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蘡薁
释义

§ 正文

蘡薁 (《唐本草》)

§ 异名

薁(《诗经》),燕薁、蘡舌(《广雅》),山葡萄(《唐本草》),山蒲桃(《本草拾遗》),野葡萄藤、木龙(《百一选方》),烟黑(《救荒本草》),接骨藤(《贵州民向方药集》),甘古藤、酸古藤、禾黄藤(《中医药实验研究》),猫眼睛(《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禾花子藤(《江西民间草药》),猫耳藤、山红羊、山苦瓜(《泉州本草》)。

§ 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蘡薁的茎叶。

§ 植物形态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棱纹,嫩枝密被蛛丝状绒毛或柔毛,以后脱落变稀疏。卷须2叉分枝,每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长圆卵形,长2.5-8厘米,宽2-5厘米,叶片3-5 (7)深裂或浅裂,稀混生有不裂叶者,中裂片顶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常缢缩凹成圆形,边缘每侧有9-16缺刻粗齿或成羽状分裂,基部心形或深心形,基缺凹成圆形,下面密被蛛丝状绒毛和柔毛,以后脱落变稀疏;基生脉5出,中脉有侧脉4-6对,上面网脉不明显或微突出,下面有时绒毛脱落后柔毛明显可见;叶柄长0.5-4.5厘米,初时密被蛛丝状绒毛或绒毛和柔毛,以后脱落变稀疏;托叶卵状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膜质,褐色,长3.5-8毫米,宽2.5-4毫米,顶端钝,边缘全缘,无毛或近无毛。花杂性异株,圆锥花序与叶对生,基部分枝发达或有时退化成一卷须,稀狭窄而基部分枝不发达;花序梗长0.5-2.5厘米,初时被蛛状丝绒毛,以后变稀疏;花梗长1.5-3毫米,无毛;花蕾倒卵椭圆形或近球形,高1.5-2.2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高约0.2毫米,近全缘,无毛;花瓣5,呈帽状粘合脱落;雄蕊5,花丝丝状,长1.5-1.8毫米,花药黄色,椭圆形,长0.4-0.5毫米,在雌花内雄蕊短而不发达,败育;花盘发达,5裂;雌蕊1,子房椭圆卵形,花柱细短,柱头扩大。果实球形,成熟时紫红色,直径0.5-0.8厘米;种子倒卵形,顶端微凹,基部有短喙,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呈圆形或椭圆形,腹面中棱脊突出,两侧洼穴狭窄,向上达种子3/4处。花期4-8月,果期6-10月。

§ 产地

产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 生长环境

生山谷林中、灌丛、沟边或田埂,海拔150-2500米。 [1]

§ 采集

7~8月采收。

§ 化学成分

果实含糖分10%,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以及鞣质、脂肪、蜡、色素、维生素等。

§ 性味

《纲目》:"甘,平,无毒。"

§ 功用主治

祛湿,利小便,解毒。治淋病,痢疾,痹痛,扃症,哕逆,瘰疬,乳痈,湿疹,臁疮。

①《唐本草》:"治哕逆大善,伤寒后呕哕更良。"

②《本草拾遗》:"汁滴目中,治热翳赤障。"

③《纲目》:"止渴,利小便。"

④《福建中草药》:"凉血止血,消肿解毒。"

§ 用法与用量

内强:煎汤,0.5~1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取汁点眼、滴耳。

§ 选方

①治血淋:蘡薁藤五钱,车前草五钱,凤尾草三钱,小蓟三钱,藕节五钱。水煎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②治痢疾:蘡薁茎一两。水煎。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一两调服。

③治风湿关节痛:蘡薁茎一两五钱。酒、水各半煎二次,分服。

④治羊痫风:鲜蘡薁茎(拣粗大的去皮)三两。水煎二次分服,每日一剂,连续服用三至五剂。(②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卒呕啘又厥逆:蘡薁藤断之当汁出,器承,取饮一升。(《补缺肘后方》)

⑥治瘰疬:蘡薁茎及根一两,水煎两次,每日饭后各服一次。(《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跌打损伤:蘡薁全草二两、水、酒各半煎服。

⑧治乳风(乳腺炎)、风眼:干蘡薁全草、蒲公英、山甘草头各七钱、清水煎服。

⑨治皮肤湿疹:鲜蘡薁叶,捣绞汁抹患处。

⑩治脚臁疮久久不愈:鲜蘡薁叶,捣敷患处,以愈为度。(⑦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⑾治耳痈:新鲜蘡薁藤,洗净,截取一段,以一端对患者耳道,以口从另一端吹之,使藤汁滴入耳内。(《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⑿治外伤出血:蘡薁叶,晒干研粉,外用。(《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