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赣粤边红军三年游击战
释义 中文名称: 赣粤边红军三年游击战

发生时间: 1934年秋~1937年秋

发生地点: 江西、广东两省交界处的大余、信丰、龙南地区

§ 事件介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红军第24师和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在掩护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中,遭到数十万国民党军的进攻和“围剿”,受到重大损失。1935年2~3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分散突围转入游击战争。中共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项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以及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赣南少共省委书记陈丕显率领突围余部,先后转移到赣粤边油山山区,同先期到达该地活动的赣粤边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乐天部会合,组成1400余人的红军游击队。4月,项英、陈毅在江西省大庾(今大余)县长岭召开会议,确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斗争方针。从这时起,国民党粤军第1军3个师和赣南警备团及保安团队共4万余人对红军和游击队进行大规模“清剿”,红军和游击队则分兵游击于大庾、南雄、信丰、全南、龙南、定南县境的油山、北山、南山和信(丰)(南)康赣(县)、上(犹)崇(义)等地区。至年底,袭击了南雄乌迳镇、大庾游仙墟、西华山矿警队和崇义高山松等地,不断打击国民党军、保安团、靖卫团,坚持了这些地区的斗争。同年冬,国民党军对游击区实行经济封锁,控制边区交通要道、渡口、集镇,设置伏击圈,并于1936年强迫民众随军进山“清剿”。红军和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靠群众的帮助,组织许多游击小组潜出山外,袭扰国民党军据点和目标,迫使国民党军出山。但部队也遭受很大损失,减少到不足200人,李乐天在信丰坳背村突围战斗中牺牲。7~8月,红军和游击队乘两广事变发生,国民党军他调之机,集中兵力向当地的保安团队出击,攻克大庾、信丰、南雄等县的许多城镇,使油山、北山、南山游击区连成一片,部队发展到500余人。9月,在国民党军1个师的进攻下,一部留在山里发动群众,开展争取保甲长等活动;大部挺进山外,寻机歼敌。西安事变后,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但却遭到国民党军更加残酷的“清剿”。为保存有生力量,部队“化整为零”,运用避实击虚、避强击弱等战术,转至外线游击,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赣粤边红军和游击队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于1937年9月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随后,在大庾县池江集中500余人(后发展到7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2营,奔赴抗日前线。

§ 事件意义

赣粤边红军是在南方8省15个地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主要力量之一。在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中,他们在项英、陈毅等同志的领导下,紧密依靠群众,艰苦奋战,战胜了敌人的连续"清剿"和种种诡计,克服重重艰难困苦,保存了革命力量和基本阵地,并在战略上箝制了大量敌军,配合了红军主力的行动,为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题关键词: 反"围剿"作战 游击战

分类: 民主革命战争

相关人物:陈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