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树理
释义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1906年9月24日

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 个人概述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作家。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是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

§ 职业生涯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致力于革命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工作,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 、 《李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耕笔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 、

赵树理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等,都令人爱不释手。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村,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找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在这里,窑洞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客体,而是寄寓了传统的民俗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三里湾》还描写两个旧式大家庭的劳动分工、经济分配、生活管理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揭示了家长权威和旧伦理观念对旧式家庭的影响。《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民俗的描写,更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吃烙饼”的民俗特点是,村里发生了纠纷,由双方当事人请村落的头人、族长或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在吃烙饼的过程中评理,地点设在村子的庙堂里。等评理人作出裁决后,输了的一方要承担责任并付

赵树理给吃烙饼的费用。小说中写农民张铁锁与村长李如珍的侄儿发生纠纷,村长武断地评张铁锁输理,霸占了张铁锁的土地,并让他付出吃烙饼的费用。张铁锁回家后气愤之下说了几句过头话,被村长的人听到,就把他们夫妇锒铛入狱,最后赔了土地与房产,才了结此难。作品深刻揭露了集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封建势力代理人,依靠军阀统治者支持,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压迫。

二、恋爱婚姻习俗。赵树理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买卖婚姻带来的恶果。《登记》里的小飞蛾本来已有个相好的叫保安,可是父母却把她嫁给了张木匠。她虽然极不情愿,可还得按照传统婚俗顶着红头盖,吹吹打打被抬到婆家,任青年小伙子闹新房,照惯例在大年初一由两个妇女搀着到各家磕头、拜年,带丈夫“回娘家”。后来因和保安交换了爱情信物,而被张木匠毒打,婆婆和邻里也认为她“名声不正”。小飞蛾的婚姻悲剧,也是由封建礼教造成的。《邪不压正》则表现了妇女对以势压人的不合理婚姻的反抗,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时代的变迁《登记》中的“罗汉钱”,是小飞蛾和艾艾母女两代人都曾用过的爱情信物,也是晋东南特有的习俗,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 书法

赵树理的书法有毛笔小楷、中楷、魏体、隶书、行书、硬笔字等多种墨迹,虽然为数不多,但从中可以看出其书法功力深厚和一丝不苟、质朴平易的艺术风格。书法和小说创作在赵树理的一生中得到和谐统一,据其子赵二湖回忆:赵树理用的毛笔多是普通毛笔,用墨汁写在毛边纸或窗户纸、元书纸上,力图快捷便当。只有为人题字才用宣纸,以锅碗瓢盆作砚,但字写得十分认真,自己不满意的字绝不给人。他认为字和所有艺术一样,既要有功

赵树理底,也要有灵感。有时写一上午,终不满意,写一张揉一张。有时突然神色大异,嘴里念叨着“字来了,字来了”,笔走龙蛇,字字珠玑。字就像河里飘忽不定的鱼,可遇而不可求,贵在品高而不留痕迹。就像他的为人与文章,看了舒服流畅。字写得像字,不用费力去猜。字有功底,没“书法气”。

赵树理生活简朴,平常练字一概用废纸。家中的旧报、废稿纸、手纸、只要能写字的地方,都会被他写满字。他开玩笑说:赵家的人丢了好找,脱下裤子,黑屁股的便是。他的字很好求,有时还要自己贴上纸墨。每年春节,机关、邻居、附近店铺的对联都由他一人书写。

赵树理的书法大体分三个时期:青年时期、建国前后、文革时期。赵树理早期手迹《同学录》写于1927年,时年21岁。他在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参与领导驱逐反动腐败校长姚用中后,编写了《同学录》,亲自写石印版。封面“同学录”隶书,“整顿校务纪念品”及内部名录小楷书写。封二“校务公开,教务公开,财政公开”“领导民众运动,统一青年组织”“牺牲是家常便饭,流血为无上光荣”等题句为驱姚学运提出的口号,不仅显示了赵树理书法的功力,也表现了革命青年学子朝气蓬勃、不拘一格、才华横溢的创造力。《同学录》“由联络而团结,而共同奋斗”,是学子实现最后目的纪念品,也成为赵树理青年时代发表书法的园地。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充满革命精神、团结有血性的青年共同献身进步事业的志向,灵气激情,跃然纸上,成为省立第四师范“一世的金鉴”。

抗战期间,赵树理在沁水任抗日区长,并创办报纸,写了许多宣传抗日的板话、小戏,发表在《人民报》副刊

赵树理《大家干》81期上的一篇板话诗《不当亡国奴》,标题和文字均为赵树理用毛笔魏楷缮写,书法已达到很高水平,用笔老练稳健,线条劲挺有力。

1949年7月赵树理被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任《小说月刊》《文艺报》编委,工作繁忙。1950年5月1日他应邀参加太庙改建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开放仪式并题诗:“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不相同;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毛笔行书,笔墨流畅,风神潇洒,与解放前为报纸缮写的板话诗魏楷不同,书法风格大变,愉快的心情在笔下涌动,章法疏朗,行笔洒脱。

经过十余年的历练,1963年11月,赵树理为河北省永年县西调剧团全体同志题词:“从革命实践中脱胎换骨,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书法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汲收融汇了颜体字的风骨,大气磅礴,行笔如有神助。行书已形成明显的个人风格,是其书法的巅峰之作。

1964年5月,赵树理为陵川第一山林场题词:“栉风沐雨种油松,日计无多岁计丰。莫道眼前犹似昨,重游过客识英雄。”可以看成是上述题诗的姊妹篇,风格相近,灵气毕现。

中央电视台1频道热播了17集电视连续剧《赵树理》,片头三个字就出自赵树理的手笔,选自上述1964年5月赵树理题赠陵川第一山林场的题诗落款,雅俗共赏,受到书界好评,没有“书法气”,而独具深厚的功力和平易近人的“书卷气”。和赵树理的小说艺术风格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赵树理1933年在太原写过一篇以《金字》为题的短篇小说,因为原稿遗失,1957年9月28日凭回忆重写,刊《收获》,收入《赵树理文集》第二卷。从中可以看到作者青年时代任乡村集镇小学教师时,写神庙对联、为村里红白大事写请帖、谢帖、卖契,替一般住户写春联,俨然像全村镇的义务秘书。镇长为了巴结上司,有次“拉差”约他写帐子,为区长送礼。他用泥金在缎子上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以讽刺“逼命区长”的故事。令人深思牎。

现在反映农村题材的好的文艺作品较少。有的书法追求丑、怪、奇,难以识别。群众称之为“丑术”,称流行书法为“丑书”。有的书家故意追求“书法气”,远离优秀传统。“道法自然”,与人民的审美爱好相去甚远。毛泽东同志倡导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提高是在群众基础上的提高。”我们要从赵树理小说和书法作品中,汲取经验,努力创作革命的大众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艺,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艺术之林。

§ 荣誉

赵树理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赵树理(1906—1970),人民艺术家,小说家。山西沁水人,出生于贫农家庭,亲身受过地主的压迫剥削,从小

赵树理喜爱民间艺术。1925年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学习,1926年因参与学潮被开除,次年被捕入狱。出狱后当农村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农村。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抗战开始,他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区长、《黄河日报》副刊编辑、《中国人》副刊编辑等职。40年代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的创作和发表,奠定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49年全国解放后,致力于大众文艺的研究工作,主编《说说唱唱》和《曲艺》。他出席过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第二次文代会,第八次党代会,担任过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1955年发表了优秀长篇小说《三里湾》,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深刻的反映农业合作化的作品,其他如《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灵泉洞》等,都是有影响的作品。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新颖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描写的人物是地道的中国农民,所写的事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和特色,语言是真正的群众语言,并富于幽默感。赵树理为人民大众的创作道路,已在我国现代、当代文学领域内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形成了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其主要成员有马峰、西戎、孙谦、束为、胡正。赵树理的很多作品被译成英、法、俄等文学,成为世界文库的宝贵财产。1970年赵树理被“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年仅64岁。

§ 评价

赵树理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艺的传统、促进革命文艺的大众化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贡献。

赵树理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李雪健说:“赵树理已被当代人忘却了,我理解的赵树理是幽默善良、机智朴实、爱憎分明的人,他与别的作家不同——他是文人,又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不是下乡体验生活,而是长年住在乡下,对农村有深深的眷恋;他不是为了寻找题材而去生活,而是从日常生活感受中提出问题,所以他的小说质朴得可爱,他的故事风趣得可笑。他还深谙民间音乐和戏剧,吹拉弹唱无所不能,这就逼着我也得拜师学艺。”拍摄中,李雪健戏里戏外没有一点明星派头,街坊的大哥、大叔谁跑上前去和他握手,他都含笑伸出热情的大手,谁要求与他合影,他都欣然应允。看到此情此景,尉迟村的村民激动地说“树理又回来了”。

§ 故事

赵树理求实

1957年秋后,农业大丰收。赵树理来到高平后,听到有关领导介绍说:丰产经验是扩大玉米、多种高粱、减少谷子、枪毙豆类,心里很不是滋味,中等没吃好饭,晚上没睡好觉,连夜写了篇《谷子好》的快板诗,交《高平小报》社发表。这首通篇夸谷子好的诗,实际上是对单纯追求高产,作物品种单一的一种批评。

赵树理

1958年秋,赵树理专程来到高平,听县领导谈了小麦亩产万斤试验田的实施方案。县领导谈了一早(早种)、二深(深翻、深浸)、三多(多上粪、多下种、多管理)的具体措施,谈得头头是道。老赵说:尽管你说得头头是道,但我觉得太有点玄乎。依我看,你就是再加上十条天大措施,一亩地也打不上一万斤小麦,不知你们合计过没有,就按老斗算吧,一斗二十斤,一担才二百斤,把五十担小麦推在一亩地上要铺多厚一层呢,我建议你们还是把试验田的计划订得实在一点好。

1958年冬,县委除要求各行各业大干快上外,还要求干部、教师和知识分子在写文章上要大放卫星,规定每人每月利用工余时间写5至10篇文章。赵树理听到后就主动找县委王副书记,对他说:"目前形势,发展很快,有些情况,我总觉得是头脑发热。就说写文章吧,我是不同意下任务,放卫星的......我们要知道,党中央和毛主席历来强调实事求是,别看当前提得不多,将来肯定还是要继续提倡的。"王副书记接受了老赵的意见,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比以前冷静多了。

§ 相关链接

1.http://baike.baidu.com/view/29690.htm

2.http://www.ccnt.com.cn/literature/wenxue/xiaoshuo/zhaoshuli.htm

3.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6-09/22/content_5124610.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