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集镇 |
释义 | § 乡镇概况 郑集镇 郑集镇辖区面积64.8平方公里,24000人口,14个行政村,耕地55706.7亩,其中工业存量用地500亩,大中小型水库7座,蓄水能力达2500万方,塘坝641亩,水面20184.6亩,属江淮分水岭,主产水稻、小麦、油料;境内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有铁矿石、玄武石、石灰石、膨润土、白粘土、黄砂等矿藏且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较同类地区比较廉价,以至于初步形成“矿石开采”、“玩具制造”两大支柱经济。社会稳定,民风纯朴,社会治安较好。 § 文化建设 郑集镇郑集镇文体中心是中国农村文化中心的发源地,始建于1979年,曾受到中央、省、市的多次表彰,是天长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0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1994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2002年被滁州市评为“文化百优”先进单位。郑集镇经济稳步发展,小集镇建设日新月异,群众文化事业出现了繁荣向上的态势,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发挥中心的阵地作用,坚持不懈地抓好文体中心的建设,以此推动郑集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郑集镇宣传文体中心现有工作人员4人,占地12000平方米,文化综合楼一幢,设有影剧院、图书阅览室(藏书1.5万册)、游戏机室、乒乓球室、书画室、棋室、舞厅、科技培训(电教)室、老年娱乐室、少儿书画培训室、篮球场、电脑制作室、宣传栏等活动场所和宣传阵地,常年可开展二十多项文体活动。 § 生活 郑集镇衣裳:清未民初,衣着颜色以蓝黑为主。衣料有丝织和棉织两种,富者冬着皮衣。衣式:官绅长袍(衫),对襟马褂;劳动者多着短衫长裤;妇女上衣倒大袖,衣裤镶宽边,亦有穿长裙者。男子长衫和女子上装均为大襟式。裤子均为大裤腰。 民国10年以后,妇女衣裤不镶边,长裙亦少。30年代,青年妇女一度流行精制旗袍,少数在外读书学生穿学生装和西装。建国初,除老年妇女穿大夫上衣外,教师、干部、学生多着制服,盛行青年装、学生装、列宁装、中山装,颜色以蓝黑、灰居多。青年人一度喜穿毛蓝裤,浅士林(色)衬衣。其后,撺绸、涤棉、涤卡、麦尔登等各种化纤、毛料服装渐次流行。80年代服装的款式、颜色、质地变化很大。青年男女中流行滑雪衫、羽绒衫、茄克衫、蝙蝠衫、牛仔裤、喇叭裤、健美裤等。质地有呢料、毛料、羽绒、化纤、针织等。青年妇女多穿各种颜色的短裙、连衣裙、呢制服、西装、羽绒服较盛行。 鞋帽:民国初年,官绅穿云字头双梁厚底靴。妇女穿后跟口沿有叶瓣的锈花鞋。城镇居民多穿元宝口和鸭舌布鞋。农民在劳作时穿草鞋或赤脚,冬穿蒲鞋、麻窝子,上街或串亲戚穿布鞋。工人多穿草编的凉鞋子。30年代城镇居民雨雪天穿钉鞋、木屐,少数穿胶鞋。建国后仍以布鞋为主,穿球鞋、胶鞋及胶靴者日多。“文化大革命”期间盛行塑料凉鞋和军用“解放鞋”。70年代后,多数有胶鞋、胶靴,男女各式皮鞋、凉鞋、球鞋在干部、教师和城乡中青年中日渐普及。80年代,流行各式旅游鞋。 清未民初,男戴红顶瓜皮帽,少数戴毡质礼帽,中老年妇女戴勒子或包头,农村妇女嬉扎黑布头巾。男孩戴和尚帽,女孩戴猫头风帽,夏秋季戴莲花帽箍子。农民多戴马虎帽。建国初,流行解放帽、新四军军帽、八角帽,男孩戴针织绒线帽。60年代以后,流行呢制解放帽、东北帽和棉军帽。80年代,戴鸭舌帽成为时尚。从50年代起,农村妇女流行扎三角巾,至今仍盛行。 发式:民初,男子剪辫留长发,俗称“二刀毛”,后演变为方头、平顶。初生男婴留胎毛剪桃子头,亦有蓄发打辫子的,10岁生日这一天由舅舅将辫子剪掉,女孩梳“爬爬角”,成年梳独辫,额留“刘海箍”,嫁后去齐眉发梳髻。30年代后,城乡妇女逐渐剪短发。80年代后,男女发型有很大变化,男青年多留长发,少数烫发,俗称“大包头”,中青年妇女流行烫发。 装饰:旧时“贵子”多戴银项圈、长命锁(金、银、玉、桃木多种)、耳坠、手镯脚铐等,帽饰有“开通关煞”、“长命百岁”或罗汉、八仙图等,取其驱邪祈安、深寿延命之意。旧时妇女梳头用茶油(30年代后)、刨花水(梧桐树皮浸泡,30年代前),扑粉敷脸,少数妇女淡施胭脂、描眉,入秋以凤仙花汁染红指甲。农村妇女在绣白花的围裙上配以桃红色丝带,两端垂在腰际,直到50年代始。妇女戴首饰很普遍,质地有纯金、包金、镀金及银质。种类有耳圈、耳坠、耳环、耳塞、手镯、戒指、发簪,针等。农村妇女尤喜头上插牙拢或各式发夹。富家老年妇女的勒子上还镶嵌珍珠、玛瑙之类的珠饰。“文化大革命”期间,上述道饰均称为“四旧”,除少数老年妇女发髻上银簪外,余均绝逐。男女老幼胸前多佩戴各式毛主席像章。80年代以来,金戒指、项链、旅游纪念章等较流行。 § 饮食 郑集镇主食:郑集以食米为主,食面次之,家境贫困者间以山芋、大麦仁等为食。荒歉年月多以蔬菜、长饼、野菜煮饭熬粥充饥。午饭时,城乡贫困之家以新麦磨水糊,俗称“连麦尺倒”,熬粥或烙饼,直到早稻登场。 餐项:城乡均为一日三餐,旧时一般两稀一干,近年城镇居民改早晚半稀半干,早晚餐稀粥、炒饭或佐以包子、油条、烧饼等。到农忙季节及客人登门,上、下各增加一顿,俗称早、晚菜。 菜肴:郑集镇地近扬州,菜肴具维扬风味,或淡适宜,偏甜,考究色、香、味、型。城乡居民喜吃“上市鲜”,谚有“清明螺蛳午虾,九月重阳蟹爬爬,七月半子鸡中秋鸭,五月黄鳝冬天鳖。平时家常菜,荤素因家境而异,建国前后,一般以蔬菜居多,近年肉类和小产品逐渐成为家常菜肴。农村各家有菜园,瓜菜种类多,韭菜炒蛋、小蒜炖蛋、冬天的什锦菜(又为十香菜)等,颇具特色。藕夹子、八宝饭、狮子头、烩鱼羹、煮干丝为传统名菜,龙岗的溜鸡汤、铜城的樱桃肉,秦栏的卤鹅等、更是脍炙人口。冬天吃烩牛、羊肉取暖,已成习俗。 郑集人喜腌制家常小菜。春腌小蒜、蒜苗、蒜头,莴苣、鸭蛋;夏天的黄豆、蚕豆等制酱,兼以酱黄瓜、烧瓜等;小雪以后腌猪肉、牛肉、鸡、鸭、鹅、鱼等。 小吃:郑集镇小吃品种繁多、街头叫卖,早晚不脱。主要品种有:米食、汤圆、糯米蒸饭、水饺、油饺、油条、千层饼、酥饼、葱油饼、包子、馄饨、春卷、烧卖等。豆制品:素鸡、油炸干、豆腐脑用及糯米糖藕、烧山芋、粽子等。 宴客:亲朋小聚,菜肴一般5到8样,品尝上市鲜,称为家常便饭。招待远客,酒菜从半,并请人声望的人作陪。春节期间,互请春酒,联络友谊。近县城乡请客收礼之风盛行,寿诞、婚娶、生子、高考录取、参军、招工甚至上代冥寿也要请客。有请必送礼,礼品也日渐丰厚,成为一大负担。更有不少单位利用大款请客,成了“灾害”,致有“玩在苏杭、吃在郑集”之说。 旧时郑集请客筵席分三等,上等8大4小口碟带烧烤,俗称烤席。大多以第一碗主菜为名,如燕窝席、鱼翅席、蹄筋席。12碟包括4荤菜、4密饯、4水果;4小碗有象牙柱(蛇肉)、鸽蛋等;8大碗包括全鸡、全鸭、西米莲子等;烧烤、烤鸭、烤猪子或烤伢猪。中间上一两道点心。中等是鱼皮席或海参席,8碗8碟,其中有不少是传统名菜。下等是8大碗,荤素各半。建国前,官绅富商多备上等筵席待容。中下等筵席在民间较普通,花式品种有所不同。 § 娱乐 郑集镇打牌:包括纸牌、骨牌,玩法有:打分、争上游、看九张棍、赶猪撵羊、接龙、吹牛、五十开、打四十分、打八十分、放鹅等。 下棋:种类有象棋、军旗、围棋、儿童下的有跳棋、补兽棋、登山棋等。 猜谜: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人名、地名、文字等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取,以取乐。其种类有打灯谜、打诗猜字等。 豁拳:又称划拳猜拳。饮酒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两人同时出拳。伸出手指并喊数目,所喊数目刚好是两人伸指之和为胜,负者罚饮,不过所喊数字和正常数数有不同,如零至十喊为“宝一对、一定、两好、挑园、四喜、五魅手,大顺,七巧,八马,九连环,满堂”。 打铜板:每人用铜角一只,在墙上撞之落地,以远者打近者,打中为赢,还有滚钱堆、圈圈等其它打法。 斗鸡:以一脚着地,一脚环走是为鸡,两人架起“鸡”互相撞击为斗鸡。比赛可一人逐一斗多人,可几人为一方群斗。 跳绳:儿童游戏,有短绳和长绳之分,短绳可单人跳或双人跳,长绳则为集体跳。跳法有前甩、后甩、前交叉、后交叉、格、叉、蹦等。 跳房子:儿童游戏,在地上划一长方形,分十格,抛瓦片于第一格内,随即入,用脚拔瓦片到至第二格,以此类推,跳完十格,就可在十格中买一格为房子。其它人则不得跳入,先将十格买完者为胜。改绷绷:二人游戏,一方通过手指勾绷结成图案,另一方通过勾绷解对掉对方图案,同时结出别的新图案,真到一方所不掉时为输。 此外民间常有的游戏活动还有斗蟋蟀、踢毽子、斗草、荡秋千、摸瞎子、抱羊、过月亮、逮花、赛龙船、放风筝、抽地翁、抖斗翁、挤墙角、丢手帕、跳橡皮筋以及养花、养鸟、养狗、养鱼等。 § 文化名人 郑集镇张秋生,男,1961年6月28日出生于天长郑集。国家高级摄影师职称,文化部群众文化艺术最高奖“群星奖”获得者。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永久会员、 《中国影楼报》 社记者、天长市摄影协会秘书长、天长市红花轿婚纱影楼首席摄影师.1979年参加创建天长市郑集文化中心,从事摄影美术工作。同年赴南京光华摄影图片社进行摄影技术学习。1980年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体育文化生活的兴起,在农民蓝球比赛中双方争抢极力的瞬间按下了快门,作品 《金牛戏珠》 诞生在《人民日报》 上。在摄影创作道路上迈出新一步,从此对摄影兴趣更浓、更深,不停地耕耘创作。83年,作品《夜巡》在滁州市首届“再生杯”摄影大赛中获唯一的特等奖。84年,将准备结婚用的钱取回了一台日产“确善能”;85年3月去浙江美院学习深造,并参加人体摄影创作活动。5月份回来后作品《破烂王之歌》又获第二届“再生杯”摄影大赛一等奖。86年5月在天长文化局画廊、郑集文化中心分别举办《张秋生摄影作品展》。91年5月代表滁州地区参加“安徽省首届摄影理论研讨会”。作品 《葫芦·老人》 和 《农舍》 组照发表在97年6月10日《中国摄影报》上并详细介绍其人其作。98年4月7日,作品《农具》又一次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上;为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打开了大门。主要代表作《梦里水乡》,98年获文化部主办的中国第八届“群星奖”;99年在“安徽省文化系统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中是滁州地区唯一一幅入选的摄影作品;2001年,该作品又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爱我中华、照我大地”中国摄影大赛最佳作品奖。2004年9月参加中国摄影家创作团赴坝上采风,随后出版2005年《坝上金秋》、《黄山颂》两套挂历近万册。2004年11月作品《坝上金秋》又获“丽华杯”数码摄影大赛金奖……。从事摄影工作20多年来,在中国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摄影作品百余幅,并多次在中国省地市摄影大赛、展览中获得金、银、铜奖等。作品及名略被裁入《中国摄影家全集》、《世界华人文艺名人录》等。 省级以上主要获奖作品情况: 1997年7月作品《希望之光》获安徽省文化厅主办的97《杉杉杯》安徽省第二届艺术展优秀奖。 1998年10月作品《花鸟》入选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安徽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1998年12月作品《梦里水乡》入选安徽省文化厅主办的“安徽省社会文化系统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1999年1月作品《梦里水乡》获国家文化部主办的98中国第八届“群星奖”。 1999年8月作品《老家的外婆》获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主办的“海鸥杯”中国摄影大赛二等奖,并在《摄影与摄像》发表。 2000年3月作品《生机》获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金宝柯达杯“跨世纪瞬间”摄影作品大赛优秀奖。 2001年12月作品《梦里水乡》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爱我中华、照我大地”中国摄影大赛最佳作品奖,并出版专集。 2003年10月作品《春的印象》获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安徽省第14届摄影艺术展”优秀奖。 § 新农建设 郑集镇郑集镇集镇建设在镇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集镇规模得到不断拓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个适合人民居住、生活、工作、文化休闲的新型集镇已初步形成。 郑集镇高度重视集镇创建工作的开展,针对街区部分路段由于长年失修、坑洼不平、路况较差的实际,给广大居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郑集镇的整体对外招商引资形象。2008年郑集镇把街道向阳路、真武北路建设高标准水泥路拓宽改造工程作为今年为民办实事来抓。对于该项工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预算,计划建设道路总长度一千一百多米,按7米宽20公分厚度的标准进行施工,预计工程所需投入资金约100万元左右。郑集镇对工程建设所需资金采取“四个一点”即:集镇居民筹一点;财政供给人员捐一点;企业单位赞助一点;政府财政补贴一点的方式进行筹集。该项工程建设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到位,工程采取招投标方式选取有资值的企业已与日前正式开工建设,全部工程预计年底前完工,届时集镇将全面实现水泥道路全覆盖。 为确保2008年秋季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协调落实秋季油菜、小麦良种的补贴供应工作,郑集镇农技部门及早行动,采取积极措施,保质保量实施好小麦良种补贴工作,同时也有力地推动郑集镇小麦和油菜种植同步恢复增长态势。 秋种在即,受2008年午季成熟期推迟和收获期连续阴雨的影响及安徽省小麦部分种子田种子发芽率下降、备种数量减少、种源紧张、种价偏高等因素的制约,郑集镇供种计划按计税面积的八成进行供应。针对农户需求压力的加大和订购资金收缴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当地政府通过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逐村安排,力求保质保量保时完成该项工作,镇农技人员放弃节假日,坚守工作岗位,从快从好地做好订购资金的收缴和订购名单的登记管理工作。郑集镇已收缴订购资金30.4万元,计划种植小麦1.9万亩,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面完成,下步将实现向订购农户进行具体供种阶段。 § 湖北省郑集镇 郑集镇鸭产业、蔬菜产业、优质粮产业是郑集镇三大主导产业,今年以来,郑集镇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强镇富民的一号工程来抓,元至9月,共引进7家企业,协议引资9100万元,到位资金5250万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3个。 一、盘大基地做强龙头企业 乡镇要发展,龙头带动是关键,龙头要做强,基地建设是基础。针对自身优势,在做大龙头企业上,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鸭产业引进以楚台食品为龙头的鸭制品深加工企业。为扩大养殖规模,在引导鸭农规模化养殖的同时,组织30位养鸭大户到河南郑州考察规模养鸭。郑集镇先后建成了魏岗养殖小区、长湖养鸭小区、红星养殖小区、龙兴养殖小区等22个养鸭示范小区,每个小区循环养鸭均在5万只以上。二是吃透生猪产业政策兴建双龙农牧业有限公司。兴建万头猪场实行以奖代补资金的政策出台后,及时与有意投资猪场的襄樊客商取得联系,多次邀请其来考察,并为其提供多宗预留地或闲置土地供其选择。三是围绕优质粮产业引进一大批粮食深加工业。郑集镇现有12万亩优质稻基地,年产优质稻10万吨左右,丰富的粮食加工原料吸引了众多粮食加工企业到郑集投资办厂兴业。先后引进了绿秀集团、兴旺米业、天禾米业、楚贝粮油、金鑫粮油等粮食深加工企业。绿秀集团今年计划再投资600万元新建库房和添置新精米加工设备,使年仓储能力达到1.5万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此外,依托农产品优势及水资源优势,建立多处大型养殖基地。何骆村积极进行以发展畜牧业促农民增收新尝试,投资300余万元兴建4栋牛羊棚,两栋饲料仓库,羊舍20间,牛舍30间,从山西引进小尾寒羊及波尔山羊品种1000余头,引进夏罗来、西门牛品种200余头,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饲养模式和“三保”惠农措施,既减少了养殖户风险,又提高了经济效益,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普遍赞同。 二、盘强项目促进增资扩产 郑集镇紧依城区,经济比较活跃,商贸较为发达,过去闲置资产和发展的项目较多。借助这一优势,一方面盘存整活,利用原郑集钢丝厂闲置产房,转产成粮食企业,投资300万元正在安装机械设备。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盘活街道闲置地1700平方米投资150万元建郑集佳美超市,混凝土主体框架已完工;利用槐营学校闲置资产引进了省级龙头企业绿秀集团;在郝集小学征地50亩为安能热电公司提供原料场地;利用八庙村闲置资产为楚台公司建立了肉鸭养殖基地;正在利用魏岗学校和原种场中学闲置资产进行招商引资工作;另一方面,把现有项目做大。楚台食品公司是一家以鸭制品加工为主的台资企业,通过扩大基地,争取纳入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服务举措,该企业今年投资1100万元新上一套日宰咸鸭1.5万只的屠宰生产线,新建加工能力为60吨的熟食冷冻库和加工能力40万只的保鲜库,在10月底将全部完工。该项目建成投产使郑集镇发展成为鄂西北养鸭第一镇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盘动能人发展回归经济 郑集镇是全市人口最多的乡镇,外出打工创业成功的人士较多,成功人士回乡发展创业的欲望也较为强烈。把发展“回归经济”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举措来抓。王光志是郑集镇双龙村人,在襄樊市创业,经过多次磋商,王光志于3月13日选址在国道边成立了宜城市双龙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场房及饲料基地占地110亩,主要从事牲猪养殖和种猪繁养,注册资本200万元。已入栏种猪750头,预计今年出栏商品猪13000头,产值达到1500万元,实现利润150-220万元。二期投资正在配套新建一座大型生猪饲料加工厂、通厂道路等基础设施。还有郝玉昆、胡士彦等返乡创业能人为了扩大公司规模,均与外商合资合作注入资金扩大再生产。 四、盘深友谊开展以商招商 与客商交朋友,建立感情是一种无形资产,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绿秀集团是省级龙头企业,是省三大粮食加工企业之一,为引进这家公司,曾数十多次主动上门洽谈,即使在过年过节也不放弃,企业老总深受感动,多次交往也成为了知心朋友,正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公司的决策层,董事长田勇最终决定投资1800万元兴建绿秀粮油公司。 在与客商接触过程中建立了深厚友谊,坚定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及增强投资的信心,他们纷纷利用自身的资产资源开展招商活动。金鑫粮油公司经理龚新锐投资700万元新建了3个粮食仓库,改建了1个粮食仓库,日产能力100吨,年加工能力30000吨,生产“崎源”牌大米,拟在下半年与广州商人古金寿合资新上一条米糠油生产线;天禾米业公司经理郝玉昆已投资800余万元兴建粮食加工企业,打算在下半年与广东商人合资新上一条饴糖生产线。 § 江苏省郑集镇 郑集镇一、郑集镇位于徐州北15公里,地处铜山、丰县、沛县、安徽萧县两省四县交界处,毗邻微山湖,是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徐州都市圈规划的五个卫星城之一,交通发达,区位优越,京福西绕城高速公路、徐济高速公路、徐丰公路、徐沛公路、徐沛铁路、郑集运河穿境而过。镇区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4.9万人,境内有市、县属企事业单位40多家,已形成了以食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格局。 二、郑集镇所属的徐州外向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2003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按照核心园、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建设,总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3500亩,主要用于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种苗繁育中心等项目建设;示范区规划面积30000亩,主要用于种植绿色出口蔬菜,并形成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为入园出口蔬菜企业提供充足的货源。园区已形成年产初级农产品近3万吨,年加工出口蔬菜1.1万吨,干燥脱水菜1500吨,保鲜菜8000吨,冻干菜700吨的规模。 园区基础设施完备,水、电、路、通信、污水处理等已全部到位,实现了“五通一平”。园区组织机构健全,设有园区管委会,主任由丁维和县长担任,副主任由杨明同志担任,同时镇里派一名副镇长主抓园区的日常工作。 已有徐州高榕食品(香港独资)、徐州润嘉食品、徐州瑞杰食品(加拿大独资)、徐州龙海食品、广西桂柳家禽加工厂等10余家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其中投资3000万元的徐州高榕食品有限公司是铜山县出口蔬菜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已形成获江苏省认证的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10000亩;园区在建的企业3家,分别是投资3500万元的徐州华源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桓茂木材加工、投资1000万元的网架项目。 园区主要产品有:蒜粉(粒、丝)、洋葱粉、姜、和新鲜大蒜、洋葱、西兰花、甜豆、荷兰豆以及干燥脱水菜、冻干菜等共计6大系列40余个品种,主要销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