值深为看重。 历史上长沙窑并未见于任何史书的记载,但据研究,它应从岳州窑发展而来,始于唐]初,兴盛于中晚唐,而衰落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它是一处民间的瓷窑,早期以烧制碗、盆、壶、罐等生活器具为主,后来也兼烧镇纸、砚台等文房用品和动物造型的玩具。其制品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不少出口,远销至日本、朝鲜、暹罗、南洋甚至西亚、非洲等地。 长沙窑早已废弃达千年之久,目前仅存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已发掘了19处瓷窑,最大的达万余平方米。不少遗址内瓷器碎片堆积如山(自古瓦渣坪的地名由此而来),最厚的达4米之多。其中较典型的是陈家坪窑,它是一座龙窑,依山而建,窑床为斜坡式,长34米,宽4米,坡度约20度。其火膛、火门和风道、烟道等均为砖砌,窑底部有多层烧结面,窑内还残存一些窑具。 长沙窑附近曾有着丰富的瓷土,部分采矿洞坑留存至今。现在古窑周边的制陶业依旧比较发达,部分小型作坊还在使用传统的工艺进行生产。 § 历史 长沙窑 初唐(公元618一684年),瓷器大部分是开片青瓷和陶塑艺术品。如十二生肖、镇墓兽、侍女、乐俑、胡人、骆驼、车马等。 盛唐(公元684—756年),以素釉青瓷为主,并开始出现彩瓷。 中唐(公元756一840年),在从单色釉到多色釉烧成功的基础上,研制出釉下彩精堪瓷品,并以格言、警句与五言、六言句为内容的书法装饰瓷器,在陶瓷工艺中已形成新的形式,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晚唐(公元841—907年),造型趋向纤巧多变,装饰流行于花鸟画、印花、压花以及单形式的宣染画和彩釉画等特有风格。 五代,黄巢起义,外商横遭杀害,外销受阻,长沙窑产品大部分瓷化程度差,脱釉现象多,不如邢窑之细白和坚致,且湖南衡州地区的蒋家窑、瓦子墩窑及岳州洞庭湖一带,大量烧制类似越窑的青瓷制品,给长沙窑的国内市场带来了很大威胁,再加之长沙窑规模很大,原料、燃料日逐匮乏,迫使窑主们不得不改迁窑址或另谋生路,导致长沙窑晚期趋向衰落。 元末明初,长沙窑回光反照,继承和发扬了多色釉的传统技艺,特别是对铜绿釉、宝石蓝釉、桔黄釉的研究很有造诣,并创制了器型多变,釉似流霞、色彩鲜艳的琉璃制品。 清末民初,铜官镇陶业生产趋向高峰,发展到十二条龙窑、六百多制陶工人,号称湖南的陶都。但民国时期,长沙窑陶瓷又受到斫伤,艺术风格一落千丈,濒于窑沉倒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恢复、改造,生产规模、制造技术都有了飞跃发展,优秀传统技艺得以复兴和发扬,而且在国内首家研制成功白炻器、芝麻釉炻器和精细铁炻器系列产品,沿着中古时期开辟的陶瓷之路,远销美、加、欧、港澳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使历经千年沧桑的长沙窑又重展英姿。 § 工艺特点 长沙窑 长沙窑是在1957年被发现的,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已出土了大量瓷器碎片。从这些器物来看,长沙窑瓷器的胎质多为灰白色,釉色以青、绿、蓝、酱、黄等色为主,釉层较厚。它们的造型美观别致,样式新颖多变,尤其是瓷塑的动物玩具更是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而将文字和绘画用于纹饰,也是它的一大特色。文字有民歌、诗文、谚语等,书写在器物明处。绘画有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图案清新自然,颇具生活情趣。 长沙窑主要有釉下彩、模印贴花、贴花、刻划花、印花和镂空等装饰技法,其中以釉下彩最具特色。唐代以前的瓷器多为青瓷单色釉。而自唐代以后,人们开始使用釉下彩技法,就是将铁、铜等呈色剂掺入颜料,用毛笔在未烧制的瓷器上上绘饰图案,然后再覆盖上一层釉并焙烧,使色彩从釉下呈现,大大提升了美观度。这种技法是陶瓷制作和装饰技法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长沙窑发现以前,人们只能找到最早为宋代生产的此类瓷器。而长沙窑出土的一些釉下彩瓷器都有铭文标示“元和三年”(808年)、“开成三年”(838年)、“大中九年”(855年)等纪年,因此可将釉下彩出现的最晚年代前推至唐。同时根据唐代关于湘瓷的一些文章诗句,并结合考古的地层关系,这里也被基本认定为就是釉下彩的发源地。 § 瓷器胎釉 长沙窑 长沙窑制品有瓷胎与陶胎之分。陶胎土质不纯且带砂,烧成后呈褐色或铁灰色,断面粗糙、吸水性大,习称缸瓦胎。瓷胎大多呈灰白色、香灰色、青灰色,含铁1.5—2.5%,含二氧化硅72%—76.34%,含氧化铝16.67%—20.73%,含二氧化钛在1%左右,二氧化硅/氧化在4.09 ±0.5,化学组成相似于浙江青瓷和景德镇瓷器,是具有南方鲜明特征的一种属富氧化硅质的瓷胎。 产品烧成温度约在1150—1200℃,大多偏生烧,瓷胎断面较粗,无半透明性,吸水率2%—7%,气孔率大于10%,釉α>坯α,多数遗物釉层出现龟裂,用现代分类法应归属于炻器(STONE WARE)类产品,或称半陶半瓷。 长沙窑胎釉特征明显体现在初唐时产品胎质较粗糙,欠坚硬,呈暗红色,有微微灰黄灰青色,釉层显薄,釉色青中发黄,有姜黄色倾向。唐中后期,胎色基本为深灰色或浅灰色,胎质较前坚硬精细,胎和釉粘结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瓷化程度已相当高。长沙窑的胎体,一般是粗厚的,和同时代的邢窑胎骨相比,相差很明显。釉色主要是青色釉,除此还有白釉和褐色釉等。青色釉中又分为青黄色和青绿色两种。釉质精细莹润,观察釉面可见表面布满无色细碎片,它细密、均匀、柔和分布。釉的表面往往是不均匀的,一个器物中可见釉层厚薄不匀现象。 其釉大多呈色,少数产品在灰白色胎上施以微泛青色的白釉,有的还先在坯体上涂抹薄层白色或淡灰色化妆粉,然后施釉,以增加釉色亮度,衬托彩绘图案装饰效果。施釉方法主要用荡釉、浸釉、淋釉、滴釉和涂釉。釉有青、酱、白、绿、红和三彩釉等。 (一)青釉:色是枣黄、枣青、榨菜青或虾青色,总的感觉是青中偏黄,概称“青瓷”。 (二)酱釉:色浅者呈棕色、咖啡色、酱黄;色深者呈酱黑色。酱色釉往往先涂青色底釉后再施酱彩,也有先施酱釉后再覆罩一薄层透明青黄釉的。 (三)白釉:长沙窑的白釉作乳浊式或微带浅灰色,状如凝脂,积如蜡泪,润泽而不甚光亮。不透明,有碎纹,或作大块冰裂纹。近似“哥窑”制品,逊色于“定瓷”之光亮、质坚。 (四)彩釉:有宝石蓝釉、孔雀绿釉、红彩等。 (五)宝石蓝釉:釉色似湖蓝而不透明,似碧水而不清澈碧绿。釉质浑厚素雅,或作宝石状自然纹理,而类似宝石,故称“宝石蓝釉”。 (六)孔雀绿釉:一种呈蓝绿色,它在枣黄色罩釉的覆盖下形成草绿色;另一种是铜绿,即以铜粉为发色基在氧化焰高温中烧成孔雀绿。 (七)红彩:有紫红、褐红、红绿诸色。这种红彩当属铜金属在还原焰中烧成。 (八)重彩:除了釉下彩绘与釉下块状釉装饰外,还有青釉上通体复罩蓝彩的。 § 造型 长沙窑造型品种丰富,有盘、碟、碗、杯、洗、盆、瓶、罐、壶、枕、盒、文房用具、人物、动物、玩具等等,类别很多,式样繁杂。大多以辘轳轮制为主,附件和零件如罐耳、壶柄、贴花等用单模或分模、手捏制成,还有采用雕刻、镂空、堆塑、范模压铸等手法。器物造型除圆形器外,还出现了花形、瓜果形、仿动物形态和适应胡人喜爱的金属器式样酒壶和酒盏。品种繁多,造型丰富,前期产品形态丰满端庄,线条园润柔和,后期产品形态趋于隽丽,有一种出新意以应时宜之势,大都具有雄浑消洒的唐代韵律。 长沙窑产品中常见一种壶,口宽、短直颈、溜肩、长腹,腹至脚底渐收,身有瓜棱形和长圆形,底足有一圈外撇,底可分平底、璧底、圈足。平底的是早期产品,璧底的略后,圈足最后。肩部设流,流分长曲流和短流两种,短流刀削六面或八面,显得古拙富有民间气息,很有时代特征。这种形式的短流,在同时代的越窑壶中也常有出现,流下的腹部往往绘有各种花纹,流的对称位置在颈的上端和肩之间设一扁形把。整个壶的造型给人以古拙大方,实用美观的感觉。 长沙窑的雕塑艺术非常成功,有人物和动物。人物有贵妇人、胖小孩、弹琴仕女、吹箫少女、持物的男女老少、骑狮、骑马人等等。各种动物也很多,有威武的狮子,笨拙的大象,善走的奔马,勇猛的小狗,机敏的小兔,肥笨的小猪,温顺的绵羊,欢跃的小鸟等等,还有鸡、鹅、鸭等。这些雕塑都以简练手法塑造,虽然精细不足,但不失准确传神的形态,真是神态活现,令人喜爱。 § 瓷器纹饰 长沙窑 装饰工艺以釉下彩绘花(包括书法题字)、釉上彩绘(外表不罩釉)、块状浸釉(或附加模印贴片)、泼墨(彩)渲染等手法作为主要特色。另外有刻花、划花、镂刻、堆塑、印花、贴花、剪纸和雕塑等其它工艺,很少使用刻划花。釉下多彩是长沙窑装饰工艺独具特色的新工艺。具体地说,有以下独创之处。 素釉装饰 长沙窑早在中唐就在釉料中引入不同含量的铜或铁、锰金属做发色色基,经氧化焰或弱还原焰烧成而形成青釉、绿釉、酱釉、褐釉、红釉。进行素釉装饰。 模印贴花装饰 模印是往往先刻划需要的花纹,制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纹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现出图案。有的是在薄泥片上压印出花纹。经低温素烧,贴后施青釉,再在贴花处浸上褐釉,进行综合装饰,经过精心整修,产品规整光洁,是当时适应外销的高级产品。 釉下装饰 釉下装饰是一千多年前长沙窑独步一时的伟大创举。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长沙窑釉下彩绘有两种。一是用彩色直接在坯胎上作画,然后加盖一层青釉在上,入窑高温煅烧而成。二是先在坯胎上刻划出花纹,在其上施彩色,然后罩上青釉,最后入窑烧成。大都先用铜红铁线勾勒,再用大笔蘸铜绿等色渲染完成,强调笔情墨趣。彩绘的色彩,常见有褐色、绿色、粉蓝色、褐绿色或白色等。 l、釉下褐彩斑点图案。是运用含铁色料做成褐斑色釉先在素坯上点染揭斑图案,再施盖白釉或青釉,入1170℃左右窑中一次烧成,釉面平整光润,褐斑永不脱落。 2、釉下绿色斑点。一般使用单一绿色料,也有用褐、绿、黑组成三彩,在胎上用斑点绘成斜方、四方、六方、环形、菱形等各种图案,再施盖青黄釉色,烧后色调极为调合。 3、釉下绿彩。瓷工们运用铜金属发色制成绿色色料,在胎上任意画几笔云霞或水波纹样,或瓜果、辣椒写意画,施盖透明釉,色调柔和,绿彩淡雅。 4、釉下褐绿彩绘。习见于运用褐、绿色料在瓷枕胎上绘画花鸟题材。布局严谨,形态生动活泼,春意盎然,富有生气。 长沙窑釉下彩初创阶段,也有在坯体上采用雕刻和绘画兼并手法,先刻划出花鸟纹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内填彩,使画面产生很好的立体效果。 诗文装饰 诗文装饰是长沙窑的始创,其形式多样。彩绘的纹饰常见有几何纹,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圆形等。还有云带纹、山峰纹之类,这种纹饰多用点彩而成,有的还绘成各种飞鸟、游龙、走兽、鱼纹、花卉、人物等。这些绘画,用笔简练,自然洒脱,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天地。其次,有些产品反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内涵,由于出口到西亚等地,因而就有一些椰枣等异国风格的装饰。还有一些产品中甚至出现了金色卷发女郎、异国情侣等西方人物形象。此外,还有反映马球等运动场景的纹饰。另外,一些哲学格言、民间谚语也在长沙窑产品中有出现。 长沙窑花鸟画造型雅拙生动,逼真夸张。其造型来源现实生活,取于自然,对客观形象有细致的观察与深刻体会,画出来的物体不是简单地描摹,而是在描摹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提炼、夸张、变形。卓尔不凡的釉下彩绘艺术完全是写意的、游戏的笔墨,这种简约粗犷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釉下彩绘装饰纹样,如山水、人物、花鸟大都是湘江两岸极平常的景物,窑工随手拈来,画上器具立即变得生动而有趣,既是湘江两岸自然风情的写照,也是窑工那种生存智能与意趣的遗存,表现了一种率真、质朴的美感。 模印、帖花图案常有飞凤、飞鸟、飞雁、花蝶、狮子、走鹿、双鱼、武士等等。这些图案构图简洁,线条粗细得体,均匀有力,没有繁杂多余,呆板堆砌之感。 § 长沙窑大执壶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被称为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镇馆“壶王”长沙窑大执壶,竟被质疑为“赝品”。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杨静荣公开质疑长沙窑大执壶为赝品。 “壶王”长沙窑大执壶,是丁仰振先生于2005年捐赠给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