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边款
释义

§ 简介

边款

边款,亦称款识、印款,是指镌刻在印章四周或顶上的文字、图案,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在篆刻领域,所有刻在印章上部的文字、图案,统称为边款。

边款艺术是整个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边款艺术的发展与石质印材的发现、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隋唐宋元时期,官印边款之所以文字简短,可能所用质地坚硬的金、玉等印材有关,与当时印章仍以实有关。而随着印章至明清时已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艺术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可以这样认为:边款艺术几乎是与流派印章的兴起步的。明代的文彭、何震在这一领域内是杰出的拓贵了邓石如、丁敬之后,历代篆刻家在边款创作中以用刀风格及种类的变化而各显神通。这一时期的边款风书水准之高,堪称空前,并因此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荣局面,成了边款艺术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一页。

边款在形式上有阳款与阴款之分,在用刀上有单刀、冲刀、切刀及冲切兼用之别,在书体上融真草隶篆、一体,在风格上雄强与婉约并存,在内容上则由作者单刻印的年月和署名,发展为或有感而发,或叙事抒情,考辨,涉及面极其广泛。这样,边款就成了一门集书法章法、绘画及文学、史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 历史发展

边款

印章的边款,始于何时,目前尚未见到确切的资料。

能看到最早的印章边款,是隋代的官印广纳府印“背后凿有”开 皇十六年十月一日造 的楷书文字,因为是阴刻,把它视作边款。到了宋代,所有的 官印背部都凿有年款。 真正意义上的印章边款,应 该是在文人士大夫参与印章的刻 制和叶腊石作为石章的主要材料 被广泛地应用以后。时间约在明代中叶。

从刻款的技法上分,边款可分为“双刀款”和“单刀款”两类。

双刀款的刻法是,先在印石 侧写好墨稿,用刀先刻去点画的 两侧,刻法均用冲刀,然后再刻 空中间部分。由于每一笔画几乎 都要反复凑刀,故称为双刀款。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印侧面积不 大,有些细小的点画一刀亦可刻 就,有的只需要再重复一刀,所 以,双刀款并非每一点画都需反 复凑刀。但隶书款一般都是用双 刀刻,其原因一是隶书线条相对 较厚实,单刀很难达意;二是要 刻出隶书的“蚕头燕尾”的笔意来。仅凭单刀是不能完成的。如清人黄易的隶书款就是双刀刻出的。早期的石印边款,大都是双刀款,如明人文彭、 清人高凤翰、邓石如的刻款都是双刀款。 单刀款是印章中最常见的一 种刻法,一般都用切刀法刻,刻 时不需在印侧落墨,直接在石上 刻,一笔一刀,不用复刀。

单刀款有两种刻法,早期的单刀款是“握刀不动,以石就锋,故成一字,其石必旋转数次”。如明代的何震、清代的丁敬的刻款法。近代印人刻单刀款亦是用切刀法,所不同者是石动刀 不动,刻时充分利用腕的转动, 使刀从各种不同角度入石,刻出 的点画各具形态且极具金石味。 如清代的陈豫钟,近代的吴昌硕等人的刻款。 清代的赵之谦可称得上是一位刻款的高手,他不仅首次将魏碑书体引入边款,且首次 尝试用阳文刻款。这种刻款法,源于古代器皿铭文,古代器 皿中,常有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字刻在器皿的不同位置,一种是阴刻凹 入的文字,一种是阳刻凸出的文字。据《通雅》载:“款是阴字凹入 者,识是阴文挺出者。”又《博古录》载:“款在外,识在内。”可见, 阳刻边款即古代器皿中“识”的刻法。同时,赵之谦还将汉画像的图 案刻到了边款中,开了图 案画入款的先河,对近代印人影响极大,吴昌硕、邓散木均有此类边款。

边款的文字,一般都是楷书, 因大多数印人同时又是书家,故各体书都有入款,其中佼佼者如吴昌 硕的篆书款,胡蠼的楷书款,王福庵的隶书款,赵时桐的魏碑款, 来楚生的行草书款等等。 此外,边款的内容也是十分讲究的,印侧的面积不大,可供印人 们刻款的空间有限,要想将内容组 织好,做到既言简意赅,又能抒情 达意,就需要印人们具备一定的印 外功。由此可见,篆刻艺术是一门 内涵丰富的综合艺术。 [1]

§ 意义

边款

边款是印章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而言,重视印面塑造,忽视边款构成是一种通病。当代某些名家也有这样的毛病,印面费尽心机,边款却草草了事,单调无比,使得当代篆刻有片面发展的趋势,从立体性走向平面性。比如说,欣赏吴昌硕《缶庐》印,从其边款和顶款可对这一名号的时间、来历和含义有综合的了解。反观当代的篆刻创作,印面内容牵强,用两个毫不相关的文字来组成,以追求章法疏密形式的印面效果,或者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内容,诸如“狼来了”或“呼机1234567”,以类似的内容入印,虽说和时代相关,但无疑不具任何文化内涵,这样的内容,边款能刻些什么?因此对边款必须加以强调,从而使印章艺术性更进一步丰满和完善。

概而言之,印章边款主要有下列意义:

1.边款中真、草、篆、隶、简和碑等书体无所不有。蒋仁善颜体边款;邓石如有隶书和行书边款,而邓石如在同一面用隶、篆和草3种书体作款,更令人叹为观止;吴熙载作为邓的再传弟子,也有隶书和行书边款,清新流利,一任自然;赵之谦首次用魏书刻边款;吴昌硕的隶书边款、楷书边款古朴苍劲;黄士陵的楷书和隶书边款朴茂沉雄;来楚生边款四体皆备,即有篆书、简书、甲骨文和章草,精彩纷呈;当代韩天衡边款颇有特色,从其篆书边款和楷书边款可略见一斑。

2.篆刻大家边款刀法各有特色。徐三庚单刀、赵之谦双刀、吴昌硕钝刀和黄士陵推刀,都独具匠心。

3.边款负载了篆刻艺术极大的文化功能。边款中或记载一首诗,或注明印章内容的来源出处,或记载创作者的美学观点和创作体会等,成为研究作者风格发展变化和美学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如赵之谦的边款是经常叙述自身思想的小天地(见图),“古印有笔犹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道出了篆刻的美学真谛。

4.边款扩大了篆刻艺术的表现空间。赵之谦、吴昌硕等将边款发展成为诗书画的崭新天地。赵之谦以汉画像入边款,吴昌硕在《虚素》印边款刻一达摩像,使全印的含义立即突现出来。

一位前辈书家说过,不精小楷不能称为书家,而对篆刻而言,如果只有印面构成,不善于边款,则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篆刻大家。边款是印面构成的有机体,是对印面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两者交相辉映,才能相得益彰。 [2]

§ 刻法

先将印章要刻的一面用墨涂一遍,这样能看清用刀的效果。如刻一面边款,应当是刻在印面的右边,盖印时其款就在左边,这样只要根据边款方向也可以避免印章位置盖颠倒。

具体的刻法是:用刀角切刻下去,“点”以刀上锋侧势切刻,“横”以刀锋,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时略重,“竖”下刀时略重,“转折”一般单刀刻,转折处分两刀完成,有时看起来像一刀。懂得单刀楷书边款刀法后,多临多练即可掌握。至于行草印款可取法邓石如、吴让之,魏碑可取法赵之,篆书可取法吴昌硕诸家。

印款的创作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字可记事、记兴、记时,也可发表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 拓法

工具需有棕帚、拓包、砚台、墨、羊毫笔、清水、拷贝纸、连史纸等。

先将印款面擦干净,然后用毛笔醺水涂石面使其微湿,水中也可以加少许浆糊。然后将连史纸(或薄而匀的宣纸)蒙在石上,正面朝上,这样纸贴石面部分全湿。然后将拷贝纸覆盖在连史纸上,用棕帚在拷贝纸上刷,开始要轻一些,不能因湿而把纸穿透。换纸仅覆在上面按擦,使连史纸完全陷进边款字口内,锋芒清楚,然后用拓包上墨。其墨必须是新磨的墨或新鲜的墨汁,不能用宿墨。拓包要少蘸墨,使其受墨平匀,可先在纸上试一试(墨不可太浓),然后在纸上快速地拍打(不能平拖),墨色逐步加深。墨色浓厚发光的称“鸟金拓”,淡墨浅浅地匀拓的,称作“蝉翼拓”,但都以字口清晰为要点。拓好后等墨干即可将连史纸揭下,拓款就完成了。 [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8 22: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