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路面管理系统 |
释义 | § 正文 20世纪40~50年代,路面管理主要依靠目测结果,制定养护和大修的形式、范围,根据路面损坏的严重程度,提出方案和程序。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了路面平整度仪测量行车的质量、弯沉仪测量路面结构的强弱、摩阻仪测量路面的滑溜程度以后,便可能做到有目标地收集各项资料,再配合观测的结果决定路面养护和大修的对策。到70年代不少道路养护管理部门开始认识到不能单纯凭目测结果进行养护道路,必须利用新的测量手段,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过电子计算机存储和处理,按照程序指令自动编制各种科学的、合理的可行方案,以供决策之用。 基本原理 其设想是在路面使用过程中,预测路面损坏到不堪收拾前,有足够的时间,采用费用不多而有效的养护措施,以延长路面的服务寿命。故提倡以预防性维修为主;除非必要,不鼓励作很费钱的重大改建性施工。否则,如任其恶化,治理时所需要的费用将日益增多,直到非大修不可的地步时,将数倍于及时养护的费用。 工作内容 ①路面情报资料;②资料库,为路面养护所需要的统计表报,程序处理和分析,提供所需的资料;③综合评价系统,以现有路况、服务能力(包括环境因素)和统一的有目标的标准作为依据,作出应有的评价;④预测系统,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根据过去的记录,从当时起每隔2~3年,估算并预测路况的可能变化;⑤以评价分数为依据,定出需要修理的路段和所采用的方案;⑥规划方案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判断,校核系统上的误差,使之具有实践性。 工作程序 ①在所辖区内收集所有路况的情报资料;②对所有路况进行定期评分;③绘制路面状况评分与时间曲线;④制定各种适当的养护和大修方案;⑤对各种养护方案作出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在各方案的评分与时间曲线上,选出最适当的实施时期。 路面管理系统分析根据决策者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即:全网性、方案性和实施性。全网性分析是为了上层领导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某个专项或设计的目的,内容具有平均的宏观的性质,所以只能是概估性的和前景性的或政策性的;方案性分析是适应技术干部的需要,如估计路面损坏的原因,确定可能解决的方案,评价各种方案的效益,求得路面寿命周期预算以及最后设计和选择所希望得到的答案;实施性的分析是适应管理者的需要,内容包括各方案在养护期内所需的人工、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估算,分析资料可用于编写发包规范、安排人员、采购材料和安排设备等。 目前有不少国家如美、英、加等国,采用路面管理系统(PMS)管理养护路面,产生了良好的效益,达到了提高路面质量和降低养护费用的目的,引起了各国的重视。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