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缕玉衣
释义

§ 简介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又称“玉衣”、“玉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 外观

玉衣

玉衣的外貌和人的形体一样,由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组成。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脸盖上刻划眼、鼻、嘴形,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体型。根据不同部位,玉片的大小和形状也有不少区别,绝大多数玉片是长方形和方形,少数是梯形、三角形和多边形。

随葬品

玉蝉

玉蝉出自汉代。古人认为,蝉从地下爬出来变化的,不吃东西只吃露水就可以引吭高歌。因为蝉可以从地下爬出来,所以被人认为可以重生,所以一般含在嘴里。[1]

玉猪

玉猪握在手里。猪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也代表了农耕文化的金钱,而玉又价格不菲,所以古人经常来用它陪葬。[2]

门塞

门塞是分为9个玉,分别塞住的是眼睛、鼻子(2片)、鼻孔(2个)、耳朵、嘴、生殖器和肛门。

§ 制造过程

金缕玉衣

制造一件玉衣大体有三个工序:

1、造型设计,根据人体部位,决定玉片大小和形状,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

2、玉工工艺,每片玉都要切磋琢磨,四角钻孔;

3、金工工艺,用既柔软又结实的金丝(或银、铜丝)加以编结。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3]

§ 分级

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铜线缀编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 历史发展

金缕玉衣

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中国在春秋战国之际,已出现玉衣的雏形,当时已有在死者脸上覆盖用玉石片制成的面罩的习俗。西汉时,玉衣的形制才告完成,同时玉衣这一名称也正式出现。汉代帝王、贵族使用玉衣作为葬服,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没有一具被玉衣包裹的尸体能避免腐烂。

史载玉衣首度出现约为文景之治,汉代前半期之西汉时期,除了中国皇帝皇后之外,金缕玉衣也大量使用于各藩王。东汉之后,金缕衣则只限于薨之皇帝与皇后。

到曹丕即位后,斥责使用玉衣是“愚俗所为也”,下诏禁用玉衣,以玉衣为葬服的制度至此结束。

§ 珍品

金缕玉衣

中国已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刘胜的玉衣形体肥大,全长1.88米,由2498片玉片和1100克金丝组成。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由2160片玉片和700克金丝组成。这两件玉衣的头部内都有用玉制成的眼盖,耳瑱鼻塞和口琀。玉衣内的尸体早已朽烂。

此外,江苏徐州楚王陵金缕玉衣是现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价值的国宝。长174厘米、宽68厘米,1994~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现藏徐州市博物馆。墓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