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许衡
释义

§ 个人简介

许衡许衡,字仲平﹐学者称鲁斋先生﹐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生于金朝﹐幼受章句之学。蒙古灭金后﹐应试中选﹐占籍为儒。许衡34岁时﹐始得程颐的《伊川易传》﹑朱熹的《四书集注》﹐倾心研读﹐视为“进德之基”﹐由此崇信程朱理学。1254年后﹐许衡在忽必烈朝中任京兆提学﹑太子太保﹑国子祭酒﹐并与刘秉忠﹑张文谦等定朝仪﹑立制度。因阿合马擅权﹐弹劾未成﹐遂辞职。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复任许衡为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修授时历。在兼管太学间﹐着《中庸直解》﹑《大学直解》等书以为课本﹐并聘医﹑算等师﹐以教授汉蒙弟子﹐在北方传播理学和医算等六艺。在蒙元刚入主中原时﹐许衡提倡儒学﹐行“汉法”﹐间接地保护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死后谥文正﹐封魏国公。

§ 生平简述

许衡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鉴于当时干戈扰攘,民生凋敝的势态,一再向元世祖建议要重视农桑,广兴学校,以"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他说:"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从而可知,许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至于获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实行"汉法"。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许衡还与刘秉忠、张文谦等一起定官制、立朝仪,对元初政局稳定、经济生产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许衡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

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涌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许衡精通天文、历算。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协时正日",故须摒弃沿用已久舛误甚多的金代(大明历)而创制新历。于是,遂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经过全们的积极努力,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

在此期间,许衡以年届七旬的高龄,辛劳擘划,艰苦备尝。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天文仪器,在全国各地修建27所观测台,进行实地观测。制订了《授时历》。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积年法,并推算出了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结论,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数字只差26秒,比欧洲著名的《格列高利历》还要早三百年。《授时历》使用的时间,前后达363年(公元1281年~164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学者宋濂赞扬许衡等的功绩说:"至元十三年,世祖诏前中书左承许衡、太子赞善王恂、都水少监郭守敬改订新历,……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盖未有出于此者也。"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评价。许衡对程朱理学的造诣也是很深的,对程朱理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提出了"命""义"之说。许衡精研程朱理学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论。"他说:"言为学者,治生最为要务。"许衡是元代儒学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人。元代有人赞扬他说,"继往圣,开来学,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则称为之"朱之后一人"。

其著述有《许文正公遗书》八册十二卷传世;《元史》有传,述其生平历程,《宋元学案》有《鲁斋学案》,记其理学思想。

§ “义不摘梨”的道德典范

许衡在元朝时,有一个叫许衡的人,盛夏行路时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曰:“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

这个故事并非杜撰的,《元史》有载,许衡号鲁斋,生于金末元初的乱世,他的祖籍在怀州河内李封村(今属焦作市中站区)。公元1208年,许衡的父母为避战乱,迁居新郑城西阳缓里(今辛店镇许岗村),次年9月29日,许衡降生于此。公元1232年,蒙古兵的铁蹄踏进新郑,24岁的许衡跟随众人逃难,途中便发生了这个故事。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为许衡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了:许衡的做法迂腐吗?非也!有道是“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身为难民,许衡仍然能够做到“义不摘梨”,这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这种境界,绝非常人所能为。

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许衡还有让我惊叹的事。原新郑市党史办公室主任郑中智介绍说,《元史》记载许衡“幼有异质”,天资聪明,年少时就有过人之处。7岁时,许衡入学读书,他白天攻读,夜里思考,有时候所提的问题让老师也感到惊奇,甚至不能回答。对于知晓的道理,许衡则严格地身体力行,深受人们敬重。

§ 推动历史发展的“元朝一人”

许衡提起郭守敬,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闻名中外的《授时历》。其实人们不应该遗忘的是,《授时历》并非是郭守敬一个人的“发明”和“专利”,它凝聚了包括许衡在内的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许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元史》记载:公元1276年,忽必烈命王恂、郭守敬等人修定历法,王恂奏云:“今之历家,徒知历术,罕明历理,宜得耆儒如许衡者商订。”忽必烈准奏,“命(许衡)领改历事”,许衡于是参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这部历法。所以,制定《授时历》,许衡也是功不可没的。

《授时历》完成后不久,许衡由于思虑过度,身心交瘁,于公元1281年3月2日在祖籍病故,终年73岁。许衡作古后,四方学者闻讯相聚哀哭,更有不远千里奔赴墓前致吊者。许衡的品德言行大为人们推崇,被后人誉为“元朝一人”。为何称许衡为“元朝一人”呢?赵宪立和郑中智先生认为,这是指许衡是元朝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为推动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毋庸置疑,许衡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今,许衡的祖籍焦作敏锐地认识到了许衡的名人价值,开始大打“许衡牌”: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是许衡的祖籍和卒葬地,中站区投入130万元,对许衡墓园进行了全面整修,整修后的许衡墓园占地达1万平方米,吸引了许多人前去拜谒。去年,焦作有关部门还组织召开了“中国首届许衡学术研讨会”,邀请许多知名专家学者云集一堂,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而作为许衡的故里,在如何发掘许衡的历史文化价值方面,我们却似乎有些裹足不前,难以和人家并驾齐驱。

§ 学术成就

许衡(一)哲学方面

许衡在哲学上﹐称世界本原是“独立”的“道”。认为“道”生“太极”﹐“太极”函“一气”﹔“气”具阴阳﹐由此化生天地万物﹐而其中又以人为灵贵。他又称太极是理﹑天理﹐说“有是理而后有是物”﹐“无理则无形”﹐认为形而上之理是世界根源。在论到天地万物时﹐认为“万物皆本于阴阳﹐要去一件去不得”。万物皆有刚柔﹑动静﹑内外诸矛盾。每一矛盾双方都相济相胜﹐“天下事﹐常是两件相胜负﹐从古至今如此”。但他认为﹐矛盾发展最终“以静为主”﹐止于无对﹑静止的状态﹐又表现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倾向。

(二)心性方面

在心性问题上﹐许衡认为人禀赋天理即天命之性。人性本善﹐是本然之性。但人禀气有清浊之不同﹐故又有气质之性。通过静时“存养”﹑动时“省察”的修养方法﹐能使“气服于理”﹐复见天理。他还提出心与天同的天人合一论﹐强调“反身而诚”﹑“尊德性”等自省自思的认识和修养方法﹐认为这样就可以尽心﹐知性﹐知天。 许衡哲学虽本于程朱﹐但不重玄奥“隐僻”之理﹐而强调道德践履。他说﹐“道”在日用行事中﹐不是高远难行之事﹐并提出“盐米细事”也应当讲究。这在客观上有一定积极意义。

§ 墓地遗址

焦作许衡墓许衡墓位于李封村南3公里偏东的许氏墓群中。墓座北朝南,墓冢高9米,冢前有石碑,碑上刻有"元儒许文正公之墓"8个字。再前面,有分列在两旁的执笏翁仲两对。翁仲南边,有青灰砖释奠堂3间,释奠堂里放有石案。释奠堂向南,有高大的碑楼两座,里边都有龟负蟠龙头的石碑,前为乾隆御祭碑,后为欧阳元撰文的神道碑。神道碑两旁有人、马、羊、狮子、老虎石刻六对,石刻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墓地松柏茂密。"文化大革命"期间,许衡墓被破坏,只剩下墓室还埋在地下。许衡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一生任过京兆提学、太子太保、国子祭酒、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等官职。

§ 参考资料

【1】:http://www.hr9999.com/HN/JZ/LSRW/20080627/33704.html

【2】: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3/7081102.html

【3】:雅虎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590000157730.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