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袁大化
释义

§ 袁大化简介

安徽涡阳青町大袁村人 ,生于1851年。

§ 生平

从淮军中的幕僚参谋起家,荐保至道员相当于专员。1910年初冬,由山东巡抚一省之长调任新疆巡抚,已是60岁的高龄了。新疆建省以来共有8位巡抚,他是最后一位。1935年终老于天津,享年85岁。   从山东来新疆的路上,袁大化同陕甘总督管辖两三省长庚、陕西巡抚恩寿先后晤面,商谈边政事务。对于抵御外国侵略,他们都有一腔爱国抱负;对于严峻的国内形势,似乎都有些懵懂。   当年,一些有识之士,从抵御北方强邻俄国侵略出发,曾经数次提倡修建通往新疆的铁路,这似乎成为一种时髦。袁大化作为新上任的封疆大吏,更有守土之责。1911年夏天,他上了一份奏折,恳请朝廷筹借洋款修通东西铁路,以保西域而固全局,并强调说这是同长庚、恩寿两位督抚商讨之后的意见,用以增强这道奏折的分量。   袁大化在奏折中说:英国正在印度开山修路,旨在觊觎西藏;俄国已经勘测从鄂木斯克到塔什干的铁路线,全线同中俄边界线走向几乎一致,就是为了打新疆的主意。新疆穷荒万里,交通不便,一旦遇有边警,何处着手为是?他认为,外国人开疆拓土都是以铁路为先导,我国为了保全领土、转弱为强,也应该先修陕西、甘肃、新疆三省的铁路。有了这条铁路,移民实边、筹款练兵,都可以操纵自如。困难之处在于线路太长、费用过多,最好从“新政”经费中移缓就急,或者以铁路收益作抵押向美国贷款。他指出:这条铁路日久不修,外国必然会来争夺筑路权,事情就难办了。   从袁大化的奏折来看,西北的三位督抚对世局的看法、对新疆所处的周边环境,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然而,腐败的政治,捉襟见肘的财力,筹借外债又需承诺丧权辱国的苛刻条件,三位督抚似乎都考虑不多;加上因不懂技术而显得过于盲目,纯属纸上谈“路”。筑路之议最终化为空谈,也就是必然的了。   袁大化在僻处西陲的新疆提出筑路奏议时,内地已经爆发了“铁路风潮”。清政府借铁路国有的名义,将已经准许划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的筑路权强行收回,继而又出让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这一卖国行径激起当地士绅和民众的反对,并迅速发展为保路运动,清政府的镇压更激起大规模反抗和武装起义。对于这样严峻的国内局势,三位督抚大人似乎懵然不知,或许他们还以为大清江山固若金汤呢!   1884年的新疆建省是清末革新边疆行政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留下了一点后遗症。这便是设置新疆巡抚之后,没有废除伊犁将军,只是缩小了将军的权限。建省后的第三年矛盾就暴露出来了。新任伊犁将军色楞额对新疆巡抚的指令抗拒不办,争议闹到朝廷。朝廷的态度起初是明朗的,对色楞额加以训斥,可是随着岁月的推移,朝廷的态度也暧昧起来了,大有旧制回潮的可能。   1905年,长庚第二次任职伊犁将军,朝廷让他提出意见以备决策时参考。长庚还算顾全大局,拖到1910年才建议道:将新疆巡抚改为新疆总督,便于统一全疆事权。陕甘总督升允等人立即奏陈反对意见,认为维持现状为宜,无需更张。巡抚袁大化夹在长庚和升允之间,力图对争论双方作出调和。他说,新疆设不设总督都很为难。不如将巡抚和将军同时废除,仿照东北各省的办法,设立新疆总督,兼管巡抚事务。伊犁、塔城两处保留副都统,归总督节制,这样事权便可统一。至于新疆所属各级文武官员,仍然由陕甘总督辖属,仍然可以联络一气。   袁大化的意见,无异于消除新疆省内将军与巡抚之间的旧矛盾,制造出新疆与陕甘两位总督之间的新矛盾,实属败笔。关于新疆地方行政体制问题的讨论,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而终止了。   辛亥革命的武装斗争也波及到了边远的新疆,伊犁革命党人领导了武装起义。袁大化派出军队前往镇压。这时,宣统皇帝已经宣布退位,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民国总统。袁世凯任命袁大化为新疆都督。袁大化不愿意做民国的官,却在1917年的张勋复辟政权里出任内阁大臣,证明他与民主共和思想格格不入,只能是个“封建遗老”。  袁大化卸任之后返回内地,在新疆居官的时间仅有两年,谈不上什么建树。不过他以巡抚的身份主持了新疆通志局的工作,请卸任布政使王树枏出任总纂,集中了一些候补官员和卸任官员,历时两年编成《新疆图志》,计150万字。这部书由于过于仓促粗疏常遭诟病,但它毕竟是清代新疆篇幅最大的一部地方志,在政局变动之前,颇为不易地保存了一批历史资料。袁大化作为兼任的通志局总裁,在提供经费、保障后勤方面也算不无微劳。这部志书权充他留在新疆的一点“贡献”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