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苏州评弹
释义

§ 简介

苏州评弹苏州评弹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着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苏州评弹,以它轻便灵活的形式、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传神的说表、引人入胜的内容而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听众几乎遍布全国,在海外侨胞中也有一定影响,被台湾著名国学大师俞大纲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 概述

苏州评弹分苏州弹词和苏州评话两种。艺人用苏州话表演。弹词又称“小书”,一般多为双人档,一人弹奏三弦,另一艺人弹奏琵琶。也有单档或者三档组合。说唱相间。传统剧目有《珍珠塔》、《描金凤》、《玉蜻蜓》、《三笑》、《啼笑因缘》等。

评话又称“大书”,表演者以男艺人居多,一般只说不唱。类似北方的评书。传统剧目有《三国》、《隋唐》、《岳传》、《英烈》、《水浒》、《七侠五义》等。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苏州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

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 苏州评弹起源

苏州评弹起源于苏州。最早大约是在明朝。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经征召过一位叫王周士的艺人御前弹唱。王周士后来在苏州办起了一个叫光裕社的组织,从事评弹评论和创作活动。

到了20世纪30年代,评弹已经在上海等地区非常流行了。由于上海话和苏州话同属吴语,极为接近,所以评弹在上海不会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当时上海有很多书场,许多弹词名家如张鉴庭张鉴国兄弟,杨振雄,蒋月泉等都在上海演出。曲目也从传统的古典话本扩展到现代小说,如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等。上海取代苏州成为当时的评弹中心。

§ 苏州评弹历史沿革

苏州评弹,简称评弹,又称说书或南词,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她起源于山明水秀的江南水乡——苏州,流行于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苏州地区已经有说书活动。据吴县志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二者绝然不同,而总名皆曰说书,发源于吴中。”潘心伊在《书坛话堕》一文中介绍,清朝乾隆皇帝到苏州时,曾把当地一位姓王的说书艺人召来,弹唱一段《游龙传》。此人叫王周士,他晚年创立了评弹历史上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

光裕社成立后,评弹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陈遇干、俞秀山、毛菖佩、陆世珍前四大名家。前四大名家的高超技艺,提高了评弹艺术的总体水平,也扩大了评弹的影响。

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评弹(当时又称为苏州说书)演出已经不局限于苏州地区。1846年,上海开阜以后,经济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人口也日益膨胀。虽说这里五方杂处,但以江苏人为多,其中苏州地区人氏所占比例尤高,一度上海出现“街头巷尾尽吴语”的情景。评弹进入上海以后,落地生根,向艺术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发展,受到了上海人的厚爱。

这时,在苏沪地区又出现了以马如飞、姚时章、赵湘洲、王石泉后四大名家为代表的一大批评弹艺术家,这是评弹艺术成熟的标志,并为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评弹活动的中心,已经从苏州转移到了上海,再以上海为中心,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辐射,几乎涵盖了整个江浙水乡,还远达北京、天津、武汉等地。

以后的五十年,是评弹发展的全盛时期:

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好节目层出不穷。名家如张云亭、朱耀庭、谢少泉、杨月槎、魏钰卿、黄兆麟、蒋如亭、汪云峰、周玉泉、许继祥、夏荷生、沈俭安、薛筱卿、徐云志、李伯康、朱介生、姚荫梅、刘天韵、祁莲芳、张鸿声、张鉴庭、严雪亭、蒋月泉、杨振雄、朱慧珍、侯莉君、徐丽仙等;好节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文祥刺马》、《十美图》、《顾鼎臣》、《啼笑因缘》、《秋海棠》、《孟丽君》、《四进士》、《情探》、《秦香莲》、《武松》、《林冲》等。

五十年代初,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和苏州市人民评弹团等专业演出团体相继成立,这些团体集中了当时评弹界的不少精英,他们编演了一大批轰动一时的好作品,进一步开拓了评弹市场,更把这门艺术的水准推向了新的高峰。此后,由于各种原因,评弹经历了艰难曲折,出现式微的征候。但在二十世纪末,长江三角洲地区,仍然还有几十个专业团体的几百位演员,在进行演出。每天更有数以百万计的听众,通过电视和广播,在欣赏着这门被誉为“江南曲艺之花”的优美艺术评弹。

随着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在苏州的建立和苏州评弹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标志着苏州重新成为评弹中心,苏州评弹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 苏州评弹演出形式

苏州评弹演出有单档、双档、三个档、小组唱、表演唱、大合唱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双档最为常见。评弹用的语言是苏州方言,他的表演,分为说、噱、弹、唱、演五个方面。说,是演员通过语言来讲述故事、描述环境、制造气氛和刻画人物。噱,是书中的笑料,以引起听众对演出的兴趣。弹和唱就是评弹的音乐部分。演,主要包括“手面”和“起角色”两个方面。手面,是指手的动作运用和面部表情。起角色,是指演员模仿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使听众在视觉上和听觉上,对书中角色有一个具体生动的印象。

§ 苏州评弹演出类型

长篇评弹:

这是评弹艺术的主要演出类型。演员将一个情节曲折跌宕的故事,分成几十段乃至数百段,每一段称为“一回书”,每回书约有一万至两万字,可演四十分钟至一百分钟不等。在每一部长篇中,都有不少激动人心的故事高潮,称为“关子”。关子与关子环环相扣,以吸引听众连续聆听。一档演员(约一至三人)每天演唱一回。有的从头至尾演完整部长篇,有的只演其中精彩部分。

中篇评弹:

是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分成三、四回书,由演员多人,在两、三个小时内全部说完的评弹演出类型。中篇往往有评话演员和弹词演员同台演出,各展所长;中篇评弹大多是有说有唱,仅有说表而无弹唱的称为中篇评话。中篇有单独一集的,也有上、下两集和上、中、下三集的,更有多集的称为连续中篇。

短篇评弹:

是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一小时内说完的评弹演出类型。演员少至一、二人,多至三、四人。有说有唱的节目称为短篇弹词;有说无唱的称为短篇评话。短篇评弹以现代题材为多,也有少数历史题材作品。

评弹选回:

是将长篇和中篇中,内容较好的段子,加工而成的书回。一般每个选回演一小时左右。选回不仅具有内容的完整性,还是最能反映原书风貌的精彩片段。

§ 光裕社

苏州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原名“光裕公所”建于公元一七七六年(乾隆四十一年),一九一二年更名“光裕社”,取“光前裕后”之寓意,几经修缮,清代光绪年间的门楼、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的纪念石幢、展示评弹历史的碑廊均保存完好。

乾隆帝南巡曾召姑苏弹词名家王周士说书,后随驾进京御前弹唱,并赐七品顶带,被后人誉为“御前弹唱,七品书王”。而后发起创建“光裕公所”,供奉三皇祖师,制订行规行风,对外保护艺人权益,对内调整关系,提倡尊师礼让,吉庆佳节举行会书,切磋书艺,培植后学,提倡公益事业,设立裕才学校。

光裕社为提高评弹艺人的地位和评弹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评弹界成立最早,参加演员最多,存在时间最长,对评弹艺术发展作用最大的行会组织。二百多年来光裕社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素有“千里书声出光裕” 之美誉。

§ 评弹作家

朱素仙

邱心如

陈端生

梁德绳

沈芝生

美映清

平襟亚

陆澹庵

郑振铎

阿英

陈灵犀

陈范吾

姚苏凤

周行

马中婴

顾锡东

邱肖鹏

沈祖安

施振眉

徐檬丹

程志达

朱寅全

蒋希均

潘伯英

郁小庭

饶一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3:26:06