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时空压缩
释义

§ 概述

时空压缩

定义: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空间随时间而消亡的现象

就现代主义而言,“存在”(使时间空间化)与“形成”(通过空间消灭时间)之间的矛盾是主要,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造成了两次世界大战在政治上的动荡以及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特征,即如何以理性和技术的力量克服空间障碍与差异,合理地安排、控制和利用空间,即如何实现“空间化”。现代主义的美学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如何通过空间化来追寻“永恒”、“幸福”这些资本主义的梦想。 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福特式转向灵活的、小规模的、弹性的生产方式,“我们就这样逼近了核心的悖论:空间障碍越不重要,资本对空间内部场所的多样性就越敏感,对各个场所以不同的方式吸引资本的刺激就越大。结果就是造成了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全球资本流动时空压缩

的空间经济内部的分裂、不稳定、短暂和不平衡的发展。集中化与分散化之间在历史上有名的紧张关系,现在以各种新的方式产生出来了。”由此而来的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后果主要有两个:第一,强调时尚、产品(工业产品和文化产品)、技术、劳动过程、观念、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实践活动的易变性和短暂性。第二,与短暂性相适应的、着眼于建构新的符号系统与意象的“形象生产工业”,它们致力于制造各种“幻象”,以至于出现了以这种行当为业的各种社会角色,如“形象装配工”、“形象建设者”、“形象工匠”、“形象创造者”、“形象顾问”等等。哈依据详实的材料证明说,现在仅纽约地区就有15万名专业艺术家,在10年之内创造了1500万件艺术作品(对比19世纪中、后期的巴黎,相应的数字是2000多名艺术家和20万件艺术品)。“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早已成了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通过时间消灭空间”已经在从日常生活到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领域里,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基本状况:科学判断与道德判断之间的联系崩溃了,美学战胜了伦理学,形象支配了叙事,短暂与分裂超过了永恒真理与统一,对时间与空间的体验已经改变了。这些都是“时空压缩”在后现代时代所造成的现实状况。 。

§ 理论依据

美国社会学家R.D.麦肯齐于1933年的《都市社区》一书中根据公路货运资料数据,制作了一个"美国近代空间缩短形势图"(见图),并探讨了交通对个人与社会组织的影响。其后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结合中国的实际,将历史的与当代的时空数据加以科学的对比,研究了中国近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空间距离和空间性质的变化,并于1948年发表《中国近代空间距离之缩短》一文,第一次绘制了“中国近代空间缩短形势图”。他认为,空间本是隔离人与事之间关系的因素,两地相距越远,两地人群的关系越淡漠,两地之间的组织越松散。但空间对人、对事的隔离作用,随交通、运输、通讯的发展而减小。现代交通运输通讯越发展,两地来往越节约时间与费用,由此提高了人际交往的频率与办事效率,密切了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沟通了社区之间的联系。时空压缩理论突出了交通通讯技术与方式对现代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为人们进一步认识社区的内部区位结构和外部联系,完善社区的各种分工,改善人们的交往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运用时空压缩概念,有助于从微观上研究人际关系的变化,从宏观上探讨全球的分工及互相依赖等社会学课题。

§ 解析

“时空压缩”是美国著名新马克思主义者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在其《后现代的状况》 (The Condition of Postmo时空压缩

dernity)一书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使用这一概念是试图表明:“资本主义的历史具有在生活步伐方面加速的特征,而同时又克服了空间上的各种障碍,以至世界有时显得是内在地朝着我们崩溃了。”

在现代西方,在理论上对时间和空间以及对它们的体验等问题的关注,一般都被追溯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63年在《现代生活的画家》(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一文里所表达出的看法:“现代性就是短暂、流变、偶然事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不过,波德莱尔在这里所关注的主要是时间问题。从西方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在20世纪以前,对时间问题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空间问题的关注,时间被赋予了超过空间的优先性。正如福柯(Michel Foucault)在1976年的一次访谈中所注意到的,“空间贬值”早已在很多代知识分子之中盛行:“空间被当作死寂、固定、非辩证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的和辩证的。”(米歇尔·福柯《关于地理问题》,载《权力/知识:访谈精选与其他著述,1972-1977年》,纽约:万神殿丛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63-77页)

关注空间问题

时空压缩

19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伴随着“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的兴起,对空间问题的关注开始压倒了对时间问题的关注。爱德华·索亚(Edward Soja)、米歇尔·福柯、亨利·勒菲弗(Henri Lefebvre)、吉勒斯·德勒兹(Giles Deleuze)、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以及戴维·哈维等理论家从不同角度介入,向启蒙运动以来把空间当作物质实体或空洞容器的空间观念发起了挑战。他们或者从殖民和后殖民研究的角度,把焦点集中在欧洲人支配空间和移民的后果以及不同文化与人群的相互影响之上;或者从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的角度,集中关注身体、性别和主体的具体化等问题;或者从通俗文化和风格研究的角度,聚焦于非经典的文化形式的特定实践;或者在更加广泛的其他学科的范围内对空间与时间问题及其对话进行研究。

空间调整

在这种背景下,戴维·哈维从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的角度介入时间和空间问题,力图证明空间问题早已是马克思本人的很多著作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哈维试图表明,虽然如今对“全球化”的关注确实把空间问题与文化地理学推上了中心舞台,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像“全球化”这样的概念始终都是一个深刻的意识形态概念,它阻碍了特定的机构与利益集团涉足这样一个空间“再分配”的过程。然而,我们要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全球化”转向资本主义“在地理上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之上,强调我们当前正在见证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矛盾逻辑的新空间尺度的重新阐释,而资本主义在后现代时代最新的发展,事实上就是新的“空间调整”和再分配的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

客观品质革命

哈维指出,他使用“时空压缩”这个词语是要表明,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实际上已经把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品质“革命化”了:一方面是我们花费在跨越空间上的时间急剧缩短,以至于我们感到现存就是全部的存在;另一方面是空间收缩成了一个“地球村”(Global Village),使我们在经济上和生态上相互依赖。这两方面“压缩”的结果是:我们在感受和表达时空方面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焦虑,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文化和政治上的回应。前一个方面的“压缩”可以叫做“使时间空间化”(即“存在”),后一个方面的“压缩”可以叫做“通过时间消灭空间”(即“形成”)。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辨证的,它们在资本主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交替着发展,亦呈现出交融的趋势。

时空压缩

哈维对“时空压缩”问题进行考察的立足点始终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变化,尤其是从战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现代主义,向灵活生产与积累的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他认为,资本主义在文化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不过是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矛盾,表面上呈现为如何征服时间与如何征服空间之间的矛盾,实质上却是资本生产与积累之间的矛盾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后果。

§ 科学发展观

对于发展,与吉登斯(A.Gidden)看到的现代性的“时空延伸”不同,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哈维(David Harvey)强调的是“时空压缩”。它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赶超战略和跨越式发展,会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走过发达时空压缩 国家在很长历史时期里走过的路程,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似乎时间和空间都被压缩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现了这种时空压缩式的发展,用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时间经历的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四次技术革命的历程;实现人均GDP从不足200美元到2500美元的跨越,而主要的西方国家实现相应的过程则经过了140多年。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把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时间中不同阶段产生、不断解决的问题,如农民失地、工人失业、社会失稳、结构失衡、生态失序,以复合型、压缩型的形式集中到了这一时空当中,使矛盾和问题十分尖锐和严峻。

正如有论者所概括的那样,这种时空压缩式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两个“前所未有”——“发展成就巨大,机遇前所未有”、“发展问题严峻,挑战也前所未有”。只有正确看待这两个“前所未有”,才能对科学发展观的国内背景和现实依据作出深层分析。

“发展挑战前所未有”,按照传统发展模式走下去,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迫使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就是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发展成就前所未有”,我国综合国力与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到具备较为雄厚的财力能够逐步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新阶段,这就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

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统一。同发达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它既包含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也包含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内容。换句话说,在当代中国,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三个本来属于不同时代的东西,实际上是被聚集和压缩到了21世纪初这同一时空之中,当代中国的发展结构由传统与现代的二元结构变成了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三元结构。正是立足于这样一种分析,当代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把这三者纳入到一个可以相互协调、取长补短的关系结构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去凸现当代中国所特有的时空资源,去建构当代中国所特有的时空优势和发展前景。

§ 现代化发展模式

“时空压缩”的正面效应,造就了我国改革开放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可靠的现实可能;“时空压缩”的负面效应,又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时空压缩 任务。因此,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既提出了紧迫的必要性,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

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哈维(David Harvey)强调的是“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哈维认为,现代性改变了时间与空间的表现形式,并进而改变了我们经历与体验时间与空间的方式。而由现代性促进的“时空压缩”过程,在后现代时期已被大大加速,迈向“时空压缩”的强化阶段。“强大的发明潮流,集中聚焦在加快和快速的周转时间上。决策的时间泛域(现在已经是国际金融市场上分秒必争)缩短了,而且生活方式的风尚变换迅速。这一切伴随了空间关系的激烈重组、空间障碍的进一步消除,以及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地理形势的浮现。这些事件,引发了强烈的时空压缩的感受,影响了文化和政治生活的每个面向。”可见,在哈维看来,“时空压缩”的现实及其人们的体验都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时空压缩”的程度会进一步加强,并且“时空压缩”的影响会波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中在相同的空间和时间中把不同的(商品的)世界聚合到一起的各种拟像交织,几乎完全隐藏了一切原初性的痕迹,隐藏了生产它们的劳动过程的痕迹,或者掩盖了隐含在它们的生产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痕迹。这些拟像本身反过来变成了现实。”

应用哈维“时空压缩”的概念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我们可以更加接近事情的本源,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找到更加切实可行的路径。我们知道,与欧洲等发达世界用了几百年时间实现了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进而进入后现代社会不同,我国在30年的发展时间里,既有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问题,又有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问题,还有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问题,更有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世界的问题。这样,改革开放的中国就面对着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前所未有的大汇聚、大冲撞、大融合。从理论上讲,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东西集中压缩到了一个时空之中,既有可能实现相互协调、相互包含、择优综合的目标,又有可能存在相互冲突、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社会高度“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从实践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但作为“后发”国家,这些发展和进步是在高度“时空压缩”的背景下取得的,“时空压缩”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左右着我国改革发展的基本形势,“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也影响着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应该说,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在付出巨大努力和沉重代价的前提下,努力学习、积极吸收、充分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技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非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在3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达国家200至300年才能实现的历史任务,这是“时空压缩”的正面效应。但与此同时,由于存在“后发劣势”,我国要在30年的时间中把发达国家200至300年中不断出现、不断解决的矛盾与问题集中到了这30年的时空中,使改革发展同样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这是“时空压缩”的负面效应。“时空压缩”的正面效应,造就了我国改革开放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可靠的现实可能;“时空压缩”的负面效应,又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因此,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既提出了紧迫的必要性,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我们在思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时,就不能不站在“时空压缩”的现实国情下,考虑“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所带来的一系列发展优势和缺陷限制。

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平发展和科学发展

从“时空压缩”双重效应的视角来思考我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得出的结论就是:要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平发展和科学发展。首先,“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一方面使得我国在资源和环境相对紧缩和挤压的世界中寻求发展,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也铸就了我国在经济社会方面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相对比较优裕。只要我们善于利用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正视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压力的现实,进一步挖掘潜力,不断拓展渠道,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其次,“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一方面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形势,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流失成为我们“痛心疾首”的事情,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成果和科技资源提供了更加方便的路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借鉴、可以利用的科技资源和条件比较充分。只要我们坦然面对国际竞争形势,理智面对人才与科技资源流失的现状,虚心学习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实现经济社会的和平发展,这不仅对于作为“后发”国家的我国来说意义非同一般,而且对于“先发”国家来说也是十分有益的。最后,“时空压缩”将我们压缩到相对狭小的“国际舞台”上,使得我们既要与“先发”国家“同台竞技”,并受到来自它们因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进行的各种挤压或打压,又可能充分利用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科学实施我们的现代化发展战略,逐步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与国际接轨,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对时代主题和当今世界与当代中国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而作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选择;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只有创造和平环境,各国才能具备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各国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并最终实现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需要建立在经济社会的和平发展基础之上,需要在“同台竞技”中逐步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逐步取得在国际大家庭中的话语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1: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