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竹织叶野螟 |
释义 | § 简介 成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昆虫。又名竹螟。为害刚竹属的毛竹、淡竹、刚竹;丛生竹种中的青皮竹、撑篙竹(见竹)等。幼虫卷叶成苞,取食当年生新竹竹叶,一株毛竹上有时可多达9000余条,食叶殆尽,严重影响竹子生长。 § 形态特征 竹织叶野螟 成虫::雌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8~30mm;雄成虫体长9~llmm,翅展25~28mm。体黄至黄褐色,头部褐色,额圆形向外突出,两侧有白色条纹,下唇须茶褐色。触角丝状,黄色。复眼草绿色。前翅黄褐色,以前缘、翅脉及外缘颜色最深,中室内有一个深褐色点,中室端有一条深褐色线,内横线深褐色弯曲,外横线深褐色,沿中室下角收缩向内弯,前翅外缘有较宽的深褐色带;后翅黄褐色,外横线深褐色弯曲,后翅外缘也有深褐色宽带。体腹面银白色。 卵:扁圆形,长0.8-1.0mm,淡黄色,中央部分厚,略呈半透明。数十粒聚集一起,卵块扁平、略近圆形,各卵粒呈鱼鳞状紧密排列。 老熟幼:虫体长16~25mm,青灰色、黄褐色或桔黄色,个别乳白色;半透明,结茧化蛹前乳黄色。前胸背板有6块黑斑,中、后胸背板各有两块褐色斑,被背线分割,各腹节背面各有两块长褐色斑,气门斜上方有一块褐色斑。 茧:椭圆形,长14~16mm,灰褐色。 蛹:长12-14mm,橙色,腹部较细,末端有钩状臀棘数根。茧椭圆形,长约15mm,在竹苞内或表土上的为丝质茧,在土内做土质茧(以土为茧,没有丝)。[1] § 生活习性 幼虫 竹织叶野螟在浙江省1年发生1-4代,以老熟幼虫越冬,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各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5月底到7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上旬到10月中旬,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虫羽化多集中在20-23时,若遇干旱,很少羽化或不羽化,一遇雨天,当晚集中羽化。成虫羽化后,性器官未成熟,须经进行补充营养,常群集飞往蜜源植物上;白天不活动,夜晚吸取花蜜。经一周补充营养后成虫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新竹梢头竹叶背面,每个卵块有卵7-58粒,多为3了粒左右。每雌娥可产卵92-152粒。刚竹出笋迟,成虫产卵时新叶尚未开放,卵被迫在新竹杆的上、中部;当卵孵化时,新竹放叶,初孵幼虫爬上卷叶取食。幼虫老熟后,下竹入土接茧,多在竹根基下方及杂草根处疏松土壤中接茧,入土2-5厘米深。虫茧常黏结在杂草根上。积水地及沙粒地虫茧很少。毛竹林出笋有大小年之分,第一年受害的大年毛竹林,次年小年不受害,林中羽化的成虫要飞到新的大年竹林中产卵;第三年成虫在飞回大年毛竹林。山顶竹林受害较重。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最重,第2代较轻,第3、4代较少见。[2] § 分布 中国山东、河南以南各省区;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也有发现。 § 为害特点 幼虫吐丝卷叶取食为害,大发生时竹叶被吃光,影响竹鞭生长及下年度出笋,甚至使大面积竹子枯死,受害毛竹砍下后重量减轻35%-50%。 §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结合竹林抚育,清除林间、林缘小灌木,减少蜜源植物;冬季削山松土,可以增加过冬幼虫死亡。 (2)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的趋光性,可在成虫盛发期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3)生物防治 幼虫期林中施放赤眼蜂。大面积发生为害,可用飞机喷洒灭幼脲Ⅲ号,每hm2施药量375-525mL。离蚕区较远的竹林,可以喷Bt、白僵菌。 (4)化学防治 在6月底发现幼虫苞叶时,可用90%敌百虫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喷雾。竹林较密,可使用5-10%敌敌畏烟剂毒杀成虫和幼龄幼虫,每hm2用0.5-2kg,杀虫效果较好[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