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装甲兵技术
释义

§ 装甲兵技术

装甲兵技术是直接应用于装甲兵领域的技术。包括装甲兵的武器装备及其研制技术,使用和维修技术,装甲兵侦察和指挥技术,训练技术,以及武器装备的系统分析等。有时也专指装甲兵武器装备的操作技能,如驾驶技术、射击技术、通信技术等。装甲兵技术是军事技术的组成部分,是装甲兵建设和作战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装甲兵的武器装备,主要包括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等装甲战斗车辆以及各种保障车辆。其中,坦克是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它的发展水平是装甲兵技术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武器装备研制技术包括武器装备的论证、设计、制造、试验全过程中应用的技术。使用和维修技术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的动用、运输、保管、维修、抢救等方面应用的技术。侦察和指挥技术包括获取、处理、传递战场信息和实施指挥等技术。训练技术主要包括模拟训练器材的研制和使用,以及采用现代化手段来完成训练任务等技术。武器装备的系统分析主要是用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对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发展、运用和管理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决策。装甲兵技术具有与其他军种、兵种技术和民用工程技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特点。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应的技术理论,主要有坦克行驶理论、坦克火控原理、穿甲力学等。

武器装备及其研制技术 60年代研制并大量装备部队的主战坦克,主要有美国M60、英国“酋长”、联邦德国“豹”Ⅰ、瑞典Strv103、法国AMX—30和苏联T—62等。这些主战坦克,武器系统分别采用了105毫米和120毫米线膛炮、115毫米滑膛炮,旋转稳定或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等新弹药,以及坦克炮双向稳定器、机电模拟式计算机、光学测距仪、红外夜间瞄准镜等组成的火控系统 。 推进系统多采用大功率多种燃料增压发动机、动液式或机械式双功率流传动装置、高强度扭杆悬挂技术,有的开始采用液气悬挂技术。防护系统的车体和炮塔,仍用均质钢制造,但车体前部装甲倾角加大,有的车体采用整体铸造,装甲厚度分配趋于合理,铸造炮塔的流线型更好,主要部位的抗弹能力增强,加之广泛采用烟幕、灭火、三防等防护措施,提高了坦克的综合防护能力。坦克总体布置,开始出现了无炮塔结构的形式。70~90年代初出现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如苏联Т—72、T—80,美国M1A1,英国“挑战者”,联邦德国“豹”Ⅱ,日本90式和法国AMX“勒克莱尔”等,火炮口径增大到120或125毫米,采用高膛压和身管自紧技术,并采用高能量发射药、大长径比、钨或贫铀合金弹芯的脱壳穿甲弹,对均质钢装甲的垂直穿甲厚度可达500毫米。坦克火控系统多采用数字式火控计算机、激光测距仪、热像仪、瞄准线稳定的瞄准镜等技术,提高了坦克行进间射击的首发命中率,缩短了射击反应时间,增强了坦克的夜战能力。现代反坦克武器的种类、质量、数量迅速增长,也促使了主战坦克的防护系统技术发生变革。各种类型复合装甲逐步取代主要部位的单一均质装甲,有的坦克采用了贫铀合金装甲或挂装反应装甲,显著地提高了抵御各种空心装药战斗部的能力。其他特种防护技术,如灭火抑爆、防红外侦察涂料等,应用更加广泛,使主战坦克仍具有较高的战场生存能力。随着坦克火力和防护能力的增强,坦克战斗全重进一步增大,多数达55吨以上。为了提高坦克越野行驶的快速性和灵活性,坦克单位功率提高到20千瓦/吨,发动机功率最大达1103千瓦,采用中冷高增压、超高增压柴油机技术和燃气轮机技术,并与带静液转向的动液传动装置、高比位能的机械式或液气式悬挂装置相匹配,使主战坦克的平均越野速度达50千米/时以上。

使用和维修技术 60年代以来,表面涂层技术的发展,使现役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的机械零件修复质量有很大提高,延长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不解体检测和自动监控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装甲兵原有的武器装备维修制度和方式,提高了使用的有效性,节省了费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原则的发展和故障分析技术的提高,为装备的预防维修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已列为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许多国家在研制论证阶段对其提出了量化的指标要求,并在设计和生产中具体落实,使装甲车辆获得良好的可用性。同样,在论证阶段就进行综合后勤技术保障分析,研制阶段同时完成保障软件、硬件的研制,保证装甲车辆装备部队后尽快形成战斗力。各国的维护、修理、抢救、牵引车辆继续得到发展,保养、修理工艺及诊断、机内测试设备有很大改善,出现了维修模拟器材,使野战维修时间缩短,维修质量提高。

侦察指挥技术 电子计算机和光电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装甲兵的侦察指挥技术发生质的变化。60年代以来,各种轮式、履带式装甲侦察车辆和装甲指挥车辆应用日益广泛,综合化、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装甲侦察车按不同用途区分为战斗侦察车、炮兵侦察车、工程侦察车、化学辐射侦察车等,分别装有先进的武器系统和技术侦察器材。战斗侦察车主要装有中小口径的高平两用机关炮,甚至中口径以上的火炮,并带有多种观测侦察器材。其他侦察车辆分别装有激光测距仪、小型侦察雷达、各种昼夜观测仪器、探测器、报警器和情报处理传输设备等 , 提高了装甲兵部队直接获取战场信息的能

力 。各种装甲指挥车、装甲通信车,如司令部指挥车 、后勤技术保障指挥车、炮兵指挥车、高炮指挥车、大功率通信车等,采用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技术设备,通过野战综合通信网,与各个领域的技术终端相联接,实施装甲兵部队的指挥和控制。通信系统采用了跳频电台、程控交换机、传真机、车载战术卫星终端和战术定位报告系统等新技术装备,车载电台采用宽频段、数字加密、跳频扩频及小型化等技术,提高了通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训练技术 装甲兵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作战训练方法不断更新,使装甲兵训练任务加重,训练经费增加。60年代以来,各国在训练中已开始广泛使用各种光、机、电综合模拟训练器材。使用的模拟器材和练习器,如装甲兵战术训练模拟器,坦克、步兵战车和自行火炮的射击模拟器和毁伤效果模拟器,射击和驾驶综合练习器,模拟现代战斗中实战环境的器材等,可以做到训练效果更加形象、逼真,近似实战;能够提高训练强度,加快训练进度;减少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零件磨损和器材损耗,节省训练经费。除模拟训练外,还使用电子计算机、录音、录像和电视等手段来进行形象化的训练和教学,使用各种检查器材,如激光检查器、光电检查仪、自动化控制检查仪等,可检查乘员的操作正误和武器的射击效果,有利于提高训练质量。

系统分析 军事理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装甲兵部队向高度合成的方向发展。装甲兵的装甲车辆品种增多、数量和结构复杂程度增加,使各类车辆之间的关联程度增大,各国愈来愈强调其合理搭配,提高其整体作战效能,降低装备的采购、维修和训练费用。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注意运用军事系统工程,以及价值工程、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维修工程等技术理论,对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发展、运用和管理,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决策。有的通过单车对抗计算机模拟,坦克分队、装甲步兵分队或部队规模的攻防战斗计算机模拟分析等手段,从效能费用比的优化目标上,研究解决装甲兵武器装备发展和装甲兵技术领域的其他问题。

中国装甲兵技术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装甲车辆制造工业,装甲兵技术主要表现在装备的维修、使用、管理和乘员操作技能训练等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相继装备了缴获的日、美制坦克和装甲车,以及从苏联购买的Т—34中型坦克、SU—76自行火炮和IS—2重型坦克等,积累了技术保障经验,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1956年中国开始兴建坦克制造厂,1959年生产出第1批59式中型坦克。至此,中国装甲兵技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继59式中型坦克装备部队后,60年代初研制、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的有62式轻型坦克、63式水陆坦克和63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70~80年代研制和生产了69式、79式和88式坦克,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89式、90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和90式、92式轮式装甲车;在坦克、装甲输送车和其他基型底盘上,发展了配套所需的各种装甲战斗车辆和保障车辆,包括装甲指挥车、装甲通信车、自行高射炮、自行榴弹炮、自行火箭炮、自行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坦克架桥车、装甲抢救车、修理工程车、装甲救护车等。80年代以来,主战坦克研制技术趋于成熟,设计制造了大口径、高膛压的坦克炮,高精度综合火控系统,大功率增压柴油机,多种复合装甲和其他特种防护装置,新型坦克电台和先进的光电设备。

随着装甲兵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论证、试验、训练、使用和维修技术也日趋完善。80年代,论证工作已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系统分析方法,进行各个层次的效能—费用评估;装甲车辆试验由单机随车测试发展为整车分隔测量、数据实时处理、遥测和分隔有线测量,使各种野外试验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测试精度成倍提高;专业技术训练除广泛采用声像技术外,已研制有坦克射击模拟器、坦克驾驶模拟器、坦克通信模拟系统等,用于院校或基地的学员、乘员培训;使用、维修技术正出现新的变革,如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现代维修原则、不解体检测的维修技术和视情修理的维修制度等已使装甲兵的维修改革初见成效。

装甲兵技术对战略战术的影响 装甲兵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20世纪以来促进战略战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装甲兵技术的诞生,为打破阵地战的僵局提供了物质基础 。 但由于当时坦克技术不完善和数量不足等原因,在作战使用中只能获得短暂的优势。1917年康布雷战役中大量使用坦克,开始显示了坦克密集突击的意义和威力,以及诸兵种协同作战的作用,导致了机械化战争思想和以坦克为主的合同作战思想的产生。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坦克机件不可靠,速度慢,行程短,装甲防护力弱,火力不足等原因,装甲兵部队作战行动局限于从属于步兵的军事思想,仍在多数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无线电技术在坦克上的运用,使指挥员和司令部门能够对坦克部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指挥。广泛运用装甲兵和航空兵,为实施大纵深、高速度的进攻战役创造了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以集中使用装甲兵并与航空兵密切配合的作战新方法,实现了其闪击战的作战思想,取得了多次战役战斗的胜利。以中型坦克为主导的时期,装甲兵技术对战略战术的影响更为显著。新式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迅速发展,数量骤增,对其他军种、兵种作战行动产生巨大影响。首先是陆军的机动能力和突击能力显著提高,使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成为可能,并提出了大纵深战役理论;坦克兵(装甲兵)成为地面作战中的主要突击力量。军队战斗队形的构成发生了根本变化,坦克与坦克交战成为普遍的作战样式。反坦克兵器的研制也得到高度重视。对坦克防御成为提高防御稳定性的首要问题。主战坦克时期装甲兵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陆军的机械化和装甲化。装甲兵在高度激烈紧张的战场上,能迅速变换各种作战样式,遂行多种作战任务,能从行进间实施远距离高速进攻。坦克与反坦克兵器相对抗,成为当代地面作战的主要特征。装甲兵乃至陆军战术的发展与装甲兵技术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

§ 相关条目

百福郡华人联谊会

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

格林威治华人协会

东四五条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厄普顿·辛克莱

法证先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