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麻喇姑 |
释义 | § 苏麻喇姑 多才多艺 苏墨尔,蒙古族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的侍女(孝庄文皇后名叫布木布泰,也译作本布泰,但无论叫什么,肯定不叫大玉儿,但她的同族妹妹,多尔衮的福晋小名叫小玉)。“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苏墨尔大约比布木布泰小五至六岁,大约在七岁左右陪同十三岁的布木布泰从科尔沁草原来到盛金,嫁给皇太极。在沈阳故宫,皇太极后妃的五宫中,只有孝庄文皇后的永福宫的外间里有侍女住的小间,其他四宫中没有,甚至中宫皇后孝端文皇后的清宁宫中也没有。虽然在史册中没有查到此小间的主人,但至少说明小间的主人是孝庄文皇后的贴身侍女。它可能是苏麻喇姑住的小间。 苏墨尔其极聪明伶俐,不仅通晓蒙古语言文字,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满文与汉文,她的满文书法非常优秀,以至于顺治与康熙以及康熙的几位皇子的满文都由她来启蒙,现在中国档案馆仍留有她当年的手迹。 苏墨尔对礼仪文化有着相当的造诣,皇太极于崇德元年册封五宫后妃时,也正式册封苏墨尔为“女秀才”,受命其制定满族衣冠服饰,这对满清后世二百七十余年的宫廷礼仪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魏特的《汤若望传》中记载,有一次,在德国传教士、北京天文台台长汤若望住宅来了三位满族妇女,向他求医,她们并未告诉患者的身份。汤若望对来者抱歉地说,他的手上并无药品,给她们送了一块圣牌,并对她们说如果患者把这块圣牌挂在胸前,她就四天之内可以好转。五天之后,这三位妇女又来了,拿出一大批钱财等作为报酬给汤若望。她们并说患者的身体果然恢复了。数日之后,她们又送来了钱,但汤若望没有接受,所以她们就把送来的钱捐助教会。《汤若望传》中说:“又过数日,一蒙古妇女携带一使女”,“这位蒙古妇女为人诚实”,“她说,她的女主人,就是皇帝的母亲”。这位蒙古妇女是苏麻喇姑,当时,孝庄文皇后侄女、乌克善亲王之女、顺治帝的未来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患病,孝庄文皇后派人请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为她看病。虽然汤若望只给了一块圣牌,并嘱咐要挂在病人的颈上。但是,顺治帝皇后的病果真好了。为了感谢,孝庄文皇后派苏麻喇姑给汤若望厚礼。 顺治八年八月,顺治皇帝大婚之后,孝庄文皇后按惯例,指派内大臣席纳布库之妻去侍候皇后。当时,席纳布库对此事不满意。《北游录》记载:“适皇太后遣苏墨尔(指苏麻喇姑)赴公主府,席纳布库路遇之,诘去:‘我妻因何拨侍皇后,此皆尔之谗言所致也。’遂将苏墨尔捶楚几死,赖皇太后仁慈宽宥,托言苏墨尔坠马,令医调治,三日始愈”。虽然席纳布库之妻去侍候皇后的事不是苏麻喇姑制定的,但某种程度上,此事表明苏麻喇姑是孝庄文皇后身边的亲信,朝廷官员知道苏麻喇姑的话很受孝庄文皇后的重视,在决定后宫的事时苏麻喇姑起到一定的作用。另一种角度说明苏麻喇姑常骑马出外活动,为孝庄文皇后办事,这与以后的玄烨小时在外避痘时,苏麻喇姑常骑马穿梭在紫禁城与玄烨避痘处是非常吻合的。 据《啸亭杂录·苏麻喇姑》记载,康熙皇帝年幼时,孝庄文皇后便选定苏麻喇姑做他的启蒙老师,康熙皇帝自幼“赖其训迪,手教国书”。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一月,清宫流行天花,皇帝和诸皇子凡没出过天花的人全都到紫禁城外避痘,玄烨也到宫城外一处宅邸避痘。这期间,年逾四十的苏麻喇姑每天骑着马往来于慈宁宫(孝庄文皇后住所)和玄烨避痘所之间,按照孝庄文皇后的要求对玄烨施教,手把手地教玄烨书写满文。苏麻喇姑当时已经四十岁左右,在生活上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玄烨,在学业上对玄烨耐心诱导,精心教诲,使幼年的玄烨懂得了很多人情事理,掌握了很多蒙学知识,尤其是康熙皇帝那一手好字,就是当时苏麻喇姑给打的基础。 非同寻常的地位 苏麻喇姑虽然是一个侍女,但孝庄文皇后把她看成姐妹一样,称她为格格,康熙皇帝称她为额涅(母亲),皇子、公主们称她为妈妈(满语妈妈为奶奶)。可见她在皇宫中的地位远不是一般侍女所能比的。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文太皇太后病逝,苏墨尔立刻失去了精神支柱,整日恍惚,康熙帝深解其心意,将刚刚出生不久的皇十二子胤祹(庶妃万琉哈氏,即后来的定妃之子)交与她抚养。果然,胤祹在苏墨尔的教育下谦和明理,宽容大度,且博学刻苦。最为重要的是,苏墨尔教会了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是康熙诸子中少有的几个没有牵连进雍正夺嫡半争中的皇子之一,且因他优秀的政治头脑和才干而日后被雍正及乾隆重用。在雍正年间他被封为郡王,乾隆年间被封为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即使如此,他一生依然恭谦谨慎。胤祹也是康熙诸子中最为高寿者,享年79岁,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苏墨尔的悉心教养,生于皇家,经历过康熙朝夺嫡半争的皇子,是不可能一直保持着这样良好平和的心态的。 胤祹与苏麻喇姑感情十分深厚,他象对待自己的祖母一样尊敬和爱戴这位老人。苏麻喇姑晚年患病,牵动了康熙皇帝和胤祹的心,康熙当时正在塞外巡视,特意派人为苏麻喇姑送来草药,并指示胤祹好生照料。胤祹和她的妻子心焦如焚,日夜守在苏麻喇姑的身边。 独特的生活习惯 苏麻喇姑有着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她终身未嫁,始终生活在皇宫大内,陪伴主人60余年。孝庄文皇后离世后,她又在宫内度过了18个春秋。胤祹长大以后,不再需要她的抚养,使她得到了彻底解脱,从此开始过着舒适而恬淡的生活。晚年的苏麻喇姑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可能是受孝庄、顺治笃信佛教的影响。不过苏麻喇姑信奉佛教与别人明显不同,她既不是完全出于消遣、排解寂寞,也不是为了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而是把信佛与忠于皇上、报答皇恩结合起来。念佛诵经是她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她经常发自内心地表示:“愿意多活几年,为主子叩头祈祷,以尽奴才的一点心意。”她还说,自己存活一世“只是为主子念佛祈福罢了”,“蒙主子厚恩,每日只是在佛像前尽力为主子祈祷,祝愿主子万万岁”。 苏麻喇姑在生活上有两个与人不同的特点:一是终年不浴,只有到年终最后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体,然后再把这些用过的脏水喝掉;二是终生不吃药,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药物。她的这两个特殊的生活习惯就连位尊九五的皇帝都很清楚。何以如此?人们曾有不同的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不过,她的身体却一直很好,活到了90多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当然算是难得的高寿。 高规格的丧事 康熙44年八月末,苏麻喇姑身患重病时,胤祹焦急万分,恭请父皇康熙帝降旨。据《满文朱批奏折》中记载,康熙皇帝降旨:“著十二阿哥日夜看护”,“自妈妈生病之日起,十二阿哥即日夜守在妈妈身边,阿哥的福晋也昼夜在旁看护”。 康熙皇帝的朱批中又写到:“妈妈的病重大,恐怕你们将她移至养病之所,就在平日住的地方养吧。万一已经移住了,将此谕告知(妈妈)后,务必还搬回去住。”康熙皇帝还让胤祉、胤祀“用心问问大夫们,如若可用西伯噶古纳(满语,一种药名),就对妈妈说,这是主子送来的一种草根,让妈妈用白煮鸡汤掺混在一起喝下。大夫说不适合就不要用了。”“朕返低京城前(当时在塞外巡视),想是尚无大妨吧。着黑尔根绰尔济念经。” 苏麻喇姑患病之后,正在塞外巡视的康熙皇帝命令胤祉、胤祀负责医药,并组成了一个以皇子挂帅的医疗班子。 从病状来分析,苏麻喇姑得的是急性菌痢,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种病对九十多岁的老人来说,非常危险的,而且,苏麻喇姑拒绝吃药。因为,苏麻喇姑从小到九十多岁从来没有吃过任何药。看到苏麻喇姑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皇子们不顾大夫的意见,劝请妈妈服用西伯噶古纳。他们在苏麻喇姑的耳边轻轻地说到:“这是主子送来的一种草根,已与白煮鸡汤掺在一起,请妈妈喝下。”然而,苏麻喇姑坚决不喝,她说:“见今我的病已经如此,主子想让奴才活下去,特地从远方送回草根,让我服用,如此殊恩,奴才断难承受。只是奴才从小不吃任何药,这是主子原本知道的。虽说这是草根,但也算是药呀!我的病已至尽头,即便服用,也无益处了。” 苏麻喇姑将康熙皇帝视为最了解自己的人,当她身患重病时,深信只有“主子”才能有办法拯救自己。可是,当康熙皇帝有违背她多年的习惯时,她又坚守自己的初衷,拒绝服用康熙皇帝专门送来的药。这种公然不服从圣旨的做法,除她以外,即使皇后皇妃和皇子们也不敢违之。 康熙44年(1705年)八月二十七日,苏麻喇姑终于病倒在床,腹内攻痛便血,不思饮食。两天后,病情更加严重,这时康熙皇帝正在塞外巡视。苏麻喇姑见自己的病越来越重,皇帝又不在皇宫,心中也没了底。于是,她把康熙帝的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二子胤祹等召到床前,对他们说:“老奴才我蒙皇上厚恩,惟在佛前效力,日祝皇上万万岁。今我便血,腹内攻痛难忍,尔等若发邸报急奏,则皇上必赐治病良方,尔等代奏我此言。”皇子们见祖母病得如此严重,建议马上召御医诊治,但苏麻喇姑不肯,她只相信皇上,认为只有皇上才能治好她的病。皇子们背着苏麻喇姑,把御医找来,向他们介绍了苏麻喇姑的病情,征询他们的看法。御医说这是老年人脾虚,内火盛之症,如不紧治,很危险。皇子们一面抓紧向皇父奏报苏麻喇姑病情,一面令内务府总管开始准备后事。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705年10月24日),苏麻喇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一生,终年90多岁。安放她遗体的时候。胤祹悲痛欲绝,久久不忍离去 出殡那一天,除留皇五子胤祺、皇十子胤(礻我)照顾皇太后,皇十四子胤禵留在紫禁城外,其余成年皇子都参加了出殡仪式。苏麻喇姑灵柩停入殡宫后,皇子们都各自回府了,唯独皇十二子胤祹却提出要求说:“姑妈自幼将我养育,我并未能报答即如此矣,我愿住守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按照惯例,为像苏麻喇姑这样仆人身份的人办丧事,没有皇子供饭、三七诵经的先例。胤祉未敢擅自答应胤祹的要求,所以在九月初九日奏报苏麻喇姑病逝的奏折里,也写进了胤祹的要求,请示皇父。康熙帝在奏折上批道:“十二阿哥之言甚是,著依其所请。”胤祹住在殡宫,为苏麻喇姑守灵,供饭,诵经,其他皇子则轮流每天派一人给胤祹做伴。 苏麻喇姑 康熙帝曾指示皇子:祖母事出,留七日再净身入殓。目的是想回宫后再亲眼看一看敬爱的额娘,向她的遗体告别。但后来他计算十五日才能回宫,于是再次降谕,让皇子们将苏麻喇姑遗体再留7天,等到他回宫后再定。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与苏麻喇姑之间的眷眷深情。 归葬主人身边 为了回报苏麻喇姑对大清所做出的贡献,报答她对自己“手教国书,赖其训迪”和抚养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决定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这对于奴仆出身的苏麻喇姑,可以说是旷典殊荣。苏麻喇姑生前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伴60多年,度过了不平凡的岁月,死后当然也应该让她俩长依相伴。当时,孝庄的梓宫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康熙皇帝决定将苏麻喇姑的灵柩也停放于此。苏麻喇姑的灵柩是于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移入暂安奉殿的,主仆二人相别已经18个年头了,此次冥间重逢,想必一定会感谢康熙帝为她们做出的这一精心周到的安排。 康熙皇帝生前未能解决祖母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所以孝庄和苏麻喇姑的灵柩一直停放在暂安奉殿内。雍正皇帝即位后,认为自孝庄文皇后停灵暂安奉殿后,大清国运昌盛,圣祖在位长久,子孙繁衍,说明暂安奉殿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改建工程于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三日破土动工,同年十一月全工告竣,十二月初十日,孝庄文皇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苏麻喇姑既不是皇室成员、爱新觉罗后代,也不是皇帝的嫔御,风水攸关,名份所限,当然不能与主人同葬昭西陵。雍正只比皇三子允祉小1岁,苏麻喇姑去世时,雍正已28岁了。他对苏麻喇姑非常了解,也是非常敬重,曾与其他皇子一道参加苏麻喇姑的丧礼活动。为了照顾苏麻喇姑与孝庄之间的亲密关系,雍正皇帝决定将其葬在昭西陵附近,经风水官员相度,将其墓地选定在昭西陵以东南新城的东墙外,距昭西陵只有1.5公里。 苏麻喇姑园寝于雍正三年二月动工,同年七月完工,八月初七日将苏麻喇姑葬入该园寝内。这座园寝坐北朝南,主要建筑由北到南有:地宫上建宝顶,前建园寝门3座、亭堂3间、大门3间,环以朱垣。门外建东西值房、东西厢房。宝顶位于园寝纵向中轴线上。 据老人们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京西逃。当地的老百姓都以为大清国倒了,于是一哄而起,就把这座园寝给拆了。苏麻喇姑的地宫是在日本投降前被盗的,地宫盗口长期敞开着。一位曾经进入过地宫的老人回忆,苏麻喇姑的地宫很小,人在里面站不起来,四面墙壁是用砖砌的。地宫顶都是用大平石板棚起来的。地面也是平石板,中心部位凸起。顶部是平的,面上有一个深十几厘米的平底圆形凹槽。老人们都说苏麻喇姑是火化的,说地宫里只有一口缸,被盗时缸里有水。东面的那座地宫没听说被盗过。老人们的话,为我们了解苏麻喇姑及其园寝,为研究清初葬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如今,苏麻喇姑的宝顶依然存在,许多游人慕名前往,去凭吊和怀念这位不平凡的女性。 苏麻喇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