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意识 |
释义 | § 定义 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可以说意识就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的高级心理部分。意识使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即使是高等动物,例如灵长类动物也只具有意识的萌芽),也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日常情况下的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昏迷状态和麻醉情况下的不清醒状态相区别。[1] 意识作为神经科学的一个学术名词,它代表了人或动物对外界环境状态的反应性:昏迷或有反应,睡着或唤醒,清醒或警觉,就人类而言,意识系指人们对环境的反应和判断状况。正常人意识清醒,它对环境的反应具有认识、理解、判断和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结构完整与否与人的意识状况直接相关。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病变可引起不同的意识障碍。意识是指病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大脑皮质和脑干网状激活系统的兴奋性对维持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 概述 意识 意识是具意识在现有的理论体系内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应该说对其的认识空间,还有很大的余地。目前,对意识认识还比较局限在人的意识范畴内,但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认识问题角度不够广泛,进一步扩展对于意识的认识应是能够做到的。因此现在已经开始有人将意识扩展到生物范畴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探讨。 对一切事物的分析,分析方法是最重要的,其中一些要素应该考虑全面:宏观、微观;广义、狭义;时间、空间;抽象、具体;理论、实践;现实、虚拟;因果、顺序、逻辑、依据、量化等等。把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其中这些因素意义理顺,分析起来能比较好说明问题。 在现在科技能力认识范围内,通过合适的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意识进行分析,意识是可以从人可以认识到宇宙源头开始讨论的,或者说可以向宇宙源头追朔。 以下是在自己知识所及范围,尽自己思维所能,完全是以个人观点,力求无所拘束、科学地对意识的进行一些论证,希望有所创新、突破、拓展,尽可能揭示意识本来、真实面目。 史前(无生物时代)和无生物空间 ,物质(体)的改变,无生物意识的参与。这个时代(状况)物质的改变与变化,是宇宙中不同层次物质,在相应时间及空间内,由于其内、外部相应能量相互作用后的结果,参加着这种改变或变化各种要素界定的结果,是一种规则,可以认为是意识,是一种宏观的意识(且暂称:宇宙意识)。 宇宙的产生和变化的过程展示了宏观意识,其总体变化其时间漫长,空间宏大(人类在不断的认识之中)。光年单位对人类来说足以说明时间的漫长和空间的宏大。 宇宙具体变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空间无生物意识参与,其的产生或变化决定于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存在,及基本粒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完全是根据其本身的质量和能量在相对空间和时间内的行为,发生变化形成原子并进一步形成分子。这种物质的生命变化的内在规则或规律,蕴含在物质本身内部,不能不说其是物质的。因此可以说明物质也是有意识的,并且人类在持续不断对其进行认识。 地球在无生物时代,同样存在风、雨、雷、电、地核中的岩浆运动、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地壳变迁等自然现象,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这种规律就是地球意识或宇宙意识。 从生命角度出发,从宇宙范畴讨论意识问题,可以看到宇宙中一切物质及社会形态都有意识,为此可以归纳出几个意识的主要范畴,及进一步衍生的更多意识范畴,首先是物质(包括生物)意识范畴,进一步是社会形态意识范畴。 意识以往通常被认为是人的意识。观察世界不难发现,生物是有意识的。猫有猫的意识,狗有狗的意识。进一步观察植物也是有意识的。关于生物意识已经有人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相关观点,我基本赞同。生物无论植物、动物(低级、高级)都是有意识的。其意识的表现为先天及后天的;物质的、非物质的。 论述与论证意识,首先一定是从物质开始,宇宙包含的一切物质都应在其中,应结束于人类尚无认知的一切事物,拒绝一切人杜撰事物。 意识的一个内涵也是在表述物质及社会形态的来源,及生命、生存、生活、生产的全过程中,其本身变化并改变环境中的其他物质的结果的守则。 不可否认,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大到宇宙,小到病毒、粒子,包括生物与非生物),都有产生和消亡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命过程。任何生命及过程,都遵循相应规律与守则,在这里暂且定义为这些规律与守则为意识,这应是争论之后的共识,但意识的论证不妨从生命这里开始。 不同状态物质的生命: 基本态生命:呈现为基本粒子状态,其质量、能量可以是统一一体的,可以以质量或能量的形式存在,并可以互相转化。其生命特点:以能量形式存在的粒子,表现为射线形式进行传播;以质量存在的单体所需空间极微,活跃不稳定,生命周期短,是原子进一步不断分割的一切粒子,是构成原子的成分基础。构成原子后,在原子内部存在,并存在宇宙一切角落。原理深奥,人类对其认识在不断深入,但认知越来越困难。 原子态生命:是以原子状态存在的组成各种更高级生命基本元素,作为物质其质量、能量不同,不同原子规律性变化。其生命特点:生命周期长,逐渐衰弱,单体所需空间极微小,其原子核质量、能量巨大,结构复杂,其所包含粒子处于运动、并保持相对稳定平衡状态。由单一原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其原子之间联系空间不同,例:石墨、钻石,其理化特性不同,其生命周期不同。人类对其有深刻的认识。物质的生命在原子为中点向两边延伸时,可以看到其是生命周期最长的,组成其的粒子生命最短,其组成的分子的生命也很长,生物的生命很短。 分子态生命(非生物态生命):分子由原子构成,是非生物态生命的基本形式,是生物态生命组成的基本物质。人类对其认识日新月异,并根据其化学性质,造化出人造物质,这些物质,以前自然界并不存在,例:化纤。 以上各种形态生命,都有一个基本特点:其生命的消亡,并不是其本身的物质和能量消灭,而是物质及能量的转换,因此有些生命的消亡,一定有些物质产生。能量守恒、物质不灭即为以上几种生命形态的宏观上生命意识。 生物态生命:植物、微生物、低级、高级动物(包括人)。人类对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生物最显著的特点:是由每个都具有遗传信息的细胞组成各种器官的一个有机体。低级生命仅为一个细胞,像病毒连细胞膜都不具备。但无论生物简单还是复杂,都能进行新陈代谢,依靠环境摄取能量及营养维持生存,也可以针对环境变化、通过变异或进化维持物种延续。当然其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也能使其消亡,甚至物种灭亡。生物生命结束的的两种状态,一是非活体状态;二是分解为分子态物质。人为地球生物最高级状态,其具有其它生物无法比拟的劳动、语言、表达、学习、思考、思维等能力,这是人的产生后天意识的基础。 组(复)合态物质生命:人为制造(包括仿造)出来的物质和物体,例:汽车。人类对其几乎完全认识。 以上为微观生命。 宇宙态生命:是宇宙中各种生命之和(包括宇宙中星球、星系、宇宙本身)。其为宏观生命。人对其认识在逐渐深刻。 社会形态生命:在人类发展史上,由于种族关系;人群的不同诉求;人群公共事物的管理的要求。相应的人群组织产生了,这就是社会,当今社会表现为国家、联盟、行政区划、政府、各种社团、宗教组织、企业、学校、生活区社会形态等等。这些社会形态,也有生命过程,在历史过程中不断产生消亡。 § 心理学术语 意识是心理学上的用语。 意识,它是哲学、心理学以及其它有关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课题。究竟什么是意识,不仅它本身是一个一时难于说清楚的复杂问题,而且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很不一致,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称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 心理学研究意识问题与哲学研究意识问题有一致之处,但又有所区别。从一致处来说:二者研究的都是意识问题,而且科学心理学对意识问题的研究,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从区别来说: 哲学研究的是作为名词使用的“意识”,即与“物质”相对立的意识,是总体研究人的意识,其基本问题是意识对存在的关系问 题,即指个人意识,也指社会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是作为动词使用的“意识”,即指“意识到”的活动、认识活动,是较为具体地研究人的个体意识,研究它的实质、发生和发展、结构和功能等,虽然在心理学的一些学科(例如社会心理学)中也不免会较多地涉及社会意识问题,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毕竟是个体意识。 因此,在心理学中,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笔者曾撰文(《意识问题杂谈》,载《心理学探新》,1982年第4期)谈到: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人类以共同劳动等实践活动为基础结成的社会中同语言一起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而实现的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它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还会带有阶级性色彩。这后一句话反映了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必然联系性。1992年,笔者在《论消费者的意识》(该长篇论文提交湖北省心理学会学术年会交流,后经删节为《消费者的意识与消费类型》一文,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3年第3期)一文中再次写到意识:“从广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的活动的结果,用作名词,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哲学中常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这‘意识’是精神的东西,所以,‘意识’与‘心理’是相通的,但二者内涵不完全相同”;从狭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人的认识活动,用作动词,如‘意识到’,所谓‘意识到’也就是‘认识到’,心理学中所说的意识,就是指的‘意识到’,即人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认识形式,是一种反映形式。……在医学上,意识是指‘神志清晰状态’或‘醒觉状态’;在精神医学上,意识是指病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清晰程度和清晰范围”。因此,“‘意识’作为人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包括对环境和人自身的识别能力以及其清晰的程度。 正常人在清醒的时候,意识是明晰的,神志清楚,能正确地识别和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自己的经济收入和消费状况,能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包括周围他人消费情况对自己的影响作用)作出相应的、合适的、有目的的、能动的反映和反应。 ” 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有意识。 § 阶段 生命开始前的孕育过程中,直至生命开始的规则。是一种意识,在这里定义为生命意识,为第一意识。生命意识是物质产生的主宰。 第一意识:生命意识 基本态物质的生命意识: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改变其外部环境一种意识,基本粒子的改变释放巨大能量,并组成各种原子,同时改变环境中的部分物质。其生命形成过程是瞬间的,其生命意识是物质的,完全是其本身具有的能量或其质量携有的能量的属性,人对这种意识的认识与总结还是有限的。 基本态物质的生命意识,在宇宙形成或变化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原子态的生命意识:是基本态物质能量、在不同环境、空间、及外部能量作用的情况,产生不同原子规则。基本态物质生成的原子态生命是循相应规律的,是多指向的。有元素周期表为证。 分子态物质生命意识:地球上非生物态生命,基本都是由原子构成以分子状态存在,其它外部意识的介入下。其发生变化都决定于其生命前身的原子或分子态生命化学性质。这些外部意识,是宇宙能量和以人为主生物的意识。 生物态物质的生命意识:应是生物生命开始之前的意识,这时生物生命意识存在于生殖细胞的内部,由生物生殖细胞所承载。其是开始生物生命的意识,以遗传物质的形式表现。植物的种子是最好的说明。这种意识是物质的,不容否定。这种生命意识最本质的特点:在能给予其能量及营养外部环境中,转化为活体生物。 组(复)合态物质的生命意识:在相应的物质基础上,完全是人的意识赋予的,例:产品的生产决定与其设计。 社会的生命意识:人的生活、生产不断发展,人的交往关系范围超出家庭,此时人的交往守则,是人后天形成的人与人交往意识,这些意识的总和即为当时社会的生命意识,这种意识完成并完善后,一种社会形态生命即诞生了。 第二意识:生存意识: 生存意识:物质生命开始后直至消亡的意识。 生存是生命最本质的过程,任何物质(包括生物)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其特征、特性不变或规律性的变化。任何物质的生命开始后,其的生存是第一位的,生存意识主导生命过程,是宇宙万物的自主意识,这种意识是物质的。 基本态物质生存意识;基本态的物质的生存,被包含在其次级物质原子之中。其意识在于稳定的存在于由其组成分子态物质的原子之中。 原子的生存意识:虽然原子不作为物质形态存在,只作为分子态物质的组成成分。但原子的生存意识表现最明显,其性质最为稳定。其的理化特性就是其生存意识。 分子态物质生存意识:分子态物质(非生物物质),其意识表现于以其物质本身的的理化性质,及生存所需环境,条件,时间及空间的阈值。其本身的生存意识是物质的。 生物态物质生存意识:生物是以活体状态进行的生存。生物的第一需求是生存。生物生存是生物所有器官、细胞在其所居环境内共同协调工作的结果。其作用是,通过进食、呼吸、汗液及粪便排泄,维持血液循环等,感觉、反应、运动、汲取营养,获取能量,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功能。这些都是维持生物生存基本特征,是生物的生存意识决定的,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物质的,是生物各种器官、细胞,及其内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完成的。生物的这种生存意识,除与外界进行交换(进食、粪便排泄等)的行为,基本上不受生物后天形成的意识支配,宏观上人类对其的认识基本清楚,但微观上还需不断深化认识。在生物机体的内环境中,各种器官、细胞都有其生存意识,根据其生存意识,它们在生物机体的内环境中,在不同的空间、时间根据其生活环境的改变,配合其他器官、细胞各司其职,完成其工作。当其所生存环境发生改变,超出了它们承受的阈值,它们的生存就受外界意识的主导,其生存就可能结束了,也可能导致生物个体的结束了生存。 通过分析:生物的生存意识,决定于其体内所有物质的生存意识整合,这些意识都是物质的。 组(复)合态物质生存意识:组(复)合态物质完全是人造的,组成其的物质的理化特性即为其生存意识,其生存意识取决于其对人或人类社会有应用价值。 社会的生存意识:人在社会一切行动、行为守则总和,遵循其被社会统治力量左右,其他势力必须认同这一准则。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一种平衡。并通过不同媒介形式独立和集成承载。 宇宙态物质生存意识:是宇宙万物其能量平衡的结果。 第三意识:生活意识 该意识是生物特有的,是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对话产生的,是其生命及生存意识的进一步的升华,是生物依靠环境生存进一步上升为生活指导其行为的守则。其最本质上的内涵在于,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变环境,是生物个体与其生存环境中所有关系法则的不断的界定。 生活意识及其衍生出的其他意识是生物借助其感官通过各种学习产生的,是后天获得的,可以传承但不能遗传;需要通过时间借助媒介不断学习进行积累;同类、非同类之间可以交流,不同生物个体受环境影响及个体差异产生获得意识能力是有差异的,给出的反馈意识也是有差异的。人的这种差异,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社会矛盾的产生。有神与无神之争最具有代表性。 生活意识:基本是生物个体在其生存环境中,生活过程中与其生活有直接需要的进行各项活动的意识。最重要的是劳动意识。这种活动的扩大至与其生物个体生活无直接关系的范围的意识,是生活意识的延伸。从而衍生了第四、第五种意识,生产意识和社会意识。 生产和社会意识,意识在这个层次应该是生物意识的更高的一个层次,应该是生物最高级状态人的意识范畴。 第四意识:生产意识 作为生活的进一步需要,生产就成为人类必须活动,这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间接满足人的生活需求的活动,人总结出一切指导这些生产活动规律,皆为生产意识。 其最显著特点:其首先被应用在利用与改造自然与改变环境,其次被应用于主动制造组(复)态合物质。 意识的可以积累及其积累结果的不间断传承,是生产意识最核心特征。 这种生产意识,首先是劳动意识不断升华,随着历史进程,完全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个体到社会这种规律,不断地完善进步。 生产活动不断升级、导致交换意识、经济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产业意识、分配意识、金融意识、科技意识等等更多的生产意识甚至于社会意识融合意识,进一步衍生出来了。 第五意识:社会意识 人类发展过程中,由于在生活及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成为必然,并形成利益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随着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在生产的同时,也在打造自己生存社会环境,必然会产生社会意识,形成社会意识形态。家庭意识、群体意识、种族意识、结社意识、宗派意识、宗教意识、文化意识、战争意识、政治意识、民主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权力意识、统治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法律意识等及其替他更多意识为社会意识。 在以上论述意识过程,从宏观开始在微观着眼,从物质生命过程与其环境关系这一角度,涵盖影响事物变化的重要意识所在。 在上述论述基础上,意识的定义也可归纳为:事物(物质或社会形态)在相对时间、空间环境、条件下产生、存在、变化,皆为其内、外部相应能量相互作用通过运动并产生相应的结果的规则、守则、规矩。意识是参与事物产生、存在、变化过程中,其内、外部各种要素;以及其相应关系及作用及产生的结果、设想、甚至幻想等的界定。 § 分类 任何事物在有外部因素影响、作用及内部组成的物质相互之间作用,所循相应意识发生改变。这种意识首先是参与变化的物质的属性是物质本身具有的,是物质的原本意识,可以说这些意识就是物质的。其次是另一种意识,将根据其它原本物质所具有的意识,赋予改变其属性相应环境及条件中,使物质产生变化。其具有对参与此变化的所有物质原本意识整合功能,具有此功能的意识为介入意识。 原本意识;针对事物本身而言,其本身存在的意识,为原本意识;这种意识多为物质的。其作用是使事物保持常态,介入意识通过其改变事物。 介入意识:与事物本身产生、存在、变化有关而非其事物本身的意识,是由物质外部赋予的意识为介入意识,这种意识大多为有非物质的,并在很多情况下时期决定性作用的。 根据意识的形式也可以进行相应分类: 非生物意识:非生物质本身具有的理化特性。 生物意识:生物具有的先天及后天意识。 高级意识:生物意识是生物所具有先天、后天的物质化的意识和非物质化的意识。作为生物,在目前可认知世界中人的意识是最高级的,社会意识是这种人的意识总成的一种形式。 意识的一个最重要的属性:其作用或被利用于改变事物,这里的事物包含物质和社会形态,物质大至宇宙小至石子;社会形态包含人类个体、群体和社会。直观的理解是:意识是被改变事物的结果在改变过程中的操作规范、程序、守则、规则、准则等所循的规律。从这个角度讲,意识决定事物(物质及社会形态)。 经过分析我们看到,人的意识有个体意识和生产、社会群体的意识,并以原本意识及介入意识形式的存在。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人的介入意识绝大部分通过积累、继承、整合上升为集成或集合意识。介入意识是通过物质及社会的原本意识改变物质和社会,整合后的介入意识能使物质和社会发生巨大改变。其在大生产中及社会发展中局 公理、定律、公式、规律、守则、规则、法则、准则、法律、图纸、程序、工艺、理论、思想、思维、推理、假设、幻想、臆想、杜撰等等表述事物变化各种要素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结果甚至是设想的未能或不能实现的结果。其实就是人的不同层次、层面的整合的介入意识表述。 人的意识中后天形成介入意识有以下特征: 认识、分析:是人类获得意识第一途径。人类通过感官感受事物,并一直不懈的研究、探索、分析,力求认识一切事物本质,揭示其原本意识。 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意识。学习是获得意识、是意识传承最重要途径,对一些人学习是一生的事,从学习角度出发,通过学习无非是间接地或直接地,抽象地或具体地获得意识。思维意识、分析意识也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 积累:人的所有后天形成意识,都是人的个体和群体的共同积累。当今社会的高度发达,意识的积累不仅是个人的事了,很大程度是社会来完成的。 传承: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地向下一代传承,在有介质的时代通过介质传承。由于传承意识的介质的遗失,历史上失传的意识比比皆是。借助介质的传承,在今天信息社会表现尤为突出,较为以前的纸质媒介的传承时代,意识的传承数量不断以几何级数上升。 集合:进行大生产时一种意识的集合,集合的复杂性,只有不同专业专家精英集体完成。对于大的生产意识的执行,需要人的群体使用工具和设备完成,是多种资源的集合。 融合:由于交通的便利和信息传播的快捷,不同种族意识在融合。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生产意识和社会意识在融合。 整合与提升:同一领域或不同领域意识,在不断整合提升。例:上网意识和交易意识整合,产生了网上交易,是商品交易额有了很大的提升。 交流、传播:利用各种方式,首先是语言、其次是文字,再借助其他技术手段,通过各种媒介、媒体交流、传播。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能力,使意识在世界范围内的表达、交流和实现,成为了瞬间的事情。可瞬间交流、传播的意识,即是一种集合,巨大的意识集合。其也蕴含着凝聚巨大能量的能力,可以导致社会重大事件发生。 借助: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完成人力所不能及的意识,并储存及传播。 转化:由于人脑承受能力所限,及社会运行机制的出现,社会机构的不断完善,人的意识特别是经过整合的意识,会转化为社会意识。法律是最好的例证。 通过以上对人的意识分析,以个人观点得出以下结论:人的意识有三部分组成,有两个来源,先天及后天;举杯两种属性,物质及非物质的:两种功能,原本的、介入的;一个衔接。第一部分是生命意识,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是物质的,先天具有、是原本的;第二部分是生存意识,是人的机体各种器官、细胞协调工作,是机体本身机能,是物质的,先天的、原本的、由大脑协调、指挥。第三部分是生活、生产、社会意识,是非物质的、后天的、是介入意识,由大脑承载的。一个衔接:通过反应衔接后天意识和先天意识,指挥机体各种运动,表达、并执行意识。 关于人的先天意识的论证,如此事实所在,经过更深化的研究,广泛论证,今后人们会充分地认识、理解到这一点。 人的后天意识其作用:就是告诉人,那是谁(人际关系);那是什么(学习认知);那为什么(学习分析);想要什么(需求目标);怎样做什么(掌握方法);能不能做什么(具有能力),可以不可以做什么(遵守规矩)、什么时间、地点做什么(符合规律),社会是什么、社会能做、该做什么,宇宙是什么等等。这作用是应该得到更深化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今天人的后天意识的积累,非个人能力所完成。今天事物的完成,在有物质基础的前提下,决定于意识,原本意识加上介入意识。 在人类社会进展过程中,意识的重要作用是绝不容忽视的,特别是智者及对这个世界影响力大的人,有时他们的意识决定人类的命运。意识功能的强大是不言而喻的,只要认真思考,是不难认识到这点的。其原因在于,人为造化出的事物(包括社会)一定是在原本意识基础上、有介入意识的参与完成。这些介入意识在这些事物的过程中指导人的行为。当这些介入意识成为民众的信仰时,其能凝聚巨大能量,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把握上,战争意识就是这种能量的爆发,是以亿万苍生为代价的。人类历史上以苍生为代价的社会意识比比皆是,娄见不鲜。这可以证明意识的决定作用无可否认的。这里有一句话可以佐证“决定战争胜负因素,是人而不武器。” 在由此可见意识还可分为积极意识和消极意识;对人、人类社会有益的意识为积极意识,反之为消极意识。战争意识一定是消极意识;建设意识是积极意识。 人的后天意识由于没有物质的任何属性,可以通过联想、臆想、推断等思维无中生有,其非常可怕,无中生有的东西在愚昧社会的传播,其危害是不言而喻,迷信意识是最好的例证,也是一种消极意识。这种积极、消极矛盾意识所在,原因首先是人的认识差异,其次是人的认识能力。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会进一步减少。 上述论证意识的过程也是在寻找神的过程,通过论证在所见意识中,并未见通常人类定义的上帝之类神的痕迹。我们唯一可见宗教意识,其中承载着众多诸“神”,影响着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作为信仰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毁誉参半。一些国家、地区政教合一,曾给有些民族带来深重灾难。911事件与宗教的关系世人皆知。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宗教的兴衰,宗教之间的分裂、战争。没有看到“神”的力量,更没人见到“神”,只能看到人和人的力量。 今天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宗教意识得到了最大的传承,这是对人尊重的结果,人的宽容的结果,是自由意识的体现,也是因为其包含着积极意识,因此得到了世界众多人口认同。虽然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宗教意识的文字传承,都是神的代言“人”的杰作。宗教不是把“神”人格化,就是把人“神”化。人格化的“神”2010年前也许有人见过,也许根本属于虚构,也许是神话了的人,这个可能性最大了。非常遗憾的是,之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人格化的“神”,人的种族传承依然继续,“神”种族的传承却不见了,只是剩下一些“神”的节日了,不知道“神”的信徒如何理解。并且我们也并没见人和神化了的人有什么不同。一个不争的事实,宗教的兴衰,总是取决于统治势力的态度,没有看到是神的力量左右。 百度科技名词解释:神 :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这条解释不知来源所在,但选择“神”来表达这条辞条,有其用意,说明科学在妥协,但这个“神”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是更趋同于科学的“神”。 诚然,目前否定“神”理论不能被所有人认可,但也没有谁可以肯定并证明“神”的存在。虽然我们可以论证,最后的验证只能留给历史, 撰写此文,试图以一个新的视角进一步诠释意识,企盼能对缩小世界差异,不断取趋于大同,做点事。此文是一个非常初步的东西,不失粗浅,尚需进一步论证。 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是每个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新、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意识是生物和非生物共同具有的一般规定和本质。是人脑从生物和非生物的行为和存在中抽取出来的普遍性规定,是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的绝对抽象事物。....... § 心理学对意识的定义与研究 心理学界对意识(consciousness)的理解分为广义的意识概念和狭义的意识概念两种。广义的意识概念表现了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的一种特殊的学术现象,而心理学论述中对意识的论述则主要是指狭义的意识概念。 广义的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与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情:指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 狭义的意识概念则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或者说是指广义的意识概念中知、情、意相统一中的意志部分。按照狭义的意识在行为中的倾向可分为对外的外在意识和对内的内在意向两种。 外在意识是指人们在行为中大脑对外界事物觉察的清醒程度和反应灵敏程度,人们在睡眠时外在意识水平最低,在注意力高度凝聚时外在意识水平最高。 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表现为欲望、愿望、希望、意图等。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一定的反应,因而是一种行为倾向,或叫做意图、意动。 通过内省和外在表现,可以区别出意识的清晰性的程度。通常意识清晰度最高的状态称为注意,相当于意识的注视点或意识点。意识的注视点周围,被同时意识到的领域,称为意识野。注意力或说是意识点愈集中,则意识点周围意识野的清晰度将愈降低。 注视与忽视 意识障碍,可区别为意识野狭窄、意识混浊、朦胧状态。意识混浊又可根据清晰度障碍和轻度不同而区别为嗜眠(sopor)、昏睡(coma)。所谓朦胧状态是意识内容的变化。 从生物学角度看来,在机体生存的适应活动中,由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主观性这一侧面,可称为意识。脑生理学家认为,睡眠是中枢有节律的活动结果,而意识丧失是觉醒机制出现障碍所致。 关于与保持意识有很大关系的注视与忽视 脑部位的学说中,有的着重于大脑皮质,有的认为与丘脑的弥散性投射系统关系密切(H.H.Jasper),有的认为在间脑、中脑的中央部有以丘脑为中心的中央脑系(R.Penfield),有的认为与网状结构上行性激活系统有关(H.W.Magoun),有的认为与丘脑下部的激活系统有关(E.Gellhorn)等。 § “本质”是什么? ●“意识”的字面意思是能“注意”和“认识”事物的东西。 ●再深入的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自然万物”都有引导它们存在的东西,先是“本质”和“规律”,我们称之为“一次导存”(第一次引导事物存在的东西);自然界还存在一个“本质”那就是“可存”质,换句话说就是:自然万物都是“可以存在”的;而如果自然万物需要在更多环境中“可以存在”,就必然产生了“进化”,最后出现了“意识”这种可以引导我们在更多环境中无损伤存在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二次导存”(第二次引导事物存在的东西)。 ●所以,一切“心理”的产生原因都与“引导存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也将以此作为“心理研究”的“方向”,从而探讨这个神秘而古老的话题“心理”。 ●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情感”就是“二次导存”特有的一种“方向指示工具”;比如“好的情感”是引导你继续做那件事情;“坏的情感”是引导你不要再做那件事情或换一个路径去做那件事情等。但是它们都是“引导我们更好存在”的。 ●出自“全集然文明X档案” § 基本概述 意识 意识有很多别名:中国人称它道(天道)、意(天意)、理(天理)、命(天命);外国人称它逻格斯、必然性、绝对精神、意志;现在很多人称他规律、法则、意识。例如,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自然意识;社会规律、社会法则、社会意识;思维规律、思维法则、辩证法则。世界万物的存在、运动和变化是意识的表现形式,通过观察世界和万物的存在、运动和变化,就可以发现意识,发现世界和万物的一般规定、一般规律和隐藏的部分。意识是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的本质、统帅、指挥者。没有意识就没有存在、运动、变化、和行为。意识普遍存于世界和万物之中,世界是包含意识的世界,万物是包含意识的万物。没有意识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不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没有意识存在于其中的万物也不是人们天天眼见手触的万物。有了意识的存在,世界和万物就有了生机和活力。 生物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生物具有的主体意识是生物一切行为的本质、统帅和指挥。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应激、进化、活动是生物的日常具体行为,是在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意识的指挥下自然发生和进行的。生物生来具有终生不离的主体生存发展意识是生物具有的生命,是意识元本体在生物领域里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不可被人见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自主、自新、自律、自创的主体规定、性能和本质。 人的行为也是有意识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在人脑的指挥下发生和进行的,准确的说是在人脑产生的意识指挥下发生和进行的。人的意识是人的组成部分,是人体行为表现出来的规定和本质,是人脑产生和发出的指挥人体行为的意向、意念、欲望、理想、方案和命令。人的行为意识是人体行为发生前从大脑中产生的,是人脑感受到内外部环境或具体事物对人的生存发展有所作用和影响后,根据人生来具有的生存发展意识本能,把大脑中记忆的旧知识同感知组织刚获得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处理,所产生的指挥人体行为的意向、命令、计划、方法和方案,是人的生存需要和生存条件相互对立的现实经过人脑的分析处理所产生的结果。意识 社会的行为也是有意识的行为。社会运动、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是在社会意识的指挥和统帅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有意识的行为。社会意识就是人这个社会主体关于如何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意识,就是人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和社会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向、理想、思想、主义、观念、路线、方针、政策、精神、法则、意志、道德、制度等。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是现实的社会运动和人的社会行为。今天正在进行的建设富裕文明小康社会的社会运动,是社会意识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社会意识的表述和传播形式也被称作社会意识形态。各种理论、观点、思想、主义、文学、艺术、语言、知识是社会意识的表述形式或形态。社会意识是建立在社会知识基础上的华丽宫殿,是社会生来具有的生存发展意识同后天获得的全部社会知识经过社会大脑的思维融合和分析处理产生的结果。 社会意识同社会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根本的区别。社会知识是社会意识形成和建立的基础,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建立在正确的社会知识基础上的建筑物,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建立在错误的社会知识基础上的建筑物。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和人的生存发展具有负面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和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和价值。真理是对人类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必然趋势和必然规律,是社会的大脑(有知识爱思维的团体或个人)在掌握丰富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对全部知识材料的认真分析处理,获知社会发展要求、趋势和规律后,所提出的社会发展、变化和进步的具体方针、路线、思想、主义和理想。社会意识是真理的本质,对人类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特征,凡是符合这一标准和特征的社会意识就是真理,凡是不符合这一真理标准和特征的社会意识就不是真理。 非生物的行为也是有意识的行为。非生物的变化和发展是有意识、有灵魂指挥的变化和发展。非生物的灵魂是意识元本体在非生物领域里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存在于非生物类具体事物中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是非生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觉、自发的主体性质和能力,是非生物的存在、运动、变化、发展表现出来的自然规律和客观意识,是具有一定自然性能的非生物受到外部事物作用影响后产生的运动和变化的要求、趋势和必然性。意识是具体事物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的一般规定、本质和原因,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变化和行为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 其它版本概述 一、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往往把意识或者灵魂说成是某种物质,如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中国的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范缜主张“形质神用”。 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对意识作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了不同结论,如笛卡尔提出意识与物质相互独立的二元论;巴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霍布斯洛克等则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狄德罗、拉美特里等则明确指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并以思辨的形式阐发了意识的能动性问题;费尔巴哈则不仅提出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且还初步涉及到意识的社会根源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对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作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具有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 人类的意识活动具的社会性。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这一生物进化过程是意识得以产生的自然条件。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强调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肯定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从感性经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又运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合作意识 二、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三、丘脑是产生意识的核心器官,丘脑中先天遗传有一种十分特殊的结构丘觉,丘觉是自身蕴含意思并能发放意思,当丘觉发放意思时也就产生了意识。丘觉可以自由合成发放或被样本点亮,样本点亮丘觉,丘觉发放意思产生意识。样本是事物在脑中的符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广泛分布在大脑、下丘脑、纹状体、小脑及其他神经结构中。丘觉能够发放的意思无限广泛,样本的数量也非常庞大,样本与丘觉通过学习建立的意义对应关系就是联结,样本经由联结纤维点亮丘觉产生意识。丘觉、样本、联结是产生意识必需的三个条件,丘觉是意识的内核,样本是意识的外壳,联结是点亮的路径,点亮是产生意识的方式。丘觉不是随意发放的,必须由样本点亮。守法意识 丘觉是人们通过遗传获得的意思结构,这些意思是丘脑核团的神经元本身蕴含的,并能够被样本点亮发放出来。丘觉平时处于潜伏状态,当被点亮意思才能发放出来,形成意识。丘觉是不能通过学习获得的,丘觉具有遗传性和联结性,丘觉的性质也就决定了意识的性质。 ⑴遗传性。丘觉只能通过遗传得到,能够意识的范围是丘觉决定的,凡是能够感知的客观事物,都能找到与之相符的丘觉。不能通过后天学习扩大感知范围,如果丘脑中没有遗传某一客观事物的丘觉,就不能意识这个客观事物。如人们不能看到紫外线、听到超声波。人们遗传有发放“冷、热”意思的丘觉,所以人们能够感觉到热能,没有遗传电磁能、暗物质这类丘觉,不能感觉到电磁能、暗物质等。 ⑵联结性。客观事物有什么意义是人们先天不知道的,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知道。样本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符号,丘觉是发放意思的结构,联结就是通过后天学习建立丘觉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当接触客观事物时,经过数次尝试,样本数次点亮丘觉,总会有一个样本点亮一个意义相符的丘觉,这个联系被固定下来也就产生了联结。丘觉虽然通过先天遗传得到,但并不先天就与外界事物相联系,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建立与样本的联结,才能产生对事物的意识。客观事物非常庞杂,丘觉能够发放的意思非常广泛,都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建立对应联结。当脑中出现一个事物时,丘觉发放一个对应的意思,产生对这个事物的意识。如,表示“好”这个意思的丘觉是先天就有的,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好”的意思,初生婴儿并不知道外界社会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好”的意思,需要通过学习建立丘觉与语言的对应关系。处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就会相应建立丘觉与语言的联结,形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联结是建立丘觉与环境事物的对应关系,决定了人的环境适应性,即人的社会性。丘觉的宽度、广度、精度决定了人们后天可以意识到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如果某一个丘觉与某一事物的意义相符,表示事物的样本就会与丘觉建立联结,这是一个学习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丘觉与样本常常会发生错误联结,导致错误理解客观事物,只有认识到错误,才能进行矫正建立正确联结。如果在丘脑中没有与客观事物相符的丘觉,也就不能建立联结,也就无法意识到这个客观事物,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是人们不能意识的。有许多的丘觉在客观世界没有相符的客观事物,还有许多丘觉无法用语言表达,这些丘觉仍然能够形成意识,不过这些意识只能“想”,而无法表达。丘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可以无数次的分解合成,在丘觉的遗传范围内,丘脑有足够能力合成一个丘觉与客观事物的意义相对应。能够意识到的内容也就是极其广泛的,在感知范围内可以发放的丘觉数量是庞大的。脑干向丘脑供应能量,丘觉被样本点亮即在能量的支持下通过联结路径扩散,形成意义发放。如果将丘脑简单比作彩灯,彩灯的颜色如同丘觉的意义,电力如同能量,彩灯通电发出彩色光线,丘觉在能量支持下发放意义,样本不但是意识的符号,而且还起到开关丘觉的作用。 法律意识 四、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也伴有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一旦意识到意识自身并对意识进行模拟,便产生了“人工智能”,标志着人类的意识发展到了高级的阶段。意识的起源: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 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2、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3、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意识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并不是思维的源泉。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 2、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 3、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歪曲虚假的主观映象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 意识的结构和功能:意识本身是一个有结构的系统。意识并不等于认识。意识包含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 情:指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 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从意识活动的各个层次上看,从意识的活动主体看,可分为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个人意识。从意识活动的现实过程来看,可分为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 讨论 现代意识 学术界目前对这个问题所做的区分目前关于意识,在学术界的研究方向,主要把它分为两部分,一个容易(研究)的问题,一个是困难的问题。意识问题困难的一面也是目前困扰科学界的一大难题。 容易的问题:所谓容易的问题,其实就是好用科学实验来验证的问题,目前在意识问题里,容易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集中注意力方面 2、清醒与睡眠区分的方面 3、心理状态的可报告的方面 4、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方面 5、认知系统对信息整合的方面 6、理解自身内在状态的方面 7、对行为控制的方面 困难的问题:困难的问题其实就是不易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目前在意识问题里,虽然已经可以肯定意识是脑的产物,但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在经验方面,即自我经验是如何产生的(“自我”是如何感觉到“自我”的存在的,也可以说这种“自我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说这个问题困难,主要是因为这个问题目前很难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科学家们认为这个问题的属性太主观了,而导致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但多数科学家都相信,迟早有一天,会找到一种科学的方法来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的。目前学术界正试图从神经科学、心理认知科学、哲学、物理学等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 研究意识问题的历史:由于最初的心理学仅仅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那时意识问题完全是哲学讨论的问题,直到被公认为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后,心理学也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其实最初的心理学只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最初冯特使用的是内省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但后来很多心理学家纷纷提出了对这种方法的质疑甚至是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不能准确的反映出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也不能让人接触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而且这种方法过于依赖复杂的语言,而导致客观性的丧失,于是人们很快就放弃了这种研究方法。但由于也找不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因此导致了在很多年里,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完全放弃了对意识问题的研究。直至20世纪的五十年代,由于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为研究这个问题又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终于使这个问题又回到了科学的正轨上来,尤其是在DNA模型创立者,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使这个问题在神经科学研究的范围内,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位置。虽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现在,研究相关领域的大多数科学家对研究这个问题的前景均持乐观的观点。 § 形成缘由 商标意识 目前,人们对丘脑以及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的认识几乎都是错误的,将丘脑简单的定义为感觉中继站,不但是毫无根据的妄下定义,而且完全错误,对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以及其他脑的功能认识也基本都是错误的。那么,丘脑、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都有哪些功能,意识又是怎样产生的,这里作一个简简单单的阐述。所有的脑,包括丘脑、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等都是由一种物质——神经元构成,神经元中遗传有信息,脑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整理、组织遗传信息,使之有序化、条理化。脑的主要功能就是经过神经元一级一级的信息交换传递,获得一个有意义的信息集合,这个过程称为样本分析。神经元一级一级进行信息交换传递的过程称为分析,有意义的信息集合既为样本。样本分析是脑的主要功能,包括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等,这些脑的主要功能都是进行样本分析。丘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器官,丘脑神经元中的遗传信息具有觉知特性,丘脑能够将各个遗传信息合成为一个特殊的信息集合,这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信息集合是对事物觉知,称为丘觉。丘觉的合成发放活动,样本的分析产出活动,本质上就是反射活动。 丘脑是发放丘觉的器官,是“我”的本体器官,大脑联络区是丘觉的活动场所,意识在大脑联络区得以实现。丘脑的唯一功能就是合成发放丘觉。丘脑由神经元构成,每个神经元中都遗传有信息,丘脑的功能就是将数个神经元的信息合成为丘觉,并发放到大脑联络区,使大脑产生觉知,也就产生了意识。丘觉是想法、是念头,是意识的核心。脑包括的结构众多,不是所有的脑都能合成丘觉,丘觉只是丘脑的功能,只能是丘脑合成发放出来才能产生意识。丘脑虽然能够合成发放丘觉产生意识,但丘脑不是意识活动的场所,意识也不在丘脑中存在。大脑联络区是丘觉的活动场所,丘觉能够使大脑产生对事物的觉知,产生对事物的“知道”、“明白”。丘脑通过联络纤维将丘觉发放到大脑联络区,在大脑联络区产生意识。在临床病例中,丘脑、大脑联络区、联络纤维发生了损伤或病变,产生的症状都是一样的,都将导致意识的缺损或丧失。 摄像头将摄取的景物(如一棵树)转换成信号,电脑的处理器经过处理,可以将这棵树显示在屏幕上,但电脑不能知道这是一棵树,也不能产生“树”的意识。眼睛如同摄像头,可以将“树”转换成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如同电脑的处理器,可以对视觉信息进行分析,在大脑联络区显示这棵树,但还不能产生“树”的意识,对“树”的意识是丘脑发放的,是丘脑告诉大脑的。丘脑合成“树”的丘觉并发放到大脑联络区,“告诉”大脑这是一棵树,大脑产生对“树”的觉知,于是便产生了对“树”的意识。人们一次用眼睛看到的事物有很多,但眼睛不能将看到的各种事物区分开来。视神经将所有看到的事物全部转化为信息,传递到大脑枕叶,大脑枕叶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将各个事物分离出来,每个事物用一个样本来表示。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等主要功能都是进行样本的分析产出,不同的脑分析产出不同类型的样本,大脑分析产出的样本与觉察、认识有关,下丘脑产出的样本与情绪有关,小脑、基底核产出的样本与运动指令有关。耳朵也是如此,如同拾音器,能够接收各种音频的信号,但不能将区分一段音频信号中的各个词句,每个词句是由大脑颞叶进行分析产出形成样本。大量的临床病例发现,如果大脑枕叶发生病变,病人就不能知道看到的是什么,甚至什么都看不到,如果大脑颞叶发生损伤或病变,病人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枕叶、颞叶的不同功能区发生损伤或病变,会导致不同的样本缺失或丧失,从而导致不同的失认、失读、失写、失听等症状,当然这些功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弥补的。动画意识 丘觉一般不会随意合成发放,特别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丘觉,需要样本激活才能由丘脑合成,样本的分析产出是大脑(还有基底核、小脑、下丘脑、杏仁核等)的功能,大脑有着极其强悍的样本分析功能,通过对视、听、触等信息的分析,产出需要的样本到丘脑,激活丘脑的功能,合成一个相应的丘觉发放到大脑联络区产生意识。 大脑分析产出样本的目的就是激活丘觉进入意识,如果杂乱无章的信息激活丘觉,只能引起意识的昏乱,样本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条理化信息,大脑经过舍弃无用信息、填补有用信息、放大主要信息、简化次要信息等多种形式的分析,获得一个有意义的完整信息,这个信息与传入信息相匹配,激活丘觉产生清晰意识。大脑联络区是意识活动的场所,有两个,一个是大脑额叶联络区,一个是大脑后部联络区,这两个联络区都能产生意识。正常状态下,两个联络区的意识活动可以同时存在,并以大脑额叶联络区的意识为主导。大脑额叶联络区是各种意识汇集的场合,在清醒状态下一直处于活动状态,如果大脑额叶联络区不活动,人也一定处于睡眠状态。人们通过自己逐步抑制大脑额叶联络区的活动,逐步进入梦乡,如果大脑额叶联络区突然活动,人也就突然清醒。在大脑额叶联络区休眠时,如果大脑后部联络区单独活动,这时就表现为做梦,也是一种正常的意识活动。 大脑分析产出的样本是表示事物的信息,但样本只是表示事物的信息,相当于一些符号,进入意识还必须有丘觉的支持。丘脑、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的神经元,通过遗传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能够分析产出的样本以及合成发放的丘觉都是有限的,因此人们的意识范围也是有限的,如人们不能看到暗物质、红外线、紫外线,不能听到超声波、次声波。有少数的人遗传有常人没有的遗传信息,分析产出的样本以及合成发放的丘觉超出了常人,能够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事物,听到常人无法听到的声音,人们将这种能力称为特异功能。由于能够进行样本分析产出的脑众多,大脑额叶、大脑后部、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等都是分析产出样本的结构,而且都是各自独立分析产出样本,常常会导致样本活动、丘觉活动失衡,严重者者会导致各种精神病症,如痴迷、偏执狂、精神分裂症、强迫症以及网瘾、毒瘾、赌瘾、烟瘾、酒瘾等,这些精神病症有的看似生理性病症,实质上都是心理活动失衡造成的,是可以通过心理手段治愈的,如果采用手术方法去治疗,不但是一种无知和犯罪,而且不会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 个体人的意识 意识 为了把通常所说的“意识”从浩瀚的哲学概念中抽离出来,拿到纯粹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来研究意识,必须要提出“个体人的意识”子词条。因为,意识,通常是特指人的意识,尤指人类个体的意识。与哲学上“意识”含义不同,这种通常意义上的“个体人的意识”是比较易于理解的。个体人的意识,是指个体人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人躯体的物理感知,基本分为“所感知的特征总和”即本体感知和外部感知,相关的感知特征“处理活动”则是“思维”。由于人的进化和遗传特性,上述感知行为根据结果可以分为“原意识”和“显层意识”,“显层意识”即通常所称的“思想”。 “原意识”是人体由动物(特指猿群)进化而来的适合人类个体生存的基本感知。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显层意识”即“思想”,则是个体人生活在人类群体(社会)所受到教育的结果。语言、文字、道德、伦理等范畴就是人的显层意识。显层意识是直接决定人的行为的意识。显层意识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的质的特征。原意识基本可以归纳为四种:生存欲、繁殖欲、群体欲以及移植欲。生存欲是指食欲、安全、排泄等基本生理欲望;繁殖欲是指性欲以及与性欲相关的种种求偶意识特征总和;群体欲则是个体人为了强大自身的力量要求融入并支配群体的原动力(类似于尼采提出的“权力意志”);移植欲则是支配人意识感知审美、怜悯、悲伤、舒适、愉悦等情感的深层欲望,之所以称其为“移植欲”是因为这些感知结果是个体人出于自身意识替代(意识移植)的目的。 原意识是动物性生存进化意识的总和,正常的个体人均拥有原意识,它是人与动物意识的共性。而思想(显层意识)则是人意识的个性。只有受过群体环境教育的个体人,才拥有思想。拥有思想的人,可以称之为社会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社会人,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只有思想才能主导人的行为,原意识必须要经过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思想通常分为经验、思想方法和行为意志。这三个内容构成了个体人的个性。 只有思想和原意识的协调与统一,才能产生完美而愉快的人生。 意识的分类:显意识和潜意识。 § 作用 意识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生活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1)意识可以通过人们主观上的选择性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对我们不需要的刺激不予理睬。 (2)意识可以使人们通过知觉的组织规范,把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分为主体和客体,并对客体状况形成一定的空间模式;还根据主体连续不断的经验,把经历的事件过程形成一定的时间模式。 (3)意识可以使人充分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进行对照分析,并做出最佳的判断和选择最适当的行为。还可以通过对事物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的分析,想象出现时尚不存在的情景和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用预期的目标指导行动方向。[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