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针尾绿鸠 |
释义 | § 拼音 针尾绿鸠 zhēn wěi lǜ jiū § 概述 针尾绿鸠 针尾绿鸠属鸟纲、鸽形目、鸠鸽科。拉丁学名为Treron apicauda。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云南省的西部、南部以及四川省的西南部地区。 针尾绿鸠体长32~37厘米。头部和颈部为草绿色并沾有黄色,颈后部至背上部呈灰绿色。上体呈暗草绿色,并具有蠹状细斑,上体后部缀有黄色。两翅及大覆羽为黑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羽缘均为黄色。尾羽为暗灰色,中央尾羽沾有绿色。下体呈绿黄色,胸部为棕橙色。 针尾绿鸠通常栖息于低海拔地区的阔叶林中,喜结群活动。主要以榕树的果实和各种酱果为食。[1]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地区。[2] § 形态特征 针尾绿鸠 针尾绿鸠为中型鸟类,体长31一41厘米(尾长达十多厘米),体重180—257克。雄鸟的头部、颈部为淡黄草绿色,后颈和上背为橄榄绿色而沾灰色,形成一条带状。其余上体、翅膀上有二道明显的乳黄色斑。腰和尾上覆羽的颜色较淡,并缀有亮黄色。尾羽与其他绿鸠类的差异十分明显,为暗葡萄灰色或珠灰色,中央一对尾羽特别延长而尖,末端沾绿色,其余尾羽的基部为黑色,尖端具有窄的绿色羽缘。下体为淡绿黄色,胸部沾有粉红橙色。尾下覆羽为桂红色,两侧外具宽的淡棕白色羽缘。两胁和覆腿羽为暗绿色而杂以淡棕白色。雌鸟的羽色与雄鸟相似,但体色较暗,胸部没有橙色,尾羽较短,尾下覆羽为淡桂红色外,几乎全部为白色,仅有羽干处为灰黑色。虹膜的内圈为浅蓝色,外圈为红色。眼睛的周围为淡紫蓝色。嘴为蓝绿色。脚红色。 § 分布 针尾绿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广西、四川木里、云南贡山、潞西、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 § 习性 针尾绿鸠为留鸟,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常组成小群活动于高大的树上,多在树丛之间飞跃,或者站立在树枝上鸣叫,声音大多为富有变化的口哨声,富有音韵,十分悦耳动听。飞行快速而直。主要以榕树和其他植物的果实为食。 叫声:二重唱。一鸟发出轻柔的cuc-coo声,第二鸟接以较高音的huu,重复且越来越快。也发出低吟。 § 繁殖 繁殖期为5一8月。雄鸟和雌鸟在3一4月间即有相互追逐的行为。营巢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大多筑巢于开阔地或河岸边的乔木树上。巢呈平台状,由枯枝构成,较为简陋。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3] § 濒危等级 1.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生效年代: 1989 2.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3.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 亚种 针尾绿鸠指名亚种(学名:Treron apicauda apicauda)。分布于自印度至缅甸以及中国的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东南部。 针尾绿鸠滇南亚种(学名:Treron apicauda laotinus)。分布于中南半岛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老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