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龛手鑑 |
释义 | § 简介 《龙龛手鑑》四卷,又称《龙龛手镜》。辽(公元997年)僧行均撰。部首按平上去入四声顺序排列,共242部,其中平声97部,上声60部,去声26部,入声59部。收录俗字较多。 § 内容 内容解释经论中之文字,属于经音义之一。取偏旁分部,各部首及各部之字,依四声判其前后顺序,详明各字之古今字形、反切、字义等,并注释其音义。书成于辽圣宗统和十五年(997),计收录二六四三○余字,注一六三一七○余字。本书未收入大藏经中,故知者不多。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重新影印,收于四部丛刊续编经部。除四卷本外,另有八卷本,收隋唐通用之俗字和异字,或谓此八卷本系在韩国完成。[经籍访古志卷二] 辽僧行均撰。行均字广济,俗姓于氏。晁公武《读书志》谓此书卷首僧智光《序》,题云“统和十五午丁酉七月一日”。沈括《梦溪笔谈》乃谓“熙宁中,有人自契丹得此书,入傅钦之家,蒲传正取以刻版。其《序》末旧云重熙二年五月序,蒲公削去之”云云。今按此本为影抄辽刻,卷首智光原《序》尚存。其纪年实作统和,不作重熙,与晁公武所说相合,知沈括误记。又《文献通考》载此书三卷,而此本实作四卷。智光原《序》亦称四卷,则《通考》所载,显然误四为三。殆皆隔越封疆,传闻纪载,故不免失实欤?其书凡部首之字以平、上、去、入为序,各部之字复用四声列之。後南宋李焘作《说文五音韵谱》,实用其例而小变之。每字之下必详列正、俗、今、古及或作诸体,则又行均因唐颜元孙《干禄字书》之例而小变之者也。所录凡二万六千四百三十馀字,注一十六万三干一百七十馀字,并注总一十八万九千六百一十馀字。於《说文》、《玉篇》之外多所搜辑。虽行均尊其本教,每引《中阿含经》、《贤愚经》中诸字以补六书所未备,然不专以释典为主。沈括谓其集佛书中字为《切韵》训诂,殊属不然。不知括何以云尔也。括又谓契丹书禁至严,传入别国者法皆死。故有辽一代之遗编,诸家著录者颇罕。此书虽颇参俗体,亦间有舛讹。然吉光片羽,幸而得存,固小学家所宜宝贵矣。---出《四库总目提要》 《龙龛手鉴》,原名《龙龛手镜》,四卷,是辽代一个幽州僧人行均编撰的,他编撰的目的是为了读当时俗写体的佛经,所以这本书收录了当时大量的手写体的俗体字和异体字,在宋人刊刻时,古代人讲究避讳,为避赵匡胤祖父赵竟之讳,所以把《龙龛手镜》改为《龙龛手鉴》,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龙龛手鉴》。书中一共收录26400多个字,它的部首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各部下收的字也是按四声排列,每个字之下都标有正体、俗体、古体、今字或者或体字,有简单的音义和注释。从现在的角度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它保留了古体字和异体字。比如说神仙的“仙”,在《龙龛手鉴》中列了三种俗体字,一个或体字,两个古文,就把当时“仙”字的俗体、或体、古文都列全了,这只有在《龙龛手鉴》里能够查到,其他一般的字典里面是没有的。 《龙龛手鉴》在编排上有它自己的特点,是依照写本所收录的俗体字、异体字的偏旁来归类,比如说,写本中有一些字:象“瓢”,这个字在当时的手写体中当然应该是瓜字,但也经常写成爪字,它既收入瓜部又收录爪部,从“瓜”部可以查到,从“爪“部也可以查到,查起来比较方便。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这是为了当时人查字的方便,在部首的分类中就显得很混乱。 台湾著名敦煌学家潘重规先生曾经说过,《龙龛手鉴》,对于敦煌学者专造之书也,使后之学者以敦煌写本以正手鉴,手鉴明,以手鉴以正敦煌写本,写本明。这个与敦煌写本刚好是一种互证关系,读这个书也理解敦煌写本了,读敦煌写本也理解为什么写《龙龛手鉴》这个书。把清代小学家的疑惑廓清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