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辽河》
释义

§ 发展历程

2008年4期《辽河》

《辽河》【Liaoriuer英文缩写:L·H】《辽河》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纯文学期刊,由营口市委宣传部主管,营口市文联主办。统一刊号:CN21-1053/1。打16开,80个页码。印刷精美。(1978年-2008年)

1978年10月15日《辽河》的前身《营口文艺》出版,八开4页码,有小说、散文、诗歌,连环画及绘画、摄影、鼓词、篆刻、歌曲等等。开设创作趣谈、名家简介、艺术欣赏等栏目。截至1979年4月《营口市文艺》共办了8期。《营口文艺》的诞生为《辽河》杂志的创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1979年1979年5月《营口文艺》正式改为《辽河》杂志,双月刊,16开本,有72页码。开设小说、杂文、散文、诗歌、戏剧、评论、音乐、美术、摄影等栏目。当年,以庆祝建国三十年为主题开展了征文评奖活动。有42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陆续在辽河上发表。1980年《辽河》增设《曲艺》栏目,发表了全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的评书《哪吒闹海》、陈杰的鼓词《洁白的花》、田向福的山东快书《种子迷》。1981年《辽河》开办了《创作漫谈》栏目,先后发表了赵博的《评书的结构》、雁翎的《淡谈诗的构思》等有关如何搞好文学创作的理论文章。1982年《辽河》开设了《闪烁在辽河上空的新星》、《文学之窗》、《沃土新苗》等栏目,专发青年作者的作品,有70名青年作者在《辽河》上发表处女作。1983年《辽河》首次开设了“小小说”专栏。同时,开设了“千字散文”、“微型散文”专栏。1984年《辽河》2期出版了小说专号,发表了11位作者的11篇小说,并请专家对作品做了点评。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辽河》杂志的栏目也发生了变化,打破了以前的老四段,开设了“改革之声”、“爱情小说”、“辽河诗群”“作家专访”、“诗人诗论”、“短歌集”、“辽河论坛”及“摄影”等栏目。这年《辽河》的封底出现了黑白广告宣传栏。这是《辽河》探索经营化运作的最初尝试。

1986年《辽河》第一期,首次出现《辽河》主编的名字:主编雁翎、副主编初学文;当年1月《辽河》举办了创刊五十期纪念会,近二百名作者参加会议。时仼市委书记王宝纯、市委副书记王充闾为《辽河》创刊五十期题词。

《辽河》副主编初学文退休,高作智任副主编。1987年《辽河》第1期刊发了《辽河》诗歌专号,集中刊发了96位诗歌作者的新作。

1988年《辽河》开辟了《青年小说》专号,刊发了19位青年作者的新作。《辽河》文学创作函授中心成立,并于11月开始,招收第一期学员。

《辽河》4、6期出版了报告文学专号,发表了营口市石油化工、复印机总厂等九个名企、名人事迹的报告文学。

1989年《辽河》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严肃文学,培养新人,发现新人的办刊宗旨,在全国书报整顿工作中,《辽河》做为辽宁省较好的六家市地级期刊,被保留下来。

1990年经全国书报刊整顿后,被保留下来的《辽河》,赢来了可喜的办刊局面。市委、市政府高度关心和重视,拨55000元专款,解决办刊经费问题。文联党组专题研究《辽河》人员编制问题,经内部调整,编辑部增编5人,召开相关会议确定办刊宗旨,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努力将《辽河》办成健康、清新、明朗、具有地方特色、受读者欢迎的刊物。

1991年1月召开了辽河1986-1990青年文学奖颁奖大会,王德林、郑德库、曲彦莉等17名作者获奖。

1993年《辽河》主编高作智。第一期开设了“北京作家专号”,发表了郑恩波、刘绍棠、方昉等8位北京作家的作品。本期《辽河》全部刊发同一地区作者的作品是前所未有的。同时《辽河》的封二、封三、封四刊发了北京作家们的照片。

1994年《辽河》第三期是辽河创刊100期。封二上发表了赵博、雁翎、高作智三位主编的彩色照片,并有显赫的大标题——“一百次绽放,十七年收获”热烈庆祝本刊出版一百期。7月份召开了《辽河》出刊百期庆祝大会。原省政协常委、原市政协主席王宝纯,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李凤云等领导送来贺词。著名作家陆文夫、邓友梅等也来营祝贺。

1995年9月19日至21日《辽河》杂志社在熊岳镇召开了转型期小说创作研讨会,法制文学研讨会,纪念五·二三座谈会等活动。

1996年《辽河》7月30日《辽河》第二届(1991-1995)青年文学奖颁奖大会。冯伟的小说《乡戏》、沙爽的诗歌《领袖》等30篇作品获小说、诗歌、散文奖。

1998年《辽河》杂志办刊质量不断的提升,连续三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文学期刊。

1999年《辽河》封面刊头,由著名书法家姜荣贵题写。

2001年《辽河》主编吴秀英,副主编黄大为。

2002年《辽河》主编白凤德,副主编黄大为。

《辽河》由原来的小16开本变为大16开本,使《辽河》更大气更亮丽。

这一年正是辽河创刊第150期,为纪念辽河第150期,辽河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邀请省作协主席刘兆林、北京的高洪波、《人民文学》杂志社写来了寄语;开设了《我与辽河》专栏。我市部分作家发表了感言,如孙春平的《我是“辽河”一滴水》、王宪杰的《辽河的滋润》、沙爽的《红楼的追忆》等。让人为感动的是《辽河》杂志的三位老主编也在《我与辽河》这个栏目中用心写下了他们对《辽河》 的深情厚意。第一任主编赵博(1979-1985)《祝辽河之花 艳》,第二任主编雁翎(1985-1992的《与时俱进越办越好》,第三任主编高作智(1992-2000)的《我与“辽河”》。 当年《辽河》开办了首页寄语,“快速阅读”栏目。

2003年《辽河》内文及栏目设置有了较大调整,开设了“小说地界”、“快速阅读”、“走近名家”、“新锐之作”、“散板如歌”、“文学倾吧”、“营川雅韵”、“文苑评说”等较有特色的栏目。

为巩固扩大《辽河》的作家群体,《辽河》建立并实施了签约作家制度,与近六十位省内外作者签约。

2004年10月,《辽河》举办了首届“日新杯”辽河文学创作奖活动,鲅鱼圈房地产有限公司孙日新总经理出资赞助该奖项。王宪杰、卢书宁等14名作者的作品获奖。

配合市委反腐倡廉活动,《辽河》开办了“激浊扬清”栏目,两年共发表杂文64篇,获奖作品8篇。

2005年《辽河》为宣传营口人、营口事,开办了“营口读本”栏目,先后发表了《老常印象》、《漫话谜镇山》、《历史从这里结晶》、《美丽的鲅鱼圈》等作品。

《辽河》头题栏目作了调整,将原来的“佳作推荐”改为“辽河有约”,本栏目邀请著名作家野莽为栏目主持人。本栏目以擂台赛形式出现,北京、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天津的知名作家纷纷登埸亮相。

8月在熊岳镇《辽河》杂志召开了“第二届日新杯辽河文学创作奖颁奖”大会,有冯伟、金文吉等十名作者十篇作品获奖。由鲅鱼圈房地产有限公司孙日新总经理赞助。

2006年《辽河》实现了历史性跨跃、《辽河》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终于结束了27年双月刊的历史,《辽河》开始了新的篇章。1月9日在格林大酒店召开了《辽河》杂志双改单庆祝广大会,有六十多名作家、企业家、记者、领导参加会议。

《辽河》办刊理念作了适当调整,即:以大文学为办刊理念,面对大众作者,打造平民喜爱的文学。倡导“好小说、好故事”,以“轻松、愉悦、动感、休闲”为主要特色,关注民生、民间、民学。

配合《辽河》双改单,《辽河》成功地创办了“辽河文学论坛” 网站。“辽河文学论坛”网站,现有注册会员16000多人。实现了纸质媒体与网络的联姻与融合,互动与双赢。《辽河》于当年8月在鲅鱼圈区举行了辽河网站开通仪式。同时,召开了第三届“日新杯”辽河文学奖颁奖大会,郑德库、冯正杰、翟营文等12名作者的12篇作品获奖。

2007年7月20日第四届日新杯辽河文学创作奖颁奖会,在市天辅兴酒店召开,李秀文、马小平、邢瑜等作者的10篇作品获奖。

与北京的忆石网成功合作,创办了“牵手忆石”栏目,全年共发表了120多篇作品。创办《艺苑掠影》栏目,共刊发21位艺术家的彩色专页,全面展现了我市艺术家的风采。

2008年8月1 日举办了“第五届‘日新杯’辽河文学创作奖”颁奖大会暨“乘长风”文学创作恳谈会。郑德库等9人分获小说、散文、诗歌奖;并授予鲅鱼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孙日新总经理为特别贡献奖。白凤德、许德彬、卢苏宁、冯伟、董琦被增补为营口市作协副主席,白凤德为市作协常务副主席。

§ 编辑队伍

编    委:王立光 许桂芬 董万军 薛涛 许德彬 李秀文

编:白凤德

责任编辑:沙爽  杨晓华  孙玉英 李亚贤

艺术设计:岚婷工作室

刊头题字:姜荣贵

法律顾问:赵丽

§ 刊物信息

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纯文学期刊。统一刊号:CN21-1053/1。打16开,80个页码。印刷精美。

主办单位:营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出版:辽河杂志社

国际刊号:ISSN 1003-2525

国内刊号:CN 21-1053/I

邮发代号:8-121

§ 发行范围

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代发)

定价:6元

§ 相关评论

《辽河三十年》

辽河杂志创刊三十周年作品典藏——《辽河三十年》 正式出版《辽河》30年(代序) 王立光

《辽河》已经走过了30年路程,她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脚步一路走来的。一本摘选《辽河》杂志30年来所刊发的部分作品文集——《辽河三十年》在《辽河》30年时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辽河》在而立之年奉献给大家的生日礼物。

我在想:一座城市,与一本文学期刊,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渊薮。就像大辽河,静静地穿过滨城汇入大海。一本不起眼的《辽河》,自1978至2008年,默默地陪伴着这座城市整整三十年。

我知道,这座城市不缺乏历史,无论是28万年前金牛山人的刀耕火种,还是百年前我国东北第一商埠的车水马龙,直到当下现代港城美不胜收。和她相比,30年只是一瞬。然而,30年对于《辽河》却也充满了跌宕起伏。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特拉菲尔斯的观点:都市(现代化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作为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的文学期刊,将占有它自己的一个重要位置,即“生态栖位”。在这个位置上,它的意义与作用,就是本雅明所说的显示出这座城市的“总体的语言”的一种,即它以“精神实体”的存在方式,显示出“语言的实体”的表达——城市的文化精神与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期刊,是它所在城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这其实是一种对心灵的感召,是一种对精神的路标。期刊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应该说是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区域特色的。从文化意义讲,如果提到某种文学期刊,就不能不使人想起她伴随的那座城市。《人民文学》使人想起北京;《小说月报》使人想起天津;《收获》使人想起上海……这些文学期刊像城市的标识一样,带着它所独有的城市语言与表情,以它特有的文化能量,吸引着一批批作家和读者,鼓涌起本雅明所说的“文化潮流”或“文化小溪”,把自己的文化信仰与精神,辐射开去。比起当下的城市电视广告,似乎它更有信心,更有公信力。特别是,在传媒、媒介如此发达的当下,在图片、影像这种更直观的语言诉求的背景下,文学期刊所载负的文化含量、审美意蕴、想象空间以及特有的艺术境界(文学性)、品格、性情和它所具有的容量、深度、广度——为这座城市所滋养所赋予的,便显得尤为重要。

30年来,《辽河》园丁以其对文学事业的挚爱与追求,历经艰辛开垦,勤奋耕耘,默默地守候着《辽河》这块文学园地,培植文学新秀,收获精品力作,为人民大众奉献精美的文化食粮,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沿。滋养和哺育她的这个地方这条辽河,所给予它的那种独有的精神文化资源。作为辽河文明的兴盛地以及关内外文化的交汇地,以及构筑文化气象的气度与能力,都体现在这样一本小小的《辽河》之中了。

因此,30年来,在《辽河》,它的意义、作用和影响,至少我看重的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本土文学的现代形态的确定,经过30多年的风风雨雨的经营,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二是在城市的现代化的构建过程中,它的鼓与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它在城市精神的培育、内蕴并推广出去,以自己的文化精神与品格濡养和涵盖四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辽河》杂志一路走过30个春秋的时候,我更多地看见了文学期刊生存的尴尬以及成长的挑战。

用“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来描述文学期刊在鼎盛时期的境况,似乎并不过分。而今天,城市文学期刊在困境和窘况中愈陷愈深同样也是不争的事实。有意思的是文学的“困境”竟是一个作品数量空前繁荣的“困境”。近几年营口作者以各种方式出版发表的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散文、诗歌等各类文学体裁的作品数量之多,几乎等于过去几十年的总和。但是,正如一些老作家所说,真正有分量的佳作力作太少。浅显、媚俗、浮华、枯燥的东西太多……文学期刊市场低迷、销量萎缩不能说与此一点关系没有。读者严重分流,象牙塔成了十字街,是在文学域内顽强坚守,还是向文学边缘自我拓展,各方面的运作都已经被尝试,也都被证明未必是最佳取向。作为文学的载体,文学期刊究竟应该如何走进何方?

辽河》尝试着做了回答:坚守文学,回归读者,走向市场。坚持这一宗旨,初步见到亮点。近几年,《辽河》作者群、读者群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辽河》发行量不断增加,自费订阅量成倍增长。《辽河》在顽强地成长。

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网络文学日趋热闹,读者的阅读取向日趋多元,文化产品超级丰富的今天,文学期刊的成长仍处于探索之中。但是,一个景况似乎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文学期刊,它所背负的重任,在作为精神产品这个问题上解决得还不够彻底,常常是头探在市场这边,脚却还陷在传统的窠臼里。《辽河》开始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只知道期期艾艾地一味抱怨读者、回避市场是无济于事的。面对市场,适应市场,曾经是文学期刊经营者很少谈论的话题,今天,大家已经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谈论和面对它,这应该说是关键性的进步。但文学期刊,无论以怎样的经营方式改变,以何种面貌出现,都不应该因此而质疑文学本身。

尝试走向市场是艰难的。《辽河》亦如是。读者的阅读欲望,是文学期刊发展无可回避地面临的经济基础,读者直接影响着刊物的兴衰存亡。发展市场经济是文学期刊鼎故革新的一个大好契机。

有人说:如今文学的热闹似乎只是圈子里的热闹,而文学的寂寞只有文学工作者自己知道。殊不知,文学总是寂寞之道,需要文学工作者毫不犹豫地推开身边的嘈杂和诱惑,耐得住清修和寂寞,必须坚持几十年,到头来也许从事的是一个终生看不到名利的事业。

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在什么样的高度上给自己的经历打上永恒的印记,而文学正是这种永恒印记的记录者。事实上,文学暗示的东西远比它可以充分传达的东西要多得多,文学本身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是帮助我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一个人在少年时曾经拥有过的文学情结,曾经阅读过的文学期刊,对其一生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格构建、生活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应该是非常尊重文学和文学家和文学期刊的,这种尊重绝对不是施舍。

新文学运动唤醒了整整一代人对旧的社会的认识,以鲁迅为主将的一大批作家的作品打开了旧中国“铁屋子”的门窗。这是文学功能最优秀的典范。在此,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文学家是一个社会的良知,承担着直面现实、维护信仰、创造理想、熔铸灵魂的重任。

对于文学,我们依然保持着沉实而永久的冀望和期待。应该承认,无论人的审美追求和社会背景怎样改变,文学的进步最终依赖的惟有自身的警醒和自觉,而文学期刊最终还是要用文本说话,要用作品来面对读者。

《辽河》在跃动、在聚集、在努力。2006年《辽河》实现了双月刊改为单月刊的历史性跨越,创办并拥有16000多作者网友的辽河文学论坛,纸质媒介与网络的联姻与融合,为今天《辽河》的生存与发展,拓展出一片殷实丰美的园地,结集成一座花团锦绣的百草园,为她所钟爱的读者的阅读与鉴赏,为她所倾心的作者的才华展示,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空间。《辽河》将与文学界诸多的朋友们一起,在文学火炬与号角引领下,继续开拓进取,永远不会停歇。

就在《辽河》双改单之时,我采纳有关同志的创意提出了“芳草工程”计划,原意实为《辽河》寻求定位。

芳草之芳,出自天然,出于本性。绝非稻田里的杂草,没有香味为害稼禾;也非广场路旁草坪中的小草,根基太浅不经霜寒。它是广袤草原上的百草,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得天纵之,常怀阳光雨露滋养;得地利之,屡经寒暑风霜摧枯。然而它虽绝无“有朝一日”变灵芝之妄想,却常存“绝处逢生”之壮志。年年有新绿,岁岁展新姿。《辽河》即是芳草之原。活泼,决不媚俗;真实,绝非克隆;朴实,常存高贵。

《辽河三十年》是《辽河》创刊30年成果的展示性验证,同样也是《辽河》继续下一轮辉煌的起始点。《辽河三十年》以《辽河》办刊三十年来所刊发的各类文学作品为依托,截选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汇集而成。全书由序、小说、小小说、散文、诗歌、《辽河》三十年大事记等六个部分组成。遴选的文学作品分别截取不同历史时期,以近十年的文学作品为重点选项,考虑到《辽河》文学网站的创办,使《辽河》杂志进入全新的网络时代等因素,对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的摘选有所侧重,对《辽河》杂志刊发的网络文学作品的摘选有所增加。为此,文集还增设了小小说专辑。这次遴选作品的审美标准性取向,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线,兼顾其他文学样式艺术样式的作品。根据时代社会人们的阅读需求,遴选的文学作品力求短而精、好而特。较长篇幅的作品、连载类的作品,考虑容量因素均未编入。

《辽河》杂志在其行走的路途中,不觉中平添了三十华美的年轮。尽管时间可以把它裁定为一截,定格于历史的某个书架,仅供后来人去翻阅与品味,还会留有幽香于案头。《辽河》要以其三十年的厚重与成熟,敢于去担当三十而立所托付于她的重托与责任,凭赤诚之心,施拼搏之力,去继写新的华章。

作为《辽河》人:编者、作者与读者,想引用聂鲁达的一句话献给《辽河》

——我爱过你,歌唱过你。所以,你得继续绚丽地如花开放。

2004

§ 栏目设置

《辽河》杂志主要开设以下栏目:“辽河有约”、“大声小说”、“轻松阅读”、“长篇连载”、“作品点评”、“散人散文”、“牵手忆石”、“诗路花语”、“民间故事”等。倡导“好小说”,好故事”,以“轻松、愉悦、动感、休闲”为主要特色。是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纯文学休闲期刊。

§ 通讯地址

地址:营口市辽河大街西三号辽河杂志社

邮编:115000参考资料

http://cn.qikan.com/JournalSearch.aspx?f=1&k=%u8FBD%u6CB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