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征北战》
释义

§ 基本简介

《南征北战》

提起《南征北战》,人们都知道195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故事片和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故事片。这部影片以解放战争中的国共较量,热情地歌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和人民军队的战无不胜。

老片的编剧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导演成荫、汤晓丹,新版的编剧不变,导演之一的汤晓丹换成老片的副导演王炎。前者的主演中,师长由陈戈扮演,高营长由冯喆扮演,赵玉敏由张瑞芳扮演,敌张军长由项堃扮演,敌参谋长由白穆扮演。

后者的主演中,师长由王尚信扮演,高营长由张勇手扮演,赵玉敏由俞平扮演,敌张军长由王培扮演,敌参谋长由葛存壮扮演。在这里所说的就是人们印象很深的敌张军长的扮演者,老版的项以扮演反派人物、国民党高级军官著称,而“北京人艺”的王培扮演新版的同类角色,给观众的直觉却是懦雅有余,凶悍不足。当然,这里面融进了“脸谱化”的创作倾向和当时观众爱憎分明的心理因素,以及朴素的阶级情感所产生的观感效应。

§ 剧情介绍

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进攻华东解放区,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有效歼敌,作战略后撤。对此,部队与百姓中有好些人思想不通。为保证战事胜利,高营长和女村长赵玉敏分别向群众作解释。敌人误以为解放军不敌败走,集中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合围解放军。解放军在大沙河阻击敌人六昼夜,然后至凤凰山围歼已被包围的国民党李军长所属七个师。高营长奉命抢占摩天岭高地,以阻击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张军长部,并全歼李部,活捉了李军长。接着,高营长又率部乘胜追击张军长部。赵村长率民兵配合主力,断敌退路。陷于穷途末路的张部企图以炸毁水坝阻挡解放军,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切断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线,保住了水坝。一场鏖战,全歼张军长所属部队,生俘张军长等高级将领。

§ 诞生背景

《南征北战》剧照

电影《南征北战》(黑白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题材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被列为“老三战”之首(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由于《南征北战》是在特殊环境下完成拍摄的,因此经历了许多的磨难。

一波三折的开拍, 1951年春,由江青负责的“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争片,作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的 献礼影片。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也参与了该片的指导。成荫由于在此之前成功拍摄了《钢铁战士》而被点名担任该片导演。当时正值全国文艺整风运动,各电影厂原先准备的片子全部停拍。上影厂要拍摄的这部战争片也因此成为当年唯一的准拍片,这使厂领导和导演在感到无上光荣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成荫领命后很快组建一支创作班子,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部队作家负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为保证影片的真实性,电影厂还专门组成了以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组组长王晓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根据上级指示:《南征北战》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指示也奠定了《南征北战》准史诗片的地位。

根据上级指示:《南征北战》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命题也由此奠定了《南征北战》准史诗片的地位。如何既能从宏观角度,全景鸟瞰式地把握与展现重大事件的全局,使影片场面宏伟壮观,又能使剧中人物在观众中“立”起来,这对《南征北战》剧组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寻常的考验。

《南征北战》的拍摄也引起了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粟裕将军的关注,他将成荫和汤晓丹召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这样,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等很快就在原来剧本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的改写和加工。新剧本得到了林彪、陈毅等军队上层领导的认可。林彪还对其中陈戈师长念的一大段台词进行了修改,陈毅也改过剧本中的几段对话。

《南征北战》拍摄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经济还比较吃紧,粟裕要求剧组节约每一分钱,要爱护部队和群众,尽量减少参拍部队和群众数量,以免影响生产和部队正常工作。他还建议将剧本中我方炸弥河桥改成炸弥河大坝,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投资。剧组遂根据粟裕的建议对剧本场景作了修改。为节省开支,剧组大量采用实地拍摄,并将残破的青州火车站作为重点场景。对于拍摄用具和道具,能自己做的尽量自己做。为了拍摄战场全景,摄制组还制作了一架左右能摇摆,上下能升降的木制升降机。战争场面自然少不了烟火,成荫为此专门购置器材,组织了一支特技烟火队,这支烟火队对于创造艺术气氛和保证拍摄安全起了很好的作用。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广大电影观众非常喜爱这部片子,亲切地把它和《地道战》 、 《地雷战》一起称为“老三战”,《南征北战》则排在第一位。 [1]

[1]

§ 主要演员

汤化达

汤化达

1920年9月出生在江苏沭阳县的一个农村里,自幼聪颖好学,很早就熟读古文,广泛涉猎优秀古典名著,那些丰富冯喆多彩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他有着极大的艺术魁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工作打下了初步基础。1937年抗战爆发后,汤化达投入到抗日宣传活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

1940年后,汤化达在部队的宣传队从事演剧工作。在文工团里,他既编剧又演戏,能歌舞会奏乐,多才多艺。1951年8月,汤化达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在《上饶集中营》中担任男主角。很少接触电影的汤化达第一次站在摄影机前,感到文工团时的表演经验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银幕,凭着对角色的充分理解,他表演得朴实自然。该片荣获1949—1955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中的二等奖。1952年他又在《南征北战》中扮演政委,1954年在影片《伟大的起点》中演党委书记。1957年在《护士日记》中演工地书记。

1960年,他和汤晓丹合作导演了影片《红日》 ,同时还参加了大型纪录片《上海英雄交响曲》的第一部分导演工作。1972年重拍《渡江侦察记》 ,对于“三突出”原则,汤化达深恶痛绝。1979年拍摄《等到满山红叶时》充分显示了导演的艺术趣味和对质朴美的追求。1982年又拍摄了《石榴花》 。

陈戈

中国电影演员。原名陈谦贻。四川自贡人。1933年入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后转大同电影戏剧学校学习。1935年曾任重庆西南话剧社演出股长,并曾在重庆金星魔术团任职。1937年任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演员。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随旅外演剧队辗转长江两岸和西南地区进行抗日救亡演出。后至延安,曾任西北青年救国会总剧团戏剧部主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演出部主任、延安联防军政治部艺术学校教员、四野政治部艺术学校戏剧主任等。曾在《回春之曲》 、 《抗战》 、《塞上风云》 、 《抓壮丁》 、《秋瑾》 、 《上海屋檐下》等三十余部话剧中饰演角色。建国后任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1957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1964年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文工团艺术指导兼电视剧导演,曾在影片《南征北战》、 《党的女儿》中饰演角色。1963年参加编导《抓壮丁》并饰王保长。

冯喆

中国电影演员。原名冯贻喆,原籍海南,生于天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曾参加美艺、华艺、同茂等文艺团体,先后演出了《家》 、 《风雪夜归人》 、 《上海屋檐下》 、 《大明英烈传》等40余部话剧。1946年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主演了《裙带风》 、 《忆江南》等多部影片。1948年到香港,在《恋爱之道》 、 《结亲》等影片中扮演各种角色。1950年回上海,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张瑞芳

中国电影女演员。生于河北保定。1935年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并参加话剧演出。抗战爆发后,她积极参加抗战话剧演出。1938年至重庆,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怒吼剧社、中华剧艺社任演员,演出二十余部话剧。被称为"四大名旦"之一。1940年拍摄影片《火的洗礼》  。1946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特约演员,加入以国民党中宣部名义接收长影并主演了影片《松花江上》 。1949年后相继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演出了《保尔·柯察金》并在《南征北战》、《母亲》、《家》等片里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因主演影片《李双双》中的李双双,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粉碎“四人帮”后她积极参加影片的创作。她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政协委员。

§ 幕后制作

《南征北战》

《南征北战》的拍摄也引起了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粟裕将军的关注,他将成荫和汤晓丹召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这样,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等很快就在原来剧本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的改写和加工。新剧本得到了林彪、陈毅等军队上层领导的认可。林彪还对其中陈戈师长念的一大段台词进行了修改,陈毅也改过剧本中的几段对话。

《南征北战》描写了敌我双方一批高级将领,人物多达十几个,而且戏份也都相当。由于当时全国影片拍摄都停顿下来,这倒反而为南征北战“遣将调兵”提供了极好的便利。演员阵营很快就排定了,陈戈饰我军师长,冯喆饰演高营长,刘沛然演我军连长,张瑞芳饰演女游击队长,白穆演敌参谋长,杨华演敌李军长,穆宏演敌军总司令。《南征北战》真可谓“大腕云集”。尽管剧组来了这么多名演员,但电影指导委员会及电影局对演员把起关来还是很严格的,就连演员试镜头的戏也必须送审。

《南征北战》1952年春节刚过,成荫和汤晓丹便率摄制组来到了第一个实地拍摄现场——山东青州,参加电影拍摄的步兵、骑兵、装甲兵、汽车兵、工兵、炮兵纷纷在小城安营扎寨,好不热闹。摄制组和军队的到来也吸引了许多前来看热闹的人。大概是刚解放不久,看到这些和从前没什么两样的军队,大家感到非常亲切,都鼓掌欢迎起来。然而,当一队戴着钢盔,背着卡宾枪,穿着美式皮靴的“国军”从大家面前走过时,许多人禁不住失声惊叫:“怎么国民党军也来了?”一位拄着棍子的老太太,踮着小脚气呼呼地跑上去,拿起棍子朝一个戴钢盔的“小鬼”头上,嘣嘣嘣就是三下,嘴里还不住地骂着:“怎么回事?这些兔崽子们怎么又回来了……”还有人朝这些“国军”扔起了石头。军事组一位参谋见状忙叫道:“这不是真的,这是拍电影!”大家听了这才恍然大悟,人群里爆发出阵阵笑声。

看热闹的人兴奋不已,但导演们却急得直冒火。当时参加拍片的一个团是刚从朝鲜战场拉回来的,他们负责演“国军”。可个个哭丧着脸、垂着头,任凭当官的喊破嗓子也走不整齐。一了解才知道,原来是战士们都不愿演“国军”,正闹情绪呢。一位姓王的营长见状立即将全营一百多位战士集合起来,大声说:“(演国军)这是政治任务,有咱们的份,咱们不干谁干?就算是让国民党又抓了一次壮丁。咱们今天来拍电影揭露控诉他。这不用演,都熟悉,咱不抬举他,也不糟蹋他,真的什么样就怎么演。导演在这儿,你给我们掌着舵,演得不像,演得不好你撤我的职!演得好了说不定还当电影明星呢!”演“国军”的解放军战士们听了这位营长的话,顿时来了精神,导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南征北战》拍摄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经济还比较吃紧,粟裕要求剧组节约每一分钱,要爱护部队和群众,尽量减少参拍部队和群众数量,以免影响生产和部队正常工作。他还建议将剧本中我方炸弥河桥改成炸弥河大坝,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投资。剧组遂根据粟裕的建议对剧本场景作了修改。为节省开支,剧组大量采用实地拍摄,并将残破的青州火车站作为重点场景。对于拍摄用具和道具,能自己做的尽量自己做。为了拍摄战场全景,摄制组还制作了一架左右能摇摆,上下能升降的木制升降机。战争场面自然少不了烟火,成荫为此专门购置器材,组织了一支特技烟火队,这支烟火队对于创造艺术气氛和保证拍摄安全起了很好的作用。 [2]

§ 影视艺术

《南征北战》

而1950年的朝鲜战局也是如此,朝鲜人民军被迫北撤至鸭绿江边。这一点,不是艺术的虚构,也不是有意刻画出来的,我军4年前的历史和朝鲜1950年的现实,是那么相似,那么一致。拍摄《南征北战》的暗示意义正在这里。

《南征北战》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的战斗经历、真实的生活内容,表现我军民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确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军队在冷静中大踏步进退,人民从疑虑中挺起支持子弟兵,反败为胜。这是历史,也是向朝鲜前线还处于劣势的朝鲜人民军和我志愿军做的明示。

如何既能从宏观角度,全景鸟瞰式地把握与展现重大事件的全局,使影片场面宏伟壮观,又能使剧中人物在观众中“立”起来,这对《南征北战》剧组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寻常的考验。

《南征北战》人物演得到位,战争场面拍得也很精彩,尤其是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将军庙争夺战这两场戏,不仅战争气氛营造得真实与浓烈,而且战争规模之大,在当时战争片中也是空前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场戏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镜头运用得相当成功。在拍摄中,导演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生动地体现了双方从两侧分头抢占摩天岭的紧张场面,而且在解放军抢先一步登上制高点后,采用了一个跟移拍摄的长镜头,将镜头不断地移到将冲上来的国民党军队那里,完整地表现了两军短兵相接、争分夺秒的紧张场面;在表现将军庙车站争夺战的大场面战斗时。

除了采用分切手法外,也大量地运用了移动镜头,真实完整地再现了整个战斗的激烈情景。此外,在电影音乐方面,《南征北战》也很有特色,作曲家葛炎在创作中很善于把握画面背景,使音乐与画面浑然天成,营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其中攻占凤凰岭一段音乐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场面,堪称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

影片拍摄时曾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一个有四、五千人的摄制组,前后历时一年。它在把握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和表现战略决策及军事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导演把一个庞大繁杂的战争题材表现得明快流畅,显示了处理大题材、大场面的艺术才能,同时也为今后驾驭重大题材积累了经验。

与一般战争片相比,《南征北战》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片中构勒了一批浮雕般的我军英雄群像。一般来说,在一部影片中塑造人物越多,人物的形象就会越单簿。然而,《南征北战》却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难题,避免了概念化和脸谱化的描绘方式。 [3]

§ 经典台词

《南征北战》

(张军长首先站起来发言。)

张军长:本人完全拥护总统的决战计划。共军败退山东临沂一线,完全是因为无路可走,如果我们南北大军迅速地夹击围攻,那共军势必要在这儿与我决战。这是消灭共军的最好的时机。我认为我们应该当机立断,立刻渡过大沙河,攻占桃村。桃村是山东的大门,是沂蒙山前哨,攻占桃村,临沂指日可下。

李军长:我拥护分进合击,南北夹攻的作战计划。但是,我们必须认清,华中共军并不是败退山东,而是主动地放弃了苏北,跟山东共军合为一股,这其中就大有文章。因此我们在战术上必须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且还要谨慎小心。

张军长:是的,与共军作战必须谨慎小心,但决不是畏缩不前。苏北宿迁一战,如果你进展神速的话,戴之其(音)怕不至于全军覆灭,也许我们现在已经攻占了临沂,这种历史教训我想你是会记得的。

李军长:对,你说的很对。对历史的教训我们谁都不会忘记的。但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是军事上最普通的常识。

张军长:是的,在决定党国命运的时候,有人不顾大局,有意保存自己的实力,这种常识在军事上也许是没有的。

李军长听了这话梗着脖子,摇晃着脑袋(像煞了柬埔寨的那个宾奴亲王),一脸哭相——小时候每次看到这里都会开心地大笑。

张军长:你的见解完全跟我一致。

李军长:我们以往的失败就在于轻敌哟。

张军长:我认为老兄太过虑了。

张军长:希望老兄进展神速,我在临沂迎接你。

李军长:不敢。还是我来迎接你老兄。

张军长:一言为定。祝你我南北夹功胜利会师。并祝你一路平安。

李军长:我也祝你一路平安。再见。(两人敬礼,握手)

张军长:共军的胃口真大,吃到我的头上来了。

张军长:向南京喊话,直接向老头子喊话,派大量的飞机来接我们……

§ 影片评价

《南征北战》

《南征北战》(黑白片)是新中国成立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被列为“老三战”之首(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而作为老片新拍的彩色故事片《南征北战》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这是新中国银幕上出现的第一部军事片。在影片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曾经得到当年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和粟裕的关怀和帮助。评论认为,“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的影片相比,《南征北战》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项堃脸上的表情不多,单是嘴角微微一动,就让人感觉他在咬牙,正是演得招人恨。当《南征北战》里冯喆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把项堃的国民党杀得片甲不留时,观众才更欢欣鼓舞,吹胡子瞪眼的项堃从此深入人心。

指挥过影片中那些战役的陈毅还亲自修改过影片人物的对白。最叫绝的是李军长和张军长在报话机前明语呼叫“拉兄弟一把”和“请你们再坚持最后五分钟”;而我军的“大踏步后退”、“解决了,五万多”、“大炮不能上刺刀”也是精彩的经典。

朝鲜多山,胶东半岛的山与朝鲜相似,影片又取材于发生在山东的战例,在表现场面气势、战役规模、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堪称新中国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战役教学片。其中,摩天岭、凤凰山两场大戏参拍部队就是一次演习,还有的部队在拍摄中或拍摄后就入朝参战。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字认输,《南征北战》的明示正确。

《南征北战》的故事生动,情节起伏跌宕,节奏感强。同时影片又有着纪录片的纪实风格,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有强烈的时代氛围。片中的人物塑造也十分成功,从下级的军官、战士一直到两军的高级将领,都有着较为鲜明的个性化彩色,避免了概念化和脸谱化的描绘方式。其中特别是由冯喆扮演的高营长,在军人的刚毅、果敢性格中,着重突出了他的温厚、智慧,甚至是带有书卷气的一面,是早期电影中不可多得的军人形象之一。此外由陈戈、汤化达扮演的我军高级将领,由张瑞芳扮演的女村长和项堃扮演的敌张军长,白穆扮演的敌参谋长等,也都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令人历久难忘的经典银幕形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7: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